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为什么要与其他组织发生关系——基于组织间关系理论的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组织论文,视角论文,发生关系论文,理论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33X(2008)11-0023-05
鉴于人们将学校组织视为一个大的领域或环境的组成部分,可以认为,更大环境中所发生的任何事都可能对学校产生影响,反之亦然。……学校组织控制环境的方式之一就是与其他组织建立联系。组织与组织之间的联系十分重要,因为这能增强组织实力,减少不确定因素,保证重要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组织的运作能力,保护组织免受环境不确定因素和资源匮乏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另外,通过加强沟通、分享信息以及学习灵活的策略,可以强化与其他组织的联系,提高组织的适应性,促进组织创新。组织间的联系通常是在网络中进行的,这些网络试图规范信息流向,减少不确定因素[1]。因此,现在的学校越来越重视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不仅仅和教育行政机构打交道,还要和企业、政府其他部门、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各群众团体等打交道。因此,认识、分析、优化学校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是学校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社会获得所需要的知识、资源,是永葆基业长青的先决条件和关键。
一、组织间关系的概念和形式
1.组织间关系的概念
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理解给出的组织间关系的含义不同,有人说,组织间关系是指一个组织与其环境中的多个组织之间建立的相对长久的交易、交流和联系;也有人说,组织间关系是联结参与者来促进社会相互作用和交换的一种特殊社会联系;还有人说,组织间关系是指出现在两个或多个组织之间的相对持久的资源交易、资源流动和资源联结;等等[2]。总之,组织间关系的定义都含有相同的一些要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织、相互作用、交易(或者交换)、社会联系、持续性等。结合上述要件,我们认为,学校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是指在教育活动中,学校与其他组织(包括别的学校)之间重复性的相互作用和交换过程以及一系列持续性社会联系的集合。这个定义起码告诉我们以下几点:学校组织间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合约联系,既有正式的合约联系(比如采购合同、产学合作等),也有非正式合约联系(比如血缘关系等);学校组织间关系具有历史依赖性;学校组织间关系的构成具有多重性;学校组织间关系是一个持续性的动态过程。
2.组织间关系的形式
根据参与者联结的紧密程度,学校组织间关系可以分为两类:紧耦合型和松耦合型[3]。像合资学校和网络组织等这些形式,参与者通过正式的组织结构或所有权关系联结起来,属于紧耦合型的组织间关系;而像学校联盟(美国的常春藤联盟)和教育集团(如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等这些形式,参与者之间很少形成正式的组织结构和所有权关系,称为松耦合型的组织间关系。也可以根据参与组织数量的多少,把学校组织间关系划分为三种基本形式:一种是成对关系,即只有两个组织的关系,比如A学校和B工厂之间的关系;再一种是相关组织集形式(它的一个变种是一组为了有限的目标而暂时结盟的组织的“行动集”),主要强调有一个核心组织,还有一些边缘组织分别和这个核心组织发生关系;第三种是组织间网络形式,它包括以某种特定关系联系起来的所有组织,比如中国高教协会[4]。当然,还可以根据别的标准以区分组织间关系的形式,区别不同的组织间关系的形式是为了更好地分析组织间关系发生的原因。
二、组织间关系形成动因的理论解释
组织间关系的发生不是随随便便的,它们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下、一定的情景中,并且基于一定的原因[5]。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会有不同的解释。
1.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解释
在组织间合作方面的文献中大量涉及到交易成本经济学[5]。它关注组织如何通过跨组织活动来降低组织的生产和交易成本。组织的生产成本随着组织的规模、学习能力、地域优势以及专利所有权等不同而有差异。交易成本也是变化的,其中包括调整、管理和监控市场的交易活动所产生的费用。由于机会主义的存在,势必造成交易成本的升高。市场作为一种交易协调机制,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行为、不确定性和小数目条件等综合作用下会失灵,组织间关系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交易成本经济学将组织间关系的形成动因归结为交易成本,组织可以通过开展组织间的活动来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以减少市场失灵产生的不确定性和机会主义行为。
2.资源依赖理论的解释
资源依赖理论源于开放系统的观点,即组织为了获得资源,必须与生存的环境进行交易。资源依赖理论的研究重点在于对组织生存和发展来说必须从外部获得的那些资源。这种对外部资源的需求使组织和外部组织产生了依赖关系。为了成功管理这些依赖关系,资源依赖理论认为:(1)组织必须通过控制关键的资源来降低对外部组织的依赖;(2)组织必须通过占有更多的资源来提高外部组织对学校自身的依赖。组织意识到了它本身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巩固和扩大其竞争地位,因此和一个或更多的组织形成联盟以获得必要的资源是组织惯用的也是不得不用的策略。
巴内将资源依赖理论从传统的应用延伸到了战略联盟,认为只有稀缺的、有价值的、难以复制的和不可替代的资源才能产生持久竞争优势。这些要求是十分苛刻的,而组织间关系为实现这些条件提供了一定的途径。第一种途径是通过组织间关系可以形成单个组织不能产生的智囊团;第二种途径是组织间关系可以整合成员学校非凡的市场能力和威望从而提高学校拥有独特资源的能力。
资源依赖理论认为,组织为了获得资源必须与生存环境进行交易,从而达到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或控制其他拥有稀缺资源组织的目的。
3.战略选择方面的动因
战略选择理论起源于经济学观点,即组织通过联合来增加它的竞争能力或适应能力。组织从许多战略方面的因素出发来认识组织间关系,这些因素包括短期效率、资源依赖及其他原因。这一理念在实践中随处可见,组织参与联盟的理由往往是增加市场进入速度、增强市场能力或压制竞争者。当然,还存在其他战略方面的原因,如提供富有吸引力的产品或服务、增加效率或降低成本。从国际商业环境来说,组织常常和国外合作伙伴形成组织间关系,以此进入国外市场或获得竞争优势。国外合作伙伴的选择是个严格的战略决策问题,组织要认真考虑如何利用合作伙伴来提升组织在国外市场的长期竞争优势,而不是简单的资源依赖需求或交易成本方面的问题。
战略选择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几乎所有的组织间关系的形成都可以看作是出于战略和长期利润最大化方面的原因,即使是来自于其他领域的原因也大都可以整合到战略选择的范围之内。战略方面的动因大体可以分为四类:(1)通过组织间关系来树立进入壁垒或利用垄断力量来增加市场力;(2)通过组织间关系来提高政治影响力或影响国内、国际政府机构的能力;(3)通过组织间关系来提高研发、生产、营销或其他职能部门的效率;(4)通过组织间关系来提供差异化的产品或服务。
战略选择理论认为,组织间关系形成的动因在于增加组织竞争力或适应能力。利润和增长是组织主要的目标,是驱动组织的战略行为。
4.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解释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要制定理想的组织目标,必须综合平衡考虑组织的诸多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冲突的索取权,他们可能包括投资者、供应商、员工、顾客、竞争者和管理机构等[6]。该理论认为,组织是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协调的中介,这种观点基于这样的理念:组织本质上是个协作系统,由于其开放的特性,组织常常倾向于同利益相关者形成联盟以实现共同的目标。这种协作关系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调节提供了有力的机制,同时也可以降低组织所面临环境的不确定性。
关于组织中的利益相关者和管理者之间关系的研究较为典型的两大分支是委托-代理理论和现代管家理论。然而,这两种理论对组织间关系的解释力度是不同的。委托-代理理论认为,组织管理者是利益相关者的代理人,以使双方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然而,当一个代理人(如校长)所要达到的目标与委托人(如政府)的目标有冲突时,就产生了代理问题,组织间关系会恶化这种局面,因为第二者的利益会吸引代理人的注意力。根据委托代理理论,通过对代理人实施严格的监控,可以降低委托代理问题。然而,这样做会限制代理人同外部利益相关者结成组织间关系的能力。因此,委托代理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管理者的行为。现代管家理论认为,人们对成功的需求、责任心、他人给予的认可、利他主义的信仰和对权威的尊敬等会使管理者努力工作。为了保障管理者的有效管理能力,学校管理者不应受到监控系统的严格制约。管理者相信遵循委托人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自身的利益也会很好地得到维持。因此,根据现代管家理论,组织与其他组织间关系的形成不会有多大的问题,只要委托人的利益达到了某种程度的满足,组织就会参与组织间关系。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组织间关系形成的动因在于,组织可以通过组织间关系谋求所有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最大化,同时可以降低环境的不确定性。
5.组织学习理论的解释
组织通过组织间关系可以获得更多组织学习的机会,由此促成了组织与其他组织间关系的形成。组织可以通过优越的知识来提高竞争地位,而组织学习为知识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手段。因此,组织把获得技术技能和其他的知识技能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通过组织间关系,组织可以从合作伙伴那里获得新的技术技能或能力。知识常常是模糊的而且很难定价,所以对于那些没有特殊技能的学校来说,要想从市场中买到这些技能是非常困难的,组织间关系无疑为组织间的知识交流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有些学者把发生在组织间关系中的组织学习分成两种类型:探索型和开发型。探索型组织学习是指发现新的财富增长的机会,可以通过创新、发明、基础研究、进入新的业务或提高消化能力等手段。开发型组织学习是指通过提高现有能力和降低成本来增加资本和组织资产的生产率。这两种组织学习方式都是昂贵的,要争用组织的稀有资源。因此,学校常常追求组织间关系,这样的话,就可以同联盟伙伴共同分担探索型和开发型组织学习的成本。
组织学习理论认为,组织间关系的形成动因是从合作伙伴那里吸收尽量多的知识,降低组织学习的成本,提高组织的竞争力。
6.新制度主义理论的解释
新制度主义理论利用“组织场域”(Organizational Field)和“制度的同质性”(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两个概念来分析同一个组织场域中的组织,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在形式和运作方法上表现出的趋同性和一致性问题[7]。新制度理论把研究者的注意力吸引到了组织被忽视的一面:制度化的信仰、规则和角色——这些是独立于资源和技术之外、有能力影响组织形式的符号因素。其中制度环境的合法性是一个重要的规则,是指一个组织在其规范、价值观和信仰的环境系统中的行动被认为是合意的、恰当的和适宜的一般看法。制度环境对组织产生压力,使得组织倾向于采取合法行为,努力成为社会的主流标准。将这一理论用于教育环境中,制度的压力可能会激励学校参与增加其合法性的活动,遵循主流标准、要求和业务规范,参加组织间关系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一个途径。
组织参与组织间关系,除了为了增加组织合法性以外,还可以仅仅是为了确保组织生存。确保组织生存的一个战略是得到环境的认可,如果参与组织间关系成为其他组织普遍的做法,那么组织为了生存,也将不得不参与组织间关系。
新制度理论认为,组织间关系的形成动因是制度环境会对组织施加压力,为了获得和提高组织的合法地位,组织必须参与组织间关系,遵循社会主流标准。
三、组织间关系成因的整合概念框架
1.以上理论解释的不足
以上分析了组织间关系形成动因的六种理论解释,但每种解释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交易成本理论解释的主要不足是其过分强调了交易个体交易成本的最小化,而把其他因素视为常量。另外,交易成本理论的前提假设没有涉及组织因素和人的因素,其假设是参与者都可以和睦相处,组织文化可以完全融合,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尽管从直观上讲,组织的资源依赖是明显的,然而在解释组织间关系形成方面,资源依赖理论也是有限的。组织形成联盟以进入新的市场、分担新产品开发费用或获得其他竞争力优势,但同时联盟也会限制组织按照自身意愿行动的能力,其核心竞争力也可能会流向联盟伙伴。另外,对称的依赖性可以促进双方协作,而单方面的依赖性则具有负面效应,容易形成机会主义。还有,资源依赖理论仅仅认为没有组织可以自给自足,因而就要通过外界环境来获得所需资源,但是组织怎样做决策,是否考虑诸如交易成本、组织学习、制度环境等因素,所有这些问题都留给了其他的理论来解决;战略选择理论的重要优势在于其范围非常宽广,然而这也成了它的弱点。由于增加了复杂性,战略选择理论对于组织间关系的解释也不是完全成功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和发展,然而研究者却很少去检验其正确性。由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缺乏实践的检验或难以界定的“道德风险”问题,实践条件也存在严重的局限性,因而很难用于实践以真正发挥其效能。另外,利益相关者理论偏向于宏观分析,对组织间关系的解释大多是描述性的,没有提出实质性的实施策略;组织学习理论对于组织间关系的解释概念性较强,该理论的缺陷是注重组织技能的发展和推广,很少考虑其中涉及的成本。另外,组织进入学习型联盟里面也会面临重要的私有信息泄漏的风险。因此,在联盟关系中,由于疏忽而共享了专有信息,所冒的风险要比市场交易大一些,组织学习理论并没有充分地对由此产生的潜在损害进行解释;新制度主义理论关于组织间关系的解释也具有局限性,它是一种狭义的、以行为为导向的理论。例如,它不能解释为什么联盟或网络组织中存在很多具体形式。另外,根据资源依赖理论,如果每个组织都模仿别的组织,那么就不太可能通过组织间关系来创造任何具有竞争优势的资源,这恰是一个“悖论”。
2.学校组织间关系形成动因的整合解释框架
总结上述六种理论对组织间关系动因的解释,结合对学校组间关系特点的认识,我们得出如下图所示的概念框架,该框架大体体现了学校参与组织间关系的原因和动机,指出了参与组织间关系所能给学校带来的潜在的优势,同时表明了学校可能面临的潜在威胁。
学校在制定是否参与组织间关系时,所考虑的因素可能包括交易成本、资源依赖、战略选择、利益相关者、组织学习以及制度环境等,这些因素就构成了组织间关系形成的动因。这些因素按照从经济学层面到社会学层面的顺序可以构成连续的概念统一体。交易成本经济学和资源依赖理论对组织间关系的解释代表经济学层面,而新制度理论代表社会学层面。组织学习尽管具有很多的行为学成分,同时也含有少部分的经济学成分,因为组织通过使用已有的知识来降低成本或采取其他手段来增加利润。战略选择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位于中间。战略选择建立在传统经济学基础之上,但是行为学成分在逐渐增多。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处理社会关系为主要任务,然而也常常用经济学方法进行理论论证和检验。
图 学校与其他组织间关系形成的动因和产生的结果
通过以上的比较分析和我们的综合框架,我们要强调的是:
第一,学校与学校之间以及学校组织与其他类型的组织(比如企业、政府等)之间关系的成因需要多角度整合解释。尽管上述六种理论都能够给予现实当中的学校与其他组织间一定的合理解释,但都不能完全独立地充分解释组织间关系。交易成本经济学、资源依赖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制度理论等都认为组织间关系是正确的,这就说明组织间关系不具有理论上的完备性。既然没有理论可以独立地解释组织间关系,那么在研究和实践中就需要考虑多种因素。
第二,学校组织在进行决策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传统的比较成本和收益的方法对于评估学校与其他组织间关系所带来的潜在价值有一定的难度。例如,从正面来看,组织间关系可以增加学校的知名度和改善学校形象,为学校成员带来新的技能,帮助管理者拓宽社会关系,这些都不是能用金钱来衡量的;从负面来看,组织间关系也许会造成学校组织更加复杂混乱,造成学校私有信息(或业务机密)的泄漏,也可能由于合作伙伴选择不当而损害了学校形象等,这些也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因而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第三,学校组织间关系的管理问题亟待研究。目前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学校与其他组织间关系的形成和所能带来的总体绩效,而很少研究怎样来管理这种组织间关系以及避免所带来的潜在威胁,以消解它的负面影响。未来的研究重点应该放在学校组织间关系的管理方面。例如,为什么一个学校组织联合体会比另一个联合体更有效,有效的和失败的联合体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实质性区别,这些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也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第四,寻求学校与其他组织间关系成因的其他理论解释。本文提到了组织间关系有关的六种理论,还有其他的理论解释有待挖掘。例如,可将行为经济学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用于分析和解释组织间关系。行为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更侧重于对人的心理研究,能合理解释现实社会活动中人的一些决策行为。过度自信、对现状的偏好、“锚定”效应、成本效应、跟风行为、错误的共识、盲目乐观等都是人类共有的行为心理[8],参与组织间关系的决策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在学校中怎样影响具体的决策,值得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