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的统计分析及其理论研究关注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统计分析论文,理论研究论文,视角论文,报刊论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8年,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继续呈现出繁荣与发展的景象,职业技术教育学者们对实践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探究,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界公认的高质量的学术期刊,每期从全国数十种报刊杂志中平均筛选13篇文章,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的热点与发展走向。我们对2008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全年所转载的156篇文章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并对2009年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的走向进行了展望。
一、栏目设置与转载论文的概况
(一)栏目的设置
2008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全文转载了156篇文章,比2007年的83篇增加了将近一倍,除了《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和《中国职业教育形势和今后发展的目标任务》两篇专文外,其他154篇文章分别包括在设置的9个栏目之中(相对于2007年7个栏目多了“本期关注”和“职教史”专栏),其中“高等职教、本期关注、中等职教、农村职教、特别关注、比较与借鉴”为常设栏目,而“高等职教”“比较与借鉴”为每期必设栏目,见表1。
表1 2008年《职业技术教育》栏目设置一览表
栏目名称栏目设置次数 转载论文数量 排名
高等职教 12 37 1
本期关注 11 31 2
比较与借鉴12 25 3
中等职教 11 22 4
理论经纬
6 13 5
农村职教
5 10 6
职教史 4 7 7
改革与发展 3 5 8
特别关注
1 4 9
(二)源杂志转载量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全文转载的156篇论文来源于全国的59种学术刊物,比去年多20种,如表2所示,排名前5位的仍然是《职业技术教育》(长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职教通讯》(常州)、《教育与职业》(京)、《职教论坛》(南昌)5种期刊,这5种期刊共有78篇文章被转载,占所有被转载论文总数的50%,说明这些刊物在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中的学术地位的稳固性。同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学术论坛》、《比较教育研究》等刊物2008年加大了对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的关注和重视,转载量较2007年有所增加,见表2。
(三)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的情况
在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所转载的156篇论文中,有42篇是两个作者或多个作者,考虑到第一作者的贡献比较大,因此只统计了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的情况。来自高校的文章为105篇;其中,普通高校为32篇,占论文总数的20.5%;来自师范类高校的为38篇,占论文总数的24.4%;高职院校的论文为35篇,占论文总数的22.4%;来自教育研究机构的文章为42篇,占论文总数的22.9%;其他单位9篇,占论文总数的5.8%,见表3。
(四)源杂志所在栏目分布
《职业技术教育》(长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职教通讯》(常州)、《职教论坛》(包括综合版和教研版)(南昌)所涵盖文章的内容比较广泛,几乎各个栏目都有所涉及,而其他所转载的文章主要分布在“比较与借鉴”“理论经纬”等栏目,体现了各个杂志关注点的不同。见表4。
二、所关注的研究方法、主要研究领域和基本观点
(一)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转载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来看,有72篇论文采用的是定性研究法,占所有被转载论文总数的46.2%;采用比较法与统计法的分别有35篇、18篇,占被转载论文总数的22.4%和11.5%;调查法13篇,占所有被转载论文总数的8.3%;采用文献法有8篇,占所有被转载论文总数的5.1%;图示法和个案法各5篇,分别占所有被转载论文总数的3.2%。
(二)转载论文关注主要研究领域和基本观点
1.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1)职业教育的内涵、属性及其发展。如何界定职业教育?众说纷纭的现状使得研究者、决策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无法对此充分理解、沟通,这也就极大地阻碍了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有学者通过研究,将职业教育概念界定为职业教育是指注重提升个体职业素质的教育,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针对性,主要以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态度为教育内容(董仁忠,第7期)。要促进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可以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管理效能的方式加以实现(张立今,第1期)。
职业教育本质属性到底是“教育性”还是“训练性”是许多学者关注的问题。有学者从职业教育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出发,分析“训练性职业教育”和“教育性职业教育”的本质区别,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应当理性寻找技术哲学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教育哲学基础,将陶冶教养、启迪灵性和发展个性贯穿于“教育性职业教育”的始终,将培养达到“自由境界”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作为目标(徐平利,第3期)。目前,对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特别是基本理论问题没有深入进行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认识职业教育理论结构,以至于研究工作不能有效推进。当下可以用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中的“硬核”理论来进行补充(刘诗能,第6期)。因此,研究职业教育的诸多问题,是从理论到理论或是从概念到概念,还是从历史到现实,这不仅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许多现实职业教育问题,都有深刻的历史根源。通过对职业教育发生、发展过程的史料的分析和整理,了解其过去,可以认识其现在、预测其未来,发展其中的内在联系,从而揭示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翟海魂,第3期)。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很多研究者开始关注职业教育的价值问题,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但是研究还是比较薄弱,系统性较差,有学者从基本概念入手,尝试构建职业教育价值的理论体系,以期对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有所贡献(唐林伟,第10期)。
(2)职业教育学科发展。在深度的职业研究基础上,创建职业科学的学说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职业教学论思想,为职业教育研究开拓一片天空。有学者根据德国学者的研究成果,通过思辨性的梳理,对职业科学学说的缘起、发展和前景作了思考性的概括(姜大源,第1期)。20世纪上半叶,职业教育学经历了从西方引入我国并逐步实现本土化的过程,在此期间,职业教育研究者们介绍国外经验,积极开展实践并进行理论总结,为职业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宫雪,第10期)。职业教育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随着教育与经济发展联系的不断加深,学科体系不断完备,科研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但是目前对职业教育的研究仍处于一个初级阶段,许多基本理论研究尚未达成共识,面对一系列的问题,有学者对职业教育学的研究范式和学科发展做出思考,以期能够更好地促使职业教育学获得更深层次发展的动力和养分(潘建华,第3期)。职业教育学学科性质定位的不准确直接影响其学科的独立性,虽然目前在该方面的研究比较多,但是缺少原创性观点,有学者从职业教育学学科的内在逻辑、发展需求出发,分析职业教育理论特质,及其与生俱来的实践性与应用性,进一步提出该学科定位的走向,即从交叉学科到交融范式(罗匡等,第10期)。今后我国职业教育学科建设的任务是谋划学科布局,明确主攻方向,构建学科体系,完善规训制度,创建研究学派等(周明星、刘晓,第7期),而有的学者指出学科结构的完善、学科组织的改善、学科制度的最终确立以及职业教育学学科文化的建立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学学科构建面临的几个重大命题(马君、陈士俊,第1期)。
2.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与教学
(1)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当前,课程改革正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热点,但是在高职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层面,有很多值得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深入研究的问题。有学者对我国二十多年来高职课程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归纳了高职课程研究的三个阶段、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研究特点,并对其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黄秋明,第9期)。针对当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有学者提出课程模式多样化改革与创新将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论的形成,并总结到,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模式,教学管理的核心是课程管理,而课程环境则是教学管理的保障(程宜康、吴景松,第8期)。在高职教育课程建设实践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何体现终身教育的理念,如何适应市场的变化,如何与信息技术同步发展、公共课程如何处理好基础和应用的关系、专业课程怎样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等等,探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中出现的若干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具有现实指导和实践推动作用的基础性研究内容(杨黎明,第8期)。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理念的更新,精品课程建设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充实、不断完善、不断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应确立明确的目标,创设一定的条件,打造出特色的精品课程,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谭昌藩,第8期),而项目课程是当前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基本方向,对于彻底打破以学科课程为主体的三段式课程模式,建立起富有职业特色,能有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课程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徐国庆,第12期)。因此,有学者从项目课程建设的角度,即在研究项目课程的基本理念与内涵,以及项目课程的特征等的基础上,探讨项目课程在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发展途径,以期对课程改革有所启示(雷正光,第12期)。
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而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教育部在组织实施“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工程中,曾于1999年、2001年先后两次组织全国职教系统的专家、学者们开展了课程改革和立项课题研究。课程改革应该是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为了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的需要,符合学生认知和技能养成规律,体现以应用为主线,符合工作过程系统化逻辑,开发、编写的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教材(王军伟,第8期)。以就业为导向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理论取向,其内涵是以职业、岗位、工作为基本依据设计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就业(石伟平、徐国庆,第9期)。高职教材建设由于起步晚,对许多问题的认识还处于研究阶段,导致高职教材建设不能满足高职发展的需要。有学者从现状描述、教材定位出发,分析了高职教材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提出了高职教材建设的基本思路(汪波兴、王明群,第8期)。结合企业技工队伍建设和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有学者以具体的城市为研究对象,剖析企业技工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职业院校技工队伍建设有效对接的建议(徐建华,第7期)。
(2)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十五”期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快速发展的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教师队伍的规模和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教师的学历、知识水平、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王泽荣等,第12期)。有学者从职业倦怠这个角度,调查统计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现状并分析了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李琼、李源,第8期)。2006年12月26日,教育部、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中央财政决定“十一五”期间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给予支持,这对于提升职教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职业教育提高办学质量具有基础性意义。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师资处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07年度执行情况做了相关的报告。由于面临新的办学环境和长远的发展要求,高职院校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即如何整合一支真正成功和成为可持续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师资队伍,这将经历重组、融合与再造三个阶段,直至真正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刘范一等,第8期)。要进行师资队伍建设,职业教育教师的职业定位及专业化发展问题逐步为教育界所关注。有学者从“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区别入手,就教师职业的定位与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进行了论证,并提出要从三个方面促进职教教师的专业化(吴全全,第3期)。在教师发展的各个阶段需要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作保障,而目前我国缺乏促进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制度机制。有学者从制度视角探讨了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问题(徐涵,第3期)。随着“双师型”教师因为同时具备理论素养和操作能力而成为高职院校对理想教师的内在诉求,形成“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也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彭拥军,第2期)。“双师型”教师虽然是一个被职业教育界视为当然的概念,但如果只是笼统地提出这一概念,将无益于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学者提出适应教学实际需要的中、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目标,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必要选择(喻忠恩,第2期),而培养与评价一体化是提高高职“双师型”教师素质的有力保障(张宝歌,第2期)。
目前,学者们从教师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兼职教师的内涵与管理工作的几点想法。兼职教师是指除了国家统分、正式调入等传统方式外,通过其他途径进入学校担任教学任务的人员。加强对兼职教师的管理,政府、学校与社会应共同参与,建立统一的兼职教师信息管理平台,营造良好的聘任环境,科学规划兼职教师队伍的结构并严格聘用和过程管理,提高兼职教师的质量(曾朝霞,第12期)。
(3)“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新形势下学校和企业发展的战略诉求,长期以来受到关注(邢晖,第7期)。2007年,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成为最受职业教育研讨会关注的主题。职业教育“工学模式”是通过学校与企业双向介入,将学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和企业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培养人才,全方位的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观赋予高职院校的责任。当前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中存在理论和实践偏差,总结国内外经验,可以从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共同努力来完善现有的“工学结合”体制(陈斌等,第6期)。有学者针对由地方政府办学转制而来的高职院校的合作教育资源天生不足的现状,提出了“柔性”、“动态”的“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这是一种依照情势和资源而动、灵活整合的系统随机认识论和方法论。是对“2段”学习学期和“1段”工作学期进行有系统、有逻辑、最优化的组合(马连华,第9期)。在“校企合作”方面,发达国家校企合作的成功不仅是校企双方的需求,更离不开政策的扶持。我国自《职业教育法》颁布以来,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校企合作的政策,通过对我国现行校企合作政策的解读,有学者提出了政策应该实施的策略,以期能够进一步提升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办学的水平(杭永宝,第7期)。校企合作需要企业的深度参与,在某种程度上讲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程度决定了职业教育是否能真正承担起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使命,企业可以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实践教学、师资队伍、资金投入等方面发挥资源优势,全方位、多层面参与职业教育。目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还存在企业教育制度不健全、缺乏内驱力和缺乏约束力等制约因素,需要完善法律政策,建立完善法律政策,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强化行业监督职能等,以促进企业的参与行为(徐丽华,第7期)。
(4)就业相关问题研究。就业问题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今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特别设置一个栏目探讨就业的相关问题。为了进一步了解中职毕业生就业现状,探求学生及其家长较为关注的中职生就业与就业质量问题的解决途径,有学者在中职毕业生相对集中的企业选取了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几家企业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必须加强“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楼根良,第5期)。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与社会的经济发展、劳动力市场制度、行业企业参与、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设以及教育自身等诸多问题紧密相关,当前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之所以面临重重困难,可以从影响教育内外环境变化的制度缺失剖析(董仁忠、米如群,第5期)。有学者从市场的培育与运作这个角度出发,认为虽然职业院校毕业生愈来愈受到社会的认可,就业率逐年提高,但在毕业生就业机制的系统化、市场化方面仍存在不足。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一方面强调国家就业市场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另一方面更应强调职业院校自身迅速转变观念,主动适应市场机制,有效培育和运作就业市场(侯金柱,第5期)。了解分析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其对就业指导的需求是做好就业工作的前提之一。有学者针对目前的就业现状,提出要塑造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大环境(万玉凤,第5期)。要顺利实现就业的目标,高职院校就必须提升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这是高职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张旭翔等,第5期)。
3.职业教育的管理研究
(1)政策与体制管理。世纪之交的10年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建设的“黄金十年”。“三改一补”、“大学办高职”、“三不一高”、“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限制专升本”、“就业导向”等政策的出台,对高职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我国的高职教育政策也存在一定的失误和偏差,对高职实践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分析和反思我国高职教育政策的负面效应,对于更好地完善高职教育政策,促进高职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有学者对1996—2006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进行了综合评价(李均,第3期)。2007年国家出台和实施了“新助学政策”,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中职学校被纳入了资助体系,这是本年职业教育领域最大的亮点(邢晖,第4期)。自2005年后的3年扩招,2007年我国提前完成了国家“十一五”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目标。中等职业教育扩张推进了高中教育的普及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并且在招生、教学、毕业生就业等环节提出了一整套成形的办法和措施,为今后指导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奠定了政策基础,有学者对这一政策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读(袁海军,第4期)。
有学者对农村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研究。农村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是农村职业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服务体制和农村职业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的总称。加强对农村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研究和创新已成为整合农村职业教育资源,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新型农民的必然选择(姜群英,第1期)。
(2)经济管理。近年来,政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宏观政策和经费的投入,同时经过职业教育系统、行业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快速发展,这对于我国构建促进教育公平的教育财政制度来说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在实现教育公平过程中也面临了一系列的问题(方芳、李兰兰,第2期)。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党中央、国务院相继推出一系列重大政策和措施,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有学者对2004—2006年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相关情况进行了说明(赵伟等,第10期)。教育经费问题是关系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则,有文章从西部地区整体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的现状出发,分析了西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王根顺、孟子博,第7期)。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其办学经费严重不足的现状日益突出,而因其所引发的教育公平欠缺问题也呈现出来,致使教育质量受到负面影响,以及造成了专业结构不合理。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应该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加以解决(桂蟾,第10期)。学费问题,既是教育经济学的理论问题,也是政府决策和学校管理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中职学费总量不断增长、生均学费不断提高、地区差异较为明显、学费折扣逐年降低,面对这些问题,应该明确学费标准的制度依据以及比例限制;加大政府投入以减轻中职学费在教育经费中的作用;建立健全完善的中职资助和奖励体系等(胡秀锦、沈百福,第2期)。通过考察我国的财政分权改革历程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概况,有学者指出财政分权并没有提高地方政府发展中的效率,也没有促使当地居民参与到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决策制定中去。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尤其是资金上的困难。因此,需要发挥中央政府在联邦制下无法发挥的协调作用,调节不同地方政府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带来的成本和收益,促进地区间中等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满足不同地区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需求(彭锻炼,第3期)。事实上,所有国家都出现了政府介入培训市场的情形,政府应该承担提供和投资培训的职责是基于本地的环境和对信息作审慎的经济分析,有学者从7个方面论证了政府投资或者提供培训的正当理由([以色列]艾德里安·齐得曼,第3期)。
4.职业技术教育的比较研究
以比较的视野考量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与实践发生发展的历程、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是指导今后职业技术教育又快又好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
(1)职业技术教育史的比较。中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是近代工商业发展的产物,是随着中国近代工商实业的发展逐步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为适应国际竞争和实业转型对新式职业人才的需求,近代工商人士十分重视创办职业教育,工商界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置课程,为近代工商业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值得职业教育界人士学习(汪光华,第3期)。通过历史的考察,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经历了一个从萌芽到初步形成,再到发展演变的过程,对这个历程的探讨,有助于我们对当代职业教育的类型、层次和本质特征的理解(翟海魂,第3期)。
(2)国际职业技术教育比较。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职业市场出现了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由于职业教育和培训关注焦点的多样化使得不同国家、不同时间对职业教育及培训的关注焦点也大相径庭,但是,对二者的研究是教育领域争论不断的话题,因此,有学者通过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观点,对职业教育的若干重要理念进行了比较和思考,以期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刘来泉,第11期)。对世界职教的实践与理论最重要的创新基地德国的研究可以使我们在学习和借鉴其先进教育理念和模式时,强化对现代职教所凸显的自身规律与特点的理解,这将为我国职教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深层次的教学改革,提高创新的理论基础,而美国的职业教育在20世纪60年代就构建了全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到了90年代已经与普通教育相融合并呈一体化发展趋势,有学者就美国这一阶段职业教育的特点进行了综合论述与评价(刘尧,第3期)。有学者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和世界银行公布的研究资料,分析了劳务市场、人才市场和移民的国际化趋势,揭示了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立足国内、走向世界的必然性与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我国职业教育对外开放的主要策略(秦虹,第4期)。就业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有学者从就业培训政策这个角度追溯了西方的主要发达国家的4个主要发展阶段,并指出他们在“培训与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对当前我国就业政策的制定和顺利实施,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石伟平、付雪凌,第4期)。韩国的技术资格制度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建立起的职业培训制度,是韩国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对技术资格制度的法规管理、行政管理和技术管理,有力地支持和保障了韩国技术资格事业的发展(黄日强、黄宣文,第5期)。欧盟国家的失业问题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困扰欧共体、欧盟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对此欧盟采取了多项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有学者对相关的政策、方式进行了介绍,概括其培训的特点和发展潜能,以期对我国再就业培训有所启示(刘杨,第7期)。有学者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培训进行了比较,并提出了自己的一部分观点([巴西]Claudio de Moura Castro,第11期)。相对于传统的面对面教学,远程教育由于其自身的优越性而成为许多成人进行在职或职前培训的一个可靠选择,有文章总结了几个国家在开展远程职业培训所表现出的一些特点和成功经验,以期对我国的职业培训有所借鉴(李海霞,第3期)。有学者从文化的视角,具体就日本企业内部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特色与形成这些特色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诠释(张燕,第2期)。有学者通过对美英日韩等国家农村职业教育的比较分析,提出了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加强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对策研究(陈锦梅等,第8期),其中日本农民的职业化教育具有多方面的特色,表现在国家制度保障、资金投入、农业教育体系和运作机制、办学机制和课程设置、教师培训渠道等多方面。这些特色对我国未来农民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李红,第7期)。针对职业教育这种在现代社会中主要为个体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而做准备的教育类型,由于其将毕业生划分入较低的社会阶层而受到指责,有学者从探讨职业教育的属性或者说是终极目标出发,介绍了两方学术界的几种代表性观点以及职业教育在社会分层方面产生的促进或制约的效果(米靖,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