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充分考虑儿童的经验和主观需要_课程标准论文

课程标准:充分考虑儿童的经验和主观需要_课程标准论文

课程标准:充分考虑儿童经验与主观需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观论文,课程标准论文,需求论文,儿童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新课程实施十年,最大的亮点在于学生的定位改变了。这是大家都有所感受的,过去教师只是把学生当做一个被动的接纳者,而《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将“学生自主”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课堂上学生生动活泼、积极踊跃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是常常见到的现象。《课标》谈学生兴趣,谈要利于表达,要善于表达,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去说的。例如课程标准将小学低年段的写作定位在“写话”,是基于学龄初期儿童的阅历浅、书面表达的能力刚开始培养的实际,儿童写话的内容宜浅近且是儿童感兴趣的。

“写话”的内容,《课标》明确提出“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这意味着低年级儿童的写话内容是自由表达,可以自主。通俗地说,儿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没有限制和束缚。事实上,只有自由地表达,才能快乐地表达。当然,对于低年级的儿童来说,往往不会选择材料,指导写话时需要教师启发,提示他们将写话与所留心的周围事物联系起来,从中挑选出自己感兴趣的、想写的、自己想像到的事物来写。这就要求教师在选取题材时要充分考虑到儿童的经验、儿童的主观需求,而不能以传统的命题式的写话指令式地进行。

教师考虑儿童写话内容时应首先关注儿童的生活。学校与家庭是儿童特别感到亲切的,活动在里面的人物、角色也是他们喜爱的。写话写他们的生活,儿童一定会感兴趣。只有写他们想写的,才能逐渐培养起对写话的兴趣。只是对周围事物要引导儿童“留心”。例如:“家里或班级最近有什么新鲜的事儿?”“你在哪儿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当时你心里怎么样?”“你心里想说什么?”“你和××怎么对话的?”……这既是引导儿童表达,其实也是在启发儿童思维。如此引导,儿童会比较乐意表达,也易于表达出来。于是他们就会为此而兴奋,从而促进写话兴趣的培养。

其次,《课标》强调创新,这在过去是很少提的。孩子未必了解自己的潜能,要靠成年人去发现、去保护、去培育。创新是以想像为抓手,学生在读书中去向往某种境界,想像一种场景,既能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也能拓展他们的思维。《课标》多次提出想像的问题,值得肯定。

关于《课标》中提出的“写想像中的事物”,初看上去似乎要求高了,其实不然。对于学龄初期的儿童来说,“想像”是他们乐于甚至是擅长进行的智力活动。儿童的想像力往往高于成人。《课标》中提出这样的要求,正是充分考虑儿童的特点,顺应他们的天性并促其发展。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二年级儿童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我真想有翅膀”“我真想飞”……他们对周围事物的称呼常有“大树公公”“蝴蝶妹妹”“小草弟弟”等等。这些随意间发出的愿望和带有对喜欢的动植物拟人的称呼正是儿童想像力的显现。这里特别要强调《课标》提出“写想像中事物”,不仅是写话内容的问题,更包含通过想像在早期开发儿童潜能,发展儿童创造性的深层意义。

写“想像中的事物”,并非离开儿童的生活与经验。正是要从儿童的生活出发,贴近他们的生活,从他们亲身经历的,从周围事物中获得表象,在热烈的情绪以及启发下促其组合成新的形象。儿童的想像活动是教师无法替代的,但又少不了教师的启发、引导,提供创造想像的契机。所以,教师在提示写话内容或者讨论题目时应注意把握,从而有效激发儿童的想像。为此,建议写话的内容要富有美感,富有儿童情趣,最好带有童话的色彩。这种“美感”、“童趣”和“童话色彩”是很容易激起儿童想像的。例如《找春天》常常是低年级写话的题目,如果换成《我看到了春姑娘的笑脸》《春姑娘的大柳筐》《××唱歌给春姑娘听》等等,题目的美感、题目的想像空间就有了童趣、童话色彩,儿童的思维、想像的翅膀就会飞起来。

第三是强调人文熏陶,重视情感教育。我们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审美教育、道德教育等等,但如果没有孩子情感参与的话,是低效的,也是不太可能完成的。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们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长期以来形成分析语文的定式,分析到最后就是概念,使孩子们思想僵化了。分析来分析去,哪里还能感动?《课标》强调人文熏陶,强调多元文化,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当中受到熏陶。对儿童而言,阅读过程中的情感投入,那种润物细无声的形象感染和情感渗透,比头头是道的理性阅读分析更重要。像习作的要求,《课标》强调指出“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因此,在学生动笔之前,教师需引导、启发学生回忆观察的场景和过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然后启发学生交流,各自表述观察过程中“最感新奇有趣”、“留下最深印象、最受感动”的内容,让学生先通过口头表达,以及同学间的相互启发,加深观察印象,使感受更加明晰,再作书面表达。这样写起来就方便多了,信心也会增强。

第三学段要求“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且要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关于记实作文,就是要求写生活的真实。写自己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亲身经历的,写出真实的场景和自己的真情实感。记实作文关键是一个“实”字,是“真实”,是“事实”,是“实实在在”。既然是“记实”,那就不是幻想,更不可随意编造。这就需要学生平时注意多观察,多体验,关心周围世界中的人物、事物、景物,“丰富自己的见闻”,做到在观察中“积累习作素材”,在观察中思考。这样就可以增强学生对大千世界的认识,并留下许多生动的画面和难忘的印象,进而激起积极情绪,习作就能做到有感而发。写记实作文就有了材料,有“实”可“记”,内容具体、生动,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因为,记实作文不仅讲究真实,而且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这也意味着记实作文学生要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所熟悉的事物、人物,如班级、学校、家庭、社区,老师、小伙伴、家人等,学生会感到特别亲切,是他们乐于表达的人和事,教师需引导学生关注,搜集习作题材。

学生写社会生活画面,重点是写人。因为人是生活的主人公,从场景写到人,特别要指导学生从观察细节着眼,去发现人物的特点,捕捉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感人的话语。观察得细,才写得具体,也才能做到《课标》所要求的“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深刻,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有“实感”才有“真情”。简言之,记实作文写的是真实的生活,表达的是真实的情感。

语文新课程实施十年来,在全国各个方面都产生了积极影响,这就是课标的引领作用。我们对课标执行的评价要跟上,其实老师是很有积极性的,但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学校的评价要与课标相符。比如像绩效工资怎么评价,难道还是和分数连在一起吗?如果不用分数用什么?这些都是要研究的问题,要创造有利于课标实施的环境,课程改革才能稳步推进。

(本文由《基础教育课程》记者纪程整理)

标签:;  

课程标准:充分考虑儿童的经验和主观需要_课程标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