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真的没有用“资本主义”这个词吗?_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文

马克思真的没有用“资本主义”这个词吗?_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文

马克思真的没有使用过“资本主义”一词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资本主义论文,使用过论文,一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79年,当代著名史学家布罗代尔在他极有影响的《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书的第二卷中指认,“资本主义”一词是一个“新近出现的词”,它形成于18世纪中期,最早由勃良和普鲁东使用,而一直作为资本主义批判者的马克思却从来没有使用过“资本主义”这一概念。(注: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2卷,第236页、第237页。 )一些西方马克思学者也提出,马克思很晚才使用资本主义一词,“马克思虽然使用过‘资本主义的’这个形容词,或谈到过‘资本家’,但无论是在《共产党宣言》还是《资本论》第一卷中都没有把资本主义作为一个名词来使用。只是到了1877年,在其与俄国的追随者的通讯中讨论俄国过渡到资本主义时,才使用这个词”。(注:博托莫尔:《马克思主义思想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6页。文中所指书信可能为马克思1877年11月致《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马克思使用了“西欧资本主义”一语。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第130页。 )这种重要的挑战性的观点居然近二十年没有遭到正面的回应,这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惊异的事。对此,我们不得不认真面对。经过细致的文本语境分析,我们发现马克思在经济学研究中,虽然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内涵,但的确没有“资本主义”这个提法(名词)。中文版文本中出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社会”这些术语在马克思的原初文本语境中是“资本家生产方式”、“资本家社会”。但是,我们发现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进程中,存在着一种从资产(即资本)到资本、从资产者到资本家、从资产阶级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理论逻辑递升,这种关键性的认识进展正好是与马克思哲学历史观从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向狭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逻辑视角的转换与递进是联系在一起的。(注:参见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由此,马克思成为第一个在批判意义上真正确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伟大思想家。

显而易见,我们将要讨论的这个“资本主义”概念与“资本”有密切相关的联系。然而,就资本概念而言,从罗马的法理学家开始经历古典经济学家到马克思,其内涵已发生多次转变。这主要表现为从日常用语到经济学术语,再到经济学哲学术语的逻辑递进。资本概念从古典经济学家到马克思所发生的革命,实际上也意味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诞生,同时,资本主义概念也才由此生发开来。因此,我们首先要讨论的问题是资本理论的历史沿革和语义变迁,这是我们理解资本主义概念的入口。

古典经济学的资本(资产)概念。 资本(德文kapital,英文capital)一词,早于1211年就已问世,14世纪已经在学界普遍使用。 资本源起于拉丁语Caput一词, 早先它在罗马法律中意指“一笔债款的本金”(区别于利息);再后来便指合伙人投入合伙企业的货币总和或其等价物。当时的这个概念实质上是货币性的、仅具有会计学上的意义,主要用在会计师的帐户上。它或者指货币,或者指用货币估价的某些货物。但是我们不要以为该词的含义当时已经确定。“资本”被一大堆与它竞争的词所淹没:财富(riches)、财产(biens)、资金(fonds)、本金(principal)等,凡是我们期待资本一词露面的地方, 以上这些词往往能取代它。它的开端并没什么与众不同。

随着古典经济学的发生,资本一词开始在学理层面明显地凸现出来。经济学家们开始大量地使用资本这个词,而其它曾经与之竞争的词逐渐弱化,资本一词终于成为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实际上,这同时也意味着概念在新兴的政治经济学中的更新和深化。如同商业资本是产业资本的历史前提一样,15世纪末到17世纪下半叶的重商主义对资本的最初考察也成为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资本理论的历史先驱。不过,重商主义对资本的认识还是粗陋和肤浅的:他们仅从流通领域去了解资本,没有从生产领域去了解资本;以货币资本为资本的唯一形式,把货币和资本混为一谈。17世纪下半叶,重商主义逐渐解体,而作为产业资本意识形态的古典经济学则逐渐发生。重农学派首先迈出了最初的一步,魁奈把资本和生产联系在一起,用资本指生产投资(垫支概念)。过去的早期的经济学家在使用这个词时往往把资本和货币混为一谈,直至1770年,杜尔阁把它当作生产性的货币和支配工人的手段使用以后(注:熊彼特:《经济分析史》,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484页、第485页。),资本一词才具有了现代意义,同时也更加普遍化了。至此,古典经济学的资本一词具有了两种含义:一是早先的会计学、记帐用的资金、存物的含义;二是用在经济学上,指生产要素,它除了资金以外还包括土地、机器、厂房等。这二者的区别后来被英国古典经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斯密发展成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区分。我们现在日常所用的资本一词主要是在上述两种意义上使用的,马克思在对资本构成的经济学实证分析中也在上述意义上使用了这个资本概念。

然而,仅仅限于资金和资产的理解还与我们所要讨论的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概念无关。古典经济学的资本理论虽然避免了把资本和货币混为一谈,但又把资本和生产资料混在一起,即又把资产当作资本。他们的资本概念,是一种实体性概念,仅指资金和生产要素,而马克思的资本概念除了这个含义之外,更重要的是科学地指认出资本的本质是一种生产“关系”和“运动”过程。在下面的分析中,我们将会看到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概念仅仅与这个被理解为“关系”和“运动”的资本概念有关。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这正是马克思和西方学者关于资本主义概念分岐的开端!

马克思资本理论的历史形成。早在19世纪四十年代初,马克思在经济学研究中就已为其资本理论初步奠定了基础,但是它的完成则是五、六十年代的《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最初探讨经济问题是在1843年《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谈到的金钱异化问题,这是受到赫斯的金钱异化观点的影响。1843年10月到1845年1月这一年多的时间, 是青年马克思研究经济学的第一个阶段,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巴黎笔记》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就是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在《巴黎笔记》的《穆勒笔记》中,马克思说,货币作为一个媒介(关系)看起来成为了人们之间交换的环节,但人们在这个媒介中却失去了主体自己,因为这个媒介把人的本质异己化了,货币获得了对人(主体)的支配权力。在这里,马克思把费尔巴哈的自然人本主义和赫斯的金钱异化理论结合,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关于人的类本质(关系)在社会经济运动中异化的、人本主义异化理论:人与人的类关系被异化和抽象为价值,这个价值即是私有制下经济关系中的上帝,而货币则代表了这种上帝式的、抽象的价值。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则从经济学(货币——交换)又走回哲学批判(类本质——异化劳动),他从社会关系异化直接提出人的本质异化之根源是劳动的畸变,异化劳动理论初步形成,这是马克思经济分析和社会(人本)批判初次结合的一个理论成果。(注:参见张一兵新著:《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转换》,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二章。)

我们注意到,在青年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构建过程中,有一个十分关键概念——关系。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生长点。在古典经济学的理论视域中,主要是基于“生产”、“交换”等经验的分析,而马克思在哲学中转引费尔巴哈的“社会关系”规定超越了古典经济学的理论视域,在经济实证分析和哲学批判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这重要的理论提升中,“关系”范畴是其主要逻辑工具。

在经济学研究的第一阶段,马克思已经试图从关系的角度阐明金钱的本质,但在此期间的经济学研究还带有强烈的人本学色彩。这使得青年马克思还不可能真正从经济学的理论层面上来批判金钱(货币),也没能从货币批判走向更深刻的资本批判。1845年到1847年是马克思研究经济学的第二阶段,此时马克思已经很深地介入了经济学。此时他已经创立了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他从物质生产和历史性的社会关系入手,开始科学地透视社会历史特别是资产阶级社会的发展。在1847年的《雇佣劳动与资本》中,他明确指出:“资本也是一种社会生产。这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同时他还进一步说明资本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之下,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也就不是资本了”(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卷, 第362页、第363页。)。

我们可以看到,在四十年代初,马克思从金钱异化论发端,初次介入经济学,以哲学人本主义批判地分析货币和劳动异化问题;进而在四十年代中后期,马克思深入地研究经济学,在资本经济分析和资本社会历史批判中已经认识到资本是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一定的历史条件的产物。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历史关系。这是马克思对资本认识的一个重要进展。不过,马克思此时对资本的历史性质分析还只限于一般性的描述。

五十年代是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第三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在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进一步深化了四十年代对资本本质的认识。在这里,他已经不仅仅满足于一般性地指出资本的社会历史性质,而通过对资本原始积累和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具体历史的分析,即通过资本的产生与再生产过程来说明资本的本质。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分析货币的颠倒本质入手过渡到作为资本的货币。他指认到,并非每一笔货币都是资本,只有资产阶级社会的历史条件下,货币才变成资本;货币转化为资本有一个特定的过程,这是和资产阶级生产联系在一起的。在资本的分析中,马克思一开始就强调“资本”应被理解为关系,现代资产阶级生产方式是“建立在资本上的生产方式”、“受资本统治的生产方式”(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6卷(上),第212页、第205页、第456页、第516页。)。在“资本章”第二篇“资本的流通过程”的中间部分,马克思专门讨论了资本概念。马克思说:“当规定资本概念时,会遇到谈论货币所没有的困难,资本,实质上就是资本家;但是,资本同时又是一种与资本家有区别的、资本家存在的要素,或者说生产本身就是资本”。(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6卷(上),第212 页、第205页、第456页、第516页。)在这里, 马克思实际上已经指出资本本身就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资本家存在的社会前提。接着,马克思又说:“人们给资本一词加进了许多就资本概念来说看来并不包括的含义。例如人们说,把资本借出去,把资本积累起来等等。在所有这些说法中,资本不过是物,同构成它的物质完全是一回事”。最后,马克思总结说“资本显然是关系,而且只能被理解为关系”。(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6卷(上), 第212页、第205页、第456页、第516页。)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马克思此时已经十分明确地把资本和资本构成的物质实体区分开来,从而也把他的资本概念和古典经济学的资本(资产)概念第一次彻底地区别开来。这样说来,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资本”一词通常用于表述个人所拥有的作为财富的资产,在古典经济学那里,“资本”也仅指其拥有者不断产生收益的资产。总而言之,它最多只是一个会计学或经济学术语,它只是被理解为物质实体。而马克思的“资本”概念是建立在否定日常生活和古典经济学的理解之上,在本质上,它是指一种社会关系即现代资产阶级社会所特有的关系。从马克思的“资本”概念往前一步,我们就可以触摸到资本主义概念之本质。

资本主义与资本。在上文资本概念的历史考察中,我们已经知道,在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和哲学批判中,资本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即从实体性的概念变为关系性的概念。这一点正是马克思与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派关于资本概念的重要异质性。

尽管古典经济学对资本概念有所发展,但他们最终还是不能超越拜物教式的实体性理解。这种理解的必然结果是认为资本概念非历史地适用于一切时代,而不是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特有的经济范畴。李嘉图甚至认为原始人手中的石头也是资本。把资本概念适用于一切时代自然也会把资本主义观念非历史地适用于一切时代。这就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在这一点上,现代西方的思想家们也很少能超越他们的先辈。我们文始提到的法国第二代年鉴学派领袖布罗代尔先生曾以“长时段理论”赋予资本主义以全新含义而斐声史坛。他主张,早在人类历史的初期,一种潜在的“资本主义”便逐渐形成,千百年来不断发展,一直延续至今。(注: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3卷,第722页。)深一点看,这种观点与李嘉图认为原始人手中的石头也是资本的看法在方法论层面上并无二致。

与他们不同的是,马克思总是历史地、具体地和现实地分析经济范畴,把它们理解为一定时代的社会关系的表现。1857年8月,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第三手稿中指出:“从实在和具体开始……似乎是正确的。但是,更仔细地考察起来,这是错误的。……(比如)资本,如果没有雇佣劳动、价值、货币、价格等等,它什么也不是。……简单范畴是这样一些关系的表现,在这些关系中,不发达的具体可以已经实现,而那些通过较具体的范畴在精神上表现出来的较多方面的联系和关系还没产生;而比较发展的具体则把这个范畴当作一种从属关系保存下来”。(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卷,第102页、第103页。)在这里, 马克思是从总体上阐明他对经济范畴的研究方法。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先从货币分析入手,从理论逻辑与具体的历史分期研究中科学地说明了货币的本质是如何从人与人的直接劳动交换关系历史地颠倒为物化的金钱关系。接着,他具体分析了货币这个比较简单而古老的范畴在历史中是怎样发展成为现代的、复杂的资本范畴,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思想史变异的背后,货币关系如何历史地演变出当代处于“普照的光”——资本对劳动的雇佣关系。然后,在“资本章”中,马克思明确地指明资本的本质是现代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到“资本章”的结尾部分,马克思干脆直接用“资本化生产”、“资本的生产方式”或“资本的生产过程”来直接指认现代资产阶级生产方式了。(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6卷(下),第212页、第37页、第86页、第160页。)至此,“资本主义”之内涵已经被第一次科学地说明了。我们期盼已久的资本主义概念也几乎要呼之欲出了。但是请注意,马克思这里使用的是资本的生产方式,而不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这两者还是有区别的。

我们注意到,几乎所有的西方百科全书中在标引“资本主义”这一概念时,重点是强调资本主义是一种“自由的市场经济”,其创始人为斯密。(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9卷,第559页、《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1997年光盘版、《不列颠百科全书》1999年光盘版。)一般地说,这种标注并不错。但是人们没有更深一层地去发现,斯密固然是第一个系统说明工业文明之上发达商品经济运行的伟大经济学家,可是他并没有提升出资本规定在这一经济运行中的决定性作用。在这一点,李嘉图的功绩显然比斯密大。因为他是第一个站立在现代大工业生产之上来反映这一生产方式的经济学家。可是,如同所有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样,李嘉图还将资本与劳动和地产视为三种生产要素,而并没有发现资本作为一种统治性的社会关系是他所面对的这一生产方式的本质。所以,可以说,斯密、李嘉图是最早从肯定意义上确立“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思想家,但真正科学地说明这一生产方式是资本主义的思想家只能是马克思。无论他有没有明确使用过资本主义这个名词。

从资产者(bourgerliche)到资本家(kapitalist)。到了六十年代,具体讲是在马克思的《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开始大量出现“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这样的提法。(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7卷,第212页、第30页、第36页、第37页、第71页。)实际上,这里所出现的“资本主义的”这个词语,其狭义的语境是指“资本家的”。严格来说,这里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马克思的原用语是“资本家的生产方式”。为此,我们还得再说明一下“资产者”与“资本家”两个概念的关系。德文资产者(英文bourgeoisie或译资产阶级,音译“布尔乔亚”)bugerliche一词源出法文,早期指中世纪的城市市民,后来逐步演变为特指由市民阶层分化出来的雇主与雇工中的雇主和雇主阶层。(注:《简明布列颠百科全书》,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年版, 第9 卷, 第558 页。 )资本家capitalist一词大约产生在17世纪。(注: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2卷,第239页。)它的早年命运也和资本一词一样,其语境是含混不清的。作为一个名词, 由A·杨于1792年第一次使用。(注:维尔钦斯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辞典》,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784页。 )它的竞争对手也很多,如“有钱人”、“大户”、“阔佬”、“富翁”等。但总的来讲,它是指有钱人或拼命弄钱的人。资本家一词在当时就声名狼藉,后来它还逐渐获得了一些不太明确的关于企业主和投资者的含义。同古典经济学的资本概念一样,它是同金钱、财富概念联系在一起的。当时的资本家实际上仅仅被视为资产者即财富拥有者,而没有马克思所指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人格代表的含义。我们发现,资本家这个词语,也是经马克思的科学改造以后才获得了比较确定的含义而被广泛使用。

因此,尽管资本家一词早已产生,但在50年代以前,马克思还没有像晚年那样使用资本家这个名词,在《共产党宣言》等重要论著中他主要是使用资产者(资产阶级)这个名词。马克思对早期的“资本家”这个名词的改造过程,与他在狭义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对古典经济学的“资本”概念的改造过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上文资本概念的分析中,我们已经指出,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资本章”中马克思已经明确界定了资本概念的内涵,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完成了对资本家概念的改造,并且大量使用这个概念。马克思说:“资本家,即资本的代表,资本的人格化”(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139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我们过去对这句话的理解没有强调指出资本是指关系,往往容易把它理解成资本家是金钱(货币)的人格化;而实际上准确地说,这句话的含义应该是说资本家是资本生产关系的人格代表。

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回顾自己在经济学研究方面的经过时说:《雇佣劳动与资本》汇集了当时见解中有决定意义的论点。(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4页,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然而,在1891年为《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再版而写序言中,恩格斯指出:“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1859年)以前发表的那些著作中,有个别地方与他在1859年以后的著作中的论点不同,并且从较晚的著作来看,有些用语和整个是不妥当的,甚至是不正确的,……(为)使这个发表于1849年的旧的论述同他较晚的观点一致起来……我在这个版本中做了一些必要的补充和修改,是完全符合他的心愿的”。我们发现,在1891年版本的《雇佣劳动与资本》中,恩格斯主要在两个方面作了修改:一是把劳动改成劳动力,这一点恩格斯作了明确的说明。他说:“我所作的全部修改,都归结于这一点”。可是我们同时注意到,还有另一处重要改动,但恩格斯没有作说明,这就是把资产者改成资本家,资产阶级改成资本家阶级。这一个改动,实际上也和前一点一样,同样是“牵涉到全部政治经济学一个极重要的问题”。(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40页、第341页,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

资本主义与资本家。50年代末以后,马克思赋予“资本家”一词明确含义之后,在经济学的分析中,马克思用“资本家”这个更为科学的术语替换了“资产者”(“资产阶级”)这些含义不够明确的用语。因此,马克思原来所用的“现代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等用语至此就变成了“资本家生产方式(kapitalist proudktion)”、“资本家社会(kapitalist gesellschaft)”等术语。

然而, 由于与德文的(kapitalist )一词对应的英文单词(capitalist)除了指“资本家”之外还可指“资本主义的”,因此,德文的(kapitalist proudktion)写成英文的(capitalist production),就可以既译为“资本家生产方式”,也可以译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这样,在英文版的《资本论》中,我们就不难看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capitalist production)的提法。 在法文版《资本论》中也同样出现这一情形。从而,人们也很自然地把“资本主义”概念的发明权归到马克思名下,这是顺理成章的。

在前面我们关于资本概念的文本分析中,我们曾提请读者注意一个问题: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主要是使用“资本的(kapital)生产方式”;而到《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 则大量出现“资本主义的(kapitalist)生产方式”。笔者认为,《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出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加说明的中文译法是有悖于文本原初语境的,应该译为“资本家生产方式”。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请看下面一组词汇比较:

德文

kapital资本

Kapitalismus资本主义

*Kapitalist资本家;富豪

英文

capital资本

capitalism资本主义

*capitalist资本家;资本主义者;资本主义的

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资本、资本家、资本主义”这一词汇的德文形式和英文形式十分相似,意思也相近;区别仅在于(我们在文中打上*号的)kapitalist和capitalist的意思不完全一样, 而这个区别正是问题之关键所在。

在英文版的《资本论》中确实有大量“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capitalist production)”的提法,capitalist 在英文中既可作名词“资本家”也可作形容词“资本主义的”,英文的capitalistproduction译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无不妥。然而,马克思的著作大部分是用德文写的,《资本论》第一版也是德文,而英文版的《资本论》在马克思生前还没有出版。在当时的德文中,与之(capitalist)同义的词(kapitalist)只是一个名词,意指资本家或富豪(富豪是贬义用法),因此,十九世纪的《资本论》中德文的(kapitalistproudktion)就不能像英文那样译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只能译为“资本家生产方式”。

其次,从当时的写作背景来看,在19世纪五十年代,还没有出现“资本主义”这个名词,从何而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当时马克思对这个社会和历史阶段的指认都是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这个术语,同时,他也用“现代资产阶级生产方式”来指认这个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6页。)在后来第三次经济学研究进程里,在对资本的分析中,马克思逐渐把“资产者”和“资本家”区别开来。因此,马克思用“资本家生产方式”来取代“现代资产阶级生产方式”是顺理成章的。而如果把kapitalist proudktion译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则无法说明马克思为什么会突然从“资本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个用语的突变该如何解释?

第三,从文本语境分析,马克思在这个时候是把现代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理解为建立在资本关系上的生产方式和资本关系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前期,马克思都是使用“建立在资本上的生产方式”、“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方式”(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05页、第377页、第391页、第391页、第410页。);到手稿的后半部分, 马克思则用诸如“资本化生产”、“资本的生产方式”、“资本的生产过程”(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6卷(下),第37页、第86页、第160页, 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这样的提法,从文本前后语境来看,这是一脉相承的。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后期,马克思已经把资本家看成是资本的人格化,资本实质就是资本家。因此,到了《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时,马克思大量使用“资本家生产方式”这样的提法是其必然的逻辑结果。

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概念与方法。实际上,资本主义(capitalism)一词约产生于19世纪末。据布罗代尔先生考证,它在1753年就出现在《百科全书》中(注: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二卷,第242页,三联书店1993年版。)。资本主义这一名词,最早由让·路易·勃朗于1839年使用在法文中。1854年,英国作家W·M·萨克雷在《新来者》一书中首先在英文中使用。(注:维尔钦斯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辞典》,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786页。)。同年收入《牛津大词典》。不过, 这无关紧要:且不说其出处至今无从找到;即使它在1753年就已经出现,那时它也只是如许许多多的词语一样,没有人会因此联想到什么,它与我们现在所讨论的资本主义概念并无直接关联。

可以肯定,资本主义这个词语的出现与马克思1867年公开发表的《资本论》有关,在法文版和英文版的《资本论》中已经大量出现诸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经济”、“资本主义社会”这样的提法。实际上,在更早些的时候,《雇佣劳动和资本》中,马克思已经谈到要把“资本理解为关系”(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2页、第363页。),即要把资本理解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可以看作是资本主义概念的萌芽。

不过,在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发表以前,甚至更晚些的时候,资本主义一词仍未引起公众睹目。只是到了本世纪初,该词作为社会主义的天然反义词,在政治论争中猛然冒出来以后才被广泛使用。而在这之后,很少人在提到资本主义这一题目时,不会联想到意识形态和“主义”之争。

主义(-ism),一般地讲,是指一种思想、 社会运动和生产方式体系。但就资本主义而言,人们仅在它是指一种生产方式这一点上达成共识,而对于资本主义所指的思想和社会运动则众说纷纭。其原因在于,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它也仅指一种生产方式,准确地说,它是指马克思所说的“资本化生产”、“资本家生产方式”。因此,严格来讲,“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概念”这一说法并不准确。然而,尽管在马克思那里,还没有出现资本主义(kapitalismus)这个概念,但从马克思对资本和资本家的分析批判即“方法”中,从马克思所提供的语词表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于斯密、李嘉图等资产阶级思想家对资本主义的内涵的科学规定:它是资本的生产关系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和经济体制。

标签:;  ;  ;  ;  ;  ;  ;  ;  ;  ;  ;  ;  ;  ;  

马克思真的没有用“资本主义”这个词吗?_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