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双流区蛟龙港医院;四川双流610200)
【摘要】目的 以蓝光照射对新生儿黄疸进行治疗的具体效果展开研究,并对治疗期间不良反应进行统计。方法 本次研究共计选取病例76例,为我院在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所接收新生儿黄疸病例,取组中38例,以持续照射治疗,即对照组,余下38例则以间接照射治疗,即观察组。对两组患儿恢复以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可知,在整体治疗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层面,观察组均存在优势,P<0.05。在治疗前,观察组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为(19.02±1.34)mg/dl,对照组为(18.76±1.66)mg/dl,P>0.05。在治疗后,观察组血清胆红素水平为(5.09±1.08)mg/dl,对照组为(12.03±1.73)mg/dl,P<0.05。结论 对于新生儿黄疸按照间接蓝光治疗,可对患儿胆红素水平进行改善,保障综合治疗效果,且存在有较高的安全性。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不良反应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2-0288-02
在临床常见新生儿疾病中,黄疸存在有极高的发生率,且多发生在新生儿出生1月时间内。黏膜、周身局部皮肤等部位出现黄染为主要临床表现,若在此阶段未加以重视并给与针对性治疗,在病症持续作用下,将增加核黄疸发生的几率,对患者神经系统造成损伤[1]。当前,蓝光照射治疗为处理该症惯用方式,可帮助黄疸症状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善,且临床主要有持续照射以及间接照射两种。本次就主要对两种照射方式具体效果以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情况展开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计选取病例76例,为我院在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所接收新生儿黄疸病例,取组中38例,以持续照射治疗,即对照组,余下38例则以间接照射治疗,即观察组。对照组男20例,女18例,日龄4—11天,均值(7.08±1.77)天。观察组男19例,女19例,日龄2—14天,均值(7.77±1.08)天。以上对比P>0.05。
1.2 方法
两组患儿在出现黄疸症状后,随即按照常规方式展开治疗,给与补液,并对患儿贫血症状进行改善,同时需要对患儿体内酸碱平衡情况进行改善,合理选用益生菌对患儿肠道功能进行改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层面上,以持续蓝光照射治疗,单次照射时间为15小时左右,两次间隔时间控制为8小时。而观察组则以间接蓝光照射治疗,单次照射时间为10小时,两次间隔时间控制为3小时。在治疗期间,两组患儿均辅助以维生素B2进行治疗。
1.3 疗效评定标准
若在治疗后,患儿黄疸症状消失,各方面异常指标均稳定在正常范围内,即显效。若在治疗后,患儿黄疸症状明显得到改善,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下降,即有效。若治疗后,患儿各方面症状未改善,且黄疸症状更为严重,即无效[2]。
1.4 观察指标
研究中需对两组患儿整体治疗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展开统计,并对比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变化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各数据都以SPSS19.0进行处理,以百分数对计数数据表示,卡方检测,而计量数据则按照均值±标准差的形式进行表示,t检测,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整体疗效分析
结合对两组患儿综合恢复情况评估可知,观察组在本次研究中,以97.37%(37/38)有效率存在显著优势,P<0.05,详见下表1。
表1 两组患儿整体疗效分析(%)
2.2 两组不良反应统计
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组共计7例患儿出现不良反应,其中4例为皮肤过敏,2例为胃肠道反应,1例为体温升高,而对照组共计13例出现不良反应,4例为皮肤过敏、5例为体温升高、4例为胃肠道反应,对比P=0.001,x2=10.082。
2.3 两组血清胆红素水平分析
在治疗前,观察组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为(19.02±1.34)mg/dl,对照组为(18.76±1.66)mg/dl,对比P=0.898,t=1.082。在治疗后,观察组血清胆红素水平为(5.09±1.08)mg/dl,对照组为(12.03±1.73)mg/dl,对比P=0.001,t=13.839。
3 讨论
在临床常见新生儿疾病中,黄疸属于发生率极高的病症类型。而在医疗技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儿童健康在临床医疗以及社会中的重视程度持续提升。新生儿黄疸的诱发因素存在于多个层面,因新生儿生理结构较为特殊,体内胆红素主要来自于衰老红细胞,若在外界因素作用下,促使患儿红细胞破坏速度过快,将促使患儿体内胆红素水平异常上升,最终出现黄疸症状。同时,考虑到新生儿身体各个系统均处于持续发育的过程中,各方面功能尚未健全,肝功能未发育成熟,同时肠道菌群尚未得到系统建立,很容易出现黄疸症状,对新生儿健康造成影响。临床研究已经证实,未能正常结合的胆红素可直接透过血脑屏障,对患儿脑细胞功能造成损伤,更可能影响到神经系统功能,不利于新生儿生长发育[3-4]。
结合临床实际接诊情况,主要将黄疸划分为两种类型,即病理性黄疸以及生理性黄疸。前者,都发生在出生24小时后,因胆红素异常上升而导致,持续时间较长,若处理不及时,将对患儿脑细胞功能造成不可逆转损坏。而后者则多出现在出后后5天以内,部分足月新生儿可能出现在出生后15天以内,该类黄疸症状,可在不进行临床治疗干预的情况下自行得到消退,对新生儿健康造成的影响较小。故此,临床治疗的重点需放在对病理性黄疸的治疗中。从宫咏梅[5]报道可知,诱发新生儿出现病理性黄疸的因素不局限于胆红素水平异常上升以及肝胆功能障碍。在高危妊娠以及感染等因素的作用下,同样会增加新生儿出现黄疸的几率。
在临床治疗中,对患儿体内酸碱平衡以及水电解质平衡进行改善,并结合益生菌对患儿肠道功能进行改善为主要治疗对策。但结合临床反馈可知,患儿恢复较为缓慢,综合治疗效果偏低。借助蓝光照射对该部分患儿进行治疗已经逐步在临床得到推行。基于胆红素可对特定波长蓝光进行吸收,通常在450mm左右,在照射的作用下,可促使未结合的胆红素自身结构发生变化,转变成为不具备毒性的水溶性物质,可通过患儿胆汁以及尿液等顺利排出体外,达到对黄疸症状改善的效果。当前,就实施方案来讲,主要存在有两种,即持续照射以及间接照射。因在治疗过程中会促使患儿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如何对蓝光照射方案进行优化,备受关注。
早在汤国军[6]研究中已经指出,按照间接蓝光照射的方式对新生儿黄疸进行治疗,可进一步提升临床对该部分患儿的治疗效果。而在本次研究中,按照间接蓝光照射治疗的观察组在整体疗效上明显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间接蓝光照射在帮助该部分患儿恢复中的作用。而在不良反应层面,因胆红素代谢过程中存在有大量中间产物,该治疗模式下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在本次研究中,两组患儿均存在有不良反应,而按照间接蓝光照射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可以推测,在间接蓝光照射下,可促使已代谢胆红素产生的中间产物能够及时排出体外,避免患儿血液中胆红素代谢产物长时间处于高水平状态,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而在程丽辉等[7]报道中同样指出,按照间接蓝光照射对新生儿黄疸进行治疗,可实现对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有效控制,与本次研究结果相符。
总之,蓝光照射在治疗新生儿黄疸中具备有较高疗效,且为保障该治疗方式的综合效果,可按照间接蓝光照射进行治疗,实现对不良反应的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杨帆. 80例新生儿黄疸的蓝光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分析[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 8(23):133-134.
[2]刘沧海, 肖汇琼. 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分析[J]. 基层医学论坛, 2017, 21(32):4456-4457.
[3]钱建刚. LED冷光源与常规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J]. 中外医疗, 2017, 36(6):52-54.
[4]毛莲. 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 2016, 11(17):179-180.
[5]宫咏梅. 比较观察多次间歇蓝光照射与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及不良反应[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7(74):14492-14492.
[6]汤国军. 间断与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 基层医学论坛, 2017, 21(32):4465-4466.
[7]程丽辉. 间歇蓝光照射与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比较[J]. 基层医学论坛, 2016, 20(14):1903-1905.
作者简介:朱安林,(1974.01.23),男,本科,主治医师,从事儿童临床工作。
论文作者:朱安林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11月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
标签:黄疸论文; 新生儿论文; 患儿论文; 胆红素论文; 蓝光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两组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11月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