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第一精神的第一位--邓小平选集哲学思想研究_邓小平文选论文

物质第一精神的第一位--邓小平选集哲学思想研究_邓小平文选论文

物质第一性 精神第一位——学习《邓小平文选》中的哲学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邓小平文选论文,哲学思想论文,物质论文,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事实胜于雄辨,唯物主义最注重事实。首先我们陈述两件发人深省的事实。我国一位研究者指出:“现代社会中一个熟练工人在一天内创造的劳动产品,相当于整个原始时代劳动产品的总和。”外国一位科学家预言:“在下一世纪内将有可能看到由人工设计的各种生物体,它们象自然生物体那样复制和进化,世界将进入自然生命和工人生命共同发展的人机文化新时代。”本世纪以来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人类社会中引起的巨大变革,呼唤着哲学的现代化。面对着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邓小平概括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结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声春雷,它极大地解放了我们的思想,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在它的启迪引导之下,在深入学习《邓小平文选》的过程中,我们悟出了和时代精神一致的哲学原理:“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一位。”

一、干社会主义必须弄清的首要问题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82页;以下凡引第三卷只注页码)干社会主义是合乎历史大趋势的正义行动。然而,社会主义正义事业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道路是十分曲折的,其中有胜利与成功,也有失误、折腾,甚至有失败和倒退。这一切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呢?

《邓小平文选》,特别是它的第二卷和第三卷,可以说重点是回答和解决这个问题的。邓小平指出:建国以来,“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但什么叫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还在摸索之中。”(第227页)又说:“我们的经验教训很多,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第116页)他一再强调,对于这个问题,“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第137页)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干社会主义必须弄清的头一个重大问题,江泽民把它概括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正如不分清什么是敌人,什么是朋友就不能有效地进行革命一样,不搞清这个首要问题就不能胜利推进社会主义事业。是否搞清这个首要问题,对于社会主义实践的得失成败具有决定性意义。从一个方面来说,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犹疑的困惑,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从另一方面来说,邓小平在总结为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中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没有民主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在深化对于这个首要问题的认识过程中,邓小平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党以这一伟大理论来指导各项工作,极其有效地调动了广大干部和民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国社会主义由此走上了朝气蓬勃的发展道路,取得了震惊世界的辉煌成就。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它是由实践决定的。但须明确,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当然只能在社会主义实践中获得,然而,它不是由这种实践自发地和机械地决定的,绝对不能这样说,此种实践越长认识就越正确越深刻,假如是那样,苏联和东欧的蜕变就根本不可能。情况恰巧相反。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许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第139页)在苏联,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列宁比较清醒,大体接近实际;斯大林在一些方面较正确,但又提出不少糊涂看法,他的后继者可以说是一代不如一代,越搞越混乱,主要原因是他们在理论上日益脱离马克思主义。经过“文化大革命”的大折腾,这些年来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比较清楚了,其中当然有社会实践的一分功劳,但是,我们所以有如此的进步,关键还在于邓小平用马克思主义总结实践的经验与教训,使其从感性前进到理性,从不深刻的本质升华到更深刻的本质。他的这种功劳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客观的社会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理论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叫做物质第一性。理论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干预社会生活,在其间起至关紧要的导向作用,成为社会实践得失成败的决定因素,这叫做精神第一位。

二、“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溯因

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强调:“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第370-371页)

为什么邓小平要强调基本路线管一百年?从哲学方面细心地追溯原因,可以简要地归结为:物质是第一性的,它具有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而精神是第一位的,它具有主导性和关键性的决定作用。

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处于更高的发展阶段,它理应有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都相对落后,邓小平说它“不够格”。社会主义只有在创造出更高更先进的生产力后,才能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才能充分展示其优越性和吸引力。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以发展生产力的目标的经济建设应该成为各项工作的中心。在我们中国,只有坚定不移地抓住这个中心不放,除非发生外敌入侵的战争,在任何情况下都毫不动摇地坚持这个中心,集中全力和持之有恒地发展生产力,艰苦奋斗一百年,才能基本实现现代化,在经济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才能建立起基本合格的社会主义。在当今中国,发展才是硬道理,管一切的大道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动摇了。发展生产力的工作受到冲击,经济必然滑坡,人民生活必须滑坡,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必须缩小,当然是“死路一条”。依据历史唯物主义,人类社会中的一切现象都有物质原因做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由物质力量即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列宁选集》第一卷第88页)由此可见,我们所以要坚持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是以物质第一性原理为根据的。

不过,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再有力,经济因素的力量再强大,它们也不会自动成为根本任务或中心工作。在人类社会中,头等重要的任务也会被人们忽视,把它当作一般任务。这里又显示出思想意识的首屈一指的作用。至关紧要的事情,必须经过领导者决策,把它们体现于路线政策中,并使人民理解接受,它们才能成为全社会集中力量去做的践略大事。要使党的基本路线为各族人民理解、掌握,变成自觉的行动,需要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解释,这种宣传解释工作,必须随情况的变化有针对性地和不间断地进行,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完成。

我们的党一向强调要矢志不喻地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但是,社会上存在着妨碍、阻挠以至冲击我们这样做的势力和思潮。依据邓小平的分析,这种势力思潮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左”的僵化的思想与倾向,一种是右的思想与倾向,一种是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的图谋和举措。无论“左”或“右”,都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因此,要长期坚持基本路线,必须坚决有效地排除“左”右干扰。反对和平演变也非常重要。邓小平尖锐地指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我们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第380页)只有我们以后的几代都坚持马克思主义,有效地抵御和平演变,我们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总之,我们要长期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一方面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使广大群众在思想认识上同党保持一致,另一方面坚持反对错误思想倾向,反对和平演变,排除各种干扰。这两点都表现出思想意识的巨大力量,表现出精神因素在社会实践中关系全局的第一位的统率作用和调控作用。

三、高度重视第一生产力,把“老九”提到第一

邓小平指出“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念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第291-292页)在概括当今世界的巨大变化中,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崭新论断。这一重要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关于生产力的理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邓小平的这一崭新论断,揭示了当代生产过程中的新特点,突出了科学技术在其间的决定作用。早在1978年邓小平就指出:“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当代的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第二卷,第84页)后来他又指出:“高新技术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第二卷,第377页)这就是说,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已走生产的前头,科学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生产过程,在生产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巨大的变革作用,成为改变生产面貌,放大和提高生产力的最主要的决定力量。江泽民指出,邓小平的这一重要论断,“揭示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位的变革作用。”(《人民日报》1991年5月24日)对于物质生产过程,科学技术既是第二性的因素,又能反过来在其间发挥第一位的变革作用,这是当代社会特有的辨证法。

邓小平的这一崭新论断,为我们加快经济发展,兴邦富民指出了广阔的道路。(1)我们要实现现代化,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关键在于把科学技术搞上去。“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第二卷,第83页)(2)振兴中华的基础在教育,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我们的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的后劲,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的就有把握达到。”(第120页)(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应当成为兴邦治国的基本政策。邓小平指出:“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第108页)他大声疾呼,“要把‘文化大革命’时的‘老九’提到第一”,并强调,“我这里说的关于教育、科技、知识分子的意思,是作为一个战略方针,战略措施来说的。”(第275-276页)(4)科学技术是人民致富的好门路,科技人员是人民脱贫致富的“亲兄弟”。(5)中国不能安于落后,必须发挥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鉴于这一点,邓小平强调,“实现人类的希望离不开科学,第三世界摆脱贫困离不开科学,维护世界和平也离不开科学。”(第183页)在宇宙间,只有物质因素才是第一性的东西,相形之下,科学技术是第二性的东西,然而,正是这种第二性的因素具有最广大的神通,能够成为“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22页),在人类社会中,它不仅扮演第一生产力的角色,而且到处转化为兴业成事的建设因素,它已经而且会愈来愈有效地发挥第一位的变革作用,为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建立第一等功勋。不可否认,在狭隘利益的驱使下,科学技术的运用也会产生消极的灾难后果,但也必须明确,这种与科技本性和人民意愿相背离的问题,终究可以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加以解决。这些也都是“精神第一位”的具体根据和生动例证。

四、现代唯物主义的基本公式

现代唯物主义坚持唯物主义的一般原理即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然而它又辨证地理解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克服旧哲学中的机械论,命运论和唯意志论观点,充分肯定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基础上创造客观世界的巨大能动作用,并在考察当代科技进步和社会变化的过程中,推出抓住时代精神主旋律的原理:精神第一位,物质第二位。这两个原理是不可分割的,内在统一的,把它们结合起来,便得到一个简明的公式: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一位。

在宇宙间,只有物质才具实体性,才是本原和第一性的东西。本原是独一无二的,除了物质,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能够成为本原,精神自然不能例外。精神始终是由物质派生的,它没有实体性,不是独立自在的,离开物质,它既不能存在,也不能显示作用。人不能拿思想当饭吃,不能用感情做衣穿,不能靠精神恋爱生孩子,不能凭想象填海移山!精神产生于物质,寓居于物质之中,随物质的变化而变化,特定的精神随载体的消失而消失。这一切表明,精神是第二性的。

就本原和性质来讲,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这是万世不移的公理。然而,就地位和作用来说,情况反过来,精神为第一位,物质为第二位,这也是古往今来的定则。精神源于物质又高于物质,是宇宙进化的最高结晶,它“青出于蓝胜于蓝,”自然地“后来居上”。费尔巴哈说过,“头脑是宇宙的众议院”,具有最大能动性,充满创造基因,潜藏无限智能的精神,在社会实践中稳掌帅旗,领导着潮流,以无限丰富多采的设计来指导人们的活动,以确定具体的理想,信念,道德,纪律,路线,政策,举措,办法来规范,调控人们的行为,由此造成一系列相关物质客体持续有序的相互作用,最终使客观世界发生既合乎自身规律,又合乎人们目的的种种变化。在人的实践领域中,物质作为被改造变革的对象只能屈居第二位,它没有资格占据第一位。因为它是比较低级的东西,具有盲目性和顺从性,真可谓烧、煎、炸、煮、杀、砍、剁、刺,拉长,压缩、肢解、粉碎、融化、蒸发,混合,分离,一切悉听尊便。一句话,物质由于自身的特点甘居第二位,事实上也是处于第二位的。

精神同物质相比不能不占首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历史不会自成,历史是人创造的,人们的一切活动都受思想意识的引导和支配。恩格斯指出:“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一切,都要通过人的头脑,甚至吃喝也是由于通过头脑感觉到的饥渴引起的,并且是由于同样通达头脑感觉到的饱足而停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324页)人们的一切活动归根到底是由物质原因引起的,推动人们去从事活动,主要是物质需要,物质利益,客观形势,客观趋向,社会矛盾,社会冲突等。但是,任何物质原因都必须通过思想意识,转化为动机,决策,举措等,才能发生推动作用,否则,它们的作用就会淡化甚至消失。中国人口是世界之最,物质需要,物质利益是最广大、最迫切的,然而,在十年动乱中,它们对中国人民的推动是微乎其微的,许多人宁肯过清贫生活也不想放手去创作物质财富,这是贫穷光荣的观念,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和批判“唯生产力论”的气氛所造成的,精神由于具有决策、指挥、调节、控制等特殊职能,理所当然地居于帅位、首位。

精神第一位不是主观臆想的命题,而是从社会历史过程中概括出来的科学真理。这一真理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它有许多相互联系的表现:

(1)党的思想理论对于创造历史的活动具有第一位的导向作用。

(2)党和国家的路线政策,对于全国各项工作具有第一位的规范作用。

(3)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具有第一位的变革作用。

以上三条前面已经做过说明。依据邓小平的有关论述,精神的第一位的作用还有如下一些各具特点的显示。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于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具有第一位的保证作用。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第二卷,第133页)反之,如果不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末,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会失去生机活力,就可能亡党亡国。

(5)理想、信念对于正义事业具有第一位的鼓舞作用。邓小平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够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第110页)“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第190页)邓小平一再指出,我们要成功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用理想、纪律把全体人民团结起来,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四有”新人。

(6)良好的党风、社会风气,对于社会主义事业具有第一位的保护作用。邓小平说,“我赞成陈云同志讲的,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第二卷,第318页),邓小平一贯站在这一立场,反复强调要加强党风建设,大力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纠正各种不良风气。他严肃地指出:“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个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第三卷,第144页)又指出:“实行开放政策必然带来一些坏的东西,影响我们的人民。要说有风险,这是最大的风险。”(同上,第156页)这些极其深刻的论断,从另一个角度阐明:优良的党风和民风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守护神。

(7)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敢闯敢“冒”的进取精神,对于走新路、干新的事业具有第一位的支撑作用。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邓小平就指出:“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没有这样一大批闯将,我们就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状况,就无法赶上更谈不到超过国际先进水平。(第三卷,第133页)南巡谈话中又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第三卷,第372页)这些论断是从实践经验中概括出来的,具有颠扑不破的真理性。

(8)人民领袖的卓越智慧,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无产阶级事业的发展具有第一位的决定作用。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时指出:“我们之所以有今天,都应归功于他;现代运动当前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应归功于他的理论和实践的活动;没有他,我们至今还会在黑暗中徘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第457页)对于毛泽东,邓小平也几次发表过类似的评价意见。他指出,毛泽东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没有毛主席,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第二卷,第303-304页,第138页),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是,站在人民斗争前列的杰出领袖又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这二者并不矛盾。(参见第二卷第159页)

(9)雄心、壮志对于成就任何事情都具有第一位的奠基作用。

(10)胆识、气魄、百折不挠、千挫不回、万难不屈的坚强意志,对于实现既定目的具有第一位的推动作用。

精神第一位的论断,正是上述十种形式不同,各具特色的“第一位”的提炼和升华。

五、若干相关问题释疑

邓小平哲学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对问题的阐发务求彻底。重新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都是生动的例证。马克思曾指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笔者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一位的命题,是彻底唯物论和彻底辨证法的和谐统一。以邓小平为榜样,力求思维通达彻底,我们就能有效回答各种诘问责难,释去其间的疑云。

其一,肯定精神第一位,承认精神具有决定作用会不会滑向唯心论?绝对不会!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强调,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区分,是以物质和精神谁为本原,谁为第一件来确定的,决不能在别的意义上使用这两个概念,否则就会引起混乱。我们是在坚持物质第一性这个大前提下来讲精神第一位。这就从根本上坚持了唯物论立场。把承认精神具有决定作用的观点视为唯心论的人,其实没有真正搞清楚“精神究竟是什么”这个最简单的问题。依按彻底的唯物论,一切精神都以物质为内容和对象:(1)科学理论是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再现;(2)科学设计是理想客体,理想事物的蓝图、模型;(3)行动计划是反对和改变事物现状的程序、方式、办法;(4)智慧是掌握机遇,利用形势、役使条件、驾驭规律的艺术、技巧;(5)智能是变革、创造客观世界的才能、本领。我们分析说明精神的地位和作用,必须坚定地站在这个立场上。精神作为物质的内在属性是物质的“第二个我”,精神的决定作用反映着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由物质决定作用转化而来的,二者在本质上是同一的;精神在实际中对物质的决定,说到底是物质的自我决定。这是彻底的唯物论,也是彻底的一元论。

其二,肯定精神具有决定作用是否违反决定论?我们的回答是:违反了机械决定论、命运决定论,但符合辨证决定论、科学决定论。历史过程中决定作用的特点是:一分为二,二归于一。在总体上是一种决定作用—一物质及其运动规律的决定作用。而在运行中,物质的决定作用转化为精神的决定作用,精神的决定作用在本质上表现和贯彻物质的决定作用,当客观世界的改造达到与精神模式相吻合之时,精神的决定作用又还原于复归于物质的决定作用。用一个公式来表现就是:

物质决定作用—一精神决定作用—一物质决定作用

比如,宜昌市附近长江的水情、水文以及两岸的地形、地质,决定了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设计(包括设计思想、设计方案和相关的行动计划);这种设计在此项工程实践中起到实实在在的决定作用,是该项水利工程胜利建成的保证;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完成后,这一新型物质实体对相应的认识、审美以及新的设计(比如三峡工程的设计)又起决定作用。毛泽东思想产生于和决定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反过来成为引导这种革命走向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促进旧中国变新中国的历史飞跃,而新中国的诞生,又引起、决定人们思想观念的全面更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以及历史作用的显示,也有与此相仿佛的情况。由此可见,在真实的历史过程中,精神的决定作用不仅不排斥否定物质的决定作用,反而弘扬、提升了物质的决定作用。这种体现了物质决定作用和精神决定作用辨证统一的决定论,是真正科学的彻底的决定论。一些学者所以竭力把精神决定作用排除在决定论之外,主要是由于他们的思维不彻底,没有懂得这个道理。

其三,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一位的原则,同党的思想路线是否相抵触?一点不抵触,相反,只有懂得这个原则,才能自觉地坚持党的思想路线。邓小平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第二卷第243页)解放思想的目标,一方面是使思想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具有真理性,一方面是推出解放新问题的新思路,创造新的事物。精神的根本职能,是在反映现实世界的基础上,重构、创造新的客观世界。为此,精神对于现实世界必须采取革命的二重性态度:既接受时代背景的制约,又想方设法克服此种制约;既从现有条件出发,又努力支配、役使那些条件;既承认眼前现状的现实性,又积极反对和改变现状;既尊重、服从必然规律,又反过来控制、驾驭必然规律。一言以蔽之,精神对于物质因素构成的现实世界,既要企图突破它、超越它,又切实使这种突破、超越根据于和符合于客观实际。前者就是解放思想,显示了精神第一位,后者就是实事求是,显示了物质第一性。这二者的结合与统一,完整地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

其四,强调精神第一位会不会导致精神万能论?答案应是否定的。“文革”期间流行的那种认为精神可以无条件决定一切和改变一切的“精神万能论”,是完全错误的,必须坚决反对。但须明白,强调精神第一位同抹杀物质的制约作用、主张盲目蛮干没有直接联系。依据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在创造客观世界中所承担的任务越宏伟越艰巨,它对自己的要求就越高越严。理由很明显,人们在实践中的理想,计划只有根据于和符合于客观实际,他们才能获得成功,走向胜利;人们的决策,举措若有失误、差错,他们就必定遭到客观规律的惩罚,饱尝失败挫折的煎熬。以物质第一性为基础的精神第一位的命题,体现了战斗唯物论和革命辨证法的有机统一,它一方面给人信心、力量,催人奋发进取,另方面教人清醒冷静,令人谦虚谨慎。

其五,人类实践应怀抱的最高理想是什么?马克思恩格斯曾怀抱过一个宏伟的理想:“使必然性服从自由,盲目的经济力服从人的理性力。”(参见《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一卷第782页)这种理想也正是人类实践应怀抱的最高理想。人类是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英,是最高的存在物,人类的精神是宇宙进化的最高结晶,他们理所当然地要在实践中抱有这种理想。这一理想,是精神面临一切的领导地位和最高权威性的决定作用的生动概括。以科学为核心的精神力量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一定能够实现这一雄伟的理想。有人曾经断言,精神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起决定作用,这种论断在理论上是幼稚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是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我敢断言,在这个科学唱主角的时代里,否定精神第一位和决定作用的哲学是没有希望的哲学,这种哲学只能导致思想的的僵化和哲学的贫困,必将遭到世人的讥笑!

唯物辨证法认为,“相互作用消除了一切绝对的首要性和次要性。”在无限错综复杂的人类社会中,“第一”、“首要”、“最大”、“压倒一切”等,都是不会是唯一的和固定不变的。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形势下,邓小平就分别讲过“发展社会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稳定”,“压倒一切”。本文所引述的邓小平的种种论断,作为观察问题所显示出来的思维的客观灵活性,具有极大的启发性。“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一位”的论题,正是在这种思路开导下建构出来的,虽不敢说完全正确,但自信不是文字游戏。如果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观点的重申和宣传,肇始了赤县神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一位”论断的提出和阐扬,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观念的大进步和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大飞跃。

标签:;  ;  ;  ;  ;  ;  ;  ;  ;  ;  ;  ;  

物质第一精神的第一位--邓小平选集哲学思想研究_邓小平文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