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群发展的差异化战略分析_城市经济论文

我国城市群发展的差异化战略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差异化论文,城市群论文,战略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549(2012)08-0044-05

作为一种空间单元,城市群已经成为参与全球竞争和国际分工的重要经济单元和竞争主体。我国“十二五”规划强调:要“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即城市群是我国现阶段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根据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空间布局、一体化程度等的主要特征及其演进规律,我国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应根据其城市群所处的阶段选择差异化发展战略。

一、城市群差异化战略选择的理论依据:城市群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一)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经济机理

城市群是指空间上相邻、经济上相互联系的不同城市及其腹地组成的经济空间单元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群的形成是地理区位条件、历史文化渊源、经济联系等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导致城市群形成的因素主要包括:

1.城市群的形成是产业在各能级城市间梯度转移的结果。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大城市功能会逐步调整,即高能级城市逐渐把较低层次的产业或产业的低端环节转移出去,而保留或扩充高端服务业,承担更多的商务活动中心功能。这样,在一个区域城市体系中,高能级中心城市以服务业为主,而制造业及其配套产业依次向中小城市转移,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和城市功能体系。

2.城市群的形成是集聚机制作用的结果。集聚和扩散是要素空间流动的基本态势,也是城市体系演变的驱动力。在大城市发展的初期,资源向大城市聚集可以获得比较优势,而随着城市的成长,原有的比较优势会逐渐丧失,包括大城市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的上升等,同时在其他方面又形成新的优势,导致在大城市丧失优势的经济活动向周边中小城市和城镇集聚,从而形成包含不同能级的城市体系。

3.在城市化中后期,扩散型城市化成为城市化的主要形态。城市的能量聚集到一定程度,必然会有能量的释放即城市的扩散。在扩散过程中,区域内各能级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从而增强了区域内城市规模和功能体系的完整性。

因此,伴随着城市功能调整及城市之间联系的强化,城市群的形成和扩张成为必然趋势,并在城市化进程中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城市群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城市群应选择不同的战略

根据城市群形成的经济机理,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城市群内部城市规模结构、功能分工及其联系程度等都具有不同特征,其过程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城市群形成和发展依次会经历如下四个阶段:

1.前工业化时期的低水平均衡阶段。在这一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经济以农业为主,在区位条件较好的地方形成以农产品交易为主要功能的规模较小的城镇,每个城镇坐落于一个小面积地区的中央,腹地范围小。因此,这一阶段城市群内城市体系的主要特点在于:城镇之间联系较少,各城市均为独立的地方中心,各自孤立发展,没有核心城市,尚未形成区域城市等级结构。

2.工业化初期的极核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工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迅猛增加,这必然促使经济主体追求集聚经济效应。因此,从要素流动趋势来看,极化效应占主导地位,资源向具有区位优势的城镇流动,城镇间的经济联系增强,但以不同等级的纵向联系为主,形成单一强中心城市的城市群。

3.工业化中后期的城市扩散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心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活动密度达到较高水平,集聚效应甚至开始递减。同时,中心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导致一部分人口和经济活动开始向周边地区转移,从而带动周边地区及中小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之间的职能分化从而联系程度增强。因此,城市群由单一强中心城市逐渐发展为多核心布局的城市等级体系。

4.城市群发展的成熟阶段。在这一阶段,城市群内部各城市根据其资源禀赋及其在区域城市体系中的层级确定角色定位,城市之间形成合理的功能分工。同时,区域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导致城市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增强,同级城市和不同级城市之间形成了复杂的联系网络,即达到高水平的均衡状态——形成功能相互依存的城市等级及网络体系。

可见,城市群一般都会经历从单个城市的独立发展,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最终都将形成城市功能定位合理、产业分工联系密切、网络化的空间布局结构的区域城市体系。因此,城市群发展战略应与其依托的区域经济背景相适应,即对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而言,其城市群应选择不同的发展战略。

二、我国城市群发展的空间分异及其差异化区域经济基础

(一)我国城市群形成的宏观环境

西方发达国家在“二战”以后就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城市群,我国的城市群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所引发的快速城市化及以城市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合作。即区域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主体,而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的核心,对区域经济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从而形成由中心城市及其腹地组成的城市经济区,城市经济区之间的分工协作的强化,导致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

从政府政策导向的演变来看,“十一五”规划中,国务院首次提出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依托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建设城市群,形成合理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在这一宏观背景下,国家相关部门和省份先后编制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南北钦防城市群等城市群总体规划,各地区的城市群相继开始发育。“十二五”规划中进一步强调:“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轴线上若干城市群为依托、其他城市化地区和城市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化战略格局。”在东部地区逐步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在中西部有条件的地区培育若干城市群。

2011年,我国城市化水平超过50%,进入基本实现城市化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城市化进入中后期。因此,应以城市群为空间单元,重构我国的城市体系和区域经济格局。

(二)我国区域经济及其城市群发展的非均衡格局

由于自然条件、区位优势、产业基础、政策环境、历史文化等的差异,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长期以来存在并在近年来趋于扩大,因而以区域经济为基础的不同地区的城市群必然呈现非均衡格局。如表1所示。

表1数据显示,总体来看,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差距相对应,我国从东部向西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程度逐渐降低。具体表现为城市群经济规模、经济实力、城市化水平、经济和城镇密度等的递减态势,集中表现为区域城市群发育程度的递减及发展阶段的差异。

(三)我国东、中、西部代表性城市群发展的非均衡状况分析

以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经济为依托,我国东中西部城市群发育水平呈显著的空间分异格局,在此我们分别以长江三角洲、中原和南北钦防城市群为代表进行分析。如表2所示。

注:①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南通、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舟山15个中心城市以及50个县级市和972个建制镇;②中原城市群包括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济源、平顶山、漯河9个中心城市以及14个县级市、365个建制镇;③南北钦防城市群包括南宁、北海、防城港和钦州4个中心城市以及1个县级市和176个建制镇。

表2数据显示,由于区域经济基础(人均GDP、城市化水平、非农产业比重)的差异,三个代表性城市群在城市体系(城市数量和结构)的完善程度、经济和人口集聚度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表明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东部地区城市群已经进入城市群成熟和完善阶段,而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处于城市群雏形阶段——城市体系形成阶段。

三、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差异化战略:以长三角和南北钦防城市群为例

根据城市群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及其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城市群发展战略选择应与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因为我国区域经济及其城市群发展的差距主要在于东部与中西部之间,因而本文主要分析我国东部与西部城市群发展的差异化战略。

(一)降低产业同构率,优化城市之间的功能结构——我国东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战略重点

东部地区是我国城市群发育程度较高的地区,涵盖了我国目前三大较为成熟的城市群——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城市群等。东部地区城市群发展已经进入成熟阶段,城市群发展的战略重点应是优化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在此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进行分析。

作为发达地区的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的收入水平、产业结构层次人口和经济活动密度等均较高,城市规模体系也已比较合理。目前制约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城市之间产业结构相似率偏高。表3是根据长三角城市群内16个主要城市2010年的统计数据测算的各城市间产业结构相似系数。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经验数据表明,在进行地区间结构相似性的比较时,可以以0.85为标准,在这里对城市群内各城市进行比较时,由于城市间的差异没有国家之间差异大,故将相似系数界限提高到0.90。表3的计算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内各城市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几乎都在0.9以上,而且大部分接近或等于1,反映了城市群内城市间产业结构极大的相似度,即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同构率偏高。同时,这种产业同构还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浙江、江苏省份内的城市间相似系数呈现出更高的数值。在行业类别上,2010年长三角制造业产值排在前十的行业中,江浙沪有7个行业相同,主要集中在纺织、化学、金属、电气、通信、通用设备、交通设备制造等行业。可见,长三角城市群内存在严重的产业同构问题。

因此,以长三角为典型的我国东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战略重点应是通过完善协调机制,减弱城市间的产业同构度,优化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和功能结构,进一步提升城市群质量。

(二)增加城市节点,完善城市规模结构——西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战略重点

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区域,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西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市群内部城市节点数量偏少,城市体系尚不合理,因而城市群发展战略重点应是完善城市规模结构体系。在此以南北钦防城市群为例进行分析。

从城市规模体系来看,在南北钦防城市群中,南宁作为首位城市,其首位度较高,以市区非农业人口计算南宁的首位度为4.8④。并且这种高首位度是建立在其他城市欠发达和不合理的城市等级体系基础上的。从表4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城市群内有特大城市一个(南宁),没有大城市,仅有两个中等城市(北海、钦州),且这两个城市的人口规模刚超过20万,规模偏小,有15个小城市。从人口的空间分布看,城市群内43.9%的人集中在特大城市南宁,而40.3%的人分布在小城市和城镇。这种城市规模断层和偏离金字塔结构的规模等级体系,不利于中心城市在城市群内辐射作用的发挥。

从城市群发展的可持续性来看,作为由一定数量的城市组成的空间单元,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稳定性取决于城市群内的节点数量。节点数是构成复杂结构与稳定结构的基础,因此,一般而言,城市群空间结构稳定度与节点数量正相关。较为成熟的城市群中,城市规模等级结构呈金字塔结构,这样才有利于产业通过城市网络逐级转移和扩散到整个体系中,实现各城市功能的整合和优化。因此,以南北钦防为代表的西部地区城市群发展战略重点应是培育大中城市,增加城市节点数量,完善城市规模体系。

作为现阶段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体形态,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和健全的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我国区域经济空间格局显著非均衡的特征,特别是东西部地区之间发展水平差距过大,其城市群的发展处于不同阶段,因而通过选择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差异化城市群战略,促进不同地区城市群的发展和完善,优化我国的区域经济格局。

收稿日期:2012-03-16

注释:

①我国东部地区城市群包括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海峡西岸城市群等。

②中部地区包括中原、长株潭、武汉、江淮、环鄱阳湖、晋中、哈大长城市群等。

③西部地区包括南北钦防、成渝、天山北坡、滇中、黔中、关中、呼包鄂、兰白西、酒嘉玉及银川平原城市群等。

④城市首位度的合理范围是2~3。可以通过首位城市的发展,带动次级中心城市的发展,并最终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标签:;  ;  ;  ;  ;  ;  ;  ;  ;  

我国城市群发展的差异化战略分析_城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