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琳
(贵州省六盘水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553001)
【摘要】 目的:评价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监测的护理效果。方法:对医院收治的3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持续有创颅内压检测,并依据颅压变化情况,对患者实施护理措施。结果:ICP水平正常1例,轻微增加1例,预后情况良好;ICP中度增加患者中预后良好23例,不良3例,死亡1例;ICP水平高于5.33kPa患者中,预后不良3例,死亡1例。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接受持续颅内压动态监测,可及时准确的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颅脑损伤的预后效果。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颅内压;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1-0228-02
颅脑损伤为一种严重的临床外科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分析其致死的主要原因是颅内压过高。其中神经外科临床的一个重要观察指标为颅内压,通过监测颅内压水平,可准确明确颅内压变化情况,对于准确判断病情,提高预后效果显著[1]。本研究将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监测情况,并分析护理实施要点。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医院从2013年8月到2014年9月收治的3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分析,统计其一般资料情况:男20例,女13例,年龄为20~58岁,平均年龄为39±1.1岁,均在伤后24h患者到院接受治疗。入院根据GCS评分标准:3~5分18例,6~8分15例。原发性脑干损伤6例,硬膜下血肿10例,脑内血肿9例,脑挫裂伤伴急性硬膜下血肿8例,患者均无其他严重的脏器功能损伤以及功能障碍。
1.2 方法
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工作,术中严格依据无菌标准操作,植入点进行消毒钻孔,传感器放置前,先对监护仪进行必要的性能测试,监护仪以及探头调零,保证各个部件正常工作后,ICP监护光导纤维传感器放于患者脑室内或脑组织内。待监护仪出现压力参数、波形后,进行妥善固定,最后对监护装置进行检查,保证各个部件准确连接,测压系统可以正常工作。该方法操作简单,用于测压准确性较高,一般监测时间为3~5d,监测时间不会超过7d,同时也不能过长,防止颅内压感染机会增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ICP评定标准
正常标准:ICP低于2.00kPa;轻微增加,ICP水平范围为2.00~2.67kPa;中度增加:ICP水平范围为2.67~5.33kPa;重度增加:ICP水平范围高于5.33kPa。降颅内压治疗的界限为压力大于2.67kPa,且持续时间大于15分钟。
2.结果
ICP水平正常1例,轻微增加1例,上述患者的预后情况良好;ICP中度增加患者中预后良好23例,不良3例,死亡1例;ICP水平高于5.33kPa患者中,预后不良3例,死亡1例。
3.护理
3.1 监测前护理准备
颅内压监测仪进行ICP监护时,应先对光导纤维探头以及监护仪进行测试。监护前,调整传感器、记录仪为0。为了获得最为精确的数据资料,监护零点参照点多处于外耳道水平处[2]。
3.2 观察以及处理病情
在监测过程中,注意保持安静,避免出现各种刺激,查看患者的瞳孔、BP、ICP等变化,查看是否出现有典型的喷射性呕吐、剧烈头痛等。监测时,应注意查看波形变化情况,警惕出现脑疝。在ICP大于2.67kPa时,应及时探查出现ICP升高的原因,首先排除因其他原因而导致的ICP升高,若患者合并痰鸣音、呼吸困难、SpO2下降,可考虑患者为呼吸道阻塞。本次研究中,观察术后2-3d有4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ICP升高,经检查无外界因素刺激,ICP水平为2.40-2.80kPa,SpO2下降,提高氧流量后无明显变化,实施气管切开术后,缺氧情况明显改善,ICP有明显下降,为了防止患者的病情继续恶化,ICP水平高于3.33kPa时,尤其是ICP持续升高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对患者进行MRI或CT检查。ICP若高于5.33kPa,尤其是在颅脑外伤早期,表明存在极大的可能为颅内血肿[3]。
3.3 合适的体位
取头高10°~15°或平卧体位,维持呼吸道的顺畅,并给予患者吸氧,保持PaO2>13KPa,若刚吸完痰或躁动,可酌情给予患者镇静药保持镇静,不能影响监护。高热时可采取措施对患者进行降温治疗。
3.4 引流管护理
引流管与患者脑室平面之间的距离为10~15cm,不能将引流管压在患者头部下,有效防止出现引流管弯曲。若ICP持续升高,合并头部引流管内引流液减少或消失,可考虑引流管发生脱落或阻塞。本次研究中在脑室引流术后第3d有2例患者,引流量明显减少,出现明显的头痛,ICP轻微升高,切口处有渗液,经MRI检查为引流管未完全脱出。另有3例患者引流术后第1、2d引流出血性液为150~200mL,第3d消失,合并嗜睡、呕吐,应及时告知医生,检查引流管是否发生阻塞,可采用生理盐水对外侧端引流管进行冲洗,可有效缓解。若发现ICP水平下降,应考虑是否为过度引流,可在医生允许条件下将引流高度抬高,防止出现脑疝。引流管留置时间为3~5d,监测ICP连续48~72h正常,病情稳定后可将引流管拔除,防止出现感染。
3.5 防止引流装置出现感染
ICP监测为有创技术,光导纤维探头可放入到塑料中,采用环氧乙烷气体进行消毒处理,也可在术前浸泡于消毒液中30~60分钟,每天保持创口敷料的干燥、清洁,操作中监护、引流装置必须全封闭,防止发生渗液,操作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当脑室引流瓶内脑脊液达到高刻度时,应告知医生更换引流瓶,每次更换前,应先将引流管夹紧,防止脑脊液渗入到脑室中,出现中枢系统感染。采用抗生素对患者进行抗感染治疗,并注意对患者的体温进行观察,若有必要,可取引流液进行细菌培养。
【参考文献】
[1]翁晶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见并发症的监测及护理[J].家庭心理医生,2014,10(12):152.
[2]钟彩英,吴翠平,李丽文等.临床优质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2):10-12.
[3]唐玉新.早期护理干预对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临床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18):40-42.
论文作者:张琳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1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28
标签:患者论文; 颅脑论文; 损伤论文; 颅内论文; 水平论文; 脑室论文; 情况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1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