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胆囊息肉的分类
在上世纪80年代,Christensen对部分胆囊良性肿瘤患者进行了分类,将良性病变患者分为良性肿瘤性、假瘤性两类,目前针对胆囊息肉患者,主要根据良恶性分类。大部分患者为良性,以胆固醇性息肉最为常见,胆囊腺肌症、炎症性息肉腺瘤样增生也有发生。恶性病变的发病率较低,因而患者在面对自身病变时,不要惊慌,须遵从医生安排完善相关检查工作,以明确诊断。
2 胆囊息肉的临床特点
胆囊息肉患者多无特异性表现,患者以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不适症状。临床体格检查中可见墨菲氏征阳性。诊疗中发现,胆囊息肉的发生存在显著的年龄及性别特点,以30~59岁人群高发,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部分地区男性的发病率可超女性5倍,因而有部分研究将性别纳入胆囊息肉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与此同时,机体部分病症也会增加胆囊息肉的发生风险,常见有胆囊腺肌增生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高脂血症、高血糖等。而近年来呈现高发趋势的主要因素则为人们的生活行为习惯的改变,饮食作息不规律、吸烟、高脂饮食、饮食不均等均会导致本病的高发。
3 胆囊息肉的临床检查
目前临床诊疗中针对胆囊息肉应用最为广泛的检查方式为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具有快捷安全、无创、价格低廉等优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根据胆囊息肉的分类不同,超声特征也不同,胆囊炎性息肉,发病部位主要在胆囊的体部与颈部,呈现多发特点,可见相关病变部位出现向胆囊腔内突起的乳头状高回声结节,病灶内部的回声不均,偶有点状的血流信号。胆固醇性息肉主要发生在胆囊壁,病灶特点与炎性息肉相近,本类息肉可发生在胆囊的各个部位,呈现多发的特点。胆囊腺肌瘤样增生患者给予超声检查时,可见明显的胆囊壁增厚,呈现局限性的特点,致使胆囊内部凹凸不平,减小内腔。 胆囊腺瘤则呈单发特点,超声检查可见局部乳头状、圆状的中等回声结节,边缘模糊。胆囊癌主要位于颈部或体部,超声检查可见局部叶状、乳头状的低回声团块,部分呈混合回声,病灶区域血流丰富。
4 胆囊息肉的手术治疗
目前针对胆囊息肉的治疗以手术为主,以不同术式的胆囊切除为主,如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等。近年来伴随微创医学的发生,微创手术在本病中的应用价值也日益突出。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较为常用,患者对手术治疗多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但近年来伴随医疗技术的发展,手术的效果与安全性在不断提升,术后疼痛症状也较轻。目前腹腔镜手术以三孔法常用,即在腹部胆囊区域适宜部位作三个大小适宜的切口,一般选择脐下、剑突下偏右侧、右锁骨中线肋下等,切口总长度不超过3cm,置入气腹针、腹腔镜及手术器械后,进行CO2气腹的建立,对腹腔情况进行探查,同时明确胆囊区域,对胆囊进行解剖,明确胆囊粘连情况,胆囊张力较大者,须先行囊底穿刺,适量抽取胆汁后降压,便于胆囊的切除。部分患者病情较为严重时,须接受中转开腹治疗。胆囊切除后须对残端进行观察,明确无胆汁溢出后,进行局部缝合包扎处理。
在胆囊息肉手术治疗过程中,须结合患者胆囊具体病变情况,必要时作术中病理活检,以明确息肉的良恶性情况,若发现恶性病变,须立即给予手术方案的调整,根据病变浸润范围与深度进行手术方案选择。
5 小结
胆囊息肉是一种致病因素较为复杂、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的消化系统病变,本病的发生与人们生活行为习惯的改变直接相关,在日常生活中,须规律饮食与作息,重视各类营养物质的科学合理补充,尽可能戒除吸烟酗酒的习惯。高脂血症、高血糖、高胆固醇血症者,须重视定期的体检,可选择定期的腹部超声检查,以提升疾病的早期发现率。年龄、性别、乙肝病毒感染、不健康的生活行为习惯、血脂血糖相关的慢性病变均为胆囊息肉发生的常见危险因素,患者须明确自身的危险因素,重视本病的早期预防,若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痛等症状时,不要忽视,须立即就医。而在疾病确诊后,要保持平常心态,以较为积极良好的状态接受手术治疗,就现今医疗技术而言,胆囊息肉手术治疗的效果与安全性均较高,因而患者须严格遵医嘱接受治疗,以提升诊疗及预后效果。
论文作者:杨以刚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6
标签:胆囊论文; 胆囊息肉论文; 患者论文; 超声论文; 本病论文; 发生论文; 手术治疗论文; 《健康世界》2019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