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优化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思考_教育论文

关于优化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思考_教育论文

新形势下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断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断想论文,新形势下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效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面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进行,人们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呈现出了许多新特点、新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强有效性,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目的的内隐性

心理学家活切尔和布雷姆曾做过一项政治宣传实验,他们把被试分为高控制组和低控制组,这两组被试都阅读同一篇宣传材料。只是在高控制组被试所阅读的材料中插入一些带明显控制意图的语句,诸如“除此之外皆不可信”,“其他意见不足挂齿”等等,阅读之后测量被试的态度。结果是,高控制组中有50%的人接受了宣传材料的观点,有10%的人态度没有改变,而40%的人的态度向相反方面变化。而低控制组中有67%的人接受了宣传的观点,有18%的人态度无变化,态度向相反方向变化的人只占有15%。这一实验证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越明显,就越容易引起人们的逆反心理或对抗心理。因此,在教育过程中,采取教育目的隐蔽、间接的教育方法,可以使人们消除不平等感和反差心理,这样也容易使人们敞开思想,广开言路,并且教育的效果也巩固、持久。

所谓教育目的的内隐就是说教育者在人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受教育的情况下设置一定的内容,布置、利用一定的环境和活动,对人们进行心理的塑造和影响。教育目的的内隐是相对于有意识教育而言的,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无论进行哪种教育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都是以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素质为根本目的的,只是在方式上让人们意识不到自己在受教育。比如近几年国家教委、团中央等单位有意识地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智力支贫、智力支边,绝大多数大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对我国的国情和现状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思想观点也起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在新形势下,针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发生的变化,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妨在这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对教育目的精心策划、设计,尽量符合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和认识发展规律,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最佳效果。

二、教育内容的科学性

如果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文化水平差距太大,即思想政治教育的观点超出了教育对象的知识和经验范围或者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与教育对象的思想水平和道德相距甚远;或者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真实,脱离实际,都会使教育对象感到教育内容不可信,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我们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设置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切入点要准确。要贴近人们的思想实际,既要看到人们存在的思想问题,也要看到人们的实际问题,搞教育要从人们的切身利益出发,尊重、理解、关心他们,相互间建立起深厚的同志感情,使他们敢讲心里话,乐于接受教育。特别是对那些由于精减整编下岗的同志,要对他们实事求是地讲清楚一切工作都要服从改革开放的大局,并且教育他们真正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根据自己的特长,重新就业。另外,我们在政策方面要对他们适当放宽,鼓励他们振作精神,重新走上自立、自强的道路。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做到这一点,人们是会正确理解和看待我们党和国家目前存在的困难。否则,你一味地让他忍耐,让他正确对待,不从他的实际出发,他自然会产生逆反心理,认为你是在讲套话、大话,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有层次性,做到先进性与群众性相结合。几十年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坚持教育内容的先进性,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教育广大群众,并且培养了一大批献身于人民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先进个人和群体。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较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这就决定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有很大的差异性。尽管在我们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涌现出了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个人和集体,但就大多数群众来说,其思想觉悟还处于大致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水平。针对这种实际情况,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坚持先进性的同时,必须着眼于多数人的思想基础这个实际,着眼于社会思想道德水平的主流,注意群众性。如果无视大多数人的思想水平,一味追求教育内容的高层次,用同一个内容去教,用同一把尺子去量,用同一种模式去套,势必违背人的认识发展规律,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后果,甚至引起教育对象的厌倦情绪。

另外,还应特别注意,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必须是真理、实理,切忌空话连篇、比如有的单位在宣传典型时,过分夸大优点,以点带面,以偏概全,“合理想象”,甚至弄虚作假,凭空捏造,让人听起来情节、事迹感人,但了解真相的人听了却不以为然,认为不可信而置若罔闻或产生对抗心理,甚至损害思想政治工作的威信。

三、教育对象的参与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进一步加强。并且自主性是人们的一种不受他人影响和操纵,独立进行思考和选择行为方式的心理倾向。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更要尊重人们的主体性,始终着眼于人们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确保人们能够主动地参与。况且,鼓励广大群众参与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历来的光荣传统,更是我们政治民主的生动体现。思想政治工作要有源源不断的活力,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吸引人们自觉参与。人们参与不参与,效果大不相同,人们参与程度的深浅,决定教育效果的大小。

另外,人们能否接受教育,既取决于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否运用真理的力量,又取决于人们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改造的积极性的有无,而后者又始终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难题。解决这一难题的一个根本办法,在于坚持群众路线,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广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之成为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效机制,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源。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新形势下广大群众民主意识增强的特点,多采取讨论的方法,说理的方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宣传身边典型的方法,等等,增强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意识,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四、教育者的权威性

心理学认为:如果教育者有威信,教育对象就对教育者持肯定态度,从而接受教育的观点;相反,教育者缺乏威信,教育对象就对教育者持否定态度,从而抵制教育的观点。因此,教育者的威信低,是导致教育对象对抗心理的重要原因。思想政治工作者如果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低下,缺乏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文化修养不高、工作能力弱,等等,都会使他们的威信下降。还有,如果教育者言行不一,或者搞不正之风,就更容易引起教育对象的对抗心理。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注重自身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情操、作风纪律的培养,时时处处做广大群众的表率,模范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群众心目中树立崇高的威信。我们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也只有这样,才有资格去向广大群众灌输科学的革命理论,才有资格更好地要求群众始终以积极的心态接受、理解、践行教育影响。但是目前,我们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不注意自身形象,经不住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贪污腐化,以致造成“他在台上讲反腐败,台下群众讲他腐败”的现象。这样一来,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台上不论讲得多么生动形象,也不能内化为广大群众的实际行动,当然教育效果就得不到保证。

五、教育手段的愉悦性

首先是把鲜明的思想性寓于丰富的知识性之中,才能增强教育的吸引力。现在人们对某些理论问题,不满足于简单的结论,喜欢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讨答案。在理论灌输中,他们对干巴巴的空洞说教不感兴趣,往往把能否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作为衡量理论价值的重要尺度。比如,可以采取歌咏活动、参观游览、游艺活动、音乐欣赏,组织各种兴趣小组等符合广大群众心理特点的寓教于乐的形式对群众进行教育,广大群众就容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在不自觉中接受教育。

其次要重视发挥和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在教育中的促进作用。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社会变革中,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和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极大地刺激了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又加上传播媒体的飞速发展,不仅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录音等文化传播手段广泛发展,而且随着微电子技术、传送技术、光纤通信技术、光储技术的出现,又使大众文化出现了新的载体和现代的文化景观。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做好正确引导的情况下,要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体对广大群众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和教育。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各种精神需要相应提高,对教育手段的愉悦性将具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创造并总结出更多具有时代特点的教育手段,不断拓宽教育渠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六、教育氛围的协调性

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在一定的环境背景下进行的。心理学家认为,环境因素对于人们接受信息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我们在对广大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注意教育的环境设置。比如,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群体内部的民主气氛等等,这些都对教育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实践证明,个人与所属群体的关系也制约他对教育的态度。只有当个人在集体中受到重视,取得应有的地位时,集体对个人的个性和品德的形成才能发生积极的影响。不难设想,如果教育氛围和谐,群体内部关系融洽,教育对象对教育者施加的教育影响就容易接受;否则,如果教育氛围紧张,群体内关系不协调,教育对象就会对教育影响持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

除了外部环境的设置外,还应注意教育对象的心理环境的设置。所谓“心理环境”,主要是指教育对象的心理状态,是情感状态。心理学家认为,在不同的情感状态下,人们接收信息的效果是有区别的。根据学习理论中的效果律和强化作用规律,凡是伴随着一定活动的使人“满意”、愉快的情绪体验,都能使这种活动受到强化,而“不满意”的情绪体验则使这种活动受到抑制。这种规律对于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条件下的心理活动也是适用的。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对群众情感的调节,设法使群众形成积极、愉快的心境,以充分发挥积极情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效的“催化剂”作用。

标签:;  ;  ;  ;  

关于优化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思考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