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183号;名牌183号;名人183号;名人-出版社之路_名人论文

名牌183号;名牌183号;名人183号;名人-出版社之路_名人论文

名牌#183;名徽#183;名人#183;名家——出版社经营制胜之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制胜之道论文,名家论文,名牌论文,名人论文,出版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知识经济时代,出版社的经营制胜之道应当有哪些呢?我以为,根本的一条,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注重对知识和信息、对出版社无形资产的投入、积累和利用。主要有四个方面,即创建名牌,推广名徽,借重名人,培养名家。

一、创建名牌

现在大家经常在议论图书的销售:同样的图书,有的出版社的好卖,有的就不好卖;推出的新书,有的能一炮打响,而有的能够销出几百上千册的,已属难能可贵。如在今年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同是外国文学名著,许多发行单位只要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即使定价高一点也认了;而同类的古籍图书,中华书局的就好销得多。仔细分析起来,固然有许多因素在起作用,但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出版社的名气。

出版社的成名,是由很多因素促成的:有的凭资格,社建得早,出书时间长;有的凭权力,主管单位管辖某一系统或方面,下面的腿多,出的书总有其去处;有的凭垄断,别的单位进不了他那一亩三分地;有的则凭特色,或题材新,或内容精,或成系列,或价格低。当然,也有几种因素兼有的。我们现在要创名牌,建名社,仅凭好学的精神和良好的愿望,想要依靠自己,惟有在特色上下功夫。

树立出版社的特色,要从出版社的实际出发,注意在“特”字上做文章。从实际出发,就是既要掂量自己的财力,量入为出,预防风险;又要掂量自己的智力,人才学识,各应所需。做“特”字文章,就是一要求新,求异,出版图书或立意新颖,或内容独创,或价值重大,或形式独特,或价格适中,还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开发新的出版资源,总之,是要有别于其他出版社的图书;二要努力出精品,把图书精到的内容和适当的形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即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廉,人廉我转。只有树立起自己的特色,特别是精品或有特色的图书形成一定的阵势之后,出版社才会产生由一般的品牌向名牌的质的飞跃。现在有的出版社提出“书出精品,社创名牌”,其实正是出版社创建名牌的过程中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所谓书因社贵,社因书名。

创立名牌不易,而更重要的是利用名牌因知识和科技含量高而具有的价值,保持名牌,发挥名牌效应。名牌是出版社一笔巨大的财富,出版社应当利用多种媒体,如因特网、电视、报纸等,大力宣传自己及精品图书,提高出版社的知名度,并在适当的时候对著名品牌进行评估,让无形资产有形化,增强出版社的实力。工商业在这方面不乏成功经验,像“可口可乐”,其品牌价值达434.14亿美元。在出版业内,上海的《小主人报》曾于1996年进行了资产评估,结果其商标和名号的价值达7000万元人民币。有了这一无形资产,出版社当然会如虎添翼,腾飞起来。

二、推广名徽

出版社的徽标,也称社标或社徽,是出版社向社会展示其公众形象的一种重要方式。一个好的社标,不仅使人们能形象地感觉和领悟到出版社的宗旨和精神,也能使人们联想到出版社的信誉和图书质量。

社标,在出版业中多用作图书的商标,它的主要作用有三:一是认知作用,即以一种简洁明快的形象向读者传递富有特色的信息,使本版图书有别于其他出版社的图书,给读者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二是推介作用,向社会介绍和推广凝聚着出版社理念和精神的形象,它代表着出版社的信誉和图书质量;三是凝聚作用,既能使自己的员工对这一形象引以为自豪,借此沟通和增进员工之间的感情,从而产生强烈的向心力,又能给读者一种保证和承诺,使之被紧紧地吸引在出版社周围,成为出版社一支稳定的读者队伍。大凡著名的社标,都是这三者的有机结合。例如我国出版界著名的“三联书店”徽标,是三个劳动者在星光下辛勤劳作的形象,也是“三联”人在出版界兢兢业业辛勤耕耘数十年的象征,人们看到这一个徽标,就会联想到内容新颖、可读性强、装帧设计精美、印制质量高的“三联”图书;还有下部以英文字母“N”和“W”(组成英语“新世界”的两个单词各自头一个字母)组合,上部是一“人”字,整体看上去像一建筑物的新世界出版社徽标,一眼看去便能够感受到它传递来的“新世界要靠我们自己创造”的信息;另外,以巍峨的高山做徽标的昆仑出版社,以汉语拼音“Y”和“W”变形组成帆船图案的上海译文出版社等,也都能给人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社标虽小,但其知识和科技含量高,作用和隐含的价值难以估量,理应受到我们的重视。一般来说,一个著名的社标需要有名社作基础,但在有的情况下,好的社标对出版社的成名也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出版社的初创时期尤其如此。我们应当精心设计,精心制作,以多种形式向社会推出,并以此作为出版社形象推广的一项战略,因为推广社标,就是宣传出版社,现在的许多企业,从筹建时起,就着力建立一种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社会公众认知系统,包括企业徽记、企业精神、企业格言等,不少企业甚至一掷千金向社会公开悬赏征求作品,如果抛开其中包含的过度炒作因素,有不少有益的东西还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三、借重名人

名人之“名”,其实包含着很多历史的和人文的因素,于是显得珍贵。这“名”对于读者来说,既是一种精神感召,又能引起了解的欲望;而对于我们来说,则既是出版的资源,又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图书的可读性和质量的保证。说到这里,也许人们都能举出当前不少演艺界名人著书立说和该类图书大多销得还算不错作为例证,其实,那仅仅是一个很次要的方面。对于出版社,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借重那些在某一行业或某一学术领域中享有崇高声望的“名人”,即专家和学者。无论是我们出版学术性强、读者层次高的理论学术专著,还是出版面向大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和历史文化知识的通俗读物,或是出版文学艺术类图书,有关的专家、学者和学术带头人都是图书成功的一个保证。这种例子在今天的出版界不胜枚举,诸如请著名专家做大型丛书、套书和工具书的主编,以保证图书的准确性和权威性;请有名望的专家学者撰写论著或其中的重要章节;请专家学者为图书作序,等等。在被借重的专家学者们的“名”中,固然包含着被大家看好的各种因素,但最重要的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知识。所以,我们说要“借重名人”,不仅仅是借重他们的名声或者名望——当然,那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更重要的是借重他们的头脑、学识和思想。

在知识经济社会,强调“以知识为本”,推崇“知识就是财富”。西方发达国家里,财富向拥有知识的人手中转移和积聚,便是明证,如今天已为我们所熟知的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在我们准备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作为与知识经济有着密切关系的出版社,应当在借重名人这一方面采取更加理性、更加自觉的做法。其一,在策划选题时,应当征询、倾听有关专家的意见;其二,在图书出版的操作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地争取专家的参与,无论是担任主编,撰写书稿,还是写跋作序,都将增加图书的知识含量,也就是增加图书的价值,河南科技出版社的《中国蝶类志》,能够在北京第五届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一炮走红,与该书主编、80多岁高龄的我国著名昆虫分类学家周尧教授等一批专家学者的卓越工作密不可分;其三,在图书的宣传推广过程中,应当重视专家的作用。河南文艺出版社《回眸〈新青年〉》的成功发行,一批专家学者特别是如张岱年等大师级专家的赐函作序和极力推荐,功不可没。

四、培养名家

培养名家,也就是出版社培养自己的学识渊博、富有创造力的名编辑和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出版社的发展取决于人,取决于人的知识、素质和创造能力。只有第一流的人才才可能办出第一流的出版社,二流人才充其量只能办出二流出版社。在知识经济社会,如果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出版社是无法适应高层次竞争的。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出版社的百年大计,其实质是加大对人力资本投入,培养的关键是不断更新出版社员工的知识,开发出版社员工的创造能力,在社里培育和形成一种知识创新的机制,保证出版社智力资源永不枯竭。首先要重视教育,出版社应当创造有利于员工学习的环境,促使他们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有条件时,还可以有目的地选送一些各方面优秀的编辑和管理人员参加专业培训或重进高校,攻读相关专业,了解最新的知识,提高学识水平、策划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其次,在出版社员工共同学习、普遍提高的基础上,发现和培养自己的高级人才,即本文所说的名家。高级人才是一个出版社的金字招牌,也体现一个出版社的实力。出版社能否培养出自己的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编辑人才,是其能否在以知识和高科技为基础进行竞争的知识经济社会中站得住脚,并发展壮大的关键。高级人才应当是知识面宽,思维敏捷,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杰出的创造力的编辑和经营管理方面的专家。出版社可以通过平日的观察和有目的的考察,发现人才,为之创造机会,发挥其才干,并在学习、进修和职称评定等方面为其提供更多的便利,使之脱颖而出,成为社会学术活动带头人和经营管理工作的骨干和中坚。只有当我们拥有了自己的名社长、名总编,拥有了自己的精通经营管理的优秀人才,我们才有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

名牌、名徽、名人、名家,是出版社在知识经济社会里赢得竞争、经营制胜的十分重要的几个方面。创建名牌是基础,推广名徽是重要的辅助手段,借重名人是促进建立名牌的推动力,培养名家则是出版社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它们的有机组成体现了以知识和信息为主构成的无形资产在高层次竞争中所具有的巨大作用,也告诉我们一个浅显的道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经营制胜的基础;拥有知识,拥有人才,是经营制胜的关键。

标签:;  ;  ;  

名牌183号;名牌183号;名人183号;名人-出版社之路_名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