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也不断加剧。因此,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废水进行处理,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本文从SBR生化系统的启动到正常运行,对系统内微生物的种类与活性、系统的环境(pH、DO、温度、营养物等)等因素进行了研究。对调试和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加快了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SBR池的运行工况,经过调试,系统转入了正常运行。
关键词:SBR工艺;菌种培养;生化池;生物降解
一、研究背景
SBR是序批间歇式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艺的简称,是一种按照时间顺序改变活性污泥生长环境的污水处理技术,又称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污水处理工艺。目前广西大部分县市的污水处理厂基本上采用类似SBR活性污泥法的污水处理工艺,所以有必要对SBR序批活性污泥法的运行进行研究,以促进及提高广西区内污水厂的运行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二、SBR 生化池的运行管理
SBR 生物反应池是污水处理厂的核心部分,进水方式的推流过程使池内厌氧好氧处于交替状态,运行效果稳定,污水在相对的静止状态下沉淀,需要的时间短、出水水质较好,耐冲击负荷;加之池内有滞留的处理水,对污水有稀释、缓冲作用,有效抵抗水量和有机污物的冲击。反应池内存在 DO、BOD5 浓度梯度,有效控制活性污泥膨胀,脱氮除磷,适当控制运行方式,实现好氧、缺氧、厌氧状态交替,具有良好的脱氮除磷效果。对于运行实际运行过程涉及到的季节性进水差异或其它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出现的污泥膨胀、脱氮除磷效果差,可以通过运行参数的适当调整加以解决。主要控制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运行周期的适度调整
SBR 的运行周期由进水时间、反应时间、沉淀时间、滗水时间、排泥时间和闲置时间来确定。进水时间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最大最佳值。2.生物系统的诊断调整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是凝聚、吸附、氧化分解污水中有机物的主力军,提高处理系统的效率,都与改善污泥性状、提高污泥微生物的活性有关。因此,必须经常检查于观察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组成与活动状况。活性污泥外观似棉絮状,亦称为絮粒或绒粒,正常的活性污泥沉降性能良好。在显微镜下可发现每个絮粒是由成千上万个细菌、少量微型动物及部分无机杂质组成,有时,污泥中还会出现真菌、藻类等生物。
对于生物系统中活性污泥异常现象之主要原因及其对策,在运行过程中可以初步根据经验总结来作出判断:
1)污泥膨胀。污泥膨胀出现的现象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情况:活性污泥变白,不调和状;沉淀、分离性不良,不密实;污泥指数 SVI 在 200 以上;活性污泥由反应池溢出,处理水水质不良。出现以上情况的可能原因有:污泥抽除不足致使微生物异常繁殖;由于曝气量不足,混合液悬浮物MLSS 浓度过高或过低,进水 BOD 浓度过高,进水中含有有毒有害的物质,PH 值降低等原因致使丝状菌异常繁殖。针对出现的现象和可能的原因,需要采取的对策有:加大剩余污泥的排放量;合理调整溶解氧浓度,投加混凝剂改善活性污泥的凝聚性或者投加氧化剂杀死丝状菌。在出现污泥膨胀时,以显微镜确认其原因。若是由于丝状菌的异常繁殖,则其恢复所耗时间较长,有时甚至需要更换反应池中全部污泥。
2)污泥解体。污泥解体表现出来的现象是污泥被破坏成微细的胶羽状,不再是絮状体,影响了污泥的沉降性能。出现污泥解体的可能原因有:暴气量过大,活性污泥表面的具有凝聚性的物质被氧化,或者是进水中的有机物含量较低;特定微生物异常繁殖,比如小型鞭毛虫;进水中含有有害物质。污泥解体可以应对的办法有:适当降低曝气量,并增加流入水量使得负荷适当;减少剩余污泥的排放量;管制有害物质的进入;降低搅拌机搅拌强度。
3)污泥腐烂。在生物反应池经常可以看到有大块的污泥漂浮,悬浮污泥颜色发黑且有臭味,与正常的褐黄色且带有土腥味的污泥有很大的差异。出现污泥腐败的原因有:暴气量不足;反应池内长期淤积有污泥;反应池构造有缺陷,比如有死角。如果发现有污泥腐败的现象,需要采取以下对策解决:停止污水流入,增加曝气,依据恢复程度调节流入水量;增加回流污泥量,加强排泥;改善构筑物。
4)生化池表面出现气泡。由于进水中多量清洁剂的流入,容易引起反应池发泡,需要提高混合液悬浮固体的浓度或者添加消泡剂或消泡设备来消除气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剩余污泥系统
剩余污泥系统一直以来不被运行人员所重视,认为只要按常规进行生产就不会有问题,这种认识是不对的。准确地说,剩余污泥的产量应该根据进水水质来决定。所谓剩余污泥产生量,是指最终沉淀池污泥量,减除一部分回流入曝气槽后,其余需排出处理的量。单位污水剩余污泥量视污水悬浮物浓度,及去除 BOD之污泥增殖状况而异。
三、SBR工艺启动和活性污泥培养方法
生物处理工艺污水处理厂启动运行,首先需要培养驯化。对于传统工艺和小型污水处理工艺,由于工艺过程分段明显,可较容易实现各单体设施独立运转或重点运转,便于人工控制和重点工艺运行参数的调整,为活性污泥的培养驯化创造理想环境条件。
活性污泥培养方法:
1.在活性污泥培养驯化之前,首先完善SBR工艺程序系统和自动化系统并投入使用。
2.大型SBR工艺,活性污泥培养驯化适宜采用满载(连续操作式全流量)培养方法,即按照实际全额流量进水培养。
3.为加快活性污泥培养,可采用二项技术强化措施。一是增加进水BOD浓度,如投加粪便水使活性污泥尽快增殖。二是控制曝气量和曝气时间,既不同的进展阶段随着活性污泥量增加和污泥活性的增强,调整曝气强度,在防止供养不足的同时,更要注意污泥过氧化。
4、药剂投加
气浮池和混凝沉淀池等调试与微生物驯化培养同时进行,在气浮池和混凝沉淀池的反应区投加混凝剂聚合氯化铝(PAC)与助凝剂聚丙烯酰胺,根据废水实际水质确定PAC与PAM的配制比例和药品投加量。
5、污泥接种
生化池充水加泥,第1天,充水到1。5 in(A/O生化池18和24各1 875 m3),每池加入约4 t干污泥(保证MLSS的质量浓度>2/L),折算成脱水后污泥约20 t/池;第2天,继续充水到3 m,每池再加入约4t干污泥;第3天,继续充水,使水位维持在3~4 m。共接种干污泥2x8 t,合脱水后污泥80 t。污泥来自该A厂的小型污水处理站,且此小型污水处理站运行情况良好,污泥性能较好,为调试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6、闷曝
生化反应池投泥期间开2台鼓风机,连续曝气;投泥结束后,通过闷曝对污泥进行静态培养,闷曝时问为5 d,闷曝期间调节风机风量,将好氧池池内的DO的质量浓度控制在3~4 mg/L。
7、培养驯化
闷曝结束,采用递增污水进水量的方式,使污泥处于低负荷增殖、驯化状态,从而使微生物逐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培养驯化之后,伴随污泥外观由黑色逐渐转变为土色、棕褐色,此时进行生物镜检,结果显示,菌胶团密实,豆形虫、滴虫等游离生物逐渐减少,钟虫数量由少迅速增多,累枝虫突然大量出现,絮凝体紧密,沉降性能良好,且各A/O池生物相变化规律基本相同。驯化培养期间,每日定时测定A/O反应池的进、出水COD、反应池DO含量和活性污泥特性参数污泥沉降比SV,和MLSS含量)。结果如下:进水COD为366~753 mg/L,平均约700 mg/L;出水COD由驯化前期的320 mg/L逐渐降低到120 mg/L,有机物去除效果明显提高,DO的质量浓度始终保持在3~4mg/L,SV,。逐渐增高至30%~33%,MLSS的质量浓度也由起初的1.3/L上升为至3/L以上,污泥容积指数(SVI)保持在72~1 18 mL/g。结合以上情况,可以认为本系统活性污泥基本培养驯化成熟,初步达到稳定运行的条件。
四、试运行
活性污泥培养驯化成熟后,就开始试运行。试运行的目的使确定最佳的运行条件。
在活性污泥系统的运行中,影响因素很多,混合液污泥浓度、空气量、污水量、污水的营养情况等。活性污泥法要求在曝气池内保持适宜的营养物与微生物的比值,供给所需要的氧,使微生物很好的和有机物相接触,全体均匀的保持适当的接触时间。
参考文献:
[1]杨敏,张建强,李亚澜.污水处理工程中节能问题的探讨[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5(02)
[2]陈滢,彭永臻,刘敏,甘一萍,王淑莹.SBR法处理生活污水时非丝状菌污泥膨胀的发生与控制[J].环境科学学报.2005(01)
[3]马小丽,王增长,侯安清.SBR工艺的发展与应用[J].山西建筑.2006(01)
论文作者:吴霄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
标签:污泥论文; 活性论文; 浓度论文; 污水处理论文; 污水论文; 微生物论文; 工艺论文; 《基层建设》2016年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