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九江学院土木工程与城建学院城乡规划专业A1542班学生; 2九江学院土木工程与城建学院
摘要:文主通过对“第五园”的规划布局、单体建筑设计以及景观绿化等方面以传统文化为的视角进行分析,揭示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结合我们当前大力推进文化自信的社会背景来彰显“第五园”对当代人居环境建设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第五园;传统文化;规划布局;建筑设计
一、“第五园”综述
“第五园”是一个从规划到设计着意渗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居住小区,一经建成在中国地产界产生了非常广泛和积极的影响。在中国当代被国际现代建筑“西洋传统风格”所引领的社会背景下,“第五园”犹如洪流中的一缕清泉,让其他开发商和购买者耳目一新。该项目固然已经过去十几年,依然值得研究。
“第五园”项目的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把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融入当代的居住小区的规划建设当中,师古而不复古,既体现传统的人居文化又反映当代的技术和材料。该项目依照岭南四大名园、北京四合院、皖南民居等众多中国传统民居为蓝本,结合当代的建造工艺、材料和审美追求,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新中式建筑特色。
“第五园”的设计方总结出南方和北方的传统民居特点并进行创造性的组合和展现,把“园”的精神内涵和中国人的“含蓄内敛”用当代的建筑材料和空间来诠释,中国式的现代建筑就产生了。在此之前中国不少地区的住宅和公建都用简单的“复古”来体现其对历史的延续和对传统的尊重,这种只有继承没有创新的做法混淆古今,不值得提倡。除了纯粹的“仿古”还有一种表现建筑文化的做法是在现代建筑上用传统的建筑符号来装饰,这些零碎的传统片段的使用反映出对传统建筑文化缺少足够的认识并坚定实践的决心。
第五园融合了现代建筑的审美元素与传统建筑风格,把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在本质上进行了很好地诠释,白墙黑瓦、简洁的立面和朴素的色彩共同展现出一幅当代的中国山水画,体现江南建筑之风韵。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徽派建筑元素和晋派建筑元素的影子。万科第五园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进行了创造性发展,就像苏州博物馆一样,抽象出地域民族文化的传统符号进行抽象的应用,把文化性和时代性在实践中结合起来,加强了人们对传统建筑文化的认同和自身存在感以及心理归属感的体验。
二、“第五园”规划布局
1、 “村”的形态
“在“第五园”的规划处理上,建筑师突出表达了“村”的形态”。 村子的形态具体来讲包括大小、形状和尺度。第五园小区的规划外轮廓看起来就是一个自然形成的村子,内部的水系轮廓自然流畅,每家每户按照一定的秩序排列,建筑类型低层联排居多,从尺度和规模上都有传统村落的影子而不是当代现代化的大尺度居住小区形态。联排别墅组成的社区最具村子的神韵,小区内部的道路尺度以及路边的植物种植都具有明显的传统风采,比起传统这里所做的一切更为干净和整洁,再现了当代“古村落”的风韵,表达了“骨子里的中国情结”。
2、 巷子
“第五园”在对巷子的表达上堪称卓越,把传统村落的尺度感表现的非常充分,巷子两旁的视觉界面的处理非常简约,沿着巷子的植物种植也是传统的常用的植物,巷子地面的也是清淡素雅,给人沉稳宁静的感觉。“第五园”内部的小巷设计植根于中国传统村落中的石板小路,这样的巷子行走其间让人觉得安全舒适,似乎回到了从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 院落
建筑师通过“六合院”和“四合院”以及情景洋房的“立体小院”(院落+露台)、多层及小高层公寓部分的围合所形成的大院,富有层次的各种院落形式的应用生动地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内向型”空间,院落中栽培各种植物和放置盆景,营造丰富的生活情趣,同时折射出徽派民居的“四水归堂”型制。
4、 景观绿化
“第五园”的绿化景观要素主要以竹子和水为主。竹子,隐喻含蓄内敛又坚韧不拔的中国精神,因此被列为中国的“四君子”之一。而君子是中国人非常希望得到的一个评价,所以国人喜欢竹子,种植竹子,以竹子寄托君子情怀。第五园的景观绿化在宅前屋后、散步游憩的休闲小路旁种植竹子,在天井中点缀竹子,共同烘托强化“竹子”的造景主体。水,古人认为和人的“德”、“智“、“善”有内在的统一性。孔子认为“水滋养万物,似德”;“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水一直作为中国传统园林造景的核心元素,旨在为景赋予一种精神内涵。“第五园”的水系和建筑自然交融,很好的再现了中国传统江南民居的“水墨山水”风韵。
三、“第五园”建筑设计
“第五园”在建筑单体设计中充分运用传统的建筑元素,比如像方格网和冰裂纹图案的镂空窗户,洁白的墙面,灰色的双坡顶,提取出徽派的马头墙元素,用现代简约的美学法则处理之后展现出来,既有时代性又富有传统韵味,在平面布局中融合了徽派的天井式民居和云南一颗印民居的优点,结合具体的建筑尺度进行了巧妙的处理,充分显示了设计师的匠心独运和对传统空间的本质理解。第五园的住宅建筑从整体风貌上呈现出一种富有当代艺术气息的传统建筑美学特征,该项目得到业界和民众的普遍好评彰显出大众对民族文化的潜在认同和共鸣。
外部环境和内天井的环境设计主要运用中国江南园林常用的手法和元素:对景、借景的应用;“曲径通幽“的道路处理;小品建筑、竹子、水池以及汀步的使用;墙前、窗后、路旁、转弯处种植传统的植物比如竹子,使整个社区环境在深巷、高墙小院的映衬下实现传统空间尺度的亲和力。
在色彩运用方面以灰白素雅朴实为主,夹杂少许明亮彩色,使整个社区给人一种质朴恬淡之感,重在表达一种超脱的“素净”。灰色和白色是在中国古代等级制度下属于级别较低的平民色,在传统民居中比较常用。江南的粉墙黛瓦是典型代表,“第五园”沿袭了这种“黑白”传统。
“第五园“建筑在材料使用上以钢、玻璃、水泥、白灰、青石和木料等现代材料为主,在不同的建筑部位选择与之相匹配的材料,用当代的建筑材料诠释传统的建筑空间。
四、总结
目前中国的房地产开发虽然逐步走向多元化,不再完全被功利实用主义所左右,不过也是贪大求洋居多,鲜有通过对中国民族文化的深入挖掘并体现在住宅建筑中来取胜的。当然这和长期的自身民族文化的缺失有关,这里不予过多讨论。
万科“第五园”就像洪流中的一缕清泉,显得超凡脱俗,为业界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重新唤醒人们认识自身文化的价值和魅力,让业内人士认清自己的社会责任,去思考如何在设计建造中践行属于中国人的建筑,为中国人居环境的营造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园”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该楼盘在建筑设计中充分考虑了自然气候的影响,在街道空间和室内空间的处理上能够和江南传统的街巷以及岭南民居的空间组合模式联系起来,建筑设计也把传统的院落和天井融为一体,抽象出这个在中国古民居建筑中至关重要的最具代表性的元素进行当代诠释,做到这一点难能可贵。
“第五园”的成功实践让我们认识到传统建筑并不只是一种形式,它还拥有独特的人文内涵。“如果只在形式上盲目模仿,只会让我们的建筑既千篇一律又流于形式。唯有从内涵和精神中提取精华并尽可能抽象地使用,才能很好地平衡传统与现代二者之间的关系,体现出与时俱进的建筑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第五园不仅是一个楼盘,它更是我们当代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新徽派建筑研究》,崔森淼,合肥工业大学,2006.
[2]《岭南园林在现代住宅中的应用》,张官杰,城市建设,2010.
[3]《创新现代中式-万科第五园案例分析》,郭海,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3.
[4]《江西民居》,黄浩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1.
论文作者:贾旺1,王锋2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30
标签:传统论文; 建筑论文; 民居论文; 竹子论文; 中国论文; 当代论文; 中国传统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