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地区的特征、形成机制及其影响&以安徽省池州市为例_池州论文

边缘化地区特征、形成机制与影响——以安徽省池州市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池州市论文,安徽省论文,为例论文,特征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献标识码:A

1 边缘化地区概念界定

弗里德曼(J Friedman)的核心一边缘理论在解释经济发展过程及空间结构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时,认为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它产生于数量相对较少的变化中心,从而形成了核心区,在它以外的地域则组成了边缘区[1]。一个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由于各自的生产要素潜力和经济发展限制条件的差异性,而形成不同的经济基础,要以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经济增长和生产的最大化,必然选择一定的区域作为增长中心,而后形成强大广泛的辐射力,通过扩散作用,影响边缘区的经济增长,进而达到不平衡发展中的局部均衡。

依据核心—边缘理论,在此对“边缘化地区”作如下界定:边缘化地区是指处于中心城市(核心区)的边缘地带,并在区域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中心城市(核心区)的差距逐步拉大的地区。主要表现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和全国的比重持续下降,居民和地方管理水平等方面均明显地滞后于时代的发展。

2 边缘化地区特征

从长江经济带看,安徽省池州市处于南京经济圈和武汉经济圈的边缘地带,从安徽省内部看,池州市亦处于合肥、芜湖和安庆等主要区域中心城市的边缘地带。近十多年来,池州市在安徽省和长江经济带中的地位逐渐下降,与周围的核心区域的发展差距不断拉大,表现出明显的边缘化特征。

2.1 经济发展缓慢,工业增长停滞

1990年以来,池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有所提高,但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仍有差距。各产业构成比较平均,第二、三产业不发达,尤其第二产业增长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停滞甚至负增长(图1)。

2.2 城镇化水平低,人口外移现象明显

池州市社会发展比较落后,主要表现为城镇人口增长慢,城镇化水平低。2000年市域人口非农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分别为17.97%和20.10%,乡村社会是区域社会空间的主体,社会结构具有很强的传统性。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和第五次人口普查,池州市域常住人口由1990年146.44万下降至2000年底的138.94万,区域人口呈明显的外移现象,这是池州市空间边缘化主要指征。

图1 池州市国内生产总值十年增长情况

Fig.1 Increase of Chizhou's GDP in Ten Years

2.3 处于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低谷

从整个长江经济带看,池州市经济发展处于整个地带低谷。根据统计资料[3]分析,长江经济带以市为单位计算人均GDP,总体上由上游地区向下游地区递增,长江三角洲地区最高,中游武汉和上游重庆是两个次高峰地区,池州市人均GDP处于武汉和长江三角洲两个高峰之间的低谷地区。

2.4 在安徽省中的地位逐步下降

池州市在安徽省属于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近十多年来,池州市社会经济发展又相对滞后于安徽省平均水平,导致其人口、从业人员、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在安徽省的地位逐步降低(表1)。

表1 池州市主要经济指标占安徽省比重变化(%)

Tab.1 Change of Chizhou's Main Economic Indexes

年份

人口 从业人员  GDP  人均GDP 财政收入  社会消费品

  零售总额

1990

2.60

2.56

2.22

84.35

1.69

  2.54

1995

2.52

2.54

2.13

83.17

1.98

  2.32

2000

2.54

2.68

1.91

77.70

1.58

  1.93

2.5 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于皖江及周边同级城市

池州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皖江地区相比,无论经济总规模,还是人均相对水平,均呈落后状态,城镇发展和城市化水平也明显低于该区域内其它城市(表2、图2)。三次产业结构呈均衡态势,第一产业比重较其它地区都高,产业结构表现出很强的传统性。

2.6 交通区位边缘性日益增强

池州市西北部沿江有近150km的长江岸段,水运条件优良,20世纪80年代以前,池州市主城区一直是皖南主要的进出门户和客货流集散中心。80年代以来,池州港的集散中心地位明显下降,如池州港旅客吞吐量由1990年的225.83万人急剧下降至2000年的18.15万人,货物吞吐量一直维持155万t/a水平(注:池州市统计局.池州统计年鉴1991~2001.)。正在建设中的合(肥)景(德镇)高速公路与安庆长江公路大桥、合(肥)黄(山)高速公路,将导致池州市交通区位边缘性进一步增强。

表2 池州与周边主要城市的城镇化水平比较

Tab.2 Comparison Cities Urbanization Level of Chizhou and Its Adjacent

 合肥

马鞍山  芜湖

铜陵

安庆

池州

全市常住人口(万人) 446.59  119.66  211.50 68.46  517.70 138.92

城镇人口(万人)

 196.34  60.23

90.46  39.32  115.40 27.78

城镇人口/全市常住人口(%) 43.96

50.33

42.77  57.43  22.29  20.10

图2 2000年六城市人均GDP比较

Fig.2 Comparation of per capita GDP of Six Cities in 2000

3 池州市边缘化的形成机制

3.1 边缘化形成的历史基础

经济地域空间结构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演变的历史进程[4]。区域空间结构演化是区域经济结构演变在区域空间上的投影,由于区域空间结构的四维特征,区域空间结构的演进是时空双向的演进,表现为产业结构的变化与社会城市化进程高度的相关性和同步性[5]。

池州市空间结构演化过程,大体经历了粗放农耕经济为主的原始均质发展阶段(汉代以前)、手工业(如冶铁业)和内陆水运业逐步兴起的中心城镇形成发展阶段(西汉至鸦片战争前夕)、近现代工商业推进沿江(路)轴线形成发展阶段等三个时期。空间结构演进的基本特征表现为:①由均衡向非均衡是空间演化的轨迹,空间过程仍处于农业经济向工业化过渡的结构不稳定阶段;②空间重心由中南部低山丘陵区向北部沿江洲圩区、由沿河地带向沿江地带渐移;③近现代空间发展缓慢,中心城镇成长受抑,城镇体系发育不良。

空间演化过程缓慢,区域经济技术基础薄弱,未能形成足以带动整个区域发展的中心城市。与发达地区相比,池州市经济发展、结构和规模水平均处于低层次,在区域空间关系中,处于边缘地位。

图3 空间过程与边缘化相互作用机理示意图

Fig.3 Diagram of Mutual Influence Between the Space Process and the Marginalization

3.2 空间边缘化形成的空间因素

池州市城镇体系现状见图4,它具有以下特征:①城市化水平低、中心城镇带动能力弱。池州市域城镇化水平仅20.10%(2000年),低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②城镇职能单一、类型不够健全。10万人以上的城市仅仅1个,仅占1%;0.2万人以下的镇、集镇就有33个,占47%。③城镇间仅有纵向的行政关系,横向的经济技术联合很少,几乎为空白,不利于整个市域经济的共同协调发展。

城镇体系发育不良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空间边缘化形成。首先,城市(镇)一区域结构不稳定,空间聚合能力弱;第二,中心城市能力弱,空间竞争力低。中心城市规模小,不仅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比较弱,不能有效组织区域经济与社会活动,还影响区域的空间竞争能力;第三,区内城镇联系不紧密,阻碍区域分工形成和区域优势发挥。

图4 池州市城镇体系现状图

Fig.4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zhou's Urban System

3.3 边缘化形成的人为因素

池州市现行行政区划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一是池州市行政区划变动频繁,主观的人为干扰比较多,如建国后池州市低级政区经历了三建二撤[6],对其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二是同一地域行政机构层次过多,办事扯皮,管理效率低。如池州市主城区,池州市政府、贵池区政府、池州镇政府(现分为秋浦办事处和池阳办事处)同处一地,造成许多事情谁都管,又谁都不管的局面;三是行政区划调整忽视了地缘关系的历史基础。如九华山管理处(县级)的划分,造成九华山风景区管理过程中常常与青阳县发生矛盾和冲突;四是建镇过热,城镇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图5 城镇体系发育不良对边缘化形成的作用机制示意图

Fig.5 Influence of Ill Urban System on the Marginalization

行政区划不合理对空间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其次,行政区划不合理对区域经济活动也有限制。行政区划的频繁变动,会导致区域经济联系的不稳定性增强,对区域经济整体协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第三,行政区划不合理不利于区域城镇体系形成与发展。行政区划不合理,会割裂城镇与区域的经济社会联系,使得城镇成长受到限制。同时,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和基于其上的区域经济和社会文化网络也因区域整体性的破坏而发展不健全。

图6 行政区划对边缘化形成的作用机制

Fig.6 Influence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on the Maginalization

3.4 边缘化形成的经济原因

从区域经济结构看,池州市仍属典型农业地区,农业在区域经济中地位突出。尽管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二、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2000年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30.5%,高于安徽省和全国平均水平。

土地利用方式粗放,农业经济结构与土地资源结构不相匹配。土地利用结构以农业用地为主体(表3),农业用地中,中低产田占耕地的83.10%,低产林占有林地面积的2.36%,低产园地占园地面积的60%,低产水面占已养殖水面的39%(注:池州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领导小组.池州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从农业经济结构看,以种植业为主,林业、渔业、畜牧业比重很低(表4)。农业经济结构与农业资源结构不相匹配,不能合理有效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发挥区域资源优势。

表3 池州地区土地利用结构(1997年)

Tab.3 Land-use Structure in Chizhou(1997)

土地利

林地  耕地  水面  园地 牧草地 基交通和城镇 未利用地

用类型

  村建设用地

占土地总 54.18 16.14 10.27 3.68  0.53

4.70 10.50

表4 池州地区农业内部经济结构(2000年)

Tab.4 Agriculture's Economic Structure in Chizhou Prefecture(2000)

  农林牧渔  种植业  林业

牧业

渔业

项目

  业总产值  总产值 总产值 总产值  总产值

产值(万元,当年价)  276 239  147 411 20 058 69 625  39 145

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00.00

53.36

7.26

25.20

14.17

工业结构偏重,采掘与原材料工业为主体。池州市长期以资源型的采矿、建材等作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致使区域工业结构重型化。从工业规模结构看,大中型企业数量少,产值比重低,区域发展决少推动型或推进型产业。由于外资引诱力不足,外资企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微乎其微,工业结构表现出很强的封闭性(表5)。

表5 池州市工业结构情况(2000年,当年价)

Tab.5 Situation of Chizhou's Industrial Structure

(price of 2000)

 全社会工

重工业

轻工业

大中型工业

外资工业

 业总产值

产值(万元) 335 958.8  191 565.3 144 393.5  57 988.6

17.0

比重(%)100 57.02

42.98

  17.26

 0.005

低级粗放型区域经济结构是区域发展边缘化形成最直接的动力因素。首先,经济结构低级粗放,产业聚合质量差,空间集聚动力不足,不利于区域城镇发展,制约了经济空间集聚的产生;第二,二、三产业发展落后,人口城镇化缓慢;第三,偏重的工业结构,加剧了资金短缺的矛盾,使企业难以实现规模化发展。规模偏小的企业,对外的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对内的关联带动功能比较弱,很难形成企业集群;第四,经济结构与区域资源结构不相匹配,区域潜在的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

图7 产业结构与边缘化相互作用示意图

Fig.7 Mutual Influence Betwee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Maginalization

4 边缘化:池州市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4.1 一种恶性循环式的发展

边缘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落后,自我发展能力弱,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缓慢,致使区域投资引诱力不强,因而在下一轮区域发展过程中,处于竞争劣势地位。由于劣势竞争地位,进一步拉大与核心或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发展差距拉大又进一步增强其边缘化趋向,边缘化程度加深,又进一步减弱区域发展能力。这就是边缘化地区由于空间边缘化而导致的区域发展的恶性循环。

图8 边缘化引发的区域发展的恶性循环示意图

Fig.8 Vicious Circle in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by the Marginalizatin

4.2 空间结构不稳定性增强

空间边缘化,表明核心区域对其产生的集聚作用日益增强,严重制约区域自身集聚中心的成长和城镇体系的形成。区域中心城市成长缓慢,使其对区域的集聚与辐射作用被高一级层次的中心城市的极化作用和周边其他中心城市的波及影响所抵消,边缘化区域中心城市在区域空间系统中的主导性日益减弱;第二,区域相对于周围区域,发展日益落后,周边中心城市对区域的影响日益增强,造成区域空间结构的多中心状况,破坏区域系统的完整性和整合性,不利于区域相对独立完整的城镇体系的形成,导致区域空间结构的无序化发展(图9)。

5 结论

边缘化是广大中西部地区发展直接面临而又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边缘化地区的形成主要受地理区位条件、空间发展的历史基础、城镇体系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为干预与调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空间过程缓慢是边缘化形成的历史基础,城镇体系发育不良是边缘化形成的空间因素,行政区划频繁变动是边缘化形成的人为因素,产业结构低级无序化是边缘化形成的经济原因。空间边缘化是近代池州市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落后的结果,同时也是当代池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的最主要原因,二者之间形成的相互制约的恶性循环是池州市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图9 边缘化对空间结构稳定性影响示意图

Fig.9 Influence on the Stability of Space Structure by Maginalization

致谢 感谢池州市建委及罗祖奇主任对有关调研工作的大力支持。

收稿日期:2003-05-26;修回日期:2003-12-04

标签:;  ;  ;  ;  ;  

边缘地区的特征、形成机制及其影响&以安徽省池州市为例_池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