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歌剧点燃振兴之火,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歌剧论文,中国论文,之火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全国红红火火地展示党的十四大以来各条战线所取得辉煌的成就,同时,在庆祝十五大召开的澎湃热潮的氛围中,促使我冷静地回顾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歌剧所走过的路,认真地思考一下歌剧的现状究竟应该如何评估?
这些年来,我们常听到两种迥然不同的看法:一方面是由衷地赞赏歌剧涌现一些最好的新作品、最精彩的演出,整体水平大大地超过往年,显示了中国歌剧的特殊艺术魅力,和很高的审美价值。另一方面在感叹歌剧仍在低谷中徘徊,人员流失、演出不景气。某大报曾用大字标题指出:“文艺百花、争奇斗艳,唯独歌剧,一家向隅”;对歌剧形势两种大相径庭的评估,萦绕在我的脑际,一时难以得出具有说服力的判断,不得不首先翻阅我手头掌握的资料,将事实摆在面前,让事实来说话,会是最公正的;于是我从疑惑、蒙眬中,逐步走向明朗、清晰,也敢于理直气壮地提出个人的看法。
一
在思想更解放、改革更加速的伟大号召下,文艺形势一片大好。1990年10月举办了中国歌剧历史性的首次全国性汇演,涌现了《阿里郎》、《从前有座山》、《归去来》、《木棉花开了》等一系列优秀新剧目和成功的演出。这次大检阅、大交流,像是吹起了进军号,掀起了歌剧界大动员、大促进的态势。随即在1991年庆祝党的70周年的盛大节日里,相继上演了由中央歌剧院演出的《马可·波罗》,和由总政歌剧团演出的《党的女儿》,这两部歌剧力作的高品位、高质量的演出,和全国汇演最优秀的剧目共同确立了九十年代的新起点,象征着中国歌剧两大主流——大歌剧形式和民族歌剧形式正在比翼齐飞,标志着中国歌剧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已经走上成熟的新阶段。
1992年岁末,陕西歌舞剧院晋京演出《张骞》,震动了京城文艺界,一些戏剧专家激动地说:“这是多年来很少获得的一种真正的歌剧艺术的审美享受!”“这是近些年来我所看到的最好的歌剧!”剧作家以时代的视角,着力展示民族之魂和性格魅力。沿着人物心理的轨迹,去设置尖锐矛盾、激化内心冲突,多侧面地细微地刻画主人公在各种境遇中的心态,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去渲染张骞和阏云在离合聚散、生死搏斗中的爱与恨、情与义,有层次地揭示人物内心深层的情感,给音乐创作以极广阔博深的天地。作曲家以浓郁的地域特色的音乐素材,创造了优美动听的旋律,运用现代作曲技巧,营造了多彩奇异的场景和氛围,全剧音乐布局完整,声乐、器乐多种音乐形式巧妙地交替运用,组成了主体的交响效果。地处西北内陆黄土高原的陕西歌舞剧院,通过全国歌剧汇演找到了差距,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粉碎闭关自守的禁锢,冲破地域的界限,汇集了国内最优秀的剧作家、导演、指挥家等,组成强大的演出实体,只用了两三年的时间,便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一举夺取了全国权威性的“文华”大奖和“梅花奖”。他们成功的经验和两年大变样的范例,对整个歌剧界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这三部连续获得“文华”大奖的歌剧,形成九十年代初期第一次浪潮,而《张骞》被公认为是九十年代耸立的第一座高峰。
此后的二三年中,又有《樱花》、《安重根》、《魂兮魂兮》、《雪域风云》、《徐福》、《楚霸王》、《孙武》以及中国剧作家首次改编莎士比亚名著并由中国作曲家创作的《特洛伊罗斯与瑞克西达》等大型歌剧,这些新剧目在湖北、黑龙江、甘肃、山东、上海、北京、江苏等地演出,都受到各地区观众的欢迎,并给予很高的评价,他们对歌剧创作和演出,实践的新尝试、新探索,提供了十分有益的新经验。
1996年1月《苍原》在首都剧场和国际剧场公演,震撼了京城,国家领导人亲临剧场,同声称赞,音乐戏剧界奔走相告一片沸腾。这部歌剧气势磅礴,场面宏大,综合艺术的各个部门,都达到了当前我国舞台艺术的最高水平,充分体现了我国歌剧艺术完美而又独特的巨大魅力。
《苍原》的成功,是由于辽宁歌剧院的领导具有非凡的勇气和胆识。他们深谙歌剧艺术的特性,选准剧本,精心组织,更大规模、更高层次地汇集全国出类拔萃的歌剧精英,各艺术部门都由顶尖人才承担。力争全国第一流水平,以创造无愧于时代的歌剧精品为最高任务。全院一盘棋,横下一条心,为精品拼搏,为精品献身,严格要求与高度自觉相结合,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在艺术创作上统一艺术构想,树立最高标准,且心中始终装着观众,他们融合中西音乐戏剧的先进经验和现代手法,重视民族传统美学原则,采用虚实结合、浓墨渲染、大写意的高超手法,独辟诗化的灵境,使艺术形象升华,创造了中国歌剧独有的民族神韵和神奇绝妙的意境。音乐与戏剧巧妙的结合,布局合理,结构严谨,角色形象鲜明,感情抒发极至,声乐多声部地运用,和恢宏悲怆的交响乐交相辉映。拨动观众心弦,撞击观众心灵,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苍原》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更不是孤立的,它是辽宁歌剧院全体人员在无数次成功和失败中,闯出来的一条新路。它也是在兄弟歌剧院团所创造的成就的基础上,虚心学习、不断积累,产生了一次重大超越。《苍原》代表着中国歌剧精英的智慧、才华和意志。它创造了当代最高水平的演出,连续获得全国性“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及“哈尔滨之夏歌剧汇演”等大奖,登上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歌剧新高峰,它和其他歌剧新剧目,在九十年代中期又形成了第二次新高潮。
来自海滨经济特区的厦门歌剧团演出的《阿美姑娘》,和新建直辖市重庆歌剧院演出的《巫山神女》,一个是反映台湾抗击日本的侵略和奴役,讴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另一个是以诗化浪漫主义手法,通过美丽的神话故事,表现人性的真、善、美。闽台风情和巴蜀文化具有艳丽特色,歌剧开拓了新题材,创造了新风格。他们虽地处边缘,同样增强了精品意识,沿着全国优秀艺术家大联合、大协作的成功捷径,力争达到国家第一流的演出水平。
各歌剧院团在加速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敢于面对现实,大胆解放思想,他们为了创造精品,采取重要举措:放眼全国,打破界限,汇集顶尖人才,组成最佳阵容,争当全国一流……于是颇有成就的知名剧作家、作曲家、指挥家,国内外声乐大赛名列前矛的歌唱家,权威性的舞美、灯光设计师等集中在一个剧组,凝聚成一股劲。最为突出的是具有丰富成功经验、最著名的话剧导演被特邀担当歌剧舞台演出的“统帅”,如徐晓钟(《图兰朵》)、陈颙(《阿美姑娘》)、张奇虹(《樱花》)、陈薪伊(《张骞》和《巫山神女》)、曹其敬(《苍原》)等,由于他(她)们的全身心地投入,共同塑造了张骞、楚霸王、渥巴锡、孙武、田玉梅、娜仁高娃、阿美等有血有肉的歌剧舞台的典型形象,永远留在观众的心中。他们的歌剧取得巨大成功,为整体舞台演出水平普遍地迅速提高,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此期间,《白毛女》、《江姐》、《洪湖赤卫队》、《红珊瑚》等优秀歌剧,经过再加工、重新整理,以崭新的阵容再度公演,依然吸引着广大观众。有些大歌剧院团相继精心编排了《民族经典歌剧荟萃》和《中外歌剧精品》等,一个晚会上既能欣赏众多精彩片段,又能观看到不同优秀演员的风采,观众争相观看,上座率很高,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演出场地既可进万人体育馆,也可入校园礼堂,为普及歌剧开拓了新阵地。
这里还不包括近些年来上演的世界经典新剧目,如《弄臣》、《魔笛》、《乡村骑士》、《驯悍记》、《奥涅金》、《罗密欧与朱丽叶》、《蝙蝠》,以及中央歌剧院最新演出的《图兰朵》等,其中有一些是特邀国外专家担任导演、指挥和主角的,这些剧目在中国上演,对作品都作了新的诠释,对舞台作了崭新的艺术处理,整体演出水准也都大大超过往年,达到了新的高度,扩大国外经典作品的介绍,直接吸收经典歌剧的经验又丰富了上演剧目,十分有利于促进中国歌剧的发展。
进入九十年代的7年中,歌剧在众所周知的举步艰难的条件下,向观众奉献出20多部具有一定影响的新作品,题材扩大,风格多样,歌剧演出分布更广,演出水平差距缩小,不少省市都涌现出精品,且在两次高潮中树立高峰性的最优秀剧目《张骞》和《苍原》。他们竭尽全力地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呕心沥血地为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些有目共睹的事实,丰硕的成果,持续高速的发展,突飞猛进的变化,无可辩驳地说明了歌剧在党的改革开放的方针指引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二
近几年来,歌剧跨出国门,走向世界,进行双向文化交流,也是歌剧振兴中不可忽视的另一个重要侧面:作曲家刘振球为韩国创作的《安重根》(汉城版)在汉城演出,吕远为中日友好创作的《歌仙》,分别在东京、北京两地演出,郭文景应邀创作《狂人日记》(作曲家要求荷兰演员用中文演唱),瞿小松先为瑞典国民歌剧院创作《俄狄浦斯》、又为荷兰创作《俄狄浦斯之死》与郭文景的《狂人日记》两部歌剧同时在1994荷兰艺术节上演,他们都取得了成功,获得强烈反响;这些作曲家闯出了新路,开创了中国作曲家应国外的聘请、由外国歌剧院演出的先例。
1992年1月华盛顿肯尼迪中心艾森豪威尔剧院隆重上演金湘作曲、万方编剧的《原野》,轰动了华府,误认为京戏(Beijing Opera)就是中国歌剧的美国人大开眼界,报刊传媒好评如潮,在西方舞台上第一次上演中国歌剧,由中国艺术家创作、中国旅美歌唱家担纲主角,华盛顿歌剧院交响乐团和合唱队协助演出,这又开创了另一成功的先例。还有,一些大城市的歌剧院团和不少优秀歌剧演员去欧美友好城市,去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澳门、台湾等地演出(或共同联合演出)歌剧、音乐剧,更是络绎不绝。
一批旅居欧美的歌唱家,如田浩江、傅海静、张建一、李洪声、邓韵、叶英、梁宁、迪尼拜尔……经常活跃在西方歌剧舞台上担任重要角色(前5位歌唱家已先后成为美国最著名的大都会歌剧院的签约演员),他们为中国人争得了荣誉,为中国音乐界、歌剧界争得了荣誉。
从九十年代开始,中国人为外国谱写歌剧,中国人去西方演出中国歌剧,中国人在国外演出西洋歌剧,这些都是历史性的重大突破,为走向世界迈开了第一步,扩大了中外音乐戏剧文化的交流,这也是中国歌剧十分可喜的成就。
三
反映时代、贴近生活、形式新颖的音乐剧,在当代社会中,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受到城市青年观众热烈的欢迎,音乐剧与歌剧是不同的音乐戏剧形式,有不同的艺术规律和独立品格。但中国音乐剧从孕育、诞生、萌芽,到目前的初创时期,都是由专业的歌剧作曲家、剧作家、导演、演员进行创作的,也是由专业的歌舞剧院、歌剧团、歌舞团来完成音乐剧演出的,因而目前中国音乐剧暂时归入了中国歌剧的行列。
歌剧界在八十年代有一批令人崇敬的敢冲敢闯的勇士,他们从不安于现状,从不甘于寂寞,奋力挣脱自身枷锁,从桎梏中冲杀出来,把握时代脉搏,研究当代观众审美情趣,探索符合当代观众需求的新的音乐戏剧形式,出现了代表性的作品——《芳草心》在首都演出,一炮打响,名震遐尔,各省市闻风而动,争相上演,遍及全国。此时,有些话剧舞台增加了音乐和舞蹈的成份,也出现了大型歌舞故事剧《搭错车》,打入万人体育馆,演出千场以上。在此前后,有一大批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音乐剧蜂拥而上,新生的艺术品种脱颖而出,受到热烈的欢迎,成为八十年代后期音乐戏剧的奇特现象。
九十年代音乐剧是从新浪潮走向平稳的间隙期,对于新生音乐剧的蓬勃发展,需要进行冷静的探讨,总结经验。各大歌剧院团又把全部精力投入歌剧精品的创作和演出,音乐剧在边探讨边实践的过程中,又产生一批很有影响的新剧目,如《巴黎的火炬》、《雁儿在林梢》、《海风吹来》、《鹰》、《芦花白,木棉红》、《秧歌浪漫曲》等。对音乐剧如何在中华大地上扎根、开花?如何创造真正的中国式的音乐剧进行了很有益的探索。而舞台演出水平普遍地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频繁,赴欧美观摩、访问、考察音乐剧的艺术家日益增多,各类讲座、报刊文章,以及影视光盘等,广为宣传和介绍。最近,中国儿童剧院演出《皇帝的新装》,中央戏剧学院相继演出《想变成人的猫》和美国音乐剧《西区故事》。音乐剧成为热门话题,在首都又一次掀起了音乐剧热,不少青年、音乐爱好者和中小学生,成为音乐剧的忠实观众。
一批高瞻远瞩、具有超前意识的艺术家们,正确地评估了音乐剧在未来二十一世纪广阔的前景,和音乐剧在发展过程中迫切的需要,首都在一年内不约而同地成立了四个培训音乐剧演员(导演)的专修班:计有中央戏剧学院、精艺音乐剧学校、北京舞蹈学院,和中国音乐剧研究会与形体舞蹈艺校合办的音乐剧演员培训班。而前两个专修班现已毕业,正在各自筹划成立专业音乐剧团。从此,我们将有中国音乐剧历史上第一个专业团体,和第一批专业音乐剧演员。构造了良好的基础工程,培养了音乐剧跨世纪的人才,预示着中国音乐剧将走向新阶段。
音乐剧在九十年代并没有停滞,更没有消沉,一切呈现着发展的好势头,并跨越了重要的一步。他们正在积蓄力量,蕴酿着新的突破。
四
目前歌剧队伍中,确实拥有一大批具有高度社会责任心和崇高敬业精神的艺术家,他们不受金钱的诱惑,不顾清贫恶劣的物质条件,凭着对事业的赤诚、和对艺术的良心,他们执著痴迷、无私奉献,百折不挠地坚持阵地,扩大战果。
以上简要列举的事实,(个人保存的资料,难免有疏漏或差误)正是九十年代歌剧精英用心血铸造的赫赫战果,多么令人惊喜!令人振奋!
然而,歌剧院团还没有能完全适应向市场化转变,在新的转型期中求生存的问题仍未解决,资金匮乏、演出不景气,人心浮躁、人才流失,顶尖人才难以后继……等一系列问题,亟待逐步解决。
在党的十五大的光辉照跃下,将鼓舞我们战胜一切困难,歌剧艺术将展翅腾飞,迎接光辉灿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