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新型民办高校--从高校兴衰看我国民办高校的“生存空间”_民办高校论文

创建新型民办高校--从高校兴衰看我国民办高校的“生存空间”_民办高校论文

建立书院式的新型民办高校——从书院的兴衰看我国民办高校的“生存空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书院论文,看我论文,兴衰论文,国民论文,民办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01)03-0039-04

半个世纪来,由于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剧增,而各国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往往不能满足这种迅速增长的需求,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发展私立高等教育。这条途径,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显得重要。然而,时至今日,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现却不容乐观,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文文试图通过分析传统书院的兴衰为当今我国民办高等学校的发展提供一点借鉴和启示。

一、书院兴衰原因分析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它是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从唐宋五代至清末,存在了一千年之久。书院对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特别是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教育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它以独特的办学形式、教育教学的组织管理制度,以及教育教学原则与方法,培养了大批杰出的人才,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经历了一个极为繁盛的时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官学衰退所造成的人才匮乏,为中国古代高等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它的影响还波及日本、朝鲜、东南亚诸国。为什么书院会在中国教育史上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它兴盛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自己独有的办学特色

书院既是教育机关又是学术研究机构,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形成了其独特的学风。书院把自身不局限于一个知识的“传送带”,而是在教育教学的同时,提倡发扬学生、老师的问难、钻研精神,使教学与科研结合。这样就赋予了书院浓厚的学术品位。同时,书院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提倡讲会制,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这样就有利于学生所学知识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吸收,从而得以创新。另外,大量的藏书,兼个人自学的读书方式,使学生的基本功相当扎实。书院的这种独特的办学特色,毛泽东同志在长沙船山学社创办的第一所培养革命人才的学校——湖南自修大学的开学报告中有深刻的体现:学校与书院相比,它有许多坏处,“它坏的总根,在使学生立于被动,消磨个性,减掉灵性,庸儒的随俗浮沉,高才的相与衰退,从研究的形式一点来看,书院比学校实在优胜得多,一是师生的感情甚笃。二来是没有教授管理,但为精神往来,自由研究。三是课程简而研讨周,可以优游暇豫,玩索有得。”[1]可见,书院优于传统学校的办学特色,使它能长久不衰,生命顽强。

(二)政府的倡导与支持

北宋著名的六大书院中,白鹿洞书院在“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周述任江州知府时,奏请朝国子监印本九经供士子肄习,朝廷遂驿送印本九经到白鹿洞,并改名为白鹿国学”。[2]后又经几次在朝廷资助下的修缮,白鹿洞书院才得以发展、兴盛;岳麓书院因“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真宗召见山长周式,并颂书赐额”[3],于是书院之称闻天下;嵩阳书院,曾得到宋太宗赐书院匾额及印本九经;石鼓书院,也曾得宋仁宗书院匾额。南宋书院的发展与朝廷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我们都知道,南宋书院是盛极一时的,它发达的原因也有多个方面,诸如:理学的发展名师巨儒的讲学;官学的衰落和科举的腐败;印刷业的发展等。在此,我们能否从深层次对其加以分析,试想如果不是朝廷从一开始就认识到书院对封建教育的作用,而采用赐额、赐书、赐田等手段,那么书院从北宋就不可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至于南宋处于领导地位的白鹿洞书院与岳麓书院的重建与修复,也是朱熹在知南康军时期与知潭州时期所为,从很大程度上来讲,这也是朝廷的态度。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朝廷的一系列行为,人们对书院的认可度也就不会如此之高,名师巨儒焉能在此讲学,理学思想又怎能发展?所以说,正是有了使这些因素得以生长的良好的土壤,才会有声势浩大的书院读书,讲学,研究之风的盛行。

元代统治者相当重视文化教育事业,采取了若干措施保护学校,奖励增设学校与书院。由于政府的奖励与支持,各地纷纷设立书院。不仅文化荟萃的江南普遍新建或复兴了书院,北方各地,如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河南等地也相继设立了书院。据统计,“元代新建书院143所,兴复65所,改建19所,合计227所。”[4]宋元书院建置,可以说是官倡民助与民办官助的结合。而根本的原因在于官倡,官倡的原因是由于统治者看到了书院对封建社会(特别是官学不太发达时期)教育巨大补充作用,朝廷花小钱,却可以由民间代为培养大批人才,何乐而不为呢?

(三)物质(经济)基础的支撑

古代的书院,在极盛时期有的规模相当大,它有自己的私人田产,有大型藏书馆,有祭器,以门廊庖(浴室),纤悉毕备[5]。资金来源何处呢?乡里兴学。《文献通考》说:“盖州县之学,有司奉诏旨所建也,故或作或否,不免具文,乡党之学,贤士大夫留意斯文所建也,故前规后随,皆务兴起,后来所至,书院尤多。而其田土之赐,教养之规,往往过于州县学,皆仿四书院云。”[6]乡里为办义学,书院,捐出田产,他们是基于这样一种心理,学校难保学产,而自给自足的书院,可以不受官府影响。所以许多富商大贾,就将财产投资入书院。“南宋浙东一带,商业发达,富人很多。陈亮在永康授徒全靠富家供养。又如东阳郭家,极富有,郭钦止就独力石洞书院延名师以教子弟,拨田数百亩以赡之。其后郭良臣又创西园书院,一如钦止石洞之规。”[6]诸如此类以富商资助或供养的书院在整体上占书院总数的大半。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私学的资金来源主要在于民间(富商大贾)。官方也提供一部分,不过它主要是在舆论和导向上支持。

综合以上分析,封建社会的书院能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居重要的地位,发挥巨大的作用。一方面在于政府(朝廷)在政策上的支持,另一方面在于书院自身能充分发扬其自主办学的优势,办出书院的特色,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当然雄厚的财力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一方面主要在于民间。所以只有发挥政府与书院,以及民间三方面的力量,书院才能办出特色,办出活力。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书院衰败原因。我们认为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书院没有处理好与朝廷的关系,即朝廷的书院官学化使其失去了自身赖以依存的土壤(自由的、独立的空间)而造成书院学习内容僵化,学术空气淡薄,丧失了生命力。所谓“书院官学化”,就是统治阶级为了统治书院,将书院由原来的私学转变为处于朝廷控制下的官学。它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的:“①将山长任命为学官;②使书院和学校一样受各级官府的节制”。[7]元代由于书院的官学化使书院处在朝廷的严格控制之下,导致领导管理水平和讲学水平的下降。明代官学化倾向更为明显。虽然,在明朝一度书院之风甚盛,但从整体看来,呈现出一种渐弱的趋势,更不用讲明代的三毁书院了。至于清代,书院基本上完全官学化,私人办学的极少。“从元代开始的书院官学化倾向,至清代达到极点,书院主持人的经典、教学内容、教学人员、生徒等都经官府审批,书院完全丧失了独立性与自主权”。[8]

因此,我们可以从书院逐渐衰败的历程看出,书院之所以能在封建社会各方面(特别是官学)的压力下,得到发展,独树一帜,完全在于其能保持自身独特的风格,并与朝廷保持一种适度的关系(即宏观上朝廷的支持,微观上朝廷的放权)分不开的。一旦官学化的味道变浓,则书院的读书之气,研究之气,讲学之气就会弱化。

二、民办高校与书院的比较分析

(一)在背景上极为相似。书院是封建社会教育的产物。它是由于“宋朝统一以后,乱世渐平,文风日起,士子纷纷要求就学读书,国家也需要大批人才,但由于国家仍需集中力量征讨,无暇顾及文化教育,也无充足的实力兴学设教,无法满足士子读书的要求而兴起的”。[9]即:士子迫切要求读书,国家也需大批人才,而书院的产生、发展就满足了这一要求,为统治者解决了士子就学这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再看今日的民办高校,其实也是由于这两个方面的原因所引起的。而在目前表现得尤为明显:每年我国高中与职业学校毕业生约650万,2000年高校扩招后约180万左右。也就是说每年我国将有近470万适龄青年不能进一步深造。而国家由于面临着知识经济的挑战,急需大批掌握最新知识技能的人才,可目前人才总数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所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实现高教大众化刻不容缓。按照马丁·特罗的划分标准,我国要达到高教大众化的最低标准,适龄青年大学毛入学率为15%,(2000年我国适龄青年毛入学率为11%),那么,每年需招大学生250万人,在校学生总数达到1000万人。依据《科技时报》载文计算,一个大学生每年的费用(不包括办学经费)需要1~1.3万元,按在校生1000万计算,则每年总开支为1000~1300亿元。这笔费用,仅仅依靠国家的财力是不可能维系与支持的。所以民办高校也就应时代的要求而出现并得到较快的发展。

(二)都遇到强有力的挑战。书院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官学的强大挑战,经常出现因官学的兴盛而衰弱的局面,但也正是由于有了这种竞争,才为书院发展提供了压力和动力,现今的民办高校也处在与公办高校的竞争之中,存在着生源的竞争、毕业就业的竞争、师资力量的竞争等问题,公办高校成了民办高校最强有力的对手。

(三)呈现的发展态势不同。根据《宋元明清书院概况》一书对宋代书院建置上的一些统计资料,可以看出当时书院的发达状况,宋代书院共203所,北宋占24%,南宋占75%。书院在封建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显示出来,不仅表现在数量上,而且表现在书院的质量与影响力上,几乎取代了官学而成为主要教育机构。现今的民办高校,从1978年第一所民办高校——湖南中山进修大学成立,至今虽已达1240所,但大部分是以自学考试辅导班的形式存在,不成其为真正的学校。且自学考试合格率在65%以上的约500所,仅占总数的40%。再看看规模,“1000万元以上的学校有100余所,在5000万元以上的学校有15的所,达亿元的仅有5-6所”。[10]教学质量不高,办学规模上不去,所以造成人们对其认可度不高,毕业生就业较难。如今,政府对高校扩招力度的不断加大,落榜生越来越少,使本来在生源上“吃不饱”的民办高校,面临着无可回避的生存危机。

三、书院的兴衰对我国民办高校的启示

(一)政府应加大对民办高校的支持

1.政府的基调很重要。俗话说:名不正,言不顺。政府如能以法律的形式明文确定其地位,使它享有与普通高校平等的地位与权利,允许它们可以有不同的办学模式、办学特点甚至人才培养规格,那么就根本上解决了民办高校自身它难以克服的问题。1997年颁布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1999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有关条款对民办高教作了规定,但仍需以立法的方式加以明确与细化。在1240所民办高校中,享有颁发国家承认学历文凭资格的私立学校仅为37所,占民办高校的总数的3%左右,档次上不去,故总有“低人一等”的感觉,从而导致人们对民办高校的总体认可度不高,“草根大学”的印象根深蒂固。因此国家要想真正激活民办高等教育市场,加大对民办高校的宣传力度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从宏观上有重点地树立起一些办得好的、有特色的样榜学校,要多加鼓励,引导,尽量少责难。因为民办高校毕竟是新生事物,“无论如何,很多民办学校不要国家一分钱,为社会培养了数量相当可观的人才,因此,改革成本的重担不能完全落在民办高校稚嫩的肩膀上,在练好内功的同时,民办高校更需要尽可能公平,甚至积极的政策环境。”[11]从战略眼光来看,适当的“呵护”是必要的。西安翻译学院每年的招生超过万人,这都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

2.政府应对民办高校放权。民办高校受到的限制过多,缺乏应有的办学自主权,这是影响民办高校发展的最为重要的一点。灵活性应是私学最大的特点,可目前我国在办学审批、毕业证书发放、专业设置、学制设立、招生数量、收费标准、校名更改、合作办学等方面统得过死、过多。《社会力量办学管理条例》中有“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16字方针,一些民办高校的领导希望在实际贯彻时,不要变成“鼓励与支持少见,引导与管理常来,”从而导致本应是百花齐放的民办高校几乎变成了同一个模式:清一色的自学考试辅导班。再看看书院的发展历程,当政府给书院以很大的自由发展空间时,它的特点就尽显无遗。而当元代以后,政府对书院的官学化力度加大,统一的模式使书院变得暗淡失色,最后沦为科学的附庸。中国的民办高校不应重复历史。当然,强调对民办高校的放权,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应采取更为科学的管理方式,注重宏观控制,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具体可以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统一的评估准则定期评估,定期公布,分出档次。“最好能从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估过渡到社会组织的评估。”[12]有步骤地将民办与公办高校放在一块评估。对办得好的民办高校要进行表扬,可以重在精神上,同时根据所做出的成绩,以财政拨款的方式予以奖励,从而激发民办高校的领导者从思想上树立起强烈的质量观念和与公办高校的竞争意识。形成公立与民办高校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

3.政府应加快实行“国有民办”与“民办公助”相结合的体制,从而淡化公办与民办的概念,逐步消除人们对民办高校的偏见,从根本上树立起自信,迎头赶上,最终形成民办高校新的办学形式,即“国有,民办,公助”与“私有,民办,公助,自筹”的结合。这种形式在书院的建置上也是存在的。虽然书院的民办与官办的结合形式并没有导致书院学校风气的根本好转,但是它却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书院在规模发展上的资金问题。

4.政府应当对部分有发展潜力的民办高校在土地、校舍上适当扶持。大家都知道,像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宋代大书院都是国家修建的。解放前,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同样拨房子。虽然,《社会力量办学管理条例》里明确规定,各地方要无偿拨土地或给相当优惠,然而政策落到实处的却比较少。

(二)学校应苦练内功

在解决了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外部因素后,关键就是在于学校自身该如何塑造。民办高校自身发展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毫无疑问,是质量。我们在前面谈书院的兴盛原因时已经谈到书院学生的质量,以及造就这种高质量学生后面的办学特色。书院的特色造就了学生的宽基础,强能力,活思路,从而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教育。而如今的民办高校,基本上还停留在一种为生存而战的目的之上,没有想到也不敢想要办出一流的私立大学。基本上不具有与公立大学相抗衡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因此,也就不可能在办学的思路上有高的起点,高的定位。民办高校领导者应牢固树立质量观。这种高质量不应当完全以分数的高低来衡量,这种质量观应是多样的质量观和发展的质量观,应是“现代能力”的培养即学生基础知识的加强,和学生主动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如果不具备这种高定位、前瞻性的办学目标,而始终跟在其他学校后面亦步亦趋,这样的学校是没有生命力的。另外,民办学校要解决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师资队伍直接关系到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我们从书院的发展可以看出,名师巨儒讲学是书院繁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应有一个长远规划。招聘兼职教师或离退教师为主,固然可以节省大量经费和校舍,但是没有稳定的师资队伍将没有稳定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因此,对大多数民办高校而言,建设专职教师队伍刻不容缓。有了牢固的质量意识,有了稳定的师资队伍,有了高瞻远瞩的办学目标,民办高校是完全可以与公办大学一比高下的。在中国高教史上张伯苓与南开大学已为我们民办高校树立了一个榜样。

四、中国民办高校的展望

“书院式的新型民办高校”,可以说是对中国民办高校在21世纪的全新定位。在中国教育理论界已经有人提出“书院式的大学”,但是对于民办高校却没有人提过。毛泽东早在创办湖南自修大学时就讲,这所大学是他总结古代书院制度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书院和学校各有利弊,自修大学乃取其利,去其弊,就是取书院的形势,纳入现代学校的内容……”。[13]后来“许多革命干校事实上都吸收了书院的优良传统,包括黄埔军校,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以及后来的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华北联大,革大等等。”[14]中国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后,把古代书院办学思想同西方资产阶级大学模式融为一体,对北大进行改革。他所提出的思想自由,发展个性,网罗众典,兼容并包,学术并进,文理通科,教育独立,民主管理等正是中国古代书院优良传统的发扬光大。书院为我们今天的高等教育提供了活的蓝本,公立大学要学习它,民办高校同样应学习它。

收稿日期:2001-05-22

标签:;  ;  ;  

创建新型民办高校--从高校兴衰看我国民办高校的“生存空间”_民办高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