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问题设计 发展学生思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维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无从思维。在化学教学中,通过设计问题、提出问题给学生创设良好思维情境和出发点,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一、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提升思维的高度
常言道:站得高,看得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整体的知识观念,注意在教学中渗透思维方法,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较高层次的思维和透彻的分析面对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例1 如何除去中少量的CO?
看到CO,学生常常会从点燃的角度考虑,片面地认为CO有可燃性,能燃烧,又正好生成,因此错误地选择点燃的方法除去CO。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让学生考虑到有较多量的存在时CO是不能燃烧的。在学生感到“豁然开朗”时及时向学生渗透考虑问题要全面,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不能以偏概全的意识。
例2 把点燃的镁条迅速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里,会看到镁条在二氧化碳中能剧烈燃烧,生成白色粉末,且析出黑色固体附着在集气瓶内壁上。试写出该反应的方程式。
看到该题目,学生首先感到困惑的是:二氧化碳能灭火,不支持燃烧,镁条怎么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呢?在学生“意外”之时,教师应向学生说明二氧化碳只是在“一般”情况下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让学生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有其一般性与特殊性,适时地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去考虑问题和分析问题,逐步提升思维的高度。
二、阶梯质疑,纵深释疑,开掘思维的深度
思维的深度是指面对问题不拘泥于表面,而是深入思考与理解,层层质疑、纵深探讨、追根寻底。在教学中应设置有梯度的问题,使问题的难度逐步加深,层层递进,可以较好地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度。如溶液的质量分数问题,可设计如下类型的问题:
例1 将5克氯化钠完全溶于95克水中,求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
这是一个常规题,比较简单,只需按定义求出溶液的质量分数。
例2 将5克氧化钠完全溶于95克水中,求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
此题需考虑到氧化钠能和水反应,溶于水后生成氢氧化钠,所得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因而,溶质的质量应为氢氧化钠的质量。此题与例1相比难度有所增加。
例3 将5克固体完全溶于95克水中,求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
此题与例2比较难度又有增加,但有例2做基础,就不难考虑到答案应有三种情况:(1)固体物质若只是简单地溶于水(如食盐),答案为5%;(2)固体物质若能与水反应(如氧化钠),答案为>5%; (3)固体物质若是结晶水合物(如胆矾),答案为<5%。
又例:学完碱的通性后,可设计如下递进问题:
(1)氢氧化钠固体如何保存?
(2)氢氧化钠固体可干燥哪些气体?
(3)保存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为什么不能用玻璃塞而用橡皮塞?
上述问题递进加深,在已掌握氢氧化钠易潮解,可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迁移到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也是酸性氧化物,按照碱的通性推知,氢氧化钠也能与二氧化硅反应,因此,不能用玻璃塞。至此,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处。
值得注意的是,设计的问题究竟深到什么程度,教师应做到心里有数。首先必须是由已知到未知,就是说学生须具备有关知识基础,问题的难度又在绝大多数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这样一来,既不加重学生的负担,也不堵塞思维;其次,提出的问题必须能切实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适时激发学生爱思、多思、深思,使其思有所得,逐步发展思维的深度。
三、去伪存真,精益求精,调校思维的精度
思维的精度是指思维的精确度与严密性。在化学学科中它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对观察、记录、数据的处理要准确、客观
根据化学学科特点,利用实验教学培养思维的精度有其独特的优势。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而且是具有选择性的思维活动,最初的实验教学就是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开始的。如对化学反应的观察,一般应遵循“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进行;对物质的观察,一般应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观察线路进行。在准确观察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运用准确、严谨的语言描述出实验的过程、现象,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另外,要求学生对观察结果、数据进行加工和分析,尽可能准确、客观地提取事物的特征,使所得结论趋于“真理”。培养学生思维的精度,可设计如下类型的问题:
例1 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明亮的蓝紫色火焰(而非“光”);
例2 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浓厚的白烟 (而不是“烟雾”)。
例3 阅读下列短文,在有科学性错误的地方用括号括出,并在其下方予以改正。
用向上排气法收集一试管氢气,检验其纯度,听到尖锐爆呜声,说明氢气不纯,立即就用这支试管再收集氢气,继续检验,直至声音变得很小,才表明氢气已纯净。
解答该题,要求学生掌握氢气的性质,且对检验氢气纯度的实验观察得仔细、到位,准确理解实验操作的每一步。该题有两点错误:(1)因为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应该用向下排气法收集;(2)刚检验过的试管由于可能还残留没熄灭的氢气,所以应该先用拇指堵住试管一会儿再使用。通过解题,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严谨,锻炼思维的严密。
2.思考问题要有批判性,要对信息过滤梳理、分类转换,以排除干扰
心理学指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一般经历四个不同水平的发展阶段:字面的理解、解释的理解、批判性理解和创造性理解。教学中发现,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理解水平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而成绩较好的学生则达到了批判性理解水平。教师应选择一些灵活多变的题目,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的惰性,带动学生提高思维的层次。
例如在“燃烧与灭火”中研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时,学生很容易理解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由于温度达到40℃以上且与氧气接触能够燃烧,而烧杯中的热水中的白磷由于缺氧而不能燃烧。当进一步提问:你能否使水下的白磷燃烧起来?有些学生就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水不是灭火的吗?更有的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不能。然而教师“肯定”的回答会使学生感到非常意外,亟待下文,此时学生的思维处于极其主动、活跃的状态,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梳理,分析水灭火的原理,排除干扰,去伪存真,不仅能激发学生自觉分析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条件,还能引导学生从一般性的理解向创造性理解过渡,提高思维水平。
四、大胆联想,灵活发散,拓宽思维的广度
思维的广度是指思维的方位性、放射性。具有一定思维广度的人思路宽广,思维的容量大,能灵活地、发散地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把知识广泛迁移,学会广泛联想,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顺推不行、考虑逆推,直接解决不行,考虑间接解决。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可设计如下类型的问题:
例1 如何鉴别碳酸钠溶液中混有少量的氢氧化钠?
由于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均呈碱性,所以学生运用正向思维,即用指示剂是无法鉴别的。当此路不通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转换思维方向,试着逆向思维,解决此题就有了方法。可先加入氯化钡溶液,使碳酸钠转化成沉淀,且直到不再产生沉淀为止,过滤,再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红,则证明混有氢氧化钠。至此问题迎刃而解。
例2 写出几种制二氧化碳的反应。
做题前,教师应鼓励学生摆脱定式思维,大胆联想,甚至“狂想”。尽可能多地写出能得到二氧化碳的反应。
学生会写出如下许多种:
……
出此题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思考,一题多答,有利于求异思维训练,对于开阔学生思路极为有益。
综上所述,优化化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训练学生思维习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我们应该有目的地研究学生解决问题中的思维规律,寻找最佳的思维训练方式,将化学学科方法和学生的思维过程融合起来,最终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