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体育课程设置研究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身心健康论文,课程设置论文,青少年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919(2006)04-0010-05
置身于世纪之交,回顾过去不难发现,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一直沿袭着前苏联的教学模式,以技术技能教学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身体锻炼,以至于从社会到学校都把体育教学与身体锻炼画上了等号,而不是把它们看作学校体育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体育教学应从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中心,向健身育人、终身体育思想转变[1]。
目前,高校体育教育正处于改革探索阶段,本文正是顺应时代的发展,对面向21世纪大学体育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新的课程设置与构建,试图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建立一个以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健身育人、增强体育意识和能力,形成终身体育思想为中心的新的课程设置体系,为我国当代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改革思路和参考建议。
一、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现状调查
1.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
国家教委颁布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规定,学生每周课外锻炼次数不得少于2次。按此标准来区分学生是否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本课题组在2004~2005年进行的调查表明,有64.65%的人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只有35.35%的人能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并且年级越高,经常锻炼的人数越少(见表1)。
表1 学生课外锻炼情况调查表
年级经常参加
%不经常参加
%
一67 43.23 88
56.77
二64 43.24 84
56.76
三41 27.5 108
72.48
四38 26.76104
73.24
合计 210 35.35384
64.65
2.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原因
(1)缺乏兴趣。目前的高校体育虽然大多采用选修课的形式,但由于受到场地、器材以及教师人数的限制,很大一部分学生并不能按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使一些学生对体育很难培养起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发挥教学主体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除此之外,目前部分高校体育在课程设置上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2)不会锻炼。当前的高校体育忽视了理论知识教学。体育教学没有把知识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不仅教材比重太小,教学时数也偏少,而且内容多侧重于目的、任务、意义、原则等纯概念的东西,缺乏实效性、针对性和长远性,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学生上完理论课之后,对自己的体育实践往往是不知其所以然,不懂得如何去评价自己的锻炼效果,不清楚自己应该练什么,怎么练,更不知道各种技能练习会对自己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3)场地、设备缺乏。高校体育设施建设不能跟上时代潮流,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应该看到场地、设备缺乏的实际情况,但同时也应看到我们的管理混乱,没有合理地运用现有条件,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从兴趣和能力培养入手,去创造条件,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
3.学生所爱好的体育活动项目
从表2可以看出,由于性别不同,男、女生之间所喜好的项目也存在着明显差异,但也存在着一个共同点,就是学生的爱好比较广泛,这是与时代发展相吻合的。
表2 学生喜好项目统计表
项目足球篮球
乒乓球
游泳
拳击羽毛球
健美
网球
排球
轮滑
跑步
武术
健美操
其他
男 142 128
49 43 36
24 21 14 8 8 6 2
5
% 29.22
26.34
10.088.85
7.41 4.494.32
2.88
1.65
1.65
1.23
0.411.03
女
514 15 31 8 11 2 2 17 3
% 4.6312.96
13.8928.70 7.41
10.19 1.85
1.85
15.74
2.78
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体育课程设置构想
1.课程设置构建的现实依据
首先,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当前的大学生接触的事物比较先进、前卫,视野比较开阔,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无论从年龄结构上还是从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上,大学生的爱好都比中、小学生更加广泛,更加成熟。他们需要自由的空间,需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愉悦自己的心情,更加需要了解体育,获得足够的体育理论知识去指导自己的实践。并且,大学生阶段正是他们个性形成的阶段。所有这些,都需要高校体育教学优化课程结构,挖掘潜力,用时代发展的眼光来开阔视野,用长远的、战略的眼光去改革现状。
其次,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学方法陈旧,教学组织单调,仍然把教师的主导作用放在首位,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另外,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法定时数为每学期16周,每周2学时。扣除理论教学和考试课外,并扣除因天气情况而耽误的时间,学生每学期的体育课时间仅有15~20小时之间,这还不算课堂上其他非身体练习的时间。并且,从生理角度来说,学生要想达到锻炼效果,应该是每周训练3次,每次至少在30分钟以上。如果我们按最低尺度来算,学生每学期的纯身体练习时间应该是24小时以上。由此可见,仅靠上体育课的这点时间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显然是不现实的,靠增加授课时数,更是不可能的,这就迫使我们的体育教学合理利用教学时数,合理地利用场地设施,优化课程结构,提高教学效率[2]。
新构建的课程设置体系(见表3),必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扩展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从总体上了解体育的本质,了解体育锻炼对身体和心理的良好影响,掌握卫生保健知识,从而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掌握2~3项身体锻炼的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达到培养个性、强身健体的目的[3]。
表3 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时数分配表
课程学年 教学内容 时数
理论课1体育社会学、体育理论(高校体育、体育功能、特点规则、体育美学、体育观赏、运动生理学)16
程教材2体育锻炼、运动心理、体质检测与评价16
50% 3卫生保健(传统养生、体育保健、体育方法等) 16
实践课1足球、篮球、排球、散打、健美、健美操、羽毛球、网球、游泳、轮滑、乒乓球16
程教材2所选项目不得与第一年重复 16
50% 3武术,体育舞蹈(新增添选修内容)16
2.课程设置体系的建构
新课程设置体系采用理论课与实践课各占50%学时的教学方法,理论课按年级统一安排教学内容,教材按表3所示,主要传授体育社会学、卫生保健、运动心理、运动生理、运动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并且理论成绩占总成绩的50%。改变目前体育考试中重达标轻理论、重结果轻过程的状况,从根本上帮助和指导学生科学地进行自我锻炼,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促进体育意识的增强。另外50%学时的实践课,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育兴趣、爱好和基础进行选择,实践课中加入身体素质练习内容,同时采用分层教学,并且根据学生人数分配教师上课。这样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掌握2~3项体育运动项目,而且可以使身体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从而获得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方法,能够从体育锻炼中获得乐趣。每学期理论课与实践课采用隔周交替进行上课的方式。理论课采用上大课的形式,学生可以空出充分的自由活动时间,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训练。理论周虽然设有实践课,但是学校可以以业余俱乐部的形式开设选修课,这种选修课对全校师生开设,收取少部分费用,这部分费用可以用来支付教师的业余工作量以及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毕竟按我国的现状,仅靠学校对体育的投资,难以满足学生的要求,设备建设会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学校体育的产业化势在必行。学生参加业余俱乐部训练,在年终的总成绩考评中,可以有1~10分的加分,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而且,学生可以通过选择娱乐性较强的休闲类项目,调整自己的身心,减轻学习的压力,可以不再感到时间空余带来的空虚,甚至养成不良习好,也便于学校形成一种好的学风,一种充满活力的氛围。
由于新的课程设置体系在理论课方面有所加强,实践课可以有选择地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这样就会很好地解决现存的这种短期效应与长远效应、科学性、指导性、连续性、终身性、实用性等方面的矛盾,从而从根本上增强体育意识,加强课外的自我锻炼,形成终身体育思想。
3.新课程设置体系的实施
新构建的课程设置体系在具体实施中主要的操作方法是采用分层次教学模式。分层次教学是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原则进行科学分级。分级包括学生体能和技能分级、目标分级、教学过程分级、作业练习和考评分级。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遗传、家庭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个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生理、心理及个体差异,个人能力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心理学家称之为“个体差异”。它主要表现为能力的类型、发展水平以及能力表现时间上的差异。分级教学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掌握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实施上尽量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有区别地进行教学设计,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分级,从而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完善和提高。分层次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充分注意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加强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指导,使学生得到最优发展。从操作角度来表述,“分层次”教学是以班级教学为主线,配合分级练习、分级要求、分级推进、分级授课和分级确定学分的教学组织模式[4]。
进行分层次教学实验采用的具体方法是,对体育课开设的分级专项课程分为三个级别(即初、中、高级),对各级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水平进行分级。初级班的教学内容以学习本项目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掌握基本的技能,发展身体素质为主;中级班的教学内容以学习巩固本项目的基本技、战术,提高技能水平,掌握该项目的部分练习方法为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级班学习掌握该项目的全面技、战术和技能,加深对运动技术内涵的理解,并能结合运动技术的改进不断增强身体素质,掌握具备终身体育锻炼的知识、方法,具备较高的能力。在进行教学管理中,实行分级教学的各专项都具有明显体现各级别不同水平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考评标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逐层推进。
三、体育课程设置中分层次教学初步实验的效果分析
1.分层次教学的正面效应:总体效果较好。第一,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价值定位,按照自身身体健康状况、兴趣和运动技能水平进行学习项目、学习时间、学习级别的选择,学习自由度加大,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个性的发展,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和学习的愿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建立教师竞争上岗机制,改变传统的平均教学工作量的现象。教师成为学生的选择对象,教师为了使自己讲授的课程为学生所接受,就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钻研业务,改革课程设置,更新课程内容,使其所授课程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竞争中争取主动。第三,教材体系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去不分对象统一教学内容的不合理现象,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第四,评价体系更具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教育内容更加新颖,实行分级评价确定学分,能客观地反映学生在该学期的学习效果。
2.分层次教学的负面效应:传统的教学次序受到冲击,会出现某些单元教学严重超员或严重缺员的现象。学生选择项目会使教师的教学态度出现差异,少数教师会出现迎合学生降低教学标准、教学要求的现象。部分学生在选择项目时功利思想严重,主要选择娱乐性较强、教学环境好的项目,田径、足球等项目出现冷落,选课过于集中在健美操、篮球、排球、跆拳道、体育舞蹈、乒乓球等室内项目上。评价体系有待完善。未能选上合适项目的同学会出现随意选择项目以获得学分。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核心的体育课程设置符合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强调因材施教;符合教学的阶段性目标,体现因时施教;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强调因人施教;符合“可接受原则”与“掌握学习”的策略。(2)新体育课程设置的具体操作方法采用分层次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满足了不同基础的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的需要,促进了个性的完美发展。(3)分层次教学打破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变了过去教师知识面、专项能力过于单一的现象,迫使教师不断进行业务学习,从而提高教师的责任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建议
(1)在实施分层次教学的过程中,各高校可根据现实的师资情况、场地、设施情况,灵活地设立选修项目。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是构建本模式的核心依据。主要包括自由选修,强调个性发展,实行目标管理,学制的弹性化。(2)充分利用场馆,建立全天候的教学体系,使学生的课程选择权、教师选择权不受限制,逐步实现同单元多名教师可供学生选择的选课体系,减少项目原因对任课教师选择的影响。(3)由于在分层次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同时存在着负面效应,应针对目前存在的负面效应,充分考虑我国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地域、民族、经济等具体情况,提高学生认识,制定具体调控政策,使规定内容与兴趣相结合,使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建立健全科学的、操作性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模式。(4)体育评价要体现对培养体育爱好的积极作用。体育评价要注重体育过程的评价和健身能力的评价,把体育爱好的培养,作为体育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以积极促进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