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农民工成为人才的激励机制_评价体系论文

青年农民工成为人才的激励机制_评价体系论文

务工青年成才的激励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务工论文,体系论文,青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的改革开放,打破传统城乡隔绝的状况,促进各种方式的城乡居民流动。作为现有户籍制度制约下的特殊现象——农村青年进城务工潮流,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广东是全国综合改革的试验区,也是经济较发达,吸引务工青年最多的省份。2000年,全省登记在册的进城务工人员1870万人,其中85%是青年。礼会对于务工青年的关心和服务,其重点在不断变化。如今,务工青年的动机从单纯的谋生挣钱转向追求发展成才,社会服务也应该以改变传统人才单一评价体系为突破口,逐渐建立开放性、多元化的成才激励体系,为青年提供更多的条件和机会。

一、谋生与成才:农村青年进城务工动机的变化

全国各地来广东省务工的农村青年,其动机是不断变化的,具体可区分为几个阶段。

(一)、谋生脱贫需求

改革初期的进城务工青年,最主要的动机是谋求生存、摆脱贫困。因为,当时的农村,尤其是山区农村,受“文革”等政治运动冲击,经济状况极差,农民无法在本地谋生,只好外出谋生。这样,他们也就逐渐改变自已的生活观念与处世态度。费孝通先生曾经分析“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地,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所以,20世纪80年代农村青年向城市的流动,最重要的原因是生存、谋生。据当时在深圳特区的调查,务工青年反映“我们什么苦都能吃,什么罪都能受,只要能挣到钱就行。”这些习惯了农村生活方式、劳作方式,如费先生指出依赖土地而“土气”的青年,进入城市,成为边缘群体,其困难和艰辛非常人所能设想。但正是谋生脱贫需求支配下的农村青年进城务工行动,闯出一条新的生路,为未来的发展成才提供基础。

(二)、致富积累需求

第一批进城务工青年的成功,使山区农民发现务工收入与务农收入的极大差异,也发现沿海经济与山区经济的极大差异,从而将务工作为劳动致富、积累资金的一个途径。在东莞市的一个打工妹说“我一个月的工资,比家里一年的收入还多。”有一位内地县委领导的女儿流动到深圳特区打工,也说“我打工的收入,比父亲高三~四倍,当然有吸引力了。”许多务工青年,省吃俭用,将收入的大部分邮汇回家,改善家庭生活。沿海城乡打工收入较高,而山区农村消费水平较低。这样,务工青年家庭的经济状况日趋改善,在当地较早进入致富行列。

(三)、见识体验需求

如果说第一代务工青年较集中追求经济目标,那么第二代务工青年的需求逐渐丰富多样。我们20世纪90年代中期对中山市、佛山市、深圳宝安区和龙岗区的调查发现,一些家庭条件并不差的内地农村、小城镇青年出来打工,不在乎挣多少钱,而是希望增加体验、丰富人生。客观上,进城务工对青年人格、个性的变化具有重要作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就业,受城市文明的熏陶,有利于其素质的提高和城市文明向农村的扩散,促进城乡经济的繁荣。”务工青年对沿海城乡的社会文化、工商经济、生活方式不断的接触、了解,见识逐渐开阔,人生追求日趋丰富。

(四)、技能训练需求

越来越多的务工青年发现,要想更好地谋生与发展,必须学习、掌握各种技能。过去在山区农村,传统单一的种植产业需要的劳动技能也是单一的。然而,如今不仅城镇的产业多样化,农村的产业也日趋多样,青年只有掌握丰富多样的技能,才有施展、发挥的机遇。从调查结果看,务工青年不仅希望掌握工业生产的技术、技能,而且希望掌握商业经营的技术技能,掌握商品农业种养的技术技能。我们在珠海市斗门县务工青年中调查时发现,许多青年认为寻找工作难、经济收入少的关键原因是缺乏现代技术技能;因此,他们希望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会计运算技能、生产技术技能等,使自己具有竞争的实力。

(五)、成才创业需求

近年来,进城务工青年的利益需求变化最突出的体现是越来越倾向于成才与创业。一方面,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为务工青年创业成功提供众多的机会。尤其在广东发达地区,青年只要敢闯敢试,在各行各业都可能成功。甚至一些出来从事清洁工作、保姆工作的青年,联合创办家政公司,取得成功。另一方面,进城务工青年,逐渐增长见识,培养现代观念和意识,发现成才创业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所有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奋斗争取的结果。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的增强,使务工青年敢于尝试接受各种领域的挑战、追求人生的成功。

 二、单一评价体系:务工青年成才的制约因素

进城务工青年的成才愿望越来越强烈,有些人希望在城镇继续获得创业发展的机会,有些希望学成回乡创业发展。然而,城乡分隔的影响和原有体制的影响,对务工青年成才仍有阻碍作用。其中,最大的阻碍因素是单一评价体系。

所谓单一评价体系,是指对人才发展乃至对人的发展用单一标准进行评价。过去,这一标准是“官本位”,即以官职的大小衡量人的身份、地位。如今,随着改革开放和观念进步,这种单一体系有所突破,为青年成才提供的机会逐渐增加。但是,由于传统思维的影响仍然存在,简单化、机械化的评价体系依然束缚务工青年的发展。概括而言,如今由“官本位”,衍生出“权力本位、金钱本位、知识本位”的“三合一”评价体系。权力本位是“官本位”的直接体现,或者以职位高低衡量人的成功,或者以职位拥有的权力大小即“职务含金量”衡量人的价值。金钱本位是以财富拥有多少衡量人的成功。知识本位是以掌握专业资源的权力,具体是专业职称的高低衡量人的成功。关键是这些金钱本位、知识本位仍然参照“官本位”进行衡量。如依据企业大小、职称高低参照行政相应级别。依然未能摆脱“学而优则仕”、“富而优则仕”的影响。全社会各行各业都挤向“三大本位”的成功道路,必然造成发展的困难。特别足进城务工青年,追求“权力本位、金钱本位、知识本位”的成功,受到许多先天条件的限制。因此,这种单一或变相单一化的人才评价体系,对务工青年成才的制约非常明显。

(一)、心理制约。务工青年感觉被排斥在人才单一评价体系之外,而且自身再努力也难以进入单一评价体系之内,心理上的限制感和挫折感较强。据社会学家分析,“在社会结构中,农民工已逐渐形成为一个有特殊利益指向的阶层,但他们尚远离社会中心地位,对社会的参与程度远远不及工人、知识分子、干部等阶层,就连他们的社会身份至今仍为人们所质疑。”社会的疑虑造成务工青年自身的自卑感,因为靠自己的努力,怎样奋斗都很难在“权力本位、金钱本位、知识本位”获得一席之地,从而感觉到前途无望。

(二)、资源制约。务工青年虽然进入城镇劳动创造、追求成功,但其身份的制约使他们无法获得许多资源。由于社会只认可权力、金钱、知识本位,原有城镇青年或通过高考读书进入城镇的青年,先天拥有与此相关的各种资源。如寻找工作的优先、转干指标的分配(或公务员招考的资格)、经济流通资源的掌握等。调查中,许多务工青年反映,“他们要什么有什么,我们连竞争起点的资格都需要多方争取,哪里还谈得上别的资源。”社会学家艾森斯塔德指出:“在现代社会,组织发展的最一般特征始终是先赋而直接性的分配与调节不断减少,而各种非先赋且间接性的分配机制则不断发展。”传统“官本位”以及衍生的单一人才评价体系,将青年的发展资源局限在特殊的范围内,务工青年受到先赋因素限制而难以获得资源,发展与成才机遇较少。

(三)、关系制约。在人的发展条件中,社会关系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由于人才评价单一化,进入这种评价系统的成员之间建立起复杂的关系网络。务工青年所从事的大部分职业,都难以进入这种评价体系,而缺乏关系网络的支持。我们对广州、深圳、佛山的务工青年调查时,了解到他们认为发展困难最主要的两个因素是“技能”和“关系”。缺乏技能,最基本的工作也难找到;缺乏关系,怎样努力也难以改善命运。务工青年的亲戚朋友,大多数都是际遇相近的人;极少在党政干部、企业老板、科技人员有相互支持的关系。因此,当务工青年寻求创业发展机遇时比别人难度大;需要解决困难时更是左右碰壁。

(四)、体制制约。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体制变革是转型的重要环节。目前,计划经济影响下的体制因素尚未完全消失,仍然发挥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体制因素仍有较多欠缺,发挥作用有限。如单一化的人才评价体系,一方面依赖传统体制的影响,另一方面又维护传统体制的影响;使其他各类人员尤其是务工青年难以进入人才评价视野。至今为止,公务员、企业家、科技人员都有特定的保护机制,而务工青年所从事的工作职位却缺乏保护机制;这就形成不公平的竞争条件。其结果,或者使得进城务工青年“望洋兴叹”,不敢与现有体制保护下的人才竞争,逐渐丧失进取精神;或者使务工青年为了成才,就只能适应单一化评价体系,寻求转干提拔机会、挣钱当老板的机会、读书评职称的机会。这样一来,务工青年目前从事的工作受到很大冲击。因为,凡是工作比较出色、技术逐渐熟练、取得一定成绩的青年,往往不安于现有岗位,争取进入权力本位、金钱本位、知识本位的视野,反而使得许多岗位难以留住熟练人才、技术骨干,缺乏竞争潜力。

社会有分工协作,行业无高低贵贱,这是我们多年宣传和倡导的观念。但是,由于人才评价的单一化,实际上却将进城务工青年所从事的许多职业、岗位排斥在人才视野之外,导致种种负面效应。在深化体制改革、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今日,也必须加速人才管理体制的变革,突破人才单一评价体系的限制,建立多元化人才激励机制,为广大青年包括进城务工青年的成才提供丰富多样的机会。

三、多元激励体系:为务工青年提供机遇和希望

我们认为,建立多元激励体系的关键,是要确定开放性的人才评价标准。现代化是要创造人人平等发展的社会环境,职务高低、金钱多少不应该成为衡量人才的基本标准。根据社会学家、教育学家的研究成果,应该建立知识标准系列、技能标准系列、态度标准系列等三个基本的评价标准。从进城务工青年发展的角度看,开放性的人才评价标准系列,有利促进他们的成长成才。

第一、知识标准系列。这是依据人们学习知识和技术的程度,以及相应的素质水平提高程度而确定的人才评价标准。进城务工青年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困难,因为他们来自山区农村,接受教育的程度较低,知识水平与城市青年差距较大。但是,伴随社会现代化建设、市场经济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标准系列将越来越重要。而且,这一系列也有开放性,只要进城务工青年刻苦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学习进修,逐渐提高知识水平,也能够进入人才视野。

第二、技能标准系列。这是依据人们掌握技能、技巧和实际应用水平而确定的人才评价标准。在一定的文化知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更强调操作应用的因素。目前,社会上一些行业、部门对技能、技巧有一定的评价标准,但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行业、部门以及单位、企业之间的评价标准分散、零乱,缺乏系统性、权威性;二是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重视不足,相应的激励措施很少。事实上,社会需要大量有技术、技能、技巧的熟练操作人才,进城务工青年在这作出积极的努力,掌握了一定的特长。我们一方面引导他们将传统技能、技巧与现代知识技术结合,不断发展和更新;另一方面通过宣传与倡导,使社会真正理解、重视技能、技巧人才的作用,尊重他们的荣誉和地位。这样,才能激励更多务工青年成长为技能、技巧人才。

第三、态度标准系列。这是指依据人们从事一定工作所表现出来的勤奋、认真、刻苦、努力态度而确定的人才评价标准。人们在素质水平相同或相近的前提下,态度的差异就会影响到成绩大小、效益高低。确立态度标准,一方面是对具有各种知识、技术、技能水平的人,依据态度差异造成的业绩差异进行合理评价;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为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知识、技术水平不高,但确实工作认真细致、勤恳踏实的人提供成才机会。现代社会仍然有不少工作岗位,技术要求不算太高,但对态度的认真、勤奋要求很高。相当多的进城务工青年就是从事这类工作。由于社会比较强调技术标准而忽视态度标准,这些青年的劳动贡献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往往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我们认为,人才评价与激励,应该是公平、公正的,从事简单劳动但付出精力体力,作出优异贡献的务工青年,也应该得到社会的重视和激励。

根据知识标准、技能标准、态度标准三大系列,结合进城务工青年从事的主要工作类型,我们提出这些青年成才有以下激励体系。(一)、生产岗位成才激励体系。主要是针对大量进入外资企业、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劳动创造的务工青年,提供实践成才的激励机会。(二)、商贸职业成才激励体系。越来越多的务工青年进入商店、饮食店、宾馆、旅游景点从事服务工作,在这方面努力创造业绩的人才也逐渐增多,需要得到社会的评价与激励。(三)、社区劳务成才激励体系。随着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社区环境建设、社区生活改善是日益受到重视的领域。进城务工青年有一部分从事社区劳务,在卫生、治安、管理等岗位作出贡献,需要有相应的成才激励机制。(四)、家政服务成才激励体系。大中城市尤其是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的城市,家政服务吸纳了大量的务工青年。他们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服务技能技巧日益精湛,也应该受到成才激励。(五)、技术创新成才激励体系。一些知识水平较高的进城务工青年,不仅认真完成本职工作,而且热心于技术改造、革新,取得不少成果,需要人才评价体系的激励。(六)、经营创业成才激励体系。一些进城务工青年,在劳动过程中积累了资金,联合起来创办各类企业,由小做起,艰辛努力,不断发展壮大。他们也需要得到社会的合理评价与激励。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类型的成才激励体系。这些需要我们详细研究、梳理,并且制订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激励措施。

原载《青年探索》(广州),2002.5.32~34“务工青年成才的激励体系多元化探讨”一文,本文略有删节,标题系编者所加。

标签:;  ;  

青年农民工成为人才的激励机制_评价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