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举理论旗帜的学风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风论文,旗帜论文,试论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面对跨世纪的机遇与挑战,面对改革攻坚和再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系统掌握和扎实运用邓小平理论,既要表明态度,更应明确这一理论与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源流关系及其对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重大指导意义。这就需要切实解决一个基本问题:端正学风,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一、科学理论形成于知行关系的正确思想方法
科学理论,是产生于实践并在其中得以检验和发展的知识体系,其价值表现为通过分析和概括,发现客观规律而作为实践指南,推动生产和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实践性、系统性和开放性是科学一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体系的实质。科学社会主义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新发展,与社会主义实践的四次飞跃相伴随,其生命力决定于科学原理本身,更体现在该完整体系所包含和强调的科学思想方法上。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促使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在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相应的理论形式,一概发挥了指引方向与树立形象的旗帜作用。
还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扬弃了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经济学,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缜密分析,使社会主义学说走出空想的荒漠;科学社会主义以其理论的科学性和彻底性,赢得了工人运动的旗帜地位,社会主义则从一个“幽灵”壮大为遍及全球的狂飚。在第二国际破产以后,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性和创新性集为一体,论述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可造成资本主义体系中的薄弱环节,社会主义革命可望在一国首先胜利;他运用唯物辩证法回击了对十月革命的种种责难,实事求是地进行了新经济政策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开展社会主义运动,必然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和艰巨任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破除迷信并顶住压力,把马列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正确回答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动力、对象、前途等基本问题;由师从俄国到独立务实地探索革命道路,这一思想方法的转变,是毛泽东思想萌发形成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端发展的关键。历史证明,社会主义实践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物质基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是社会主义运动成功与发展的思想保障;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只有与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才能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理论的旗帜价值。
马克思主义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发展,因此它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的实践哲学和开放的科学体系,而不是僵死的神学教条。在理论和实践的矛盾运动中,理论既可以显示出对实践生活的超前而指导实践的发展,也可能呈现出对现实要求的迟滞或不适应性。一旦现实把理论的某些观点和内容尚欠丰富与完善的局限性暴露出来,正确的思想方法就是紧紧跟随实践的步伐,及时汲取新思想营养,经过严肃认真地分析与提炼,抽象出新思想观念和理论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的革命理论,促成工人运动用科学代替幻想,去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至于未来社会主义如何发展以及发展过程中的细节问题,他们一直坚持极其审慎的态度,从不把自己的观点作为终极真理而封杀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东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与实践,既映证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正确,又超出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一般理论设想。摆在现实社会主义运动进程中先进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的历史矛盾,喻示着这一实践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呼唤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方法的基础上,寻求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和具体国情的理论探索与创新,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坚持和践行完全彻底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科学学风。
现实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证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能够圆满解决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初步繁荣的历史课题,但充分完善、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却有待于新的理论回答。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在科学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精髓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推向新的发展阶段。我们之所以把邓小平理论奉为理论旗帜,是因为它立足于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的正确判断和我国现在处于而且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社会主义本质为中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主要矛盾、根本任务、社会动力、政治保证、领导和依靠力量、发展步骤和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相应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切实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鉴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于西方资本主义在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处居优势,社会主义长期陷于停滞和步入低潮的国际背景下,表现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与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现实问题的一致性,拓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境界,提高了社会主义的认识水平,把我国的社会主义运动与人类文明进程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统一起来,使社会主义根植于深厚的民族土壤中,其价值便自然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中显现出来。邓小平理论是关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知行关系的正确思想方法的智慧结晶,其历史价值在于指导我国社会主义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形态实行全面转型。
二、错误的思想方法一定损害科学理论的实践能力
社会主义运动,无论顺利发展或遭受挫折,都同这一历史进程的推动者和参与者对待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态度和方法有直接关系。在思想方法上坚持实事求是原则,适时把理论的科学性与特定时代国情条件的实践性相结合,就能使社会主义展现出阶段发展的优越性;相反,以孤立静止的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用一成不变的理论观点剪裁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或者把实践观点庸俗化,不加分析地用某些个别论断迎合人的主观意愿,就会抑制科学理论的社会价值而损害社会主义实践。对待马克思主义历来存在一个学风问题:究竟是从本本出发还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仅在态度和认识层面承认理论的导向作用无助于根本解决问题,唯有在思想方法层面遵循科学规律的内在要求,才能切实发挥理论的旗帜价值。由错误思想方法所致的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不良学风并非都滋生于人的主观动机,但其本质都是主观与客观相脱节,认识与实践相分离,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教条主义学风的明显特征是,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它同现实生活的发展割裂开来并对立起来,用形式上的坚定不移来侵害理论内容孕含的科学性。在教条主义倾向影响下,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曾把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观点当作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凡事搬用本本条条去按图索骥,轻率排斥商品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人为提升现实社会主义发展程度的水准。社会主义运动中的教条主义,表现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急于求成、急于求纯和急于过渡;也表现为把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国经验神圣化或模式化,强行要求他国全面模仿或主动生搬硬套,进而忽视对人类共同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利用,离开时代发展和本国实际谈论马克思主义;还表现为夸大个人的智慧和作用,以此为基础把既有的认识成果凝固化,否定正确的认识应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二十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深受教条主义之苦,其实践损失是长期的理论凝固、体制僵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停滞;其思想恶果是增加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思想困惑,给敌对势力提供了攻击社会主义的口实,为信仰不坚定者安置了理想动摇的温床。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和方法对待理论旗帜,只能损害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力,无益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破除教条主义,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载入史册。我们既克服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又排除了因否定“文革”而试图否定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历史功绩的社会思潮,强调我党过去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实行了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路线和政策,而这些错误主要根源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理解。尽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已步入新的历史时期,但是由于教条主义方法的根深蒂固和惯性作用,不能说这一错误倾向已经终结。有人仍以书本上是否讲过为标准,对实际生活发生的前人难以想象的剧烈而深刻的变化熟视无睹;有人依旧抱着僵化观念,自觉不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与邓小平理论对立起来,用前者的只言片语从整体上否定后者;还有人陷入学理主义泥潭,忽略理论与实践经验和历史环境的内在联系,沉湎于概念和词汇的争论,无形中把理论引向僵化的沼泽。我们以为,邓小平理论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样,不是片面的、畸形的、僵死的学理,若用教条主义方法待之,就会抽掉它的活的灵魂并破坏其根本的理论基础。
实用主义以肢解马克思主义体系,死抓只言片语为我所用为特征,满口孤立零碎的马克思主义词藻,貌似坚持理论的指导作用,实则背弃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实用主义表现为:一方面,轻视研究社会主义实际的历史与现状,对国情和实际问题满足于一知半解,醉心于主观愿望;另一方面,片面引用经典著作的个别词句,无视具体论断的确切涵义和适用范围,强行扭曲,为其所用。实用主义作用于实践,势必衍生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的极端功利化现象。“文革”时期,极“左”派理论家为论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天经地义,不惜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中断章取义,盗用马克思主义词句来反对其基本原理。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实用主义并未消声匿迹,常以有意或无意的形式出现,制约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有人以庸俗化的实践观点来看待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邓小平理论,反过来因此否定马克思主义体系的科学性,认定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过时了;有人忽略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而对其理论内容进行任意分割和曲解,对国家政策阳奉阴违,取舍执行。用实用主义态度和方法对待理论旗帜,必然阉割其科学体系的精神实质并削弱它的实践效力,这种不良学风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稳定和健康发展毫不相容。
三、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必须切实端正理论学风
邓小平理论根植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其理论旗帜的制导方向和树立形象作用已为近二十年的实践成就所证明,它对二十一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推进将要担负的历史使命也被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所确定。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需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由此就升格为重大的政治问题。端正学风是深入学习和扎实运用邓小平理论的前提条件,宗旨是弘扬学以致用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为此需要强调两个基本思想:一是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基础、内部结构、重要观点入手,全面准确地把握理论的精神实质和科学体系,在生动的社会实践中深化理论认识,增强坚持党的路线和政策的坚定信念。二是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意识,自觉克服对待邓小平理论的教条僵化和庸俗实用化倾向以及各种懒汉思想,主动把工作行为纳入到理论旗帜的轨道或体现理论内涵的政策上,以主人翁精神求索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具体途径和方式方法,为这一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积累经验。
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需率先解决学习问题,即完整准确地把握邓小平理论体系。思想理论是社会物质生活的意识反映,其观点与历史经验和时代环境休戚相关,也与基本原理和整个体系紧密联系。因此在学理论方面必须端正学风。
首先应把握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基础。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来源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其理论核心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致,其理论内容渗透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同它们一道构成一脉相承的统一思想体系。邓小平理论的实践基础主要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结合中国近代历史苍桑和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通过深刻总结我国建国以后和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的同时取得了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突破。其次,要把握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内部结构。邓小平理论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围绕着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构成这一理论的科学体系。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理论强调社会主义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或制约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特征和具体体制,要求通过改革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模式,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适时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形成一系列具有突破性和创新性的观点。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党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使其从行动纲领角度回答建设社会主义问题。再次,须把握邓小平理论的重要观点。邓小平理论的所有重要观点都与具体经验和时间地点等条件相联系,也都有特定的确切涵义与适用范围,而且这些观点之间彼此映衬,共构出社会主义富强、民主、文明的理论框架。上述三点要求,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学习方法,只有遵循正确的学习规则,才能在循序渐进地学习中做到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真谛,为增强理论指导实践的效力创造主观条件。
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还需解决理论的运用和发展问题,即抓住理论与现实结合的迫切问题,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理论内容本身的正确固然重要,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影响和作用更为关键。全面准确地把握理论体系,目的是合格地运用理论的思想武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就是要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三个“着眼”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践行要求,是依次递升的三个境界:
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就是强调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它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反对以任何形式化的理论标榜而虚置理论价值的倾向,切实划清重大是非界限,把重要的理论观点合适有效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之中,用实践的过程和成果证明理论的旗帜意义。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就是强调提高全民的理论素质,反对埋头事务而淡化理性思维的倾向,要求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自觉地研究分析错综复杂的现实问题,既正确认识在改革攻坚和现代化建设中的社会矛盾和工作不足,又善于发现和总结崭新实践中的客观规律,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就是强调理论和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集合体,反对用僵化和停滞的观点对待今天既有的理论和实践。既然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是对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模式的探索,就会出现目前难以想象的新情况和新课题,既然邓小平理论只是对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初步系统回答,就存在继续回答这些问题的历史任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邓小平理论,应该同任何有益的社会实践和正确认识一样,也要经历由“实践——认识”到“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与螺旋上升过程,才能达到更新的境界和更完善的水平。
总之,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该自觉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提高我们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还要以严格的眼光审视理论,用科学的方法发展理论,使其具有更高程度的科学性和更强有力的指导作用。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毛泽东思想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邓小平论文; 时政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