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工程实例探析高支模施工技术要点论文_谢政华

深圳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本文通过工程实例,对高支模方案设计及施工技术要点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高支模;方案设计;施工技术;要点探讨

一、工程概况

本项目总用地面积83842.41㎡,本工程用地面积28457.27㎡,建筑总建筑面积30123.84㎡,其中地上25916.14㎡,地下室4207.7㎡,其中人防面积1499.52㎡,建筑地上六层,局部二层,地下一层,使用年限50年。本工程一层大厅(⑥轴-⑨轴、G-H轴)及过道(13轴-23轴、L-M轴)架空层及其它高度超过8m的部分属于高大模板论证范围,故属于高大模板专家论证。高大模板所在区域的顶板梁截面尺寸:通过整合归类,高大模板所在部位的顶板梁截面尺寸主要为以下两类:300×700mm、250×700mm,楼板厚度为120mm。下面就对高支模方案设计及施工技术要点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以供同仁参考。

二、高支模方案设计

(1)模板支架的材料。采用φ48×3.6(验算按φ48×3.0)扣件式钢管及构配件搭设支撑架,其它材料构配件包括可调托撑、18厚胶合板、次楞50×100截面木方(验算按45×90)、Φ12高强对拉螺杆或Φ14普通对拉螺杆、蝶形卡、步步紧等;所有构配件材料进场均按JGJ130-2011、JGJ300-2013、GB50206-2012等规范及住建部建质[2009]254号文第3.2条、省住建厅粤建质函[2011]796号文等要求检查与验收。满堂支撑架分类搭设构造参数如下:

(2)梁板支撑架构造。梁(截面积≤0.21m2):梁下每排设2根承重立杆(以梁截面中线为对称轴均分布置,立杆横距=(梁宽+600)/(根数-1),外侧两根立杆梁板共用,梁下次楞木方平行于梁截面布置,间距≤250,下同),纵距1000,以300×700梁(支模高度8.3m)为验算对象。板:板下立杆纵横间距≤1m,次楞间距≤250,分别以板厚120(支模高度8.3m)和板厚200(支模高度4.5m)为验算对象。柱、墙及梁高≥700梁的侧模:竖向次楞木方间距≤250,双钢管主楞(含柱箍)水平布置,间距≤500;对拉螺栓双向间距≤500,起步距底200,当墙、柱高度≥2.5m时竖向次楞间距调整为≤200,对拉螺杆双向间距均调整为≤400。梁侧上下木方压脚,梁底步步紧锁紧。

三、高支模施工技术要点

(1)模板及支撑架搭设顺序

楼面梁、板支撑系统采用扣件钢管组合而成。梁模板支撑架采用垂直于梁轴线的布置方式,板模板支撑时采用平行于板短向而布置,并根据梁底及板底的高度组合拼装。

(2)支撑架搭设。1)在已放好的基垫上按设计方案规定的位置放立杆。搭设顺序:立杆→横杆(把横杆两端的插头插入立杆相对应的锥孔内并用手锤敲正敲紧)→在接上一层立杆→横杆,立杆达到设计高度在立杆顶部插入可调顶托(或早拆顶托)。2)支撑架搭设应先下层后上层,水平高度向上最多二层横杆,向同一层方向,或由中间向两边推进,不得从两边向中间推进组装,否则会因为两边架子刚度太大使中间部分杆件难以安装。脚手架横杆拼装到3-5层时,应检查立杆垂直度和横杆水平度并在无荷载状况下,逐个检查立杆底部是否松动,如有松动应采用旧模板垫实。

(3)模板安装。1)梁底、梁侧模采用18mm胶合板,梁底平板模铺设在横枋木上,横枋搁置在顶托木上。2)楼板模采用18mm胶合板,横枋采用50×100mm枋木。3)模板的安装顺序如下:①梁模板的安装。主、次梁交接时,先主梁起拱,后次梁起拱。梁底模安装后,再安装侧模、压脚板及斜撑。为了防止梁身不平直、梁底不平及下挠、梁侧模炸模、局部模板嵌入柱梁间,拆除困难的现象,可采取如下措施:支模应遵守侧模包底模的原则,梁模与柱模连接处,下料尺寸一般应略为缩短。梁侧模必须有压脚板、斜撑,拉线通直将梁侧模钉固。砼浇筑前,模板应充分用水浇透。砼浇筑时,不得采用使支撑系统产生偏心荷载的砼浇筑顺序,泵送砼时,应随浇随捣随平整,砼不得堆积在泵送管路出口处。②楼面模板的安装。首先通线,然后调整扣件式脚手架可调顶托的标高,将其调到预定的高度,在可调顶托托板上架设Φ48.3×3.6mm双钢管作托梁,托梁固定后架设横楞,然后在横楞上安装胶合板模板。铺胶合板时,可从四周铺起,在中间收口。

(4)混凝土施工。本工程全部采用商品混凝土,混凝土分层浇捣,浇捣作业安排在天气晴朗时进行,各专业负责人及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跟班作业,负责检查督促,同时做好各方协调工作。本工程局部转换层位于地下一层处,其地下室部分按后浇带位置进行区域划分,在后浇带位置留置施工缝。根据每个分区混凝土浇筑方量及现场实际情况,选用布料机进行浇筑,运输车由搅拌站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当采用混凝土布料机作为浇筑设备时,应满足《建筑械用安全技术规程》JGJ 33-2012第8.10节的相关条文规定;砼浇筑设备与管道均应另单独搭设支撑架,不与模板支架相连。高大模板部位砼浇筑顺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遵循由中间向两边浇筑的方式,确保模板支架在施工过程中均衡受力。同时结构柱要提前分层浇筑,并且模板支架的水平杆与柱固定牢固,从而有效增加架体的稳固性。如必须间歇,间歇时间应尽量缩短,并在下层混凝土初凝前:将上层混凝土洗筑完毕。砼浇筑速度应控制在2.5m3/h。浇筑混凝土时设专人看模,经常观察模板、支架、钢筋、预埋件和预留孔洞的情况,当发生变形移位时立即停止浇筑,并在已浇筑的混凝土初凝前修整完好。振捣棒要快插慢拔,插点呈梅花形布置,按顺序进行,不得遗漏。移动间距不大于振捣棒作用半径的1.5倍,振捣上一层时插入下一层混凝土5cm以消除两层间的接缝。振捣时间以混凝土表面出现浮浆及不出现气泡、下沉为宜。梁分层(厚度400mm)浇筑,当达到板底位置时即与板的混凝土一起浇筑,随着阶梯形的不断延展,则可连续向前推进,倾倒混凝土方向与浇筑方向相反。当浇注至梁截面的3/4高时,应加强对支撑变形的监控。梁侧及梁底部位要用振捣棒振捣密实,振捣时不得触动钢筋和预埋件。梁、柱节点钢筋较密时要用小直径振捣棒振捣,并加密振点。浇筑板的混凝土虚铺厚度要略大于板厚,振捣完毕后刮平。砼浇注应垂直于主粱,再向两边浇捣,或垂直于主粱由粱的任一端向中部同时浇捣。严禁从垂直主粱一端向另一端浇捣的方式施工。泵送砼应随浇、随捣、随平整,砼不得堆积在泵管口附近。高支模区域应先浇筑墙或柱体等竖向结构混凝土,待墙柱施工至梁底10cm处,再施工梁、板结构的模板、钢筋、混凝土工程。梁凝土浇筑时应按照先浇筑梁中部,逐步向梁两侧浇筑,然后浇筑两端柱,待柱内混凝土浇筑完成约3米后,转为浇筑周边梁板,避免柱模板受到连续冲击,保证柱支撑及加固安全。混凝土浇筑完梁、板后在12小时以内对混凝土加以覆盖并保湿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14d。

(5)高支模的施工监测。为了解高支模系统的变形情况,确保安全及指导施工,本工程高支模除了施工方自身监测外,还委托进行了第三方的变形监测。由于本工程立杆直接支承在C35钢筋混凝土楼板面上,满足立杆基础底面平均压力的要求,不考虑立杆基础沉降的问题,所以只进行了模板支撑的位移和变形监测。测点布设选在梁中部,且为井式梁交汇处等受力较大位置。模板搭设完毕后派专人对模板及其支撑系统进行观测,在混凝土浇筑期间,每30分钟观测一次,其余期间每天观测二次,发现异常现象时应立即施工,迅速疏散人员,待险情排除并经施工现场安全责任人检查同意后方可复工。每层每个测点进行了18-20次测量,测得各点变形缓慢,高支模系统无发生突变情况,测得最大累计变形值1-7轴为X=13.5mm,Y=11.9mm,Z=-7.5mm;9-13轴为X=-12.5mm,Y=12.5mm,Z=-8mm;均未超出其变形监测预警值,可见,本工程高支模系统是稳定和安全的。

(6)高支模体系拆除。高支模支撑体系经工程技术负责人验证并经确认不再需要时,方可拆除。任何拆除模板支撑体系的施工,必须由主办施工或以上管理人员下达指令后才能拆除。承重模板(梁、板底模)拆除时间须待混泥土试压报告合格后,经监理单位书面批准后,方可拆除。拆除前应清理脚手架上的材料、工具和杂物;拆除时应设置警戒区和警戒标志,安排专人负责警戒;模板支架的拆除应从一端向另一端、自上而下逐层进行;扫地杆、水平加固杆和交叉支撑等,必须在脚手架拆卸到相关的门架时方可拆除。工人须站在临时的脚手板上进行拆卸作业,并按规定使用安全防护、劳动保护用品;拆除顺序为后支先拆,先支后拆,先拆非承重模板,后拆除承重模板。拆除跨度较大的梁底模时,先应从跨中开始,分别拆向两端。拆除过程中,严禁使用榔头等硬物击打,撬挖,拆下的配件应放入袋内。拆模时不要用力过猛,拆下来的木料要及时运走、整理,分类堆放整齐。

四、结语

总之,高支模在搭设及使用过程中,必须从支撑设计、支撑搭设、砼浇捣各个环节加以保证,任何一步失误都有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除了按国家规范执行之外,要抓好重点部位,必须加强日常安全管理,遵循先设计后施工的基本原则,支架的设计要达到结构稳定、构造合理的要求;重视支架的整体稳定性,并应尽量与已浇筑的建筑构件立体连接,提高支架的整体抗倾覆能力;做好信息化监测措施,严格控制钢管支架的过量应力与变形;加强施工中的通病治理,确保支架的使用安全稳定。

参考文献

[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

[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

[3]《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

[4]《轮扣式钢管脚手架构件》DB44/T1168-2013

论文作者:谢政华

论文发表刊物:《工程管理前沿》2019年第0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6

标签:;  ;  ;  ;  ;  ;  ;  ;  

结合工程实例探析高支模施工技术要点论文_谢政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