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科技型企业发展外向经济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科技论文,企业发展论文,经济问题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338(2004)05-0044-03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强化,我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将必然成为今后取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尤其是在加入WTO的背景下,更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实施‘走出去’战略”,以充分地利用国内外市场和资源,推动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农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也离不开对国际市场的参与,但由于国际市场的复杂性和竞争的激烈性,使得依靠科技来增强竞争力和取得竞争的主动地位便成为农业科技型企业责无旁贷的重要任务,必须予以充分重视。
一、农业科技型企业的基本特征
农业科技型企业是指以从事或推进农业新生物品种、新技术设备、新生产工艺、新产品开发为主,能够在研究、开发方面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主要依靠企业自身的研究开发成果或吸纳外来技术成果进行后续创新,具有较高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以盈利为目的,依法成立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社会经济组织。通常认为大凡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和研发能力,为农业提供产前的生产资料和信息供给、产后的农产品加工与运销,以及直接利用科技优势来参与农业生产中间环节的企业,均属于农业科技型企业。通常情况下,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农业科技型企业的产品主要采用生物化学技术及高新制造技术。生物化学技术包括生物和化学两方面的增产技术。目前在国内外市场上,品质上乘的农产品供不应求,质量不好的农产品又卖不出去,这里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问题。而生物化学技术和高新制造技术不仅能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和生产效益,而且能增强农产品的功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工作效率,从而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现在我国的农业科技型企业已意识到生物化学技术及高新制造技术的重要性,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予以广泛应用。如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来综合整治农业环境;作物秸秆和动物粪便经堆制、沤制或经制沼气之后回田作肥;实行养地作物与耗地作物的轮作间种;对农业机械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等,通过这些技术的运用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除此之外,这些技术在育种、病虫害防治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如利用生物技术对作物种质资源高产优质抗性育种、雄性不育种优势的广泛作用及加快动植物繁殖;利用生物农药、生物除草剂等生物化学技术进行病虫害防治。而且这些技术在农产品加工、运输、保鲜及能源的深层次开发,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能源等方面也得到很好的利用。
(二)农业科技型企业的技术创新周期较长。农业相对于其它产业来讲,有其本身的特殊性。由于农作物的生产周期长,从而导致农业科技型企业的技术创新周期长。农业科技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一个多阶段、多环节的连续过程,大体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产品的构思阶段,即产生出农业高技术或设计思想等。通过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现象及农业科研人员的思维创意,形成农业高技术产品的初步设想。二是农业高技术产品的研究阶段,即为了验证产品构思这一创意的可行性而进行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农产品不同于其它工业产品,其产品的研究及开发需要更长的时间,特别是农作物的种子及动物物种的适应性试验时间很长。三是试用阶段。这一阶段是为了检验前一阶段的技术产品的实用性、成熟度和实际的效用水平,检验该技术产品能否进行大规模的推广应用。四是推广阶段。该阶段是将技术成熟,性能好的技术产品推向市场,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从产品构思、研究、试用到推广一般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
(三)农业科技型企业的技术创新及应用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我国地域宽广,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农作物的生长需要满足一定的温度、光照和湿度,并且必须在适宜的季节生长,特别是农作物的种子,只有在适宜的自然气候条件下,才表现出优秀的品质特征。而农业技术创新又受制于农业的生物学特性,并且从空间上看,农业技术创新还受到地域性的制约,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必须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先进实用技术。因此,土壤、气候、地域等自然条件对农业科技型企业的经营活动影响非常明显。此外,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消费习惯也影响到农业技术产品的应用,进而影响到技术创新的速度与深度。
(四)农业科技型企业的技术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农业科技型企业的技术来源对基础研究的依赖性较强。基础研究是技术创新的源泉,目前许多基础科学研究表现出很强的目的性,主要是针对未来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前景来开展的。而基础研究一般是由政府投资创办的科研院所来完成的,由于是政府投资,其研究成果就具有了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这样,农业科技型企业的技术成果往往就带有公共产品的特性,再加上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不完善,使得农业科技型企业的利益得不到很好的保护。
(五)农业科技型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农业科技型企业的定位是依靠科技来实现自身的发展,其较高的科技投入和良好的科技后盾使其具有较好的市场拓展能力。目前农业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农业科学技术的竞争,在国际市场上,跨国公司的对外竞争力主要是指能使其处于有利地位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我国农业要在国际市场上发展,其竞争主体的能力将直接关系到竞争的效果,而农业科技型企业相对一般企业的较强的科技优势和较大的规模优势,使其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在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外两个市场高度合一,使市场主体的能力受到严重考验,没有坚强的科技后盾做支撑,没有一定的企业规模做基础,要在市场的竞争中站稳脚跟是非常困难的。这就是农业科技型企业在未来发展所必须注意的重要方面,也是其重要的特征之一。
二、我国农业科技型企业发展外向经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型企业发展外向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总体来看,仍然很不理想,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科技型企业普遍规模小、实力弱。具有外向型特征的我国农业科技型企业与一般农业企业相比,看似规模较大,但放到国内外市场中看,就显得规模不足,资金缺乏,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没有优势,使得在国内外市场上还无法形成规模经营,未能够形成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而面对快速多变且不可预测的市场湍流,要在短时间里使其具备适应国际大市场或者抓住机遇开发资源则几乎是不可能的。为此,面对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和WTO规则,我国政府在现阶段农业市场还没有完全对外放开的情况下,应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尽快壮大农业科技型企业,一方面使农业科技型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地带动农业中小企业。当然,这种壮大并不是强制性的,而是运用市场法则使其迅速成长。
(二)农业科技型企业存在着地区封锁、竞争无序。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我国农业科技型企业数量众多,但所处分散,在地区利益的驱使下,便出现了相互封锁的状况,横向联系不够导致趋同发展并引发恶性竞争,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由此而减弱了国际竞争力。为了避免这些现象的发生,国家要进行统一规划,明确重点,从整个国家的层面上来考虑,打破地区封锁,通过经济手段对农业科技型企业进行强强联合,把农业科技型企业做强做大。另外,要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及农业“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在对世界农业的发展动态及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前瞻性、预测性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农业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以免这些企业在发展外向经济时出现内耗。同时尽快制定和完善农业政策法规,以确保竞争的公平性和有序性。
(三)以技术壁垒为特征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对农业科技型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产生重要影响。21世纪,绿色消费方兴未艾,人们的消费观念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崇尚回归自然,追求健康的绿色消费。而绿色消费又有多种多样的技术标准要求,尤其是以发达国家为代表而形成的严格苛刻的各种技术标准,将对以外向经济为特征的农业科技型企业的产品出口产生诸多限制。如欧盟的食品卫生检疫标准及从2000年下半年起执行的新的茶叶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日本于1999年初出台的《家畜传染病预防实施细则》;美国的《食品、药物、化妆品法》、《公共卫生服务法》、《营养标签和教育法》、《茶叶进口法》、《婴儿食品法》等。此外我国出口的农产品和粮食的包装也与发达国家环保法规的要求相差较大,其越来越苛刻的包装要求对我国产品出口形成了严重障碍。这些无疑会增加企业的出口成本,影响到企业的产品竞争力,从而对我国农业科技型企业发展外向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经营管理人才相对缺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农业跨国经营,意味着竞争的日趋激烈。而任何竞争都是以人才竞争为本质的,尤其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对人才质量的需求将更为重要。农业科技型企业走出国门,开展跨国经营,需要有大量的通晓国际法和国际商业惯例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尽管从事跨国经营也可以实施人才的本地化战略,但在初期就大量聘请当地的高级管理人员,则成本极大。从我国农业科技型企业的情况看,特别缺乏既懂外语、营销及农业的一些基本知识,又了解当地市场环境、风土人情以及国际商业惯例的专业人才,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科技型企业“走出去”的重要瓶颈。
三、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科技型企业发展外向经济的对策建议
在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下,针对我国农业科技型企业发展外向经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必须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来加快其发展和向国际市场的不断渗入。具体来看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一)借助“虚拟”,虚实结合,大力开展规模经营。在国内外的市场中,我国农业科技型企业所面对的竞争对象更多的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这对具有较小规模的我国农业科技型企业来说,往往是很难有利可图的。因此可以采用虚拟化策略,使农业科技型企业在各自的核心环节上展开合作,共同完成价值链过程,谋求“双赢”或“多赢”效应。这样既避免了彼此之间的趋同发展、恶性竞争,又能充分利用各个企业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将生产、销售、产品开发等各经营环节协调配合,形成巨大的合力优势,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对其它的中小企业进行不断的整合,从而形成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扩大出口。
(二)实施品牌战略,尽力创建著名品牌。品牌是企业开拓市场的一面战旗,它一旦在国际市场树立起来,基本上就是企业形象的市场定位,也是一个国家实力的象征。农业科技型企业的产品要在国外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必须增强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档次,打造名牌产品,树立品牌形象,积极培育在国际市场上叫得响的农副产品品牌。为此,必须加大宣传,实施品牌战略,近期的重点应放在优势品牌产品的出口和宣传上,切实优化出口农产品的结构,这样,发展外向经济的农业科技型企业才能在国外市场的竞争中得到较快的发展。
(三)开发利用高新技术,不断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品牌战略的实现依靠于产品的“独特并有吸引力”,其基础是技术创新能力。由于农业科技型企业的特殊性,我们在加大科研力度、提高科技水平的同时,也要加强同高校及农业科研院所的合作,促进产、学、研相结合,不断增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尽快推出一批优质品种和与之配套的先进的栽培技术、饲养技术、加工技术,并加快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隆平高科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核心业务是农作物种子、种苗、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这是与科研院所合作的成果。同时,加大对高新技术的引进力度,特别是农副产品的精加工、探加工技术。在初级农产品加工比例方面,中国为20%~30%,而发达国家为90%以上,其中深加工为70%以上,加工转化后产值增加2~3倍。这些都是技术上的差距,并由此而造成竞争力的降低。因此,必须不断开发和利用高新技术,切实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确保其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提升。
(四)通过差异化和多元化打入海外市场。我国的农业科技型企业要根据国家间要素成本差异和国外市场的不同环境,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来寻找进入国外市场的突破口,也就是采取差异化和多元化策略。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农业科技型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仍然属于中小企业,无力在资金投入、成本效应上与大型的跨国公司相抗衡,由此,必须依据优势,充分运用产品的差异化和价格的差异化来满足不同国家和不同个人的需要,如蔬菜腌制品、蔬菜干制品、蔬菜罐头、蔬菜汤及其它不同类型的果汁等,同时灵活应对,促进出口市场多元化。过去我国农副产品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出口市场狭窄,局限性很大,因此应积极开拓新的市场,分散贸易风险,主动细分市场,避免本国产品恶性竞争;要通过对等开放市场的原则,与贸易伙伴的市场构建对称性依赖格局,稳定贸易关系,减少农副产品出口风险。总之,通过差异化和多元化策略,促进农副产品的出口。
(五)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导向,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国际市场不同于国内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更多地是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仅以WTO为例,就在贸易政策审议、争端解决、服务贸易自由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不少规则涉及大量复杂的法律问题,专业性较强;同时面对国外市场,又需要外语过硬。只有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因此,农业科技型企业走出国门,首先要过人才关。一方面要重视现有人才,尽快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素质企业管理、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人才,另一方面更要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加快人才的培养与储备,以适应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的需要,为今后全方位融入国际市场和发展外向经济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