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的就业危机与职业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转型期论文,职业教育论文,危机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社会转型时期总体就业形势的基本判断
对于当前就业形势,国情问题专家、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说:“中国正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就业战争”。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将面临世界上最为复杂和最为艰巨的就业问题。在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交互作用下,我国的劳工要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跨过资本主义国家200-300年才经历的阶段,由此必然导致社会转型期的就业危机爆发。我国目前正处在转岗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青年就业三大洪峰同时到来的阶段。
从长期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口生育高峰,形成了当前和未来20年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维持在65%以上的较高水平。今后三到五年,是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高峰期,也是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攻坚期,又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加速期,就业的压力非常集中。[1]从“十一五”期间看,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年均达2000万人,把离退休等退出劳动力市场情况考虑进来,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加上需要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其他人员,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达2400万人。而在需求方面,按经济增长保持8%至9%的速度,每年可新增800-900万个就业岗位,加上补充自然减员,可安排就业1200万人左右,年度劳动力供求缺口仍在1200万人左右。[2]据预测,到2010年,中国劳动力总量将达到8.3亿人,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五千万人,而劳动力就业需求岗位只能新增四千万个,劳动力供求缺口在一千万个左右。[3]
就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而言,近年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严峻,特别是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问题尤为突出。从2002年到2007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一直在急剧增加。与本科毕业生相比,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偏低。截至当年9月1日统计,2003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约为83%,高职高专毕业生约为55%;[4]2004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84%,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仅为6l%;[5]2005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81.7%,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仅为62.1%;[6]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与2005年相比基本稳定,[7]除去录取为研究生和出国留学的人外,当年未就业的大学生人数为100万人左右。[8]据统计,截止2007年底,全国仍然有100万当年高校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9]可见,伴随着近年大学扩招,高学历劳动者失业现象也日趋严重。特别是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制约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全局性问题。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人,就业工作任务更为艰巨。[10]预计全国普通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到2010年将突破600万人。
就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和城市转移而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数据表明,20年来,我国实现了2亿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目前,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已达1.3亿人,进入城市和发达地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近1亿人,农村还有富余劳动力1.5亿人。今后,随着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向城市流动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1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统计显示,从规模上讲,农民工转移就业的数量仍在增长,年均保持在5%以上的增长速度。2006年的调研显示,农民工在外就业时间不是减少而是增加了,平均每年9.4个月。[12]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劳动力总量不会不够用,只是部分地区、部分行业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从就业形势的特征看,以上主要是从新增劳动力供应的层面对总体就业形势的分析,其实也是对已经纳入政府就业政策范围的各类人群就业形势的分析。此外,我国还有相当数量的妇女、残疾人以及大量的部队复员转业人员等处于社会边缘的失业人员,这类人群还未完全纳入政府的积极就业政策中。因此劳动力供应总量过大、供过于求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劳动力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其次,劳动力市场上结构性失业矛盾较明显。尽管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应充裕,然而很多企业为招不到合适的人才特别是技能型人才而发愁。从对分产业的人才需求预测而言,2015年,第一产业人才密度为1.1%,仅相当于目前OECD国家平均值的1/5左右;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的人才平均密度是10.1%;第三产业中的交通邮电和商业服务业的人才平均密度也是10.1%,仅相当于上世纪末OECD国家平均值的一半。[13]而从对劳动力结构现状分析看,各类层次的劳动力分布极不平衡。再次,高学历失业问题已经逐渐显现。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特别是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问题已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二、现行职业教育制度面临的挑战
结合对我国就业形势,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制度安排还存在诸多缺失。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相对滞后是当前我国就业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14]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看,严峻的就业形势对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制度提出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1.大量的劳动者培训需求对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不足的挑战。当前,主要由技工学校和就业训练中心(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所属)以及其他社会机构开展就业前培训、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据统计,即使是城镇职业培训工作开展较好的2007年,全国也只能培训预计550万人(其中,再就业培训超过500万人,创业培训超过50万人)。[15]这与未来50年每年2-3亿人次的各类继续教育和培训需求相比较,存在较大差距。[16]尽管其他还有农业部门主要负责的农村职前培训以及教育部门主要负责的职前正规职业学校培训,然而这些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呈现各自为政、部门分割状态。如果国家不加大职业教育投入的力度,即使这些资源得以整合,也不足以承担起这一庞大规模的培训重任。
2.大规模提升劳动者的技能对职业教育培养质量低效的挑战。提升劳动者的技能是开展职业培训的直接目的,也是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然而总体而言,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质量较为低效,这也是我国高职教育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关键原因。而要提升劳动者的技能,必须依靠地方政府、经济部门、行业企业、劳动部门以及其他相关机构的紧密配合,以就业为导向,实施产教结合办学模式。特别是需要得到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和配合,如果没有得到行业企业的配合,大规模提升劳动者的技能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引起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培养质量低效的关键原因就是缺乏行业企业等其他利益相关群体的深度参与。
3.各类不同培训需求对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准备不充分的挑战。由于培训对象各异,文化基础、年龄、个人兴趣以及技能水平等参差不齐,因此培训的需求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具体形式也各异。这对职业教育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由于受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各类职业教育机构的办学机制僵化,服务社会的能力不强,培养能力和办学条件极其有限,功能单一,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提供满足各种需要的课程,缺乏面向社会和市场办学的能力。因此,面对各类不同的培训需求,我国职业教育的准备条件还非常不充分。特别是对一直以来主要以文化基础、年龄层次等大致相同的青少年为对象的中高职来说,亟需从办学机制到课程教学等多方面进行改革。
4.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的有机衔接对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挑战。劳动者或失业群体接受职业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希望能够顺利就业。为此,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的有机衔接非常重要,职业教育要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使劳动者获得就业通行证——职业资格证书。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劳动者顺利实现从教育到劳动力市场的过渡和转换。这就要求各类职业教育机构积极开展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然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机构开展的各类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存在较多问题:其一,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和通用性差;其二,没有能够充分地发挥行业参与和监督的作用,教学内容滞后于特定职业岗位的要求;其三,只重结果而不重过程,不利于考察劳动者的整体情况;其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缺乏融通,人为地提高了学习成本。
5.培养劳动者的创业能力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单一的挑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并强调“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作为扩大就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报告提出在坚持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的同时,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这对我国一直以来以就业为目标取向的职业教育体系提出了挑战。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体系已经习惯于针对特定的或某一类职业岗位培养人才,促使劳动者就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意识比较淡薄,也缺乏进行创业教育的基本条件和经验。因此如何对创业教育进行管理,如何确定培养目标,如何重构课程教学体系,如何培养师资以及如何进行考核和评价等都是摆在我国职业教育面前的重大课题。
三、职业教育制度变革的策略
社会转型期的总体就业形势及其特点,迫切要求人们摈弃狭隘的职业教育观念,切实确立起“大职教观”,从观念到制度,对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开发、行业企业等其他各种利益相关群体的参与、职业教育功能的拓展、职业教育质量的保障以及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确定等诸多方面进行变革。
1.整合现有的职业教育资源,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总量和来源。首先,整合现有的职业教育资源。克服现有职业教育资源分散的现状,对社会、行业企业以及公办职业院校的职业教育资源加以有机整合,开展分类指导、分工合作,使有限的职业教育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同时,兼顾各方利益,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其次,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加大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逐年增加职业教育经费在整个国家教育经费比例中的配额,采用按生均数进行拨款的方式;认真落实各项财政投入政策,建立专项制度,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进行监察;继续加大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力度,并以此推动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把教育经费的投放重点放在对教学仪器设备的购置和更新、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以及骨干师资的培养培训等事关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上。再次,职业教育投入不仅要关注到大量就业前群体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而且要关注到事关民生的大量弱势群体的再就业培训。
2.制订、出台相关政策规定,推动行业企业参与,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首先,行业企业的参与程度是未来职业教育制度构建的关键指标。然而,由于相关政策缺乏力度、企业改制、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外部效应以及观念陈旧等多种原因,行业企业参与薄弱一直是导致我国职业教育质量和效益不高的重要原因。为此,研究制订并出台推动和激励行业企业参与的相关政策规定,建立各类职业教育机构和行业企业的良性互动机制,鼓励行业企业有针对性地举办面向劳动力市场和社会大量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是目前最为紧迫的举措。其次,提高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质量,既是开展职业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也应成为职业教育和培训永恒的追求。笔者建议,要逐步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把各类职业教育和培训纳入到这一体系之中,在各类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的设置、质量的考核和评价以及相关政策的支持等方面制订统一的基本标准,并切实加以贯彻。
3.推动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各类职业教育机构面向市场灵活办学的机制,赋予职业教育机构更多的办学自主权。由于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各类职业教育机构面向市场办学的能力薄弱。为此,迫切需要推动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特别是公办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健全各类职业教育机构面向市场灵活办学机制这一根本目标的达成,各级政府要根据各地实际着力加强职业教育的宏观统筹和统一管理,同时,要赋予各类职业教育机构特别是公办职业教育机构更多面向市场办学的自主权,逐步使各类职业教育机构最终成为自主面向市场的办学主体。
4.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的、权威的职业资格证书框架,推动各类职业教育机构开展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加大劳动执法的力度,切实贯彻就业准入制度。首先,基于统一的、权威的职业资格证书具有兼顾企业、教育、政府以及个体等多方面利益的功能,建立全国统一、权威、多层次并相互衔接的职业资格证书框架。只有这样,我国职业教育才能真正迈向规范、高效的良性发展轨道。其次,各类职业教育机构应把职业资格框架作为重要的指针,政府要以此统领各类职业教育机构的工作,督促各类职业教育机构积极开展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并做好各类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工作。再次,从劳动执法的层面看,政府及其劳动主管部门、行业企业等要大力加强劳动执法的力度,同时要制订严厉的处罚措施。
5.根据劳动力市场需要灵活确定培养目标,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出台与创业教育相配套的扶持政策。首先,面向劳动力市场的职业教育,应该是面向各种人群不同层次需求的职业教育,因此,各类职业教育机构应注重满足各类不同需求,积极开展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转变办学功能。其次,针对总体就业岗位有限的现实和个体的不同创业需求,各类职业教育机构要积极创造开展创业教育的条件,使开展创业教育成为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动力,各级政府要把开展创业教育作为综合评价办学效益的重要指标。再次,强调政府在促进各类职业教育机构转变办学功能、开展创业教育方面的主导作用,政府要出台与此相关的扶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