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蕉被洋蕉挤出大卖场——业内人士分析三大内在原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大论文,业内人士论文,大卖场论文,原因论文,蕉被洋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国产香蕉频频受挫于进口蕉。上个月,做了多年香蕉经销生意的郭先生做梦也没料到,自己从南方运往北方市场的10多吨优质香蕉,只因洋香蕉的同台竞争,怎么也入不了大卖场,最后只能以低价卖给小果店和街边地摊贩主。
其实郭先生的遭遇,在香蕉商贩中比比皆是。
蕉农蕉贩观念落后
广东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的李教授接受采访时表示,国产蕉在洋蕉面前失去优势的主要原因是,蕉农与蕉贩商市场意识的局限性。
李教授用了一组形象生动的词语来评价目前香蕉生产及经销---"眼低"、"嘴斜"、"脚短"、"腰细"。他解释说,"眼低"指只看眼前利益,"嘴斜"即指保鲜包装日处理量小,"脚短"指运销的距离跟农民运销的距离差不多,没有什么优势;"腰细"即指承受风险能力差。
对此,番禺万顷沙香蕉协会秘书长梁耀林深有同感。他认为,目前国产蕉以小型个体户种植经销为主,其流动性大、资金不足、市场意识较浅。虽在质量已有一定保证,但国产蕉种植销售等环节相对外国还有相当距离。
蕉皮黑斑形象打折
几位接受采访的国产蕉经销商都一致认为,香蕉外皮的伤害,损害了其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也是土蕉敌不过洋蕉的重要原因。在广州市天平架水果批发市场,一位香蕉经销商指着"伤痕累累"的国产蕉说,这些黑色的划痕就是国产蕉致命的缺陷。
业内人士介绍,进口蕉在种植、采摘等环节都是工厂化作业,基本上消灭了机械损伤。在熏蒸以后,香蕉外表很光润,没有斑点和发黑的痕迹。国产蕉则是蕉农一家一户种植,收购时又要经千家万户,再经过运输,国产蕉在运往北方市场之前往往就已"伤痕累累",熏蒸以后会出现斑点和发黑的痕迹。
销售中间渠道过多
海南省盈山香蕉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国内香蕉如果要从南方运到北方,往往通过几个中间批发商才能卖到消费者手中。这种多环节的经销模式,大大地削弱了国产香蕉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多环节的营销模式直接结果是---增大了成本,阻碍流通,造成大量的机械伤。另外,也不利于香蕉市场的良性运作,因为在香蕉市好时大家争货源、争运输、争市场;当烂市时无人收购,致使当地香蕉卖不出去。但是在国外,香蕉的营销规模非常大,基本都已在国内建立起非常完善的销售渠道。他们流通环节少,运抵港口后直接由当地大型水果经销商分销到零售商。从生产到消费者手中只通过3个环节。
联系电话:020-87373998转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