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要”层次理论的意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再认识论文

“不需要”层次理论的意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再认识论文

“不需要”层次理论的意义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再认识

郑 荔

(福建警察学院 侦查系,福建 福州 350007)

摘 要: 分析“不需要”能重新认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所谓“不需要”层次理论,即人们在选择“不需要”时,通常会依次选择“不需要”完美、“不需要”顺从、“不需要”归属、“不需要”绝对安全、“不需要”生理欲求。“不需要”层次理论在现代社会、在东方文化语境下更具有意义。

关键词: 不需要层次理论;归属;绝对安全;生理欲求

马斯洛的人性观尤其是其需要层次理论自传入中国就得到了广泛传播,尤其在社会转型期,需要层次理论不仅对心理学,而且对美学、管理学等其他领域都影响深远。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之所以能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泛滥成灾”,应该是刚好迎合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性解放、反传统、全盘西化思潮。当然,相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简洁明了,易于被国人接受,但也容易被误读,甚至遭到众多有意误读。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受到的质疑

相对于中国的几乎全盘接受,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西方则始终不断地被质疑和修正。Douglas T. Hall和Khalil Nougaim通过对一组经理人职业生涯头五年的数据分析后,认为没有足够实验证据证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关系的确存在;即使需求层次存在,但其之间的联系并不明显。这些经理人需求层次的提高,是职位上升的结果,而不是低级需求得到满足后产生的。换句话说,需求没什么层次之分[1];Wahba. M. A.和Bridwell.L. G的研究也表明马斯洛需求层次的概念只得到部分支持,某些特定需求存在的证据并不足[2]。即使是马斯洛本人,也在其后期愈来愈意识到:一味强调自我实现的层次,会导向不健康的个人主义,甚至产生自我中心的倾向,“我们的年轻人有着太少的无我、太多的自我意识”[3],并提出“超人本心理学”(trans-humanistic psychology):“我认为人本主义的第三种力量的心理学是一种过渡的心理学,是‘更高的’第四种心理学的准备阶段,后者是超个人的、超人的,以宇宙为中心,而不是以人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超越人性、个体特性、自我实现等等的范围。”[4]自此以后,超越个人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在西方得到了广泛发展。

以上理论与分析都是围绕“人的需要”展开的。其实,换一个角度,分析人的“不需要”也是有意义的。人们在选择预先满足某种需要的时候,就意味着选择“不需要”满足其他某种需要。需要的选择过程是一个不断否定需要(“不需要”)的过程。需要的满足意味着负面清单,权衡利弊不如“不需要”。选择“需要”的结果最终是“不需要”甚至“厌恶”。许多时候面对选择,更需要考虑的不是需要层次,而是“不需要”层次,优先“不需要”什么,排除什么。例如,当许多同类洗衣粉摆在货架上(包括网购)供消费者选择时,这时候消费者考虑的并不是比较哪种洗衣粉更能满足自己的哪个层次的需要,而是在心理上面临着“删除”(“不考虑”)哪些品牌洗衣粉的问题。尤其在网上购物时,人们通常先选取符合自己标准的各种洗衣粉,放入购物车,然后就是排除,这个“删除”的过程就是“不需要”过程。某个品牌的洗衣粉号称既适合机洗又适合手洗,而另一个品牌的机洗洗衣粉没有特别标明这种手洗功能,但价格相对便宜,如果该消费者没有手洗衣服的习惯,那么在其他条件同等的情况下显然就会“删除”前者。所以,分析人的“不需要”比“需要”更具有意义。实际上马斯洛后期提出的超越个人心理学,诸如超越个人、超人性、超越自我、超人本(不再以人类为中心,而以宇宙为中心)等等这些概念,其实质就已经将“需要”层次上升到“不需要”层次。

二、“不需要”层次理论的假设

按照需要层次理论的大致对应关系,将人类的“不需要”大致也分为5种,即人们在选择“不需要”时,通常会依次选择“不需要”完美、“不需要”顺从、“不需要”归属、“不需要”绝对安全、“不需要”生理欲求。

1.“不需要”完美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五个层次都需要获得满足,从而最终达到“完美的人生境界”。客观上,需要的满足有两种可能。一是“欲壑难填”,永无满足地追求,实际上是某种需要的“过分满足”——追求完美。高标准是完美主义的核心之一。Shafran、 Cooper和Fairburn(2002)提出:“自我强加的完美主义的个体在成功达到自己的标准之后,会提高自己的标准。”[5]比如,在追求某种物质满足的过程当中,这种需要的满足标准是主观的,而且这种标准会随着完美的实现而确立新的标准。其极端就是自我强迫症。通常拥有健康人格的人不会选择第一种可能——追求“完美”,而是会舍弃完美,即“不需要”完美。也就是更倾向于第二种可能:基本满足后很快就自我否定,对这种前期追求的需要产生自我否定或者厌倦。这种否定并不必“需要”达到完美的标准再否定,而是基本达到就否定。所以,表面上看起来是某种需要满足的过程,实际是否定“需要”的过程。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最广泛的应用之一是在管理学,貌似从“被管理者”的需要出发,抓住了“被管理者”的“需要软肋”。而某些所谓的管理理论全是从管理者的视角出发,事实上,没有一个“被管理者”心甘情愿地“被管理”。确切地说,人的天性就是:没有谁愿意被管理,尤其是这种貌似公平合理的等价交换的被管理。“绝对的安全”往往约束了人的创造力,限制了人的发展。所以,在安全与保障安全所付出的代价之间,人们会权衡和比较,作出选择安全还是舍弃安全的决定。宁可“不需要”绝对安全,而选择风险。

生理需求是马斯洛需要理论的第一层次:生理上的需要(呼吸、水、 食物、 睡眠、生理平衡、分泌(性))也称级别最低、最具优势的需求,支持这一理论最常用的假设是:假设一个人同时缺乏这些需要的时候,通常应该先满足生理的需要,比如,吃饱喝足、呼吸睡眠、生理平衡。从理论而言,这条假设是成立的。但实际上这种情况不具有普遍性。例如,在东方文化里,有一些人对于个人的所谓第一需要并不狂热。孔子云:“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仁人志士为了信仰而舍弃个人的基本需要,甚至舍弃生命。还有一些人在个人生理需要与子嗣之间,选择子嗣,而不是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在个人的基本满足和子嗣的基本需要之间,选择个人“不需要”生理欲求,而满足子嗣的需求包括后代的代代延续。总之,这种取舍取决于个体对于生命的态度。

2.“不需要”顺从

以上5种“不需要”并不是严格地由高到低排列。“不需要”层次理论也不是需要层次理论的简单反向对应关系。正如需要层次一样,以上5个“不需要”虽然也是分层次的,但并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而是有交叉重叠倾向。人类的“不需要”也是多种多样的,是动态的,不存在静态的层次划分。人们面对诸多选择,会产生非此即彼的困惑焦虑。这种困惑不是需要得不到满足的焦虑,而是选择的焦虑,即“不需要”的焦虑。

实验的设计对象是水杯产品。水杯较常见,其复杂程度低、易于表现、设计周期短,但是创意空间较大。水杯的评价指标以单一的感性因素为主,避免了多目标评价的复杂因素影响。

顺从分为积极顺从和消极顺从。即使是积极顺从,实质也只是一种暂时的“配合”。顺从行为不是武断行为的对立面,顺从行为也不是自信的表现。例如,在两性关系中,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在两性关系中扮演顺从的角色,但这其实往往会损害她们的满意度[8]

节目的信号源有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两种,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使用专门的信号处理装置处理不同的信号,并做好信号的分类,才能保证节目播出顺利。如果要进行系统信号变换,需要经过节目上载、模拟信号调度、音频加解嵌系统、视频服务信号调度来实现,与此同时,还会对部分信号进行归类处理。

尊重的需要通常发生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而个体发展成熟健全的人格,倒是会厌恶这种通过顺从他者来肯定自己的需要——尊重,因此,会选择“不需要”顺从。尤其是如果这种顺从左右了个人的意志,那么这种“尊重”宁可不要。在现代社会,人们更需要自己的心理空间(Psychological space),更愿意自我独立,“不需要”为了获得他人的尊重、获得他人对自己的肯定而关照甚至纠正自己的行为,“不需要”这种虚假的“尊重”,“不需要”活在对他者过多的顺从之中。

3.“不需要”归属

情感和归属感是马斯洛需要理论的第三个层次。然而,并不是“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关心和照顾”,厌恶归属、友情、爱情、性亲密,宁可选择孤独、独立,这是现代社会许多人的最终选择。为什么人们“不需要”归属?因为归属往往导致非此即彼的“站队”行为,导致被迫加入自己不情愿的团队。比如,东方文化里的血缘关系作为一个人最初的归属,就是被动的归属,是强迫性归属。许多职业文化也是一种强迫性归属。

马斯洛的第一需要层次看似是合理的:人必须满足维持生命的基本需要才能去追求更高层次需要。但这一观点往往误导人们去“合理”地“无限”追求第一需要,并视之为人生终极目标。比如,在企业管理中,许多企业更重视或者说只停留在满足员工的(维持生命、动物式)基本需要上。而在现代社会管理中,尤其在具有自由创造性的创新企业中,信仰在激励措施中更重要:对企业的信仰、对改变的信仰、对资本的信仰超过物质激励。信仰的塑造超过仅仅依赖于增加工资、改善劳动条件、给予更多的业余时间和工间休息、提高福利待遇等激励措施。

有的企业为了满足职员的“莫须有”所谓归属感,硬性建设工会、员工俱乐部,等等,貌似满足了员工的归属感,实际很多员工不需要这种归属感。当所“归属”的团队需要实施整合的思想,而与自己的个性化需求之间存在冲突时,人们选择不再“忍受”归属感,不再顺从归属团队的需要[9]。因为这种“归属”与其说是员工的需要,不如说是强加的束缚。一个集团如果能认识到员工“不需要”归属感,给予员工充分的个体自由,反而能够激发员工的创造性、独立感和自信。

而且,现代人即使存在所谓的“归属”,也是游移不定的,与其说是归属,倒不如说是一种暂时的相互关系更合适。同时,随着虚拟空间的出现,人们可以通过虚拟世界、白日梦来满足“爱、归属”等等需要,通过想象、社会幻想可以补充联系,从而对社会现实中的“归属需要”产生排斥,而不愿与他人互动[10]

政策八:8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这是今后三年脱贫攻坚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4.“不需要”绝对安全

安全需求是马斯洛需要理论的第二个层次,包括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可谓种类繁多,包罗万象。“不需要”层次理论不是主张不需要安全,而是认为安全尤其是绝对的安全往往是与约束相伴生的,只有被约束才是绝对安全的。一只鸟只有在鸟笼里才是绝对安全的,但对于真正的鸟而言,它宁可选择充满危险的天空,而“不需要”金色的安全鸟笼。安全边际意味着约束边际,人们厌恶被约束,厌恶这种绝对安全。

利用GIS空间分析、图形处理和数据管理功能使得计算结果更加精细化,通过叠加分析可以更好地将研究区内地质灾害发育环境接近、灾害种类基本一致、易发程度和危害程度相当的区域划分在一起。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一个快捷有效直观的平台,便于数据的提取和分析评价,为以后的地质灾害治理提供便利条件。

5.“不需要”生理欲求

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上都被或多或少地灌输了完美主义的教育:如某一件事情、某一项任务要尽量做好,至少抱有这种态度总不是坏事。不成熟的人都很自然地想要完美。正如前面所述,对于完美主义者而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不断追求完美的同时,不断地制定新的完美标准,这就像一个踩在轱辘上的实验小白鼠,永不停歇又永不完美。但作为一个成熟的社会人,最终会明白,所谓“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凡事永远不可能绝对完美,只要努力达到“很好的表现”,而不是“最好的表现”。人生的意义在于“不需要”完美。完美主义尤其是消极完美主义有可能阻碍人们多种认知过程,影响建设性思考、情感、行为等等。消极的完美主义者是不良的建设性思考者,表现出适应压力的不良反应。积极的完美主义者虽然能积极地解决问题,并且认真负责。然而,他们可能更倾向于行为上而不是情感上的反应,不像预期那样有创造力和自由思维[6]

运动坎 持之以恒的运动可以改善心脏功能,不要因为天气寒冷而久卧不动。心脏功能不好的人要在太阳出来后再运动,运动强度要适当,时间应控制在1小时以内,最好选择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运动。遇大风降温天气最好不出门运动,可以在室内适当活动。

马斯洛需要层次的第四层次是尊重的需要。无论是自我尊重、对他人尊重亦或被他人尊重,无论是内部尊重还是外部尊重,“尊重”的实质是通过他者看自己,自己的价值通过别人来得到认可而不是自我认可。研究发现,高水平的自尊通常与正面人格特征的感知相关。被测试者在朋友和家人对他们有更积极的人格评价时,通常具有更高的自尊水平[7]

再次,每学年进行全区统一检测,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数据。各校以“阅读实验校”评选为契机,以阅读为突破口,积极开发阅读课程,鼓励各学科根据学科特色开展相应的阅读研究活动,形成“大阅读”的理念,促进各学科均衡发展,形成“大教育观”,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让学校成为真正的“书香圣园”。

正如不可夸大需要层次理论,也不可盲目夸大“不需要”层次理论的作用。有时人的行为动机是由需要决定的,有时动机是由“不需要”决定的。有时动机与“需要”“不需要”都毫无关系,“需要”与“不需要”的选择并不是行为的唯一动机。人的动机是很复杂的,更多时候,人的动机是由其他莫名其妙的因素决定的。

三、“不需要”层次理论的意义

1.“不需要”层次理论更契合东方文化语境

需要层次理论发端于西方,正值西方科学技术蓬勃向上、个体价值得到张扬的时期。马斯洛也认识到需要层次理论的不足,为了弥补需要层次理论自我中心的倾向,在后期提出了“第六需要”“自我实现”等,但其核心仍是西方个人本位主义的人性论和抽象的人本主义的人性论,无法摆脱西方个人主义、利已主义的文化视野。而东方文化的核心是集体主义、利他主义。“不需要”层次理论针对的正是人本主义狭隘的自私自利,更契合东方文化语境。

东方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思想强调群体意识,提倡仁爱之心,以治国理民为己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强调公忠为国可以舍弃个人需要。在“仁”和“身”之间宁愿选择“杀身成仁”;道家主张知足不争、清虚自然、无为无我,提倡不为物役、摆脱“需要”的束缚,少私寡欲,达到精神的逍遥游,而精神的自由不是基于需要的满足,恰恰是“不需要”,摒弃“需要”,“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总之,西方文化讲求的是“得”,东方文化更强调的是“舍”,“低层次”的“有舍”方能进入“高层次”的“有得”。

2.“不需要”层次理论更有助于解释现代社会心理结构和现象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一种即时快餐的需要满足,适合解释即时的行为动机。而作为人而言,其行为的发生决不是一时的需要满足可以解释的,而是背后更复杂的尤其是长期的经验积累(如弗洛伊德的童年经验)。马斯洛脱离社会去研究人,将人的本性视为动物的残余本能,更多地表现在人的成长过程。而“不需要”层次理论更多表现的是作为成人更为复杂的社会性一面,更多表现的是在需要层次基本满足之后的情形。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无形中助长了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生长。当下社会已发生了深刻变革,由于过分渲染“只有满足需要才有价值”,以至于人被“物化”“异化”,严重忽视了作为人的向内的心灵追求。强调“不需要”层次恰好弥补了这种不足,有助于个体不断提高自我感悟和向内反省的智慧,而这也正是“不需要”层次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Douglas T. Hall, Khalil. E. Nougiam. An Examination of Maslow's Need Hierarchy in an Organizational Setting[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 Human Performance,1968,3(1).

[2]Wahba. M.A, Bridwell. L.GMaslow reconsidered: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the Need Hierarchy Theory[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1976,15(2).

[3]Masiow.A.H. The Far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M].New York:The Viking Press,1971:41.

[4]Masiow.A.H.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M].2nd ed.New York:D.Van Nostrand Company,1968:159-165.

[5]Osamu Kobori, Maiko Hayakawa,Yoshihiko Tanno. Do Perfectionists Raise their Standards After Success? An Experimental Examination of the Revaluation of Standard Setting in Perfectionism[J].Journal of Behavior Therapy and Experimental Psychiatry, 2009,40(4).

[6]Lawrence R. Burns, Brandy A. Fedew A. Cognitive Styles: Links with Perfectionistic Thinking[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5,38(1).

[7]Virgil. Zeigler-Hill, Avi Besser, Erin M. Myers, etal.The Status-Signaling Property of Self-Esteem: The Role of Self-Reported Self-Esteem and Perceived Self-Esteem in Personality Judgment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13,81(2).

[8]Sanchez Diana T,Phelan Julie E,Moss-Racusin Corinne A, Good Jessica J.The Gender Role Motivation Model of Women’s Sexually Submissive Behavior and Satisfaction in Heterosexual Couples[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12,38(4).

[9]Robert M. Prince. Balancing Belonging and Self-Realization in Psychoanalysis: The Example of Sándor Ferenczi[J]. Psychoanalytic Inquiry,2014,34(2).

[10]Poerio Giulia L, Totierdell. Peter, Emerson Lisa-Marie, Miles Eleanor. Helping the Heart Grow Fonder During Absence: Daydreaming about Sgnificant Others Replenishes Connectedness after Induced Loneliness[J].Cognition & Emotion,2016,30(6).

On the Significance of Hierarchy Theory of No-Needs ——Reconsideration of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Zheng Li
(Dераrtmеnt оf Invеstigаtiоn, Fujiаn Роliсе Соllеgе, Fuzhоu 350007, Сhinа)

Abstract: The analysis of “no-needs” can help people reanalyze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The hierarchy theory of no-needs is described bеlоw: whеn реорlе сhооsе “nо-nееds”, thеу usuаllу сhооsе “nо nееd fоr реrfесtiоn”, “nо nееd fоr submissivе асts”, “nо nееd fоr bеlоnging”, “nо need for absolute safety”, “no need for physiological desire” in turn. The hierarchy theory of “no-needs” is more meaningful than Maslow’s hierarchy оf nееds in mоdеrn sосiеtу in thе соntехt оf еаstеrn сulturе .

Key words: hierarchy theory of no-needs; belonging; absolute safety; physiological desire

中图分类号: B8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9499(2019)10-0079-03

收稿日期: 2019-08-24

作者简介: 郑荔(1969—),女,湖北武汉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心理学理论研究。

doi: 10.3969/j.issn.1674-9499.2019.10.021

[责任编辑:李慧慧]

标签:;  ;  ;  ;  ;  

“不需要”层次理论的意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再认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