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羊绒行业面临入世_羊绒论文

中国羊绒行业面临入世_羊绒论文

面对入世的中国羊绒产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羊绒论文,中国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今世界,羊绒产业看中国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面对中国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的兴起,鄂尔多斯集团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羊绒企业,研究羊绒产业的现状及问题,寻求正确的对策,探索一条羊绒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便成为责无旁贷的课题。

一、中国羊绒产业的现状

羊绒工业在世界上问世已有170多年的历史。 由于羊绒是迄今为止的最佳纺织原料,且受地理环境限制而稀有,所以羊绒及其制品一直被西方市场誉为“软黄金”、“纤维钻石”。旧中国积贫积弱,没有自己的民族羊绒工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已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产绒大国和羊绒工业大国。世界上70%的羊绒产在中国。全世界年产原绒1.2-1.3万吨,其中中国年产原绒9000吨。中国羊绒的主产区在内蒙古,年产原绒约4200吨,约占中国总产量的1/2。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地区是世界羊绒最集中的产区,著名的阿尔巴斯白山羊绒、二狼山白山羊绒、阿拉善白山羊绒各产原绒1500吨、1300吨、700吨, 这些绒以洁白度高、细度细、纤维长而著称,是世界羊绒中的上品。

中国的羊绒工业,是从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鄂尔多斯羊绒衫厂建成后开始的。以全工序技术设备引进的鄂尔多斯羊绒衫厂于1981年建成投产后,当年全部收回了建厂3355万元的总投资。其后的10年中,连续10年赚回同等规模的10个厂,被国内外羊绒界称之为“中国羊绒工业史上的一次壮丽日出”。鄂尔多斯的成功,带出了一个中国的羊绒纺织行业。20多年来,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中国羊绒企业由20世纪80年代最初的4家,发展到90年代初的300余家,到2000年大大小小的羊绒加工企业达到2000余家,仅知名的品牌就达120多个。 中国羊绒总加工能力已超过2000万件(按标准羊绒衫折算),其中规模最大的是鄂尔多斯集团 500万件;维信、雪莲、牧津、圣雪绒、天山、东达等一批企业均达到或超过40万件能力。中国羊绒加工能力约占世界的60%,意大利、英国、日本和香港地区分别占20%、10%、5%、5%;就实际生产数量而言,鄂尔多斯集团的生产量约占世界的1/4、中国的1/3。

羊绒制品以其迄今为止世界纺织原料之首的品质,赢得了国内外市场的广泛喜爱和青睐。其无可媲美的透气性、柔软性、滑爽性、吸汗性使其他任何天然纤维和人工合成纤维难以望其项背。据统计,中国羊绒制品出口量10年之中连续创下了年增15%的绩效,到2000年折算标准羊绒衫达到900万件;国内市场连续15年以年递增12%的速度增长, 消费量2000年达到870万件;在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推进, 全国人民普遍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迈进的大环境下,以每百人消费一件计算,国内市场容量可以达到1300万件。照此测算,羊绒制品的国内外市场容量仍然十分巨大。

中国羊绒工业充其量只有30年,深加工产品问世不过20年。拿较好的中国羊绒制品与已有170年历史的西方羊绒制品相比较, 无论是生产技术设备还是工艺设计及花色款式,都相差无几。区别在于,中国羊绒制品的知名度和文化品位尚待提高。中国入世之后,出口欧美市场的贸易壁垒将逐年取消,羊绒市场将会更加广阔。同时,随着中国羊绒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羊绒制品的升级换代,少数中国名牌产品有望成为国际名牌,知名度会逐年提高,其售价最终会与国际名牌相当,利润增长的余地也一定会扩大。

中国的入世,意味着中国经济必须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竞争。因此,多数有实力的中国羊绒企业也加快了技术改造的步伐,同时,也加快了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就羊绒产业这个较小的行业而言,较有实力的一批中国羊绒企业都在进行较大的技术改造和企业的内部改革改组。以鄂尔多斯为例,不但在企业产权制度和经营机制方面进行着重大的改革和改造,在技术进步和产品结构调整方面,也正在进行着巨大的产业重塑。“十五”期间,将投入技改资金13亿元,淘汰一批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技术设备,使整个集团的技术设备确保世界领先水平。产品结构正由过去的粗纺产品向精纺产品转换,由普通产品向精品化、轻薄化发展,由单纯羊绒制品向丝绒、棉绒等混纺产品多元结构发展,由冬季型服装向四季型服装发展。技术进步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推动着整个产业的升级。

二、中国羊绒产业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羊绒资源有限和草原生态环境的矛盾。绒山羊是最适应寒温带半干旱半荒漠草原的一种畜群。寒温带往北,气候太冷,不宜绒山羊生存;寒温带往南,又因气候温暖而山羊不长绒;就是同样的寒温带,东部地区因雨量较多也不宜山羊发展。正是绒山羊的生活习性对地理条件的严格要求,才造成中国乃至世界绒山羊的发展受地理环境的制约,使绒山羊必须有节制地发展,这也印证了中国绒山羊为什么主要生产在中国北方和中国西部的原因。近30年来,受大气环流的影响,造成中国北方和西部干旱逐年增多并加剧,地表水位下降明显,干旱加重,大面积草原退化沙化。加之北方和西部人口的急剧增长,进而引发草原大量超载过牧,加快了草原退化沙化的进程。尽管各地采取了不同程度的草原治理和保护措施,草原退化沙化的速度还是比人工治理保护的进程更快。中国北方和西部的生态环境已经向世人敲响了警钟:靠传统意义上的山羊养殖来保持山羊绒的增长已经没有可能。虽然西部各地区已经出现了山羊圈养等工厂式养殖方式,但刚刚起步,尚未达到相当普遍的程度。因此,在未来5年之间,山羊绒产量仍将处在紧缺稀有的状况, 原绒争夺战的局面仍将存在。

二是中国羊绒企业重复建设十分严重,无序竞争相当普遍。中国羊绒加工能力已大于资源能力5倍。2000余家羊绒加工企业中,90 %属于作坊式小企业,受其产品知名度和技术设备等因素的制约,开工率仅有20%-30%;年生产10-20万件的中小企业50多家,开工率也仅在50%左右;年生产40万件规模的8家中型企业,其开工率也只维持在75%; 全国羊绒企业中能够实现均衡生产的最多也只有1-2家,而这1-2家正是具有相当规模和品牌知名度极好的企业,为了避开配额限制,还把小量加工企业办到了蒙古和马达加斯加。业内的竞争首先表现在原绒的竞争。逢原绒紧缺,就相互争夺,哄抬价格,直至深加工企业利润下滑到持平或亏损的程度;遇原绒较多时,加工企业又相互压价,使农牧民蒙受损失,造成养羊成本高于产出的局面,农牧民被迫大批宰杀山羊。无序竞争的另一种形式是,大多数的中小羊绒企业以次充好,为了找到市场,特别是对外出口,不在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知名度上下功夫,而是不惜相互压价,竞相出口,致使一些知名度好的品牌也只能在无奈中压低价格,造成人们常说的“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局面。再就是有些不法商贩掺杂使假,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对名牌产品造成极大的损害。所有这些内耗式的不正当的竞争,对整个中国羊绒产业、国家利益的损失都不能低估。

三是中国羊绒企业普遍缺乏品牌意识。虽然出口数量不少,但多为她人作嫁衣。据市场调研,2000年中国出口羊绒衫达900万件, 通过自有品牌直接销售给消费者的不足10%,90%的产品是通过中间商换上自己的商标销出去的。这一换,价格由15美分/克涨到30-45美分/克,有的还更高,制造商只保住了成本,甚至有不少商家还出现了亏本。这种不公平交易长期存在,中国的羊绒产业何时能真正走向世界?生产制造这些产品的中国羊绒企业何时能以各自的品牌参与国际市场的独立竞争?这种不公平交易,最终损失的还是双方。制造商长期无利做不下去,经销商失去供货商也就断了财源。这种弊病的根源是制造商缺乏强烈的品牌意识,以牺牲品牌的无形资产为代价。在中国入世的大环境下,每个想把自己的羊绒事业做大做强的企业,必须改变以往这种经营方式。

四是中国的羊绒产业过于分散而失去了竞争能力。中国羊绒企业大大小小2000余家,真正具有相当规模的只有几家。这种过于分散的企业结构,很难形成有力的竞争拳头。如果能打破区域和条条块块的利益,以国内知名度较高的品牌为依托,将国内2000多家大大小小羊绒企业重组为10个或8个集团,那么财力、人才、技术就有了保障, 诸多弊端会迎刃而解,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就会大增。因此,推进企业间的联合,打造行业联合舰队,提升竞争能力,成为中国羊绒产业整体升级的一个努力方向。

三、实现中国羊绒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努力实现草原生态环境与羊绒产业协调发展是根本出路。羊绒产业的源头就是草原生态环境,原本就是鱼水关系。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人们缺乏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致使草原生态环境遭到人为的滥垦滥伐和超载过牧的破坏,引发了广大草原的退化沙化,造成草原衰竭。如果今天的草原生态环境仍然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理和保护,草原的逐年衰竭就是羊绒原料的逐年衰竭,羊绒产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的西部大开发已经全面展开,西部大开发的主题之一就是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当前西部各省、自治区有关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许多优惠政策已相继出台,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了山羊工厂式圈养的方式,找到了一条既能有效保护草原生态,又能促进山羊养殖二者兼得的路子。在这项得以实现羊绒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事业中,鄂尔多斯集团总结过去贸工牧一体化战略的经验,已于2001年一次性投入5000万元,采用现代基因技术筹建一个中华种山羊培育中心,基因移植后的山羊比普通山羊产绒率提高4-5倍,为各地养殖山羊的农牧民提供优质种羊;为地区绒山羊的工厂式圈养提供饲草料基地、棚圈、畜群等基础设施所必需的资金援助,仅东胜地区一年内就形成了100 万只绒山羊的养殖规模。集团准备在5年内再投入5000万元, 将山羊圈养的模式逐步推广到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西藏等地区。此外,巴盟临河地区、陕西延安地区,也分别形成了百万绒山养养殖基地,绒山羊工厂化养殖正在广大草原迅速兴起,这种由过去天然放牧粗放经营向圈养集约型经营转变,由山羊自由繁殖和数量型增长方式到现代基因技术质量型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传统山羊养殖的一次革命,其意义十分深远。经测算,在各大羊绒企业的资助下,10年内可完成全中国绒山羊的改良换代。到那时,全国绒山羊的养殖数量可由2000年的4500万只下降到3000万只,而产绒量却可由2000年的9000吨增长到1.8万吨,即在保护和治理草原生态环境的条件下使中国羊绒总量翻一番。因此,我们殷切希望羊绒界有远见的企业家踊跃参与到这项利国利民的事业中来。

2.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势在必行。中国加入WTO 最实质最根本的挑战是全面开放,即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不仅仅是对某些行业、产品、企业的挑战,而是对中国经济体制、经济政策、经济法规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全面挑战,这叫开放促进改革。过去20年的改革,基本上是按照国内的需求和生产力发展状况确定的,入世后体制上的改革成为必然,即对现行经济运行机制、产权制度、经营机制、管理模式等体系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和改造。只有这些改革和改造到位之后,才可能解决中国羊绒产业过于分散而不利竞争的问题,才有可能形成八到十家巨型舰队企业,以解决无序竞争的状况,才有可能培育一批世界名牌产品,参与世界市场的公平竞争。同时,也只有中国羊绒产业的整体升级,才有可能实现羊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强化名牌建设,培育一批世界级名牌。名牌是以卓越的产品质量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含量来支撑的。中国羊绒产业要想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坚持和强化民族羊绒品牌的建设,要从长远利益出发,走名牌战略下的国际经营战略,不断加大实施名牌战略的力度,用名牌提升企业对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当然,名牌的产生是企业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产物,是企业综合实力的反映。作为羊绒这个特色产业,其优势在中国入世之后会愈加明显。中国不仅是羊绒资源大国和加工业大国,更应该成为产生一批世界级名牌的大国。只有我们中国羊绒制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赶上和超过国际品牌,才能充分体现名牌的价值、羊绒自身的价值,进而实现国际市场上的公平竞争,才能甩掉为她人作嫁衣的被动局面,才能实现羊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引导作用,规范市场竞争行为。面对中国羊绒加工业内严重的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鄂尔多斯集团等30多家企业率先发起成立中国羊绒专业委员会。根据章程,专业委员会将针对行业中存在的无序竞争问题,着重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制定原绒最高收购价和最低保护价,以改变原绒转热时的相互抬价争购和原绒转冷时的拒收而造成农牧民利益受损的实际状况;二是制定最低出口保护价,以此改变企业间相互压价、竞相出口、渔人得利的状况;三是制定一套行业技术标准,以解决以次充好、掺杂使假、假冒伪劣等欺骗消费者的问题。我们相信,随着专业委员会的逐年完善和成熟,通过专业委员会正确的引导运行,国家利益、民族工业利益、农牧民的利益会相互兼顾,在行业自律的前提下,全行业将逐渐进入有序竞争状态,羊绒市场将得到净化和稳定,全行业的整体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将得到有力的推进。

标签:;  ;  ;  

中国羊绒行业面临入世_羊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