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几个问题论文,市场经济论文,农民论文,思想道德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何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塑造新时期农民形象,充实农民精神世界和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使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一直是农村、农民、农业迈向现代化的重要课题。
应当承认,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在农村一系列政策的落实,尤其是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农村的社会风气、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精神面貌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然而也应看到,由于长期受封建思想积习和传统落后意识的影响以及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造成了在农民的思想道德观念中,科学与迷信、开放与保守、文明与丑陋、求新与守旧、繁荣与无序、奉献与贪欲等种种激烈的矛盾冲突与斗争,形成了先进与落后并存、封建与现代共在的复杂心态和道德心理。而体现在道德行为上,单就消极方面来讲,一些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国家观念、集体意识和道德责任感淡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生,部分地方歪风邪气上涨,丑恶势力蔓延,封建迷信活动猖獗,宗族行为增多等,造成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状况。它们侵噬农民心灵,败坏农村社会风气,成为严重阻碍农村社会全面发展的“毒瘤”。因此,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既是一项重大而系统的农村文化基础工程,又是一项必须去做的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一
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在于调控对象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在这种目标的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要努力克服施教对象行为和思想中存在的不符合一定道德要求的倾向,另一方也要充实进去旨在符合一定道德要求的基本精神和言行导向。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用社会主义道德占领农村思想阵地,净化农民心灵,约束其行为,塑造其品格,规范农村社会道德秩序,造就文明新风。为此,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解决好“两手抓”的问题。从当今农民的道德状况和道德发展特点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对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经济和文化“两手抓”,两个文明一齐上的问题。力戒和克服只讲经济发展,不讲文化建设,只重物质文明,轻视精神文明的唯物质主义(经济主义)的倾向。现在农村,尤其是农村基层干部的思想观念中,普遍存在着一种把现实经济效益、利益价值看成是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看成是衡量文明的全部的倾向,把农民生活的好坏、农村现代化的推进以及农村社会风气的净化统统归结为发展经济本身。他们对待道德教育,乃至整个文化建设的态度,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而对农民来说,则往往是“重利轻义”、“要利不要义”、“一切向钱看”的思想以及对财富和物质利益的向往和追求趋向极端化,造成了在当今许多农村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基层实际工作中不被重视的矛盾,农村文化发展前景好与其生存环境差的矛盾,农村文化建设要求高与其投入低的矛盾。这些矛盾严重制约和影响着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是对待传统道德文化的问题。如何看待中华传统文化,正视民族传统道德规范,是当今农村社会和农民道德教育的大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采取极端的态度和做法并不少见。概括起来讲,至少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种是反对和抵制变革一切旧道德,特别是维护家族宗法道德传统,主张恢复和遵循纲常伦理道德规范的保守主义倾向。这种倾向带来的严重结果往往是一方面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开放程度缓慢,社会变革迟缓,党的基层组织软弱,农村组织结构涣散,而且是越贫困思想越保守;另一方面在相对富裕的地区,则是经济越开放,复古主义情绪越高涨,道德境界越加囿于传统,“修庙敬神”、“倡族谱、立族规、建宗祠”等封建现象盛行。另一种是彻底否定一切道德传统(包括优秀传统美德)的虚无主义态度。它主要集中在那些文化程度较高,开放程度较高,思想观念超前,主体意识受外来影响较大的一些中青年农民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中。其突出表现则是盲目迷信外国,无端反叛传统,刻意追求新潮和极至的标新立异,思想和行为缺乏理智。
三是对待文化价值的选择问题。正确对待文化价值的选择,是提高农民道德素质,引导农民走出认识误区的关键。长期以来,在渲染发展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否认在此问题上的功利、短视的实用主义倾向,过分注重文化的社会功效和它所能带来的实用价值效应,从而造成了在人们认识和思想中的许多误区和盲点,尤其在对待道德文化的选择上更是趋于极端,忽视道德建设和社会公德意识、集体主义意识的自我培养,片面追求文化、道德文化本身的价值利益,把人们道德的回报与经济价值相联系,与为个人所能带来的物质实惠相联系,其结果往往造成了重智力投资而轻德行培养,重才能而轻德性,重自我发展而轻自我完善,重道德回报而轻道德义务,重道德权力而轻道德责任的极端功利或实用主义倾向,而这种倾向的发展又往往是造成非道德主义的开端。
二
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要提高农民道德素质,优化农村道德秩序,形成讲文明、懂礼貌、倡亲情、送温暖的良好风尚,必然涉及到诸如组织领导、队伍建设、规范完善、制度建立、机制建构、阵地强化、途径寻觅、手段选择、具体策划、方法创新以及各种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等等一系列具体工作的开展。但就工作的基本点来讲,要真正实现由标及本、标本兼治,就应当在教育思路上下功夫,在调控体系上做文章,在内外结合上找突破。
一是明确和完善道德教育思路。提高农民道德素质,必须依据农村、农民的实际情况,选对、选准、选好教育思路,这是实现道德目标的大前提。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农村变迁,带给农民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道德伦理意识的复杂性、多元化,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上的差异与分殊。因此,基于这样的实际,要把握好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基本要求,就应做好这么几项工作:第一是明确好导向。农村精神文明之渠清洁畅通,关键是“源头活水”。在强化对农民的道德教育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到党和政府的主导和龙头作用,发挥它在政治思想、道德理想、道德情操、道德宣传等方面的导向功能,坚持以社会主义道德统揽全局,用高尚文明、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农民群众文化活动占领社会主义农村思想阵地,寓教于乐、移风易俗、振奋精神、净化风气,为农村社会全面发展营造道德环境。第二是处理好关系。在当今农民的道德观念中,传统与现代,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混杂其中,构成了其复杂的道德心态。因此,这种态度也就相应地决定了在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妥善处理好农村传统道德与现代文明道德文化的关系,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与农民多元化道德标准的关系,民族传统美德与外来道德文化的关系,城市文明道德与农村职业道德的关系。第三是解决好认识。即把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摆在农村基层工作应有的位置,彻底解决“一手软,一手硬”的问题,解决农民素质教育过程中“重智轻义”的片面做法,把建设农村文化与提高农民素质统一起来,把农村经济工作的好坏与农民道德水平的提高结合起来。第四是重视好工程。即重视好农民道德教育的载体,抓好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好农村文化的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农村包括宣传、教育、评议、赏罚等道德活动方式系统。第五是形成好格局。即道德教育形式多样化,宣传活动专题化,模式多元化。
二是建立健全面向农民心灵,符合农村实际的以社会主义道德为主导的道德调控体系。它主要包括具体操作化、制度化的道德价值系统以及宣传、教育、评议、奖罚,各种农民自治的公约、章程等道德活动形式系统。其具体做法:建立疏通党和政府与农民联系对话的渠道,健全必要的中介环节;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尤其是围绕政权建设和“中心”工作做文章,恢复和提高其应有的权威性和可信赖程度,有效发挥其堡垒作用,使农民从种种的“势力”依附中认清谁能为其作主,谁能为其撑腰当家;注重社会主义道德要求与农村农民生活习惯、交往方式的结合,引导帮助他们制定各种章程、公约以及相应的自治组织,为开展以“文明村镇”、“先进农户”、“文化大院”等为主要形式的各种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供一定的物质设施和精神支持;充分发挥农村各级文化教育组织作用,构筑乡、村、农户一体的道德教育网络,开展以灌输社会主义道德理想、信念、责任为宗旨,做“四有”农民为核心的各种形式的道德建设活动;注重以贴近农民精神世界为内容的道德教育方式,以抓农闲、抓季节、抓节庆、抓庙会等为突破口,建设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育类型和方式,建立与农民利益得失相联系的道德评议制度和善恶赏罚制度,寻找道德标准由“他律”转化为“自律”的有效途径,倡导塑造农民眼中的“道德人”。
三是注重与道德教育相关内容的结合。提高农民的道德素质,应抓好与其相关教育内容的结合,把对农民灌输社会主义道德当作一个系统并为这个系统寻求支点和基石。具体来讲,第一要在施教主体的建设上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农村基层组织既是开展思想道德的施教主体,同时又是保证。建设一个坚强有力、有开拓意识的基层组织,离不开基层干部素质的提高,若能使每位成员都能成为思想“领先”,道德“优良”,行为“示范”,知识“超前”的楷模,达到“讲了有人听,说了有人干,干了有人跟”,有向心力和凝聚力,道德教育就有了主体依靠和指望;第二是在教育内容和效果上与壮大集体经济、带领农民奔小康相结合。农民奔小康,不仅包括物质奔小康,同时也包括文化奔小康,这其中道德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重要方面。从一般道理上讲,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依赖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基础雄厚的物质保证,依赖于农民生存环境的提高以及提高的程度。因此,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民道德水平,较为富裕的生活条件是根本,是基础。只有把道德素质的“培养”与“基础”密切结合起来,协调发展,使农民在摆脱了贫困并逐步走向富裕的生活中陶冶情操,从道德的提高和精神的快乐中分享实惠,农村社会才能得到全面的进步和发展,道德教育的作用也才能真正体现出来,达到理想的目标;第三是在教育的形式上与农民生活习性相结合。思想道德教育要达到有声有色,入身、入脑、入心,必须注重形式,动员和吸收广大农民广泛参与,否则就难以收到实效。因此,开展各项工作,就必须结合农民生活,贴近农民习性,从农民喜闻乐见的事情入手,从农民的生活改善入手,从农民关心的利益得失入手,针对农民的荣辱观念和进取从众心理,用爱国、爱人、爱己、爱家以及集体主义、尊老爱幼等优良传统唤醒他们的道德良知,用“黄、赌、毒、非”等丑恶现象及封建迷信所带来的惨痛事实教训来警醒农民,用开展创“文明新风”、“四有”农民活动,开展“农科教结合”活动等提高其文化素质,鼓励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道真情、表真意、说真话、讲真理,以此来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克服愚昧落后的状况;第四是在方法上与强化法制宣传教育相结合。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仅靠教育本身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还须辅之以法制。只有把自律和他律,提倡和禁止,软性约束和硬性规定结合起来,才能有助于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制止不文明行为,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因此,要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使农民知法、懂法、用法,弄清楚合法与非法的界限,自觉守法。此外,还要加大依法治村、依法治乡的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动员、鼓励、教育农民用法律武器同各种违法现象展开斗争,创建一个有利于树立、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法制环境。
本文为国家课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农村小康文化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