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观角度探讨宏观不平衡的有益尝试--兼论宏观不平衡的微观基础_微观经济论文

从微观角度探讨宏观不平衡的有益尝试--兼论宏观不平衡的微观基础_微观经济论文

从微观角度探索宏观非均衡的有益尝试——评《宏观非均衡的微观基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微观论文,有益论文,角度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杨瑞龙同志的新作《宏观非均衡的微观基础》(以下简称《基础》)作为学术界颇负影响的“经济科学文库”中最新一种,近日已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这部新作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新颖的分析方法,严谨的逻辑结构和独到的理论价值,论述了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宏观非均衡形态,并从微观角度探究导致非均衡产生的内生性市场因素与外生性体制因素,探索出一条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基本思路。无疑,这部新作的出版对于借用西方经济学有价值的成果,丰富、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研究,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分析新的理论框架,均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崭新的分析视角

一般认为,宏观经济学考察的是国民经济作为整体的功能,研究生产资源总量的决定,微观经济学考察的是既定资源总量的配置,宏观经济理论体系的建立总是以一定的微观经济行为分析为基础的。在经济思想发展史上,长期以来占据微观经济学领域统治地位的是瓦尔拉斯的均衡理论,即只要价格具有充分的弹性,市场将自动达到均衡。而在宏观经济学领域一直流行着凯恩斯的宏观失业均衡理论,即有效需求不是导致非自愿失业的存在。微观上的均衡分析与宏观上的非均衡分析使得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因缺乏一致性,而实际上处于割裂状态。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卢卡斯和萨金特曾认为,凯恩斯主义由于缺乏坚实的微观基础而出现根本性的缺陷。因为当理论从一种应用转到另一种应用而必须加以改变时,该理论没有提供涵盖全面的法则,并且当试验新的应用或新的数据产生时,该理论易于失效。近几十年来,经济学家们一直试图消除微观与宏观之间的距离,因而根据宏观非均衡的特性重新构建微观基础就成为宏观经济理论发展的主要动因。

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史中,宏观与微观分析不一致的状况也是十分明显的,要解决社会主义条件下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相互割裂的现象,同样需要革新传统的微观分析方法,尤其是在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历史关口,这种革新显得格外重要。

《基础》一书重要的理论贡献在于,它把握了当前东西方经济学家共同关心的一个深层次的理论问题,从借鉴非瓦尔拉斯均衡理论入手,并且对这一理论进行一番适合我国现实经济条件的改造,从而从微观角度客观地探索宏观非均衡的原因,形成一个崭新的理论分析视角。该书运用非瓦尔拉斯均衡理论,比较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行政协调机制与市场协调机制交互作用的体制条件下宏观非均衡形态及其微观基础,并着力研究了我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过程中的宏观非均衡形态,实证分析通货膨胀的形成机理,并从经济主体的行为变异中说明市场非均衡现象,又从市场非均衡推导出宏观非均衡模型,从而为解释我国现阶段的宏观非均衡现象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微观经济分析基础。这一反传统的分析方法对于客观、完整地揭示现实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应该说是富于创见的,且给人以启迪。

二、严谨的逻辑体系

《基础》一书另一个重要的理论特色在于,作者以非瓦尔拉斯均衡理论尝试构建了一个具有严谨的逻辑体系的社会主义经济分析框架。该书在概念运用、理论推导、结构安排诸方面,都严格地遵循了规范的原则,注重从内容到形式,从逻辑到现实的一致性。

该书从评介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入手,指出瓦尔拉斯均衡理论是一种远离现实的理想境界,继而转向非瓦尔拉斯均衡理论的研究,进一步考察非瓦尔拉斯均衡理论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分析的微观基础的适用范围,从而为全书选择一个基本的理论分析框架。在确定了全书的基本理论方法之后,作者将视线集中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比较了不同体制条件下的宏观非均衡形态及其微观基础,从经济主体的行为变异中说明市场非均衡及宏观非均衡,继而又从市场非均衡条件下阐释经济主体行为的变异,实证分析配额条件下的价格调整及其宏观效应,以及市场非均衡下的数量调整及其宏观效应。全书在进行充分的实证分析之后,又将研究的视线转向规范分析,探索政策调整与体制改革对于校正非均衡态的不同功效,指出均衡取向目标的实现,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市场机制成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而重新构造微观基础对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全书结构井然,层次清晰,理论推导深入、严密,实证材料充分、得当。加之较成功地使用了以实证分析为主,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为主,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使全书形成了一个严谨的逻辑体系。

一个严谨的逻辑体系的建立,反映了作者具有较深的理论功底,以及对于西方经济学最新研究成果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过程的熟悉和了解。在全部的分析过程中,作者对于各种理论观点和评述是客观的,全面的;对于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描述和分析是忠实的,严密的。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尝试构建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分析理论体系,弥合长久以来存在的宏观与微观的割裂状况,应该说作者的艰苦努力获得了初步的成功。

三、富于启迪的政策主张

理论其旺盛的生命力在于它源于实践,又指导着实践。一个正确的理论只有将它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政策主张,才能葆其永久的魅力。《基础》一书并没有沉溺于抽象理论的探讨和公式的演绎,而是根据作者所构建的理论体系,提出了富有针对性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的政策主张。正象作者所说的那样,该书对我国现实经济的非瓦尔拉斯均衡态进行规范分析,并论证通过政策调整及体制改革可以改变经济运行轨迹,使经济运行状态向均衡方向趋近,从而探讨出一条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最佳途径。

该书的第四篇非均衡条件下的政策调整和体制改革,分别从宏观调控的强化,市场机制的完善以及微观基础的再造三个方面具体论述了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具体思路,其中不少政策建议是极富价值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书关于产权制度变革与微观基础的再造的论述,对当前我国企业股份制改造中出现的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探讨,有一定的理论深度。比如:国有资产折股后由谁来代表国家行使所有者职能?国有股权的约束与企业产权独立化如何协调?企业产权独立化后,又如何保障国家股权益的实现?如何既坚持公有制,又分散国家股权,以创造出股份经济高效运行的基础性条件这一当前企业改革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提出了作者的解决思路。

作者认为我国企业改革的方向只能是通过产权明晰化实现企业制度创新。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一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产权明晰化的公有制,使企业真正成为具有敏感边际行为的市场主体;二不能简单模仿现代西方股份制模式,同时又不能背离或随意扭曲股份制的基本准则;三要以规范化的股份制模式为改革的目标;四必须使各项改革措施综合配套,相互协调。这些主张是切中时弊的。

作者具体地阐述了“双层股份制模式”的构想,该模式是由窨上并存、在内容上既相关联又有差别的双层股票市场及四重权限分离环节所构成的一种新型产权制度。通过双层股份制的建立明确产权边界,既保障国有资产价值的完整性和增殖性及资产所有者收益的稳定增长,又使拥有独立产权的股份公司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当然这一政策主张的正确性与否,还有待于实践检验,就政策主张本身而言,是给人以启迪的,它完全可以成为我国深化企业改革的一条新思路。

标签:;  ;  ;  ;  ;  

从微观角度探讨宏观不平衡的有益尝试--兼论宏观不平衡的微观基础_微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