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芳强[1]2016年在《基于财务分析视角的公司竞争战略模式识别与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30多年以来,叁种通用竞争战略作为Porter战略学说的核心,已经成为国际国内研究的热点。绝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竞争战略的绩效比较,部分学者考虑了环境的调节作用,但深入讨论竞争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的研究比较少,而根据面板数据直接挖掘不同竞争战略的影响要素差异几乎没有。尽管学术界积累了大量成果和资料,却没有显着推动知识进步。其问题在于研究者基于主观甚至盲目的战略识别方法得到的研究结论缺乏重复验证,难以得到公认。从严谨的研究范式来看,战略识别的理论构建有必要先运用纯粹的数学模型进行证明,然后再予以实证检验。可以说,科学的识别方法是推动竞争战略理论和实证研究有序发展的基本前提。本文采用从战略模式识别方法的理论构建到数理和实证上的检验,再到战略与绩效的影响机制分析的递推式研究范式。以2007-2014年中国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竞争战略模式识别模型的改进与检验。首先引入基于财务分析视角的Palepu识别假设,结合战略本质需求,改进仅考虑经营活动的Palepu识别指标体系,由此给出本文的战略类型,并基于时间序列的动态影响提出竞争战略的变迁模式;其次,构建非差异化和差异化企业的双寡头博弈模型,通过改造的不对称替代的Bowley效用函数导出需求函数和目标函数及其均衡解,引入等绩效约束条件和需求价格弹性约束条件推导并验证Palepu识别条件的科学性;最后,应用两阶段的识别路径,尝试对经数理证明了的Palepu识别假设予以实证检验。第二部分,竞争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首先对竞争战略分别与企业绩效、经营管理方式、资本结构和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梳理,提出研究假设和二元logit回归模型,用于实证考察中国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的不同竞争战略的影响要素差异,并运用分行业样本对上述实证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然后,接续前述的战略识别结果和影响要素差异实证结果,构建以资本结构为调节变量的回归模型,用于实证检验资本结构分别在竞争战略与企业绩效、竞争战略与创新之间的调节效应;在此基础上,通过以创新为中介变量的回归模型,考察创新投入对竞争战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旨在探明战略对绩效的影响路径。研究结果显着支持了大多数研究假设,较好地证明了本文基于财务视角的战略研究从方法到研究框架均具有良好的科学设计,为Porter的竞争战略模式识别提供了新的途径,丰富了竞争战略的识别及其影响机制的相关研究。基于全文的分析论证,最终形成了四个主要的研究观点:(1)Palepu识别假设获得数理模型证明,导出了本文的战略识别条件。经营资产周转率和经营性营业利润率分别是成本领先和差异化战略的财务驱动因子,低成本差异化战略则具有双驱动因子优势,无战略取向企业不具有财务驱动因子。这属于战略识别方法的首次数理证明。(2)Palepu识别假设获得初步实证支持。运用被数理验证了的Palepu假设,基于两阶段的识别路径,成功识别出2007-2014年间的57家中国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其中,有19家企业在研究期内始终坚持单一型的竞争战略,剩余38家表现为时间序列下的有规律战略变迁。这属于竞争战略的动态识别的首次应用。(3)导出了不同竞争战略的影响要素差异。相较于成本领先,差异化战略整体上具有较高的绩效、偏向粗放型的管理风格和采取销售激励的举措,倾向于债务性融资发挥财务杠杆效应,同时表现出更强烈的创新投入意愿;低成本差异化则属于对成本领先和差异化战略的兼容。无战略由于战略方向不确定而导致其在上述四个方面表现不稳定。这属于从财务视角系统挖掘竞争战略影响要素差异的首次运用。(4)揭示了竞争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路径。资本结构在两种纯战略与企业绩效之间具有显着的正向调节效应;资本结构仅对成本领先与创新之间起到促进的显着调节作用;而对差异化战略与创新的影响路径上并无调节作用;类似地,创新投入在差异化战略与绩效之间的关系起到负向的部分中介作用,表明创新投入与企业绩效负相关,但成本领先战略对绩效的影响并未通过创新的中介传导。这属于竞争战略与绩效关系的首次延伸性研究。
张昱[2]2003年在《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文中认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一定成果、农产品市场发生巨大变化、以及中国农产品市场日益融入全球市场的背景下提出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为建立一个适用于研究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问题的可行框架与范式进行了理论探索,并对一些在当前研究中被忽视的问题提出了理论解答。在此基础上,论文专门对浙江省生猪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的现状和变化进行了测定和评价,并借鉴波特的竞争力研究范式,对在深层次上决定该产品的市场竞争绩效的支撑体系进行了研究。 论文对与竞争力问题密切相关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进行了必要的梳理,并在大量阅读中英文文献的基础上,对目前国际国内关于农业、农产品竞争力实证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指出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在竞争力研究当中的层次与地位,并提出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定义、界定了重要的相关概念,这些定义、概念对于研究的展开具有重要的、基点性的意义。 论文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研究框架,这一框架包括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测定、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分解及竞争主导因素、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支持体系等叁个层次。并在这一框架下对浙江省生猪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 根据论文对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定义,应从农产品在特定市场上的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两个方面构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测评体系。论文实证部分采用市场占有率、RCA系数、成本利润率等指标对浙江省生猪产品从1990年~2001年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的竞争绩效的变化趋势进行了考察,认为该产品在两个市场上的竞争力在报告期内均呈显着下降趋势,且国际市场在生产当中的比重也呈下降趋势。 农产品市场竞争的核心是农产品所体现的买方价值,论文从买方价值的定义方程出发,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分为价格竞争力和非价格竞争力两个方面,分别对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的基本规律、影响因素、测定方法等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提出了判断价格主导型竞争市场和非价格因素主导型竞争市场的动态与静态方法。通过对C-D生产函数的数学推导,得出降低农产品成本、提高价格竞争力的叁条根本途径,即适度规模经营、提高技术效率以及技术与制度创新。论文还就质量信息不对称问题对地区农产品非价格竞争力的影响、成因及解决这一问题的制度和技术选择进行了分析。通过引进一个简单均衡模型并加以推广,对于以企业为主体的商誉制度和以政府为实施主体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在解决农产品非价格竞争中的质量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作用条件、运行机制、制度成本、有效性等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模型分析的结论为解决农产品非价格竞争有序性方面的制度设计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理论指导。 在这一分析层次上,实证部分通过生产者价格指数与市场份额之间的相关分析,得出对价格因素和非价格因素在浙江省生猪产品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当中的地位的评价,得出“在国内相关市场上,非价格因素已超过价格因素对浙江省生猪产品市场竟争力产生影响”、“非价格因素恶化是造成浙江生猪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浙江生猪产品在相关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取决于中国生猪产品的整体竞争力”等重要结论。在理论部分建立的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分析框架下,通过成本比较,分析了浙江省生猪产品在参照系中的成本地位、价格竞争力状况及形成和变化的原因;通过案例分析,从品种与猪肉品质、安全卫生性、加工程度与市场营销等几方面评价了浙江生猪产品非价格竞争力方面的缺陷及其对产品综合市场竞争力的影响。 对于浙江省生猪产品市场竞争力支持体系的研究,主要是在借鉴“波特菱形”分析范式的基础上,并针对该产品的具体特点加以适应性调整,从需求条件、生产条件、流通条件、产业组织与相关产业、企业化经营与企业战略、相关政策等六个角度,对浙江省生猪产品市场竞争绩效的支撑体系进行了分析。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对浙江省生猪产品市场竞争绩效的深层决定因素作出了评价,这些评价隐含了对生猪产业在浙江省农业结构中的地位的判断,以及如何提高浙江生猪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意见与建议。 论文最后对上述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结论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定的针对性建议措施。
汪秀婷[3]2004年在《企业竞争战略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新经济时代的来临,正在改变着企业的经营环境和企业竞争的规则。企业作为市场经济运行的主体,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发展,就必须关注竞争、了解竞争、洞悉竞争的机理,掌握竞争战略的理论、方法与战略模式,从而善于竞争,赢得竞争优势。随着科技的发展、顾客需求的改变,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的竞争战略逻辑正在发生改变,因而,新时代迫切需要新的竞争战略理论来指导企业的实践活动。 本文以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将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综合运用生物学、管理学、经济学、营销学以及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在确立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前提下,对企业竞争战略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实证进行了分析。通过这些研究,试图提出适应现代企业竞争环境的竞争战略模式,丰富企业竞争战略的理论,并为企业参与竞争赢得竞争优势提供借鉴与参考。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一、绪论 在论述本项目研究背景及意义的基础上,概述与评价了国内外竞争战略的相关理论研究现状,并对本文的研究体系、方法与目的作了阐述。 二、企业竞争的生物型原理 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分析了企业竞争的内涵,竞争的作用;借鉴生物竞争的特点,提出了企业竞争的四大原理,即自生发展原理、排斥对抗原理、合作共生原理和创新突变原理。 叁、企业竞争战略的内涵及其基本构架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竞争战略的概念,分析了企业竞争战略的要素,并总结了现代企业的竞争战略特性、战略思维和战略范式转变的规律,提出了企业竞争战略的基本构架。 四、基于价值创造的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机理 通过对顾客价值空间的分析,提出了顾客价值的四维子空间及其维度与要素,分析了创造顾客价值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根本,探讨了基于价值创造的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机理。 五、企业竞争战略规划 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企业制定竞争战略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构建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了现代企业竞争战略规划的程序框架,为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提供了借鉴。六、企业竞争战略模式 在对国内外企业的竞争战略进行归纳整理的基础上,对现代企业竞争战略的模式进行了创新性的划分;结合各个竞争战略的特点并对其进行了比较,提出了基于顾客价值空间的企业竞争战略体系和竞争战略的搜索与选择模型。 七、企业竞争战略组织 在解析现代企业竞争战略组织作用的基础上,探究了企业竞争战略组织所应具备的能力要素;结合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论述了充分发挥战略组织作用的“价值驱动机制”、“能力祸合机制”和“学习积累机制” 八、企业竞争战略的绩效评价 分析了企业竞争战略绩效评价的思路与方法,提出了企业竞争战略绩效评价的市场占有率评价法、基于价值要素的绝对评价法和基于企业竞争力的相对评价理论与方法。 九、实证分析:SGMW公司的竞争战略 以SGMW公司为分析对象,对本文的竞争战略理论体系进行了实证。 十、全文总结与展望 在总结全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论文的创新点,最后对本研究相关方面的发展方向做了展望。关键词:竞争原理:企业竞争战略;战略模式;顾客价值空间;战略绩效
朱树婷[4]2016年在《企业间信息系统能力的价值创造机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在纵向整合与横向联合的基础上呈现出网络化连接的运作态势,管理理念和运作模式随之发生变化,价值创造的战略逻辑从企业间对抗竞争向企业间合作和协同发展转变。在此过程中,融合新兴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企业间信息系统帮助企业跨越边界部署资源和能力,支持企业间业务流程重构和知识分享,为企业网络化运作提供平台,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认识企业间信息系统的价值,如何更好地发挥企业间信息系统的支持和促进作用,帮助企业在网络化运作中获取可持续的战略优势,成为信息系统领域理论和实践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目前相关理论研究还比较少,远远不能满足企业间信息系统发展和运用的需要。本文重点围绕企业间信息系统能力是什么、企业间信息系统能力怎样形成、企业间信息系统能力如何发挥作用等问题,建立企业间信息系统能力的价值创造理论模型,提出研究假设,使用中国企业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对企业间信息系统能力的形成机制、作用机理和价值创造路径等进行系统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提出了企业间信息系统能力的概念。本文提出企业间信息系统能力是企业开发、配置以及重构企业间信息系统资源,支持企业间流程重构,更好地实现企业间业务功能和服务交付的能力。论文将企业间信息系统能力分为企业间信息系统集成能力和企业间信息系统重构能力。其中,集成能力强调企业与业务伙伴的数据集成、合作应用等无缝连接;重构能力强调企业快速调整企业间信息系统,及时响应企业间业务需求变化。新的企业间信息系统能力概念的构建,为深入研究其价值创造机理奠定了基础。(2)研究了企业间信息系统能力的建立过程。论文分析了企业间信息系统能力形成的决定因素和驱动因素,构建了基于企业间信息系统资源和合作型商业模式的企业间信息系统能力形成的理论模型,将企业间合作商业模型分为利用型和探索型,从组织学习视角解释了企业间信息系统能力的演化过程。运用213家中国制造企业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企业间信息系统资源是企业间信息系统能力建立的基础:企业间商业模式与企业间信息系统的匹配对企业间信息系统能力的建立具有驱动作用;不同企业间商务模式的选择对企业间信息系统能力具有不同的直接效应和调节效应,由此揭示了企业间信息系统能力的形成机理。研究还发现,企业间信息系统能力在形成过程中具有路径依赖、知识内隐和因果模糊等高阶能力属性,反映出企业间信息系统能力的战略性本质。(3)研究了企业间信息系统能力的应用过程。本文提出企业间信息系统能力的应用主要体现为对企业间流程的支持,该支持受到企业网络嵌入水平的影响。企业间流程是连接企业与业务伙伴、实现特定功能目标的任务集合,企业间流程需要在流程匹配和流程弹性上取得平衡,具有双元性。运用213家中国制造企业的数据进行层次回归分析发现:企业间流程匹配和流程弹性的交互作用对合作绩效产生正向影响;企业间信息系统能力对企业间流程具有显着正向作用;分析企业网络嵌入水平的调节作用时发现,高度的网络嵌入水平对企业间信息系统能力支持企业间流程弹性产生消极影响。论文还对企业网络运作中的嵌入性悖论问题进行了讨论。(4)研究了企业间信息系统能力的价值创造路径。论文基于IT价值创造过程观建立了企业间信息系统能力的价值创造理论模型,价值创造路径包括从企业间信息系统资源到企业间信息系统能力的演化、企业间信息系统能力支持企业间流程、企业间流程匹配和流程弹性影响合作绩效,该路径反映了企业间信息系统能力的价值创造过程。运用213家中国制造企业的数据,使用偏最小二乘方法计算了企业间信息系统能力的价值创造路径系数,以及合作型企业商业模式和网络嵌入水平的中介-调节效应,验证了企业间信息系统能力的价值创造路径,揭示了企业间信息系统帮助企业在网络化运作中获取战略优势的机理。
苏江华[5]2016年在《基于容量测评的商业模式性能评估方法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全球化和以数字网络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飞速发展双重因素驱使下,各种新兴业务不断涌现。纵观这些新型业务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商业模式在其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因此,进入新世纪以来,商业模式的构建、重塑或创新不仅成为战略管理、组织创新等理论领域的一个重点研究问题,而且也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工商界的高度关注。不论是商业模式构建、重塑还是商业模式创新,都涉及到一个基础性问题,这就是关于商业模式的系统评估。可以说,如果人们无法对商业模式进行科学的性能评估,那么针对商业模式的一切行动包括改进、重塑和创新等,都将成为一种高风险、难以控制的随机过程。为此学术界开展了大量探索,但总体而言,这些评估方法存在一些明显不足:第一对商业模式的定义模糊且不统一,一些评估缺乏基本的理论支撑,目前理论界提出的评估基本上采取指标评估方法,但大多数指标均却缺乏选择的依据,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往往模糊不清;第二,评估体系、路径较为随意,评估的精确性、可靠性较低;第叁,商业模式评估与改进、创新脱节。评估结论不能对商业模式改进、创新以及对企业战略的调整创新提供有说服力的支持。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从商业模式容器模型原理出发,探索商业模式性能测评的结构化路径。本文提出,虽然商业模式的功能是明确的,即:为企业运营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有利于自身经营的亚产业环境,但具体的商业模式由于其特定的结构属性,在实现上述功能的程度上存在差异,导致具体商业模式为企业运营带来的有利程度各不相同,从很好到很差。为此本文提出了“商业模式性能”这一特定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具体商业模式实现其理论功能的程度。在商业模式容器模型理论(李东等,2010)基础上,本文提出并检验了基于规则分析的商业模式性能测评方法。全文的主要内容是:第一,提出了商业模式构成的基础材质问题。本文指出,虽然从设计、构建角度看,可以将商业模式理解为是顾客价值创造和企业价值获取的活动方式,但从支撑其功能的结构角度看,商业模式是依靠一组特定的规则来保障上述两类“活动方式”的可重复开展的。因此,商业模式的性能测评必须以规则分析作为基础。第二, 提出了商业模式性能的容积衡量逻辑。商业模式可以为企业未来的运营开辟一个特定的亚产业环境,对企业来讲,这个环境孕育着一定的价值潜力,或者说支撑着一个特定的利润潜量空间。商业模式性能一方面取决于其结构特征,另一方面则体现为这个潜量空间的大小。本文用商业模式容积概念来刻画这个价值空间的大小。第叁, 提出了商业模式构成规则对上述容积的影响机理及其实证检验方法。本文提出:由商业模式各个功能板块的面积大小决定的商业模式容量,并不是最终影响商业模式容积的唯一因素。现实中由于竞争性模仿、各板块匹配不佳等,都将导致所谓渗漏现象的发生,也就是说,虽然商业模式所体现的顾客价值创造方式或企业价值获取方式本身有其合理性或先进性,但如果支撑这些方式的规则存在缺陷,将导致这些方式事实上不能完全实现,或不可持续实现。这样,商业模式容器形成的价值空间将由于渗漏导致价值流失,使得实际的商业模式容积---其内在性能的体现遭到损失。第四, 提出了商业模式针对商业模式构成规则的分析与测评总体路线,包括规则提取、规则属性分析以及规则体系的强度测评。相应的SEM测量模型适配度检验表明,本文提出的规则体系强度衡量指标合理可行。第五, 提出了商业模式容量属性和商业模式材质属性这两个构念作为影响商业模式性能的两个结构特征,并分别提出这两个潜变量的测量指标,同时,提出了刻画商业模式性能的两个构念一业绩持续性水平和利益相关者认同水平。在此基础上,本文以349家战略新兴产业中的企业为样本,设计并检验了考察商业模式性能的SEM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表明,CVP、顾客问题解决方案等商业模式功能板块属性的确对商业模式容量具有影响,而规则独占性水平和持续性水平的确将影响商业模式的材质属性,进而影响商业模式容积,也就是其性能状况。本文形成的实证分析结论具有叁个方面的应用:首先,可以帮助企业在不同阶段对自身商业模式的性能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评估,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模式改进、重塑;其次,可以帮助投资机构特别是战略投资人对目标企业的商业模式进行更加科学系统的评估,据此显着改进投资决策的质量;第叁,可以帮助政府和理论界更有把握地对有关新兴业务的商业模式内在属性及其发展动态进行分析判断,以支持有关的政策优化或实践指导。
杨光[6]2016年在《快时尚服装企业财务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纺织服装业是近年来我国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推进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范围内的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均不断增强。同时,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文化的发展,消费者的服装消费理念、消费行为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社会背景和消费理念的引导下,一种新的快时尚盈利模式迅速发展起来。快时尚服装品牌近年来发展迅速,在全球商业竞争中也有不俗的表现,而其之所以能在全球范围内跨国经营,进行全球性的投资、生产和销售,根本原因就是它们能够不断巩固和发展自己的综合竞争力。财务竞争力是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核心部分,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研究快时尚服装企业财务竞争力有助于为国内快时尚服装品牌的可持续发展和财务竞争力的提升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目前,国内外对于快时尚服装企业的财务竞争力的研究并不多见,还未形成公认的、系统的财务竞争力理论体系及评价方法和理论。因此,本研究在总结了快时尚产业、企业竞争力和财务竞争力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快时尚服装企业的内涵与特征,提出了快时尚服装企业财务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即由财务应变能力、财务资源能力、财务管理能力、财务活动能力和财务表现能力五个方面构成,进而对这五个方面能力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由此构建了快时尚服装企业财务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探讨了影响快时尚服装企业财务竞争力的内外部因素,并进行了相关的实证验证。相对于已有研究成果,本研究的创新点可概括如下:第一,本文建构了快时尚服装企业财务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快时尚服装企业财务竞争力的五个要素之间,在企业财务活动和生产经营过程中不仅紧密联系,同时又互相影响、互为作用。这为完善财务竞争力的相关研究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二,本文对快时尚服装企业财务竞争力的影响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认为公司治理、行业竞争和政府行为是影响快时尚企业财务竞争力的内外部因素。就公司治理而言,企业股权结构、董事会和监事会结构以及经理人薪酬这些方面均与企业财务竞争力有关;从行业竞争来看,快时尚服装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以及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地位对企业财务竞争力存在影响;就政府行为而言,市场竞争环境和政府信息供给同样与企业财务竞争力存在一定的关系。第叁,本文实证检验了快时尚服装企业财务竞争力要素的理论模型。在对国内快时尚服装企业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等方法对快时尚服装企业财务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验证结果证实了快时尚服装企业财务竞争力的五个构成因素,为我国快时尚服装企业从自身能力建设提升财务竞争力提供了实证依据。第四,本文系统整合了政府、行业和企业在提升快时尚服装企业财务竞争力过程中的角色和职能,从理论和实践上突出了评价和提升快时尚服装企业财务竞争力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运用结构方程路径分析方法,验证了公司治理和行业竞争均对快时尚服装企业财务竞争力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行业竞争和政府行为均对公司治理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然而政府行为对快时尚服装企业财务竞争力作用不显着。据此,本研究提出了通过推动与完善政府行为、营造良好的行业竞争氛围以及优化企业公司治理的策略来提升快时尚服装企业财务竞争力。第五,本文创建了一个相互衔接、逐层推进、高度融合的快时尚服装企业财务竞争力研究的理论框架。研究从快时尚服装企业财务竞争力的理论构建、逻辑推演、内外部因素、实证检验以及评价应用等步骤展开,形成了一个逻辑严谨的理论框架体系。采用财务竞争力指数(相对值)的形式构建了快时尚服装企业财务竞争力指数评价模型系统(简称FCI),并利用熵值法整合多指标综合指数评价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定量化研究,以指数形式反映快时尚服装企业财务竞争力强弱以及发展趋势,并以国内外10家知名快时尚服装企业的数据对分值模型和指数模型进行实证验证。本文从理论假设、实证检验、评价应用以及对策建议的过程全方位展开,为财务竞争力研究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理论框架。
潘李鹏[7]2016年在《知识产权能力及其演化与企业成长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知识经济和一体化浪潮席卷全球,新兴技术不断涌现,中国企业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知识密集的高技术企业,急需转换发展模式,强化创新对企业成长的驱动作用,以对抗发达国家企业依靠自身固有先发技术优势对创新资源的进一步垄断,扭转全球竞争的不利局面。在这一背景下,知识产权等企业无形资源逐渐取代传统有形资源成为促进企业成长发展的重要动力。然而,从企业能力相关理论出发不难发现,资源本身不能直接促进企业成长,而与其相关的能力才是企业成长的根本动因,所以知识产权作为资源本身也不能直接促进企业成长发展,其必须通过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管理等相关能力才能最终将知识产权转化为企业绩效。因此,企业对知识产权开发和相应能力的建设被提到了前所未有之高度,对企业知识产权能力的研究也成为了急需探讨的理论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然而在当前研究中,实践层次的现状分析、经验总结、概念辨析、政策设计较多,而站在微观角度从知识产权能力自身特性出发分析其演化及其对企业成长影响机制的较少,能够通过企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的相关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因此,本文综合运用企业成长、动态能力、战略导向等相关理论,围绕企业知识产权能力演化及其对企业成长的影响这两个核心问题,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以下部分展开逐步深入的研究:(1)文献述评与理论发展。通过对知识产权、企业能力、战略导向、企业成长等相关理论的梳理回顾,找出现有研究的不足,确定合适的研究切入点,并通过相似概念的对比辨析知识产权能力的概念及内涵,形成本文论证的基础。(2)概念模型的构建。通过进一步的文献展开,从企业战略导向视角出发,分析创业导向和市场导向对知识产权能力各个维度演化的关联机制,构建相应的概念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知识产权能力对企业成长的影响机制,并考虑产业和政策环境的调节效应,然后提出相应的概念模型。(3)实证研究。结合我国计算机应用企业上市数据,运用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模型中所包含的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并最终确认了基于战略导向的企业知识产权能力演化模型以及知识产权能力对企业成长的作用机制。通过以上研究论证工作,本文主要得到如下结论:(1)战略导向是影响企业知识产权能力演化的关键因素。依据企业资源投入倾向的差异,可以将战略导向分为创业导向和市场导向,而战略导向的这两个方面会影响知识产权能力演化。一方面,创业导向能够通过鼓励企业突破新创新行为促进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提升,通过鼓励企业应用性创新行为促进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市场导向通过鼓励企业渐进性创新进而促进知识产权运用能力的提升。企业在创业导向和市场导向的差异造就了企业不同的知识产权能力构成,影响了其演化过程。(2)企业知识产权能力伴随着战略导向的发展而产生演化。依据创业导向和市场导向的高低,企业战略导向可以分为四个类型:强战略导向型企业、创业导向主导型企业、市场导向主导型企业和战略导向模糊型企业。而通过本文分析发现,企业的知识产权能力构成与其战略导向类型存在相互匹配关系,不同战略导向的演化最终形成了相应的知识产权能力构成。(3)知识产权能力与企业成长具有显着的相关性。知识产权能力作为源于无形资源的重要企业能力,其与企业的成长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实证分析了知识产权能力对企业成长的促进作用,知识产权能力通过创造、运用和管理叁个维度促进企业成长。而企业由于其发展重心和运营战略,造成其在资源配置上存在不同的倾向性,这造就了企业形成各自不同的知识产权能力构成结构。不同知识产权能力构成企业的成长性存在差异,就目前而言,我国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能力共同主导的企业成长性最好。(4)区域环境因素对知识产权能力与企业成长之间关系有重要影响。知识产权能力在影响企业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来自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实证方式,验证了作为区域产业环境因素的产业集聚度以及作为区域政策环境因素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对知识产权能力的调节作用。最后发现,在中国情境下,对知识产权能力的调节作用主要源自区域政政策因素而非产业因素。然而,由于笔者时间、经历、研究水平所限,本文研究仍存在部分不足之处,对此本文最后一章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指出了后续深入研究的主要方向。
刁宇凡[8]2013年在《民营企业员工社会责任的战略定位及实施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企业社会责任是20世纪以来显现于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法学、哲学等学科的概念并重点研究的课题。作为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员工则是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热点研究对象。随着全球社会责任运动的不断推进,20世纪末开始,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探讨的新议题,其中,关于企业员工社会责任战略的研讨空间较大。历经30多载快速发展的民营企业,目前正饱受“民工荒”和员工流失等困扰,引人和留人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学者们通过实证分析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民营企业员工社会责任的缺失。本研究正是基于民营企业员工社会责任的不佳现状,提出应该构建民营企业员工社会责任的战略定位并予以实施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拓展。作为一个企业社会责任领域和战略领域的交叉性议题,本文选取民营企业的员工作为研究对象,并从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视角出发,以探求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民营企业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社会责任战略考量。为了达成预期目的,本研究基于中国文化和制度环境背景,采用理论演绎、模型构建、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重点进行理论推导和实证分析民营企业员工社会责任的战略定位、战略实施及其绩效的维度以及叁者的关系,论证民营企业循着超越历史的自然过程中,所逐渐建立的股东-员工协调型发展战略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本研究分7章展开论述,主要的研究思路为:第1章引言,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从而引出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明确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章依次对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民营企业员工社会责任和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战略进行相关文献回顾、梳理及评述;第3章理论推导出本文的核心立论,并构建民营企业员工社会责任战略定位维度框架及假设;第4章分析民营企业员工社会责任战略实施及其绩效评价维度,并提出理论假设;第5章构筑本研究的理论模型并提出相应假设;第6章通过问卷调查及SPSS软件统计分析,验证测量维度及研究假设,考察民营企业员工社会责任的战略维度及其相互关系,并总结研究结果和深入讨论;第7章阐述本文的主要结论、研究创新点、局限点和展望。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如下5点:(1)在全球社会责任浪潮和人力资源战略地位凸显的时代背景下依据中国文化弘扬的人文精神、基于资源决定论和核心能力论的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观,民营企业应该改变“股东至上”的社会责任观为“利益相关者”社会责任观,同时采用适应-预见型战略,调整低劳动力成本的刚性战略定位为股东和员工协调型发展的新型战略。(2)对相关概念维度的重新解构和验证。在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理论基础上,本文结合民营企业员工社会责任特点、中国文化中的义利观与和合思想,设计并通过因子分析方法验证民营企业员工社会责任的战略定位构成维度,包括和谐劳资关系的责任愿景、企业员工社会责任能力、利益相关者要求、员工社会责任标准。从和合思想和层次责任出发,重新解构民营企业员工社会责任的战略实施维度,包括员工最低权益保障、员工发展共享权益保障、股东和员工沟通机制。基于实现员工和股东利益的目的,构建包括员工满意度、员工核心能力、员工工作绩效和企业经营绩效4维度的员工社会责任战略实施绩效评价体系。(3)通过相关性分析表明,民营企业员工社会责任战略定位与战略实施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民营企业员工社会责任的战略定位与实施绩效之间无显着相关关系;民营企业员工社会责任的战略实施与绩效显着相关。(4)从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民营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和企业规模与员工社会责任战略并无明显差异;而不同企业类型的民营企业来说,员工社会责任的战略差异较大。(5)通过多角度分析,本文发现中国文化的和合思想在民营企业员工社会责任战略决策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本文总体结论是:民营企业需要重视员工个人权益问题,采用股东-员工协调型发展的战略定位,才能使员工社会责任表现符合现代企业责任观,提高员工的核心能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有如下3点:(1)本文选取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民营企业员工社会责任战略问题。目前学术上仍然以西方发达国家的企况为基础,对一般意义上的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展开相关的理论探讨。本研究从民营企业的企业性质、中国情境下的制度环境、家族文化等特点出发,理论推导出民营企业应该改变低劳动力成本的战略,树立人力资源战略观,采用适应-预见型的股东-员工协调型发展的责任战略。(2)首次把企业员工的社会责任与战略问题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研讨。目前,已有丰富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成果,企业社会责任战略课题则较新,但专门研究员工社会责任及其战略的较少。所以,本文探索性地解构关于民营企业员工社会责任的战略定位维度、战略实施维度和战略绩效评价体系,并探讨叁者之间的关系。其中,在传统的企业绩效研究基础上,提出员工社会责任战略绩效概念,明确民营企业实施员工社会责任战略最终是为了提升员工核心能力、员工满意度、员工工作绩效和企业经营绩效。(3)本文基于中国文化视角,从根本上探寻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员工社会责任战略问题。研究表明,民营企业员工社会责任的战略定位不应沿用西方传统理论彰显的股东至上战略,而采纳股东-员工协调型发展战略;民营企业员工社会责任战略中蕴含着中国文化的和合思想。由于客观原因,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仍存在局限之处。企业员工社会责任的战略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新研究热点,目前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尚有大量的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范钧[9]2007年在《区域软环境与中小企业竞争优势研究》文中提出企业竞争优势是企业战略管理领域的一个持续研究热点,国内外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从外生到内生、再到内外整合的演进过程。目前学术界对企业竞争优势及其来源的主流观点已基本形成,即以企业内部资源、能力或知识为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外部环境则通过与上述要素间的互动作用,对企业竞争优势施加重要影响。且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区域软环境作为外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而我国区域软环境的现状特征,以及中小企业在规模、实力和市场范围等方面的局限性,使我国中小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和保持,与区域软环境更为休戚相关。在以中小型制造业企业为主要企业形态的浙江省,区域软环境对中小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作用十分显着。因此,本论文以浙江制造业为例,所开展的关于区域软环境对中小企业竞争优势要素作用机制问题的研究工作,具有较大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文献综述、模型构建和实证分析叁个阶段。在文献综述阶段,本论文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学术界在企业竞争优势、区域软环境等相关领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进展,以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理论基础并获取经验借鉴。在模型构建阶段,本论文先通过全面梳理和分析提炼,从理论上构建起中小企业竞争优势和区域软环境要素体系,并对各具体要素进行了界定和分析;再通过归纳演绎和逻辑推理,就区域软环境对中小企业竞争优势可能存在的显着性要素作用路径进行系统分析,从而构建起区域软环境对中小企业竞争优势要素作用机制的理论模型,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在实证分析阶段,本论文先设计出各研究变量的测量量表和相应的调查问卷,并通过专家学者、企业家访谈和小样本预调查加以修改和完善;再通过大范围的问卷调查,获得浙江省内7个地市级行政区域170家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的横截面研究数据;在此基础上,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对各要素体系及其测量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运用方差分析对各要素的区域间差异进行判断,运用回归分析对要素间因果关系假设进行初步验证;运用结构方程分析对模型进行拟合检验并加以必要的修正,同时对各研究假设进行检验;最后通过对实证分析结果的深入探讨,确立区域软环境对中小企业竞争优势要素作用模型。通过全面深入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本论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①中小企业竞争优势要素体系由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关系资源、管理能力、生产能力、技术创新能力、营销能力和企业家能力8个具体来源要素构成;②区域软环境要素体系由政府服务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商业法制环境、市场环境、教育科技环境和金融服务环境6个具体要素构成;③区域政府服务环境对中小企业财务资源和技术创新能力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④区域社会文化环境对中小企业管理能力和营销能力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⑤区域商业法制环境对中小企业关系资源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⑥区域市场环境对中小企业关系资源和管理能力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⑦区域教育科技环境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生产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家能力均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⑧区域金融服务环境对中小企业财务资源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本论文的理论价值和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叁个方面:①提出了研究中小企业竞争优势的区域软环境新视角,这一研究视角的提出将外部环境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从竞争环境(或任务环境)拓展至区域软环境层面,并充分考虑了企业的规模特征,因而是对已有企业竞争优势和企业外部环境理论的有效补充;②构建了影响中小企业竞争优势的区域软环境要素体系,这一体系的构建基于对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和分析提炼,并得到了实证分析的有效支持,同时充分考虑了区域软环境所特有的中国背景下的情景依赖性,因而为促进区域软环境研究形成一个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做出了较大贡献;③确立了区域软环境对中小企业竞争优势要素作用机制的理论模型,这一理论模型就区域软环境对中小企业竞争优势要素影响作用的强弱程度、显着性和具体表现形式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描述,其科学性和有效性也得到了实证分析的充分验证,因而对现有区域软环境与企业竞争优势关系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为对研究工作进行系统论述,本论文共分六个章节展开。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提出了本论文所要研究的问题,并交待了相关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论文框架结构;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部分,主要对前人已有在企业竞争优势、区域软环境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总结;第叁章为模型构建和假设提出部分,主要通过归纳演绎和逻辑推理,构建起区域软环境对中小企业竞争优势要素作用机制的理论模型,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第四章为问卷设计和研究数据获取部分,主要对问卷设计过程和基本结构、变量具体测量方法、研究样本选择、研究数据收集,以及研究样本基本情况和数据质量进行了说明和分析;第五章为模型实证分析部分,主要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等方法,对测量的信度和效度、模型的拟合度,以及各研究假设进行检验,并通过分步修正确立最终理论模型;第六章为研究结论和展望部分,主要提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并对本研究的理论价值、创新之处和实践意义,以及研究局限性和进一步研究展望进行了论述。
陈建校[10]2006年在《中国第叁方物流企业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企业战略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增强以及我国加入WTO后物流服务市场的扩大开放,我国物流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这对尚处于发展初期的我国第叁方物流企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我国第叁方物流企业战略进行研究,是一个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课题。本文运用企业管理学、物流学、产业经济学等理论和方法,汲取企业战略理论和第叁方物流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我国第叁方物流企业战略进行了系统深入地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并试图建立第叁方物流企业战略研究的基本框架。 根据“第叁方物流企业战略研究总体设计——第叁方物流企业战略基础理论——第叁方物流企业战略研究理论框架与假设——第叁方物流企业战略内外部因素分析——第叁方物流企业战略建议”的研究思路,在综合评述了现有第叁方物流企业战略研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ERSCA分析模型,深入研究了物流企业战略、企业外部环境、内部资源与能力以及核心竞争力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作用机理,通过实证分析,为培养和提升我国第叁方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第叁方物流企业的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在综合第叁方物流企业战略研究相关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第叁方物流企业战略研究的理论框架——ERSCA分析模型,提出了相应若干层面的主要观点和理论假设,强调通过整合分析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从培育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视角,来制订和实施适当的第叁方物流企业战略方案,从而形成我国第叁方物流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ERSCA模型拓展了第叁方物流企业战略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为我国第叁方物流企业战略研究提供了基本理论分析平台。 运用PEST分析、五力分析、分类比较分析等方法或模型,分别从企业宏观环境、产业环境和竞争环境叁个不同层面,对我国第叁方物流企业的外部环境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了我国第叁方物流企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各类企业的优势和不足等,得出了一些重要的事实论断或结论,为我国第叁方物流企业战略管理活动提供了实证依据。 深入分析了第叁方物流企业内部资源与能力及其竞争能力的构成要素,构建了第叁方物流企业竞争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于识别和提升第叁方物流企业竞争能力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并从企业数量、规模、市场份额、运营网络、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机制和水平、物流服务及其运营效率等方面,对我国第叁方物流企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理论总结。 系统分析了第叁方物流企业成功关键要素,构建了第叁方物流企业价值链分析模型,提
参考文献:
[1]. 基于财务分析视角的公司竞争战略模式识别与影响机制研究[D]. 林芳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6
[2]. 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 张昱. 浙江大学. 2003
[3]. 企业竞争战略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 汪秀婷. 武汉理工大学. 2004
[4]. 企业间信息系统能力的价值创造机理研究[D]. 朱树婷. 东南大学. 2016
[5]. 基于容量测评的商业模式性能评估方法与应用研究[D]. 苏江华. 东南大学. 2016
[6]. 快时尚服装企业财务竞争力研究[D]. 杨光. 东华大学. 2016
[7]. 知识产权能力及其演化与企业成长研究[D]. 潘李鹏. 浙江工业大学. 2016
[8]. 民营企业员工社会责任的战略定位及实施绩效研究[D]. 刁宇凡. 浙江工商大学. 2013
[9]. 区域软环境与中小企业竞争优势研究[D]. 范钧. 浙江大学. 2007
[10]. 中国第叁方物流企业战略研究[D]. 陈建校. 长安大学. 2006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商业模式创新论文; 企业社会责任论文; 竞争战略论文; 相关性分析论文; 战略分析论文; 社会责任标准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实证分析论文; 能力模型论文; 社会责任报告论文; 竞争分析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产品竞争力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知识产权论文; 市场竞争论文; 企业财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