刘柳笔下的瑶族风情与楚越风俗论文

刘柳笔下的瑶族风情与楚越风俗论文

刘柳笔下的瑶族风情与楚越风俗

吕国康

(永州历史文化研究会,湖南 永州 425000)

摘 要: 刘禹锡、柳宗元作为“八司马”之一贬谪湖湘,他们都关注民间民俗。刘在朗州、连州生活13年,留下三首歌咏瑶族生活的诗歌,字里行间漾溢着对瑶民的勇敢、坚毅、智慧的称赞。柳宗元在永州、柳州度过14年,对楚越风俗有强烈的感受,深刻的反映。这些诗文的文学价值、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值得重视。

关键词: 刘禹锡与柳宗元;歌咏瑶族生活;反映楚越风俗;审美价值与历史价值

刘禹锡与柳完元是至交、挚友,世称“刘柳”。刘、柳同在贞元九年(793)及第,为同科进士。贞元末,二人求学于施 士丐,学书于皇甫阅。贞元十九年,二人同朝为官,共事于御史台。二人一同积极参加“永贞革新”,被誉为“二王,刘柳”,成为革新中坚。“永贞革新”失败后,二人作为“八司马”成员而被贬谪,一在朗州(今湖南常德),一在永州,其间,二人多有书信来往。十年后刘、柳等五司马一同奉诏进京,因刘禹锡作玄都观看花君子诗,语含讥愤,引起风波,拟将刘移为播州刺史。柳宗元“以柳易播”的义举,传为史坛佳话,留芳千古。结果,朝廷采取折衷的办法,五人皆出任远州刺史。柳宗元得柳州,刘禹锡易连州(今广东连州)。二人一同南下,至衡阳分别,依依不舍,写诗赠别。刘禹锡云“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有所思是古乐府名篇,这里用其字面意。借写二人相距之遥衬托出二人的深厚友情,即使千山万水也阻隔不了朋友之间的挚笃之情。柳宗元云“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点出了二人的不幸遭遇,为仕途一再受到挫折发出了悲愤的咏叹。最后两句“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字字血泪,表达了极为悲愤的心情,读之使人潸然泪下。

《太平御览》卷七百三十五载:“刘禹锡贬朗州司马,比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与言者。禹锡在朗州十年,惟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舞鼓,必歌俚词。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刘关注民间民俗,有《采菱行》《竞渡曲》、《泰娘歌》、《桃源行》、《武陵观火诗》、《蛮子歌》等作品。请看《蛮子歌》:“蛮语钩辀音,蛮衣斑斓布。熏狸掘沙鼠,时节祠盘瓠。忽逢乘马客,恍若惊麇顾。腰斧上高山,意行无旧路。”写的是朗州附近少数民族的习俗。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为盘王节,“还盘王愿”,到祠中祭祀盘瓠,这自然是瑶族。《史记正义》云:今朗州、楚黔中郡,其故城在辰州西二十里,皆盘瓠后也。明代戴璟修云:“瑶本盘瓠之种,产于湖广溪峒间,即古长沙、黔中、五溪之蛮是也。其后,生息繁衍,南接二广,右引巴蜀,绵亘数千里。椎髻跣足,衣斑斓布褐,各自以远近为伍。刀耕火种,食尽一山,即移一山。”(《嘉靖广东通志初稿》卷三十五)可见瑶族是一个古老的迁徙民族。刘诗的描写与史书相吻合,反映了瑶民的语言、衣饰、生活特点。

广东连州位于五岭南麓湘、粤、桂三省交界处,与湖南蓝山、江华及广西贺州相邻,这里是瑶族比较集中的地区。刘禹锡任连州刺史三年多,留下两首歌咏瑶族生活的诗作。一是《莫傜歌》:“莫傜自生长,名字无符籍。市易杂鲛人,婚姻通木客。星居占泉眼,火种开山脊。夜渡千仞溪,含沙不能射。”一幅幅速描,勾勒出瑶族生产、生活及婚姻等状况。最后两句,赞颂瑶民不畏艰险,常游于万丈峭壁,巧妙躲过毒虫“蜮”的伤害。诗中倾注了对瑶族人民的同情,又寄寓了浓浓的赞扬之意。二是《连州腊日观莫傜猎西山》:“海天杀气薄,蛮军部伍嚣。林红叶尽变,原黑草初烧。围合繁钲息,禽兴大旆摇。张罗依道口,嗾犬上山腰。猜鹰屡奋迅,惊麏时跼跳。瘴云四面起,腊雪半空销。箭头馀鹄血,鞍傍见雉翘。日幕还城邑,金笳发丽谯。”腊日,即腊祭之日。瑶民围猎,场面壮观,千年之前的风俗画卷,栩栩如生,热闹非凡。巨大的猎场漫山遍野;攒动的人头,摩拳擦掌。场面紧张热烈,动静相间,有声有色。钲声、犬声、呐喊声,此起彼伏;红叶黑土,大旗猎猎,色彩鲜明。使人感受到那气壮山河的氛围,享受了瑶民欢快喜悦的心情。字里行间漾溢着对瑶民的勇敢、坚毅、智慧的称赞。这三首诗在唐诗的浩翰海洋中属于凤毛鳞角,她的文学价值、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得重视。“她不但为中国文学之林增添了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也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千年之远的真实、生动和清新的诗意瑶山。”

汉语修辞学界较早提出语体具有解释性价值的,是刘大为(1994)一文。该文认为言语行为类型可以成为归纳语体特征的一个出发点,语体是语言形式研究的一个强有力的解释性概念,而不仅仅是一个不完全的描写性概念。但是刘大为先生似乎并没有从汉语的实际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功能语法学派从具体的语法现象出发论证了语体对语法研究的重要性。陶红印(1999、2007)、方梅(2007)、张伯江(2007、2011)探讨了一些特定的句式,认为这些特定的句式都是在特定的语体环境中塑造而成的,是语体决定语句结构和语篇结构的基本类别。

柳宗元在永州生活了十年,在柳州度过了一生的最后四年,对两地的风俗十分了解。他在《代韦刺史永州谢上表》中说:“此州地极三湘,俗参百越。”在《与李翰林建书》中说:“永州于楚为最南,状与越相类。”潇湘为三湘之一,永州属潇湘,地处楚南,与广东、广西接壤,属五岭北麓山区。柳宗元在《囚山赋》中写道:“楚越之郊环万山兮,势腾踊夫波涛。”说明这里群山环绕连绵起伏,如波涛汹涌一浪接一浪。

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改九疑郡为零陵郡,迁郡治于泉陵(治所位于今永州市零陵区城北1公里)。唐宋时,永州全称为永州零陵郡,辖四县:零陵、祁阳、湘源、灌阳。湘源即今广西全州、资源。由此可知,桂北与湘南的行政区划在不断变化,零陵与苍梧的区域交错相邻。

置苍梧郡,治所在广信(今广西梧州市),辖境相当于今广西都庞岭、大瑶山以东,广东肇庆、罗定以西,湖南江永、江华以南,广西藤县、广东信宜以北。王莽摄政,改零陵郡为九疑郡。

甲洛洛好半天才开口,口气缓和了许多:丁主任,你们还是小心点吧,如果你家的潘美丽知道,那你们的死期就到了。丁主任跌坐在地上:我再也不想和潘美丽过了,我再也受不了了。他说着抱着头呜呜地哭起来。梨花抱着丁主任的头,也跟着呜呜地哭。甲洛洛难为情地把电筒光移开,悄声嘟哝:但你也不能这样啊,你这不是把所有人都害了吗?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屠睢率五十万大军,分五路南攻百越。两路主力取道零陵征伐。监御史禄率戌卒在广西兴安开凿灵渠,沟通湘漓二水。秦平定岭南后,推行郡县制度,设置桂林、南海、象郡。西汉元鼎六年(111年)置零陵郡,治所在今广西全州县西南,辖今邵阳以南资水上游、衡阳与道县之间的湘江、潇水流域,以及广西桂林、永福以东与阳朔以北地。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作物产量是影响农业经济的最主要原因。

越为古族名,秦汉以前已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以南,部落众多,故有“百越”“白粤”之称。族人多从事渔猎、农耕,尤以金属冶炼、水上航行著称。有断发文身的习俗。柳宗元在柳州写有“共来百越文身地”、“欲投章甫作文身”的诗句,便是明证。秦汉以后,部分越人与汉人融合,部分则与壮、黎、傣等族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宋之问诗“虞帝巡百越,相传葬九疑。”尧舜时期,永州属百越之地是可信的。零陵凼底乡“望子岗商周遗址”考古发掘,发现多组建筑遗迹、越人墓葬,证实为古越人聚居地,距今三千至四千年。古代居民经常迁徙,商周时代就有汉人南迁,秦汉以后,南迁汉人更多,与越人融合。司马迁《史记·南越列传》记载:“秦时……以谪徙民,与越相处十三岁。”柳州市郊九头山汉墓出土的铁制工具、五铢钱、陶纺轮等器物,是中原人迁居百越的明证。汉民族与百越民族的交融,南北文化的交流,形成独特的氛围。

一千多年前的中唐,柳宗元从京城长安风尘仆仆投入永州的怀抱,处处给他以新奇之感。永州属南蛮之地,越俗浓郁,楚风强烈,迥异于中原。这在柳的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闵生赋》写道:我被囚处在古代楚、越交界的地方,离开中原是那么邈远。这里到处是汪洋的水泽,天气炎热而令人昏沉。《代韦刺史永州谢上表》说:“左衽居椎髺之半,可垦乃石田之余。”说的是永州的穿戴风俗和耕种特点。“左衽”,指衣襟向左掩,异于中原人的右襟;“椎髺”,把头发挽起来像槌子一样。柳在《柳州文宣新修庙碑》中写道:“惟柳州古为南夷,椎髺卉裳,攻劫斗暴,虽唐虞之仁不能柔,秦汉之勇不能威。”是指百越的风俗与越人的性格。永州既有楚人“左衽”的风俗,又有百越“椎髺”的习俗,而且“左衽居椎髺之半”。永州人除从事耕耘、桑蚕之外,还从事捕鱼与狩猎,这与越人类似。柳在《永州龙兴寺息壤记》中说:“永州居楚越间,其人鬼且禨。”禨,迷信鬼神的举动,指永州相信鬼神与迷信。在《永州刺史崔公墓志》中说:“惟是南楚,风浮俗鬼。户为胥徒,家有禳梗。”说永州人崇神信佛,家家有求神拜佛祈祷除疫之祭。柳也亲自参加了一些祭祀活动。他在给萧俛的信中说:楚越之间人说话的口音非常奇异,像鸟一样地叫嚷吵闹,现在听起来却觉得顺耳,一点也不觉得奇怪,我已经被同化为跟他们成一类人。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他融入永州人民的怀抱之中,“穿池可以渔,种黍可以酒,甘终为永州民。”柳在永州虽然没有留下描写瑶族的诗文,但与江华僧人有过交往,《赠江华长老》诗即为明证。柳宗元的生活轨迹将永州与柳州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柳州任刺史4年,身处“南夷”,他克服了“异服殊音不可亲”的困难,勤于政事,有德于民。如解放奴婢。当时柳州养奴成风,“奴婢贱人,律比畜产”,和牲畜一样都是主人的财产。柳采取政治谋略,针对不同情况,逐一解决,甚至“出己钱自赎”,使奴婢全部得到赎身。他的善政被桂管使推行,仅一年就解放奴婢千人。还如修复孔庙、大云寺,宣传儒学,教化百姓,发展生产,革除陋俗。惜乎47岁英年早逝,魂留百越之地,诗文光耀千古。

遭贬期间,刘禹锡与柳宗元书信往来,谈文论道,写诗唱和,还涉及儿女学书趣事。元和十四年(819),宗元病逝前写信给刘禹锡,嘱托编集及抚孤。可见生死之交,感情多么深厚。是年,禹锡母卒,奉枢返洛阳。十一月,途经衡阳,得宗元讣文,悲痛之极,作《祭柳员外文》、《重至衡阳伤柳仪曹》。刘编成《河东先生文集》三十卷刊行,并将宗元长子柳告抚养成人,后进士及第。刘禹锡、柳宗元两人一生一世,肝胆相照,是世界上文人相亲的楷模,中国文坛的双子星座、并蒂莲花。他们是优秀的文学家、杰出的思想家,其描写瑶族风情,楚越风俗的作品,在中国文化、文学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值得珍视,值得研究,挖掘其内涵,分析其价值,让这些宝藏重新焕发奇光异彩。

中图分类号: G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2219(2019)03-0032-02

收稿日期: 2018-11-27

作者简介: 吕国康(1948-),男,湖南永州人,湖南永州历史文化研究副会长,湖南科技学院客座教授,研究方向为柳学、潇湘文化。

(责任编校:张京华)

标签:;  ;  ;  ;  ;  

刘柳笔下的瑶族风情与楚越风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