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持续审计;信息化;大数据;云计算
1、引言
传统审计的抽样审计技术和事后审计模式存在效率低下、监督滞后以及监督效果弱化的缺陷,以数字化审计为驱动的技术和审计模式的创新研究迫在眉睫。审计工作作为一种对数据识别和分析的活动,与大数据的新型信息资源的内涵具有很高的契合度,而实时数据传递、大量数据分析、快速数据处理等技术必将在实现常态审计监督提供很高的应用价值。因此,如何将大数据技术融入到持续审计的建设中,实现以预防、控制、检查为一体的审计模式,将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课题。本文在此背景下,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审计的影响研究,以持续审计模式变革为研究重点,构建了审计作业趋向实时化、远程化,审计成果运用趋向智能化、可视化,审计项目管理趋向信息化、综合化的审计模式。
2、持续审计的发展
进入21世纪以后,在AICPA和CICA的推动下,持续审计正式迈向实质性的推广阶段。2003年3月,IIARF(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研究基金会)发布了名为《持续审计:内部审计师的潜力》的研究报告,该报告给出了内部审计人员运用持续审计的调查结果。其次,安然和世通财务舞弊案使人们更加切实地认识到了持续审计和实时监控的重要性。2002年,SEC颁布了SOX法案(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从制度上推动了持续审计的发展。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审计职业人士也开始重视持续审计在审计中的地位。持续审计真正实现了由“结果审计”向“过程审计”的转变,全面跟踪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和管理工作,一方面确保了审计质量,降低了审计风险。另一方面能够为被审计单位提供更多更好的审计增值服务。
3、电网企业持续审计路径探索
(1)电网企业审计系统建设路径
2011年~2014年,国网公司相继建成了ERP业务审计系统和管控业务审计系统两个审计作业工具,实现了对ERP业务、电力购销、财务管控、基建管控等核心专业的联网实时查询。随着国家对审计监督的全新定位和审计全覆盖的客观要求,国网公司于2018年底启动了数字化审计平台建设项目,该平台依托全业务统一数据中心,集成现有审计门户、审计综合系统和审计作业系统,建设覆盖全面、资源共享、流程清晰、数据完整、智能高效,可视化、互动化、可扩展的数字化审计平台经过需求研讨、系统开发、功能测试、试点验证近一年的努力,系统于2019年初正式部署实施,实现了周期性审计向持续审计转变、在线查询向风险预警转变、查错纠弊向咨询服务转变。(如图2所示)。
图2 数字化审计平台建设架构
一是建立审计数据中心。以全业务统一数据中心为主、审计业务库为辅的整合型数据源,结合溯源监控平台的数据源解决方案,确保审计数据源的真实、完整、可靠。二是提供查询穿透力强、跨系统、跨专业的多维数据分析工具。根据现有审计人员计算机能力差异化的工作实际,区分计算机能力强的审计人员、具备一定计算机及数据分析基础审计人员、普通审计人员三类用户,分别提供自主分析工具、自助分析工具、固化审计规则功能点三种应用方案,满足不同用户的数据分析需求。三是逐步形成覆盖任期项目全业务的智能审计模型体系。通过使用多维数据分析工具,孵化出具有查询穿透力强、多维综合分析、智能疑点筛查功能、精准定位问题的审计智能模型体系;打造模型实验室,提供模型测试和结果效验等高级应用功能,逐步形成适用性较强的覆盖任期项目全业务的审计智能模型体系,固化至数字化审计平台中,编写审计智能模型原理说明、使用方法并应用推广,后期再根据政策变化和使用情况,不断维护、完善或终止审计智能模型。
(二)持续审计探索实践
为更好地履行审计职责,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实现审计关口前移、筑牢常态监督防线,**电力主动适应“新常态”、探索“新思路”、谋求“新作为”,积极探索信息化条件下审计方式和手段的创新,依托审计作业工具,发挥资源集约优势,开展持续审计监督,打造“持续监控、智能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的数字化审计模式,为全面开展持续审计、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奠定基础,实现了审计监督价值增值的目标。
1.转变审计组织方式,构建上下联动审计机制
成立审计中心,补充技经、营销、物资、法律、计算机专业背景的审计人员,建立层级负责、上下联动的审计责任制度,由公司统一调配审计资源和数据资源,统一制定工作方案,统一开展数据分析,按照“持续监控、智能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的模式开展持续审计。充分发挥审计部与审计中心一体化运作的人力资源集约化优势,集中开展大数据分析,锁定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疑点,发挥地(市)审计人员熟悉基层情况优势,把分散核查落到实处。
2.转变审计作业方式,创立实时审计监督模式
借助信息化技术开展持续审计监督,初步建立起审计预警警示机制,实现审计关口前移,由事后监督向日常监督转变,由周期审计向持续审计转变。以当期发生的经济业务为审计对象,每月对22家基层单位20个管理风险点开展持续审计监督,及时发现少收基本电费、业扩报装现场与系统脱节、未及时抄表、超限额支出现金、未履行招投标手续、提前支付工程款等52类问题,涉及金额千余万。
3.转变审计思维方式,提升内部审计价值增值
实施总体审计模式,通过对全部数据多维度、深层次的分析,发现隐藏在细节数据中对审计问题更具价值的信息,有效规避抽样审计的风险,保证审计人员对各单位经营管理情况做出客观、公正评价。转变传统审计查错纠正的惯性思维,将审计人员工作重心从繁重的数据收据、整理、分析转向业务风险分析和企业经营管理诊断。2019年上半年,根据持续审计监督成果向公司提交营销、财务、工程、人资4个专业分析报告,提出意见建议50余条,为公司决策提供有效支撑。
4.转变问题整改方式,提高审计成果运用效率
做到边审计、边规范、边纠正,将违法违纪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减少重大违规违纪问题发生,取得较好的成效。对连续2次发生同类问题的单位进行月度考核问责,与问题单位绩效薪酬挂钩,坚决遏制屡查屡犯。2019年上半年,追收电费资金、提前支付工程款百余万;规范调节指标行为5次、超限额支出现金行为12次;调整业务流程、规整制度5条。
(三)持续审计展望
通过探索实践,电网企业要想进一步推进持续审计监督,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1.转变现有审计理念,推动持续审计发展
要想在电网企业内部审计中推行持续审计,首先要改变企业管理层与内部审计人员的观念,了解持续审计的优势。持续审计能够提供实时的信息,帮助管理层实现对企业各部门的实时控制;持续审计下的复核程序很简单,由网络获取数据,然后由计算机独立完成,减少现场审计的成本支出,减少出现错误和误差的可能性。同时网络化的审计报告能够减少报告打印、传递方面的成本支出。
2.健全审计分析模型,筑牢持续监督防线
在现有数字化审计平台系统功能点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拓展持续审计监督范围,逐步将持续监督触角扩展至公司经营管理的各关键环节,研发应用于工程、物资招投标、人资、集体企业管理等多个领域的审计分析模型。结合不同单位自身的业务特点、管理模式和核算情况,搭建适合各自单位特点的前置预警模型,及时提示公司日常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效规避经营管理风险。
3.确定系统监督频率,提高持续审计效益
与传统的期间审计相比,持续审计的频率大大增加,如何合理确定持续审计的最优频率和审计实施的最佳时间是关键。目前,审计频率和审计时间的确定有次数交易、期间审计和实时审计三种战略,审计人员应根据持续控制评估和持续风险评估的结果,对不同领域的风险大小进行排序,在充分权衡数据库差错、平均审计成本最小化、审计风险、信息需求者的需求和审计系统的性能后确定采用何种战略。
4.拓宽专业培训渠道,培养审计信息化人才
开展信息化审计关键在人,要针对审计人员特点和审计队伍现状,开展多层次、分类别、多形式、重实效的信息化人才培养。选派业务骨干参加审计署、审计协会组织开展的各类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审计培训,定期邀请计算机审计方面的专家及先进典型开设讲座、传经送宝,与高校在大数据审计领域跨界合作寻求技术创新,建立模拟实验室开展情景化培训,提高审计人员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和审计实战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文秀,刘雷,2012:持续审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13-2014:审计署内部审计科研课题[M],P177-192
论文作者:戴斐斐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电业》2019年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7
标签:数据论文; 审计监督论文; 人员论文; 业务论文; 电网论文; 模型论文; 系统论文; 《中国电业》2019年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