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企业是否真的需要转型?——温州企业发展中值得商榷的三大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温州论文,三大论文,企业发展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偏居浙南一隅的温州曾经一直默默无闻,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温州因“姓资姓社”的争论而被国人所知。“温州模式”也在争论中形成,并顽强地生存着。但也有不少人指出,“温州模式”存在着很多缺陷,严重影响了温州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如产权障碍、分散经营的中小型企业难以联合、重组,实现扩张;家族管理制度弊端显现;传统经营模式难以面对国际市场竞争;依靠专业市场和营销员的营销模式无法包打天下;产品结构调整及开发能力太差;以单纯赢利为目的的观念限制了企业的更大发展。呼声最高、讨论最多的是企业制度要不要创新,企业规模要不要突破,技术和人才怎样引进。
家族制到底要不要打破?
温州企业绝大多数是家族企业,很多人认为家族制落后于现代企业制度,效率低下,不突破,温州模式将走到尽头。对于企业锁定家族制的原因归结为温州人大多“宁为鸡首,不为凤尾”的心态,认为他们不愿外人进入,不愿与别的企业合作,不愿接受股份公司的企业形式,更不愿被其他企业兼并或接管,这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路径依赖。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家族利益的实现也要以盈利为前提。笔者以为选择家族制是大部分温州企业基于当前经济环境、现有文化价值导向和自身发展阶段权衡之后的理性选择。
首先,家族制是绝大部分温州企业创业的必经之路。中国当前特定的金融体制主要为国有企业和大企业服务,民营中小企业贷款难,家族资金是企业融资的保障。多数温州企业的发展靠的是资本积累,而非资本集中。尽管这几年来广发、浦发、交通等银行相继进入温州,也开始把目光转向中小企业,但情况依然没有多大的改观。目前,温州中小企业只有20%的资金来自银行。这一点上说,家族制是温州企业无奈而又必然的选择。
其次,从决策的过程看,家族企业可有效地保证决策的效率和灵活性。家族企业内部由于“三缘关系”而知根知底,有着不可言喻的默契,从而减少了磨合成本,缓解了各职能部门的冲突。在经济体制不断变革、法律法规不健全的背景下,家族企业是降低交易成本的最佳制度安排。理论上最优的制度不一定是现实中最合适的选择,往往次优的制度才是最佳选择。从法律上说,我国各项法律制度,特别是信用制度还没有建立完备,使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委托-代理成本很高。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同样存在于民营企业。中国现在最缺的就是“诚信”,所有者无法找到一个对职业经理人忠诚、保守秘密的信用评价体系和完善的经理人市场,也没有一个很好的激励约束相容机制避免经理人的道德风险。现有的环境迫使企业家不敢贸然选择外部经理人的进入,只能从家族中找可靠的代理人。
此外,制度变迁的成本很高,从家族制到现代企业制度的变迁是一个家族内部成员之间利益以及家族与外部投资者之间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当制度变迁的成本高于变迁带来的收益时,变迁就不是一种“帕累托改进”。
就目前温州企业而言,很多企业都未到需要变迁的时候。吴敬琏先生也说过,企业形式无所谓高下,只要在当地管理交易成本最低就是好形式。相对低一级的制度形式可以做好的,就不必非得改到有限公司或股份制不可。当家族内部所能动员的资源已无法满足企业对生产要素(特别是人才、资本)的需求时,家族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自然会走上变迁之路,而无需事先刻意强调、人为安排或政府强行推进。如正泰集团南存辉的个人股权现已稀释到20%,德力西、华峰、康奈等都进行了相应的变革。并且,这种变革也是温和的渐进式的,是随着企业规模与经营的发展而同步进行的,并非一日之功。
怎样摘掉“人才和技术跛子”帽子?
有人认为,中国已告别了短缺经济,特别是加入WTO后,温州若不改变产业结构,不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将不会再有昔日辉煌。因此,“温州模式”在提高和发展中已不能只停留在对原有的产业和产品的提升上,而应该向更高的产业结构升级,应向高新科技进军。在这里,我们要强调温州企业的主体是中小企业,而非正泰、德力西等年产值几十个亿的大企业。就这部分主体而言,笔者以为应继续保持现在的产业优势,而不可贸然进军一点都不熟悉的高科技行业。由于温州的中小企业缺乏必要的创业信息和发展信息,容易造成企业不了解所使用的技术以及与之相关的设备和人才。在这种情况下,盲目进入没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最后只能带着一身伤回到原地,甚至倒闭。
温州大部分企业生产鞋、衣服、眼镜等小商品,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这些都是属于人的生理和安全需要,即较低层次需要的产品。而在技术层面上,温州产品很多也属于中低档产品。但需求和技术属于中低档的产品并不等同于质量很次的产品。在温州二次创业后,质量、品牌都得到了提升。温州的产品一向以它合理的性能价格比受消费者青睐。价廉是温州产品的一个很重要的卖点。2001年,中国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为6860元,农民人均收入为2366元,特别是我国城乡之间和不同地区之间居民的收入水平有较大差距,有很大比例的居民基本上只能以购买中低档次的消费品为主。这几年温州经济一直走在前面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这一点。比之国际市场,温州的优势更是在中低档产品上。这一产品层次的消费需求大,弹性小,产业稳定性大,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更重要的是,这是温州的优势所在。如若让温州放弃这一优势,勉强进入高科技行业,无异于让一个喜欢素食的人放弃面前大盘的素食而和众多比自己高大的人去抢夺并不喜欢的肉食,结果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上,温州也有过一些民营企业选择了技术上略高一筹的产业,但基本上都以失败而告终。温州在传统产业上的成功是符合比较优势原则的。温州现在的主导产业,如鞋、服装等,都是生活必需品,在中国不但不会迅速衰退,还有可能在较长时期内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因此,温州只要在现有的条件下,把比较优势发挥到极致就可以了。
中小企业由于本身的特点所限,如果想完全依靠率先创新的方式实现技术进步,是不切实际的。并且率先创新的风险很大,成功率较低,而模仿创新的成功率则较高。对于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还可以实行合作创新的战略。中小企业可以与别的企业结成战略联盟,也可以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组成技术开发小组合作开发,使科研直接与经济相结合。
综上所述,温州应保持自身的产业优势,以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为主,提升原有产品和产业。
企业规模到底要多大?
温州企业以量大个小而出名,中小企业在温州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总量上来看,2001年温州工业中小型企业(按年产值500万元以下的规模以下工业企业计算)总数为12.89万个,占全部工业企业总数的97.6%;产值为1171.94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58.44%。从增量来看,从1978-2001年23年间中小企业数增加了12.48万个,占全部工业新增企业个数的97.6%;中小企业工业新增总产值为1160.82亿元,占全部工业新增总产值的58.21%。如果加上第三产业的中小企业,所占的比例将会更高。于是,有人就说温州人偏好当老板,温州偏好中小企业。其实,准确地说,中小企业是温州唯一而又无奈的选择。
解放后30年,国家对温州工业的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只有6亿多元。众所周知,国家对浙江省的投资本来就少,而温州只占同期国家对浙江省投资总额的3.24%,与其作为浙江三大城市之一的地位极不相称。温州一没国家投资,二没利用外资的地理优势,更没有历史形成的关于现代经济增长的知识和资本积累,惟有一群敢于与命运抗争的农民。在这种情况下,温州只能选择小而又小的家庭作坊。改革开放20多年,温州企业还来不及长大。
企业要做大,要么靠自身资本积累,要么选择资本集中。温州选择的是前一种方式。温州的上市公司仅一家,还是国有资本控股的。企业规模偏小,确实已成为一个影响发展的问题。对于中小企业,通常用“船小好调头”来形容,但在风浪大时来不及调头就已颠覆,而经济环境已逼迫着你不能在风平浪静的小河港里行驶,加入WTO后,小船没有选择地冲进了世界的浪潮。
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联合或利用资本市场把企业做大,但企业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拔苗助长,亦不可匆忙上市。温州现有的几种联合形式值得继续发扬光大。一是以产品为中心的联合。由大企业负责生产技术难度高、附加值大的核心产品,而中小企业大多加工各种技术要求低、专业化分工程度高的零部件和半成品。如正泰、德力西、天正集团等就是在这种多层次的专业化协作分工的基础上建立并壮大的。二是以销售为中心的合作方式。由一家较大的贸易性企业为核心企业,根据订单来收购其他小企业产品并负责专营销售。如鹿城的打火机和永嘉桥下的服装。三是以品牌和商标为中心的网络式协作方式,小企业产品使用统一的质量标准,统一的商标,再由核心企业在全国建立强大的销售网络进行销售。这种联合要以良好的企业文化为支撑。如美特斯·邦威和红蜻蜓集团。
通过以上形式的联合,各企业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专业化分工和协作性强,比市场稳定,比层级组织灵活,能避免集群内部的恶性竞争,获得规模经济以及其他竞争优势。有人称之为“中小企业集群”。可能就温州而言,这种联合是使中小企业迅速发展成大企业,或者说获得规模经济的好处的最便利最合适的方法。星罗棋布的中小企业如果只是一盘散沙,只知道“窝里斗”,那就不会有什么发展。所以,应该联合成为真正的中小企业集群。温州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也应该是中小企业群体,而非单个企业。只有中小企业群体才能避免大企业过度过快膨胀,成为“大而全”的“泥足巨人”,才能在保持灵活性的同时具有外部规模经济,并启动大企业的内部规模经济。
上述三个方面,即企业制度、技术、规模之间并非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它们都是企业的重要组成要素,一者的选择会影响其他两者的选择。它们的选择和结合都要符合企业的发展阶段。企业要不要引进现代企业制度,是不是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是关键问题,重要的是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来做,要量力而行,而不应超越发展阶段盲目追求“现代”。温州经济向来是老百姓经济,有着自发的、自觉的发展历程。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所长陈东琪曾送给温州八个字:“顺其自然,保持个性”。只有有个性的经济才是有竞争力的经济。(浙)
标签:温州论文; 中小企业贷款论文; 温州交通论文; 家族企业论文; 经济论文; 温州银行论文; 温州中心论文; 德力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