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培训课程开发模式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培训课程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75;G6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219(2002)19-0031-04
现代培训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伴随着培训的发展逐渐深入起来,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成人培训的课程开发作了大量的研究,并设计出一些较为实用的培训课程开发模式。为了对培训的课程开发有一个整体而全面的认识,本文在众多成人培训课程开发模式中重点选取三种影响较大、流行较广并具有代表性的模式进行分析、研究。
图1 霍尔的课程开发模式
(资料来源:Curriculum Theory in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page219)
一、霍尔的培训课程开发模式
(一)霍尔课程开发模式的步骤
美国著名成人教育专家霍尔(Hole)在多年研究积累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接受培训的成人学习者的课程开发模式。他的开发模式共包括七个主要步骤,每一个步骤都是课程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1.确认可能的教育活动
这是霍尔模式的第一步,它要求课程开发人员确定哪些内容是值得学习和需要学习的。
2.对教育活动的选择作出进一步决策
许多课程开发模式中都包含该项内容,只是融入其他步骤之中而已。霍尔有意识地把它单独列为一个步骤,是为了强调其重要性,从而告诉课程开发人员和学习者个人在有了学习意识后,必须认真思考,作出理性选择。
3.确认与精选目标
霍尔认为,目标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直接影响着课程的开发与设置。同时,教育目标也会受到教育活动中六个互动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是环境、学习者、内容、内容的设计、抱负和动机等。在建立教育目标过程中,必须全面考虑这六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它们对学习目标的影响。
4.设计合适的课程
课程设计时需要考虑十个因素。霍尔认为,应注重这十个因素对课程设计所产生的影响。
5.使课程适应更多学习者的生活方式
成年学员与青少年学习者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多维的社会角色决定了其身份的多重性,其生活方式与普通在校学习者也是大相径庭。因此,霍尔认为课程开发过程中要十分关注课程的设置,使之更能适应成年学员学习。要为成人学员提供入学条件、学费及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等信息,以利于学员进行选择。
6.实施课程计划
霍尔强调,在实施课程计划之前,组织管理者与学习者相互间应进行讨论,讨论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进行课程的调整。
7.测量和评价结果
在测量和评价结果时要注重主客观结合,不能过分强调某一种因素或指标,应作综合测评。此外,霍尔还强调,整个模式的每一步都可以反复实施,直到所开出的课程能够使课程的设计者和学习者都满意为止。
(二)霍尔课程开发模式的特点
根据上述,我们不难发现,霍尔的模式具有以下三个重要特点:
1.应用范围较为广泛
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都可进行借鉴使用。
2.在课程编制方面注重考虑多方面因素
这一模式不仅考虑了学习方法、时间安排、学习顺序和评价标准等课程要素,还对一些对于培训课程开发起到关键性作用的因素作了重要提示。如:教师与学习者各自在学习中的角色及相互关系、课程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等。
3.强调课程应满足成年学习者的需要,吸引学习者参与课程的设计
这一模式注重使课程适应更多学习者的需求,在提高课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二、纳德勒的培训课程开发模式
(一)纳德勒培训课程开发模式的组成
纳德勒(L.Nadler)在从事培训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短期培训课程开发模式——重要事件模式(The Critical Events Model)。他认为,这种课程开发模式应由八个重要的事件组成。
1.确认组织需求
当一个组织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壮大时,它会碰到很多新的变化。为适应这些不断出现的新变化,组织会对内部人员的素质产生新的需求。这种需求可以借助于新员工的招聘和在职员工培训等方式方法来解决。但是在纳德勒看来,在不得不采用培训的办法来解决问题的情况下,确认组织的培训需求显得十分重要。
2.指明工作绩效
工作绩效在工作中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它一般表明了该项工作应该达到的某种效果程度,这种效果往往是高于实际情况的,即实际工作与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正是这种差距对现实工作中的人员素质提出了必须培训的要求。
3.确认学习需求
第二个步骤中,找出了目标与现实的差距,纳德勒认为,如若能够确认在具体哪一方面存在差距,也就能够确认学习需求了。虽然如此,在需求分析中,还要对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仔细评估:
●经过培训以后,能否达到预期目标
●组织的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
●培训之外还需要哪些帮助措施
●这些需求对于当前的工作是否十分重要
●参与学习的受教育者要承担哪些义务
●工作设计是否要重新进行设计
4.确定目标
纳德勒强调“确定目标”要注重两个方面;第一,目标是整个学习过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的确定应由组织和参与学习的个人共同确定,即整体需求应同时体现组织的需求和学习者个人的需求。第二,根据学习目标的重要性及学习性质等因素来确定学习目标的先后顺序。
5.建立课程
经过前面一些活动,要根据需求建立课程,编制授课内容。课程内容的建立要与学习目标相一致,同时还要考虑成人学习的基本原理、教师的整体资源状况等,对课程内容进行分析选择和排序。
图2 纳德勒的培训课程模式
(资料来源:Curriculum Models in Adult Education,1988)
6.选择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关于教学方法和它的使用的详细决策,包括教学各个阶段所选择的具体方法。在选择教学策略时,要注重其合理性,考虑到每个阶段中的学习主体及其学习的特点和课程内容的特点等,选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以促进教学效果。
7.选择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设备、教学材料、教学人员等,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人员在开发课程时也应考虑到师资状况、教学的基本设施、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及经费预算等情况,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8.实施课程
课程设计与开发完成以后,即进入最后的实施阶段。纳德勒认为,在最后的阶段要密切注意培训工作中的效果,及时对课程实施中的偏差和问题进行预测,并及时加以处理和解决,以更好地完成课程实施任务。
纳德勒强调,对上述各个阶段的重要事件要及时地进行评价和反馈,随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使整个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二)纳德勒的培训课程模式的特点
1.纳德勒模式十分重视学习需求的分析
整个模式中第一到第三个事件都在强调学习的需求,包括社会的需求、组织的需求和学习者个人的需求等。
2.整个课程模式八个重要事件都强调随时进行评价与反馈,及时进行调整
这样有利于促使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更趋科学化、合理化,以达到更佳的教育效果。
总的来说,以上两个国外的培训课程开发模式都十分注重培训课程开发的程序问题。同时,也体现出很强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基础,紧密结合成人学习的实际和社会发展的状况。比如,霍尔在第五个步骤中认为课程要适应学习者的生活方式,纳德勒在第六个事件中认为教学策略的选择要符合成人学习的心理特点等。
三、我国的集群模块式课程开发模式
在我国,虽然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起步较晚,但国家却十分重视。1995年,国家人事部加大了《培训科目指南》编制的工作力度,组织国内著名专家、学者,紧密结合我国实际进行研究与探讨,针对我国当前的实际工作情况,提出科目编制应结合本行业、本领域甚至本单位组织内部的发展需求与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状况,合理开发课程,并提出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课程设置模式——集群式模块课程。
(一)什么是集群式模块课程
集群式模块课程是借鉴了国际上MES、CBE、“双元制”等课程开发的模式,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根据市场经济的特点和成人教育的内在规律,研究开发出的一种课程开发模式。它以提高接受培训人员的素质为目标,既强调相关职业通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又强调特定职业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与单纯的学历教育课程相比,具有鲜明的特点:
1.课程结构由两部分构成
“宽基础、活模块”是集群式模块课程的两大组成部分。“宽基础”部分集合了相关职业所要求具备的知识与技能,“活模块”部分则专门针对某一特定职位或工种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宽基础”与“活模块”是共性与个性、系统性与针对性的统一。
2.课程设计过程中强调两个侧重
集群式模块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以职业资格为导向,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来组织教学内容。集群式模块课程在内容取舍上注意侧重两个方面:一是重视职业岗位的现实需要,二是重视职业岗位的未来发展。
集群式模块课程的“宽基础”主要注重培养受训者适合岗位工作的基本素质,而“活模块”则是围绕该岗位领域内最新的知识、理论、信息、方法等,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教育,旨在进一步提高适应现代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3.课程实施的过程注重“宽基础”与“活模块”的有机结合
集群式模块课程的基础知识教学和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等的教学始终贯穿于“宽基础”、“活模块”两部分的全过程,并且在整个过程中,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宽基础”为基石,进行模块内容的教学。基础知识是学习模块知识的前提,模块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巩固基础,并在基础知识之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图3 集群式模块课程开发模式
(资料来源:张志鸿等所著《现代培训理论与实践》第198页,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
(二)集群式模块课程的开发模式
课程开发(Curriculum developent)是指产生一个完整课程的整个过程。集群式模块课程的开发呈封闭环形结构,主要包括课程分析、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评价三大步骤。
1.课程分析
集群式模块课程的课程分析包括工作分析和培训对象分析两个方面,以工作分析为主线。
工作分析是由通性分析、职业分析、职责分析、任务分析等从宏观到微观的一系列的分析组成,是课程设计以职业资格为导向的重要保证,是冲破以学科为中心设计课程的传统思路的重要手段。
(1)通性分析。即对一群相关职业通用的知识、技能的归纳。通性分析既可以在一个个具体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归纳,也可以通过对比几个职业的职业资格或现行的行业技术等级标准进行归纳。通性分析有两个作用,一是界定职业群;二是职业群有哪些“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是共有的,即该职业群对从业者的基本素质有哪些共同要求,共有的职业能力的现实要求和未来需要是什么。通性分析是集合一群相关专业即集群的必要前提,是制定“宽基础、活模块”两大目标的依据。
(2)职业分析。即针对一个特定职业进行的系统分析,以了解任职者应尽的职责,即必须具备哪些综合能力。职责分析是针对一项职责进行的系统分析,以了解任职者在完成该职责时应完成哪些具体工作任务,即必须具备哪些专项能力等。
(3)任务分析。即针对一项工作任务进行的系统分析,以了解任职者在实施这项任务时应具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任务分析是对专项能力的具体分解。任务分析的完成,为“活模块”各层次目标的制定、教材编选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奠定了基础。
集群式模块课程的培训对象分析,主要包括对培训对象原有知识与技能的分析和培训对象学习特点的分析两个方面。
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集群式模块课程开发的中心环节,也是其中最富创造性的环节,它包括“宽基础”课程的设置和“活模块”课程的设置两部分。课程分析、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均须围绕课程设计进行。
课程设计包括四个部分:
(1)拟定课程目标,即按照培训的要求拟定一个总的培训课程目标。拟定“宽基础”目标和活模块目标。这两个目标是课程总目标的分化,是课程的二级亚目标。
(2)确定考核标准。课程学习结束,要进行一定的考核,以检查学习效果,在课程设计阶段也要把这个考核的标准给予确定。
(3)编选教材和选择教学手段,组织和选择教学内容、教学的方式方法等。
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在集群式模块课程的具体设计过程中,常常遇到“宽基础”的“宽”度与“深”度的关系处理问题。“宽基础”的宽窄、深浅程度,除了与职业本身特点有关外,还与培训的时间长短有关。中国目前的各种培训活动,因类型、要求不同,时间也不同,既有几天、十几天的短期性培训,也有长达两年的长期脱产培训。一般而言,时间较长的“宽基础”课程可“宽”一些、“深”一点,培训时间较短的,则“窄”一些、“浅”一点。
3.课程实施和评价
课程实施是对课程设计的具体实践过程,它通过教师和学员在一定时间内以一定方式的互动作用共同完成。课程评价,是集群式模块课程开发的最后一环,是对课程设计和实施的检验。通过课程评价,可以将课程实施结果予以反馈,以达到不断修正和完善培训课程设置的目的。
集群式模块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其环形结构体现并强化了课程开发全过程与培训外部系统的关系。对于培训本身而言,任何具体的课程方案都不应静止不变,即使在其相对稳定阶段,课程也应经常有一些局部调整。这种经常性的局部调整与不稳定恰恰是培训的生命力之所在。
(三)集群式模块课程开发模式的特点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集群式模块课程开发模式是中外结合的产物,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课程内容的开发
集群式模块课程开发模式较为注重课程内容的开发,结合我国培训的实际,开发不同的课程,时间较长的培训活动和时间较短的培训活动分别侧重“宽基础”的课程和“活模块”的课程,符合成人学习的需求和心理特点。
2.需求分析较为深入
与纳德勒模式不同的是,集群式模块课程开发模式是对工作本身和接受培训的对象进行深入分析,剖析培训的必要性,从而更好地设计出较为适合成人学员学习的课程。在这些分析中,分析人员主要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进行,并结合成人学习的心理和终身教育发展的理论设计课程。
标签:课程开发论文; 课程论文; 培训需求论文; 集群技术论文; 培训开发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过程论文; 工作选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