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素质的实然分析与应然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G40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6365 (2000)04—0059—06
一
在社会发展和素质教育呼唤高素质教师的同时,我国基础教育教师素质的现实,使我们迫切地感到,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已迫在眉睫。
为了解中小学教师特别是中小学青年教师的现状,我们对部分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关于教师教育素质现状的调查》。
调查目的:了解目前中小学教师教育素质的优势和弱点。为建立一个合理的高师教育素质目标体系提供现实依据或参考。
调查方法有:采用封闭性问卷式。封闭性问卷是让被试在不受任何限制与引导的条件下,对所罗列的问题进行判断(在所选的项“肯定”、“否定”、“模糊”中打“√”),而不必阐发回答或陈述其它内容,例如,在素质内容的“专业精神”方面,第一个题目是“我认为教师地位很高”,被试则根据自己目前对这个问题的态度或看法,在相应的“肯定”或“否定”或“模糊”判断栏中打上“√”。再把对象所答的结果时行综合分析,通过目前教师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判断),以了解教师某些素质内容方面的倾向和特点,从而达到了解(只能说是粗略地了解)教师素质现状的目的。
调查对象:中小学教师352人,其中小学教师150人, 中学教师202人。
调查地点:中部省份抽样。
调查时间:1999年8月—2000年2月。
调查一:关于教师教育素质现状的调查(表Ⅰ)
(根据352名中小学教师回答的结果统计而成)
内 容问题
1.教师地位很高
专 2.有其他机会,是否离开学校
3.教师可以在外兼职
业 4.因为热爱教育事业而选择教师职业
5.教学中,我只注重成绩好的学生,其它顺其自然
精 6.教师的任务是教学,育人是德育工作者的事情
7.我教学中和蔼可亲,让学生体验到温馨感
神 8.我能从容自信,教育意图明确
9.关注学生的需要,能倾听学生的倾诉
10.我做到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学科专业知识能适应中学教学
教 2.理解教育的本质和价值
育 3.我知道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是怎么回事
理 4.我知道我国教育目的的涵义
念 5.我懂得教育的历史
与 6.我懂得关于儿童发展与心理学知识
知 7.我有一定的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技术的知识
识
8.我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能适应中学教学
1.善用发散思维,经常使用想象力和直觉
教 2.经常与学生谈话
育 3.交流中经常使用信息技术
实 4.与每一个学生保持接触
践 5.树立学生的志向,经常给每个学生提供真正的挑战
能 6.沉着冷静地应付可能出现的问题
力 7.一旦出了问题敢于承担责任
1.每一位学生在我心目中都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2.我信任每一位学生,注意他们的言行,喜欢倾听他
教们的言论,他有困难时主动帮助和支持
育 3.我能关心、爱护和理解每一位学生,并经常对他们
临的言行进行评价并激励他们的正确行为
床 4.我能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发挥潜能,使每个学生
技都有恰如其份的挑战环境,努力开发创新精神和实
能践能力
5.我能投入到与每个学生友好的人际交往中
1.我对教育实践和周围教育现象具有反思的习惯
教 2.我经常写一些教学日记、班务事记和教育教学的体
育会
科 3.我工作后平均每年发表1篇教育教学研论文
研 4.我具有新的教育问题思想和方法的探索和创造
能能力
力 5.我每期订了两门以上教育类学术杂志
内 容 肯定判断(是)%否定判断(否)%不定判断(模糊)%
16.4 42.8 40.8
专30.1
42 27.9
38 33.8 28.2
业18.4
37 44.6
37 47.4 14.6
精 16 71.6 12.4
36.8 41.4 21.8
神41.2 27.1 31.7
34.4 21.8 43.8
37.4 18.9 43.7
86.2 0.813
教51.8 26.7 21.5
育21.4
36 42.6
理41.1 16.4 42.5
念28.3 36.6 35.1
与30.9 23.146
知37.1 28.4 34.5
42.2 18.6 39.2
58.2 21.1 20.7
教 54 16.6 29.4
育 14
6818
实31.9 38.4 29.7
践 34
2640
能38.6
24 37.4
力30.8
20 49.2
58 12.4 29.6
40.2 18.7 35.1
育38.9 17.2 43.9
床37.4 38.624
24.1
38 37.9
30.1
31 38.9
教19.6
32 48.4
科 2.1
87 10.9
研12.6 27.460
力18.7 72.3 9
结果分析: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教师素质中的优点偏少。除反映大部分教师学科专业知识较扎实外(他们中86.2%的人认为学科专业知识能适应教学),其它优点都不明显。从反映的问题来看,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专业精神缺乏。很多人没有把教师当作一种促进社会与个体发展的神圣职业,而是把教师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主要表现在(1 )敬业和奉献精神不强;如对“是因为热爱教育事业而选择教师职业”的人占18.4%;(2)对教师的地位与作用不明确, 如对“教师地位很高”这一问题回答持否定态度和模糊态度分别占42.8%和40.8%;(3 )专业思想不牢固,如对“有其他机会,是否离开学校”有30.1%的人持肯定态度;对“教师可不可以在外兼职”有38%的人持肯定态度; (4)教学思想不端正,如有48%的人只注重成绩好的学生。这里至少有部分原因是,我国的高师教育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过重强调知识,追求“学高为师”的目标,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格塑造,放松了“身正为范”的教育,也即重智育轻德育。因此产生这种不良倾向。
第二:知识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1)学科课程过深、过剩、过专,如有86.2%的人认为“我的学科专业知识能适应中学教学”,而对此问题的否定判断只占0.8%;(2)基础学科方面的知识过窄、过陈、缺乏人文科学基础,也即重专业轻基础,重科学轻人文,如对于“我科技文化基础知识基本能适应中学教学”这个问题,有18.6%的人持否定态度,39.2%的人表示模糊。(3 )重学科课程知识而轻教育理论课程。教师普遍缺乏现代教育理念,很多人对教育的本质和价值不理解(26.7%)或模糊(21.5%),有36%的人对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一般思想不了解。有42.5%的人对我国教育目的表示模糊,有36.6%的人不懂教育的历史等。这均说明了教师教育基础理论知识缺乏,既反映了师范院校教育专业训练薄弱,教育课程不受重视,也反映了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育实践的研究不够重视等倾向。其它有关资料也反映出,有50%以上的高师毕业生由于缺乏学科专业知识外的其它人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的基础,不能较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考察、开展科普活动、健体和审美等(注:刘东敏.新型高师学生职业素质结构探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4))。事实上,基础教育教师既有深厚的专业知识, 又要有宽厚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才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一专多能、复合型教师的标准。
第三,教育实践能力差。从调查表中关于教育实践能力和“教育临床技能”的调查可窥一斑,如至少40%以上的人不经常与学生谈话和与学生保持接触,70%以上的人不太使用信息交流技术;对“我能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发挥潜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恰如其份的挑战环境,努力开发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个问题,有43.9%的人表示模糊。对“我能投入到与每个学生友好人际交往中”这个问题表示“否定”与“模糊”判断的分别占38%和37.9%。另一些资料关于对高师毕业生所作跟踪调查显示,高师毕业生刚参加工作时,教学工作能力和研究操作能力均差,如班主任工作、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和教育科研合格率低于60%等(注:刘东敏.新型高师学生职业素质结构探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4))。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的高师教育在课程上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脱离基础教育实际需要,如实践性很可强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课,也逐渐萎缩、流于形式,导致了教育实践能力偏低的状况。
第四,创新意识不强,科研能力较差。由于我国的高师教育长期忽视师范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没有让他们接受特定的创造性思维训练,致使他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创新意识薄弱,科研能力缺乏。如调查显示,有31%和38.9%的人对“我对教育实践和周围教育现象具有反思的习惯”问题持否定和模糊态度;有87%以上的人未达到平均每年发表一篇文章的指标;分别有27.4%和60%的人对“我具有对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的探索和创造能力”表示否定和模糊。另据有关调查表明,师范毕业生由于缺乏创造能力和个性,一切“照本宣科”的现象普遍存在。进而在教育教学上引发出一系列令人担忧的问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陈旧,害怕变革;用统一的“模型化”目标要求学生,局限于单一模式,排斥多元化教学模式;否定学生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实行满堂灌教学,让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以分数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等等(注:刘东敏.新型高师学生职业素质结构探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4))。
另据有关资料显示:教师的学历合格率也存在严重问题。据国家教委1994年统计,我国小学教师573.6万人,学历达标率为90.91%(注:郭永福.中国教育学会与师资队伍建设.培训与研究,1998,(1 ));国家教育部1999年统计(注:199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教育报,1999—05—22),初中教师309.43万人,学历达标率为83.4%;高中教师(含职高与中专)121.7万人,学历达标率为56.80%。还有资料显示,教师在国民中的形象比五、六十年代下降了七个百分点(注:刘东敏.新型高师学生职业素质结构探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国家对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使学历都合格,教师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也需要不断提高,这样才能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教师素质的现状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严重影响着我国未来人才的质量,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整体化、综合化发展趋势不适应,与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实际需求不协调。为扭转这种局面,必须重新建构高等师范教育培养目标和模式。那么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师范院校怎样确立学生的教育素质目标呢?
二
伴随着知识经济与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及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呼唤,教师已提升为专业化职业的观念在许多国家广为接受,师范教育受到高度重视,教师的教育素质得到广泛而系统的研究。
美国教育协会认为优秀教师应有十八项品质:1.健康而有活力(vigorous health);2.智慧(intelligence);3.好学(liking forstudy);4.情绪成熟及平衡(emotional maturity ); 5.爱儿童(love of children);6.同情(sympathy of social intelligence );7.对教学发生兴趣和爱好(interest in or liking for teaching);8.乐面和幽默感(cheerfulness and sense of humor); 9.友善态度(friendliness);10.良好工作习惯(good work habit); 11.能与人合作(cooperation);12.广泛的兴趣(breadth of interest);13.容忍(tolerance); 14.明快(good judgment ); 15.公正(sense of justice);16.良好的仪表和声音(good appearance andvoice );17.讲解清晰的能力(ability to explain clearly);18.人格—以上品质的综合及其它(personality
the total of thesetraits and others)(注:王连生.教育概论.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8:275—276)。
美国教育家W. C. Bably列举了十项教师完善品质:1.同情心(sympathy);2.仪表(personal appearance);3.谈吐(address);4.诚恳(sincerity);5.乐观(optimism);6.热心(enthusiasm );7.好学(scholarship);8.活力(physical vitality);9.公正(fairness);10.严谨(reserve and dignity(注:王连生.教育概论.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8:275—276)。
Stanley J.Zehm and Jeffrey A.Kottler从如下三个方面论述了未来教师的形象:1.一名人际关系的专家(a relationship specialist);①具有真实的、无偏见的、同情的和乐于接受学生的态度;②注意用眼神接触,用人体语言表达的非语言行为;③支持性的、显示痛情的、用心理解的、关注学生的策略。2.一名有效的交往者(an effectivecommunicator):①营造真诚关心的气氛;②促进全体学生有效交往;③有效的班级交往的规划;④创设班级交往的关系;⑤规范有效交往的实践。3.一名帮助者(a helper);①理解学生;②信任学生;③同情学生(注:Stanley J.Zehm and Jeffrey A. Koggler,On Being aTeacher,Corwin Press,INC,1993)。
David H.Hargreaves认为教师素质包括:1.关于教的素质:①班级管理(calss management),即教师控制与组织班级的能力与权威;②教育学(pedagogy);选择、呈现顺序等上课的知识与方法;③综合与关联(continuity and coherence),即结构的有序、统合、衔接、结构与文体的关系等。2.关于学的素质:①学生行为的适应性;②学生的能力与动机;③学生的社会背景(家庭、种族、性别、阶级等);④学生学业和成就的结构与程度;⑤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 注:DaivdH.Hargreaves,"A Commonsense
Model
of
the ProfessionalDevelopment of Teachers",In Reconstructing Teacher Education,Edited by John Elliptt,The Falmer Press,1993:89)。
Symonds论述了受学生喜爱的教师特征有以下三个方面:1.亲童性: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考虑学生需要、鼓励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与进步;2.安全感—教师在学生面前的自信和随和以及由此形成的教师的威信;3.个人组织能力和统合能力—教学组织、班级管理、课业规定等方面的使学生可以接受的能力、魄力和态度( 注:韩幼贤.教育心理学.修订版下册.茂昌图书有限公司,1993:354—355)。
我国学者叶澜认为教师素质应包括:1.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理性支点。未来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主要是在认识基础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2.知识结构上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是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能使教师具有丰富的、扎实的知识底蕴,能在科学体系中把握自己讲授的学科,能使知识在教学中不只是以符号的形式存在,以推理、结论的方式出现,而且能展示知识本身发展的无限性和生命力,能把知识活化,在教学中真正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理论与实践、知识与人生的统一,充分发挥学科知识全面育人的价值;3.当今社会赋予未来教师更多的权利和责任,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望,胜任教师就需要新的能力。主要包括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管理能力、教育研究能力等(注: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1))。
顾明远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教师素质:1.职业意识:愿意献身教育事业,热爱青少年儿童,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2.业务能力:善于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智力;3.心理素质:教育理想、为人师表、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注:顾明远.提高教师的素质是迎接21世纪教育中的优先课题.国家教委国家教育发展中心.未来教育面临的困惑与挑战[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01—102)。
邓志伟也从三个方面对教师进行了要求:1.教学素质( teachingqualities):①专业素质(professional qualities); ②个人素质(personal qualities);③管理素质(managerial qualities)。 2.个性和经验(personality and experience):①经验(experience);②意识(awareness);③技能(skill);④智慧(intelligence);⑤意图(intention)。3.操作模式(operational modes )(注:邓志伟.再论教师的教育素质.外国教育资料.1998,(5))。
上述教育机构或教育学者描绘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教师素质目标图景,并各有特点:
一是就外国学者们的研究而言,他们倾向于研究教师个体的个性品质和注重研究活动身的个性色彩。就教师的个性品质而言,比较注重教师的同情心、热爱学生、容忍、习惯和性格等人格因素,这对教育过程中重视人文关怀、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发展无疑是值得借鉴的。尤其是我国特别重视外在的统一要求、强调同步化的教育现实条件下,这些倾向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就研究本身的个性色彩而言,虽然他们都注重教师的个性品质和人格因素,但是在临床技能、教学技能及个体内部人格修养等方面又各有倾向,如Zehm和Kottler 倾向于“教师与学生交往”和“对学生的帮助”等临床技能;Hargreaves倾向于“教与学中的组织、调节和控制”等管理技能;而symonds、Bably和美教育协会则致力于“教师个体人格”的修养等;这些显示了学者们研究教师教育素质的独特个性与倾向。二是就我国学者们的研究而言,一般比较强调教师素质的社会性和完整性。就社会性而言,他们注重社会的外在要求,如职业道德标准、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一般力求教师素质结构的系统化、整体化和面面俱到。缺点是对教师个性品质、特别是教育临床技能素质研究不多。中外学者共同的不足,就在于对教师素质结构只是进行了“是这样”的描述,而对其“为什么是这样”研究不够。我们认为,就逻辑性而言,要得出一个较为科学的教师教育素质结构目标,必须就教师素质目标赖以建立的规律性基础进行深入研究。
那么怎样对新世纪教师教育素质结构作深入的应然必性研究?
三
我们认为既不能仅就我们所面临的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背景作为思辨性的纯理性分析,也不能将国外提出的教师素质目标理论生搬硬套,我们应该立足中国的教育实际作深入的调查研究。为此,我们在进行“关于教师教育素质现状调查”的同时,也作了关于“新世纪教师应有的教育素质”的调查。
调查目的:了解我国21世纪的基础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教师?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怎样的教育素质?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此卷为半开放式问卷,被试者首先按表中设定的五个项目共20项品质权重计分,最高分为5分, 最低分为0分,如果被试者认为内容不完善可任意填上自认为重要的内容, 并对其进行权重,例如,我认为“1.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因素1 (专业精神)中最重要的素质,那么等级分为5分。 又如我认为在专业精神中“效率意识”比较重要,可编为“13”并对其权重计分。
调查对象:106名中小学校长和400名师院学生。(中小学校长均为校长培训班学员)
调查地点:中部省份抽样
调查时间:1999年8月—2000年2月
调查二 新世纪教师应有的教育素质的调查(表Ⅱ)
(以下32项品质及其等级分数据是由106名中小学校长和400名师范生的原始调查表统计而成)
结果分析:这次调查的对象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方面中小学校长因长期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他们不仅比较了解目前中小学教师的现状,而且对未来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均有一定的理性思考。师院的学生从中学过来不久,并且本身仍处于学习阶段,他们最喜欢什么样的教师也是有发言权的。另外他们接受了一定的教育理论学习,所以作为未来的教师,他们对教师的理解不仅停留在直观印象上,而且从理性思维上有完美型教师应具有的教育素质标准的思考,因此,调查这两个群体比调查其他人更有学术研究价值,其结果的确反映了新世纪的基础教育对教师教育素质要求的倾向。
排序因素Ⅰ:专业精神 等级分
1 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4.2
2 积极的人生态度 4.1
3 责任感 4.0
4 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发展等真心实意地关心
3.9
5 甘为人梯
3.8
6 自律
3.7
7 创新的意识与精神
3.6
8 合作精神
3.5
9 学而不厌,追求真理,学无止境的观念和习惯 3.4
10 忧患意识
3.3
11 和蔼可亲,让人体验到温馨
3.2
12 从容自信,清晰地恰如其份地表达自我 3.1
排序因素Ⅱ:教育理念与知识
等级分
1 教育理念(教育的本质、价值、过程、目的)4.22
等的认识及信念
2 广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4.21
3 学科专门化4.20
4 教学方法和技术4.0
5 课程设计 3.91
6 儿童发展和心理学知识 3.8
7 关于教育的历史3.78
排序因素Ⅲ:教育实践能力 等级分
1 组织能力
4.0
2 管理能力
4.0
3 具有交流的意识与技巧
3.9
4 善于激发学生自主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3.8
5 对未来活动有周密的计划 3.7
6 对教育教学过程不断评估与反馈信息
3.6
7 自我监控能力
3.4
排序因素Ⅳ:教育临床技能 等级分
1 真正的人际交往行为(尊重、信任、倾听、注意、4.1
2 对学生的温暖关心和尊重的态度4.0
3 坚信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发挥其潜能3.9
排序因素Ⅴ:教育科研能力 等级分
1 教育智慧
① 敏锐的观察力4.0
② 深刻而敏捷的思维能力3.9
③ 丰富的想象力3.8
2 对教育实践和周围教育现象的反思能力和习惯3.7
3 对新的教育问题、思想和方法的探索和创造能力 3.6
就专业精神而言,最重要的品质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强烈的责任感和对学生的关心;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创新意识与合作精神等;
就教育理念和知识结构而言,最重要的品质是对教育的本质、价值、过程、目的的认识及在此基础上的教育信念;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学科专门化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等知识结构;
就教育实践能力而言,最重要的是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还应有交流的意识与技巧,善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等;
就教育临床技能而言,应具有尊重、信任、倾听等人际交往的行为和态度,能坚信自己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发挥其潜能等;
就教育科研能力而言,应具有教育智慧。包括敏锐的观察力、深刻而敏捷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对教育现象的反思能力和习惯;对新的教育问题、思想和方法的探索和创造能力。
那么,我们是不是就以此作为新世纪教师教育素质的结构(目标)呢?不完全是。
四
我们认为,建构新世纪教师教育素质目标的依据来自社会发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素质教育发展、师范教育的多元化趋势对教师的影响、国内外教师素质目标的研究成果、目前我国教师教育素质现状及要求等几个方面。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关于教师教育素质结构的理想。
所谓教育素质,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活动应该具有的一种职业品质。这种职业品质概括地说应由三个方面组成,一是作为“经师”即教学生求知的素质,二是作为“人师”即教学生做人的素质。三是教育的有效性即教师如何有效地教书育人的素质。因为教师的任务决不仅是教书,更重要是育人,即教育学生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这也是“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深刻内涵。因此教师的教育素质具有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普遍、持久、深刻影响的重大价值。
教育素质的结构是指教育素质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联系。这种结构是由教师的任务和活动的目标决定的。我们认为,教师的教育素质是一个三维一体的结构。
1、认知结构:它包括知识结构与教育理念, 这是教育素质的第一维度。就知识结构而言,它包括教师拥有的知识结构系统,如当代人文、科学基础知识及专门化学科知识、教育专业知识及它们相应的技能技巧和方法系统。就教育理念而言,包括教师对教育的本质观、价值观、主体教育观及过程观等问题的理解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育信念,这是教师有效教育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前提。
2、专业精神:它主要包括教师职业道德和个性心理品质, 这是教育素质的第二维度。就职业道德品质而言,它包括教师个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道德品质,在与他人特别是与学生交往过程中的道德品质及教师对待自己的道德品质等;就个性心里品质而言,主要包括教师的创新精神、亲童心、责任感和合作精神等,这是有效教育的动力系统。
3、 教育能力:是教师能顺利实施各项教育活动并保证其效果的心理特征,这是教育素质的第三维度。它包括教育的实践能力、教育的临床技能、心理辅导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等四个方面。这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保证系统。
教师教育素质结构是这三个维度组成的精神世界,是教师称之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人格系统。这个系统是由其观念系统(真理、知识、理念)为导向和支配的,由专业精神(爱、合作、团结、责任感、服务精神)为动力的,以能力系统(管理、控制、影响)为保证的。这三个维度相对独立、各自有特定的含义、地位与作用。但三者并不是彼此孤立地存在着或是简单相加或机械地结合在一起,而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制约、渗透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收稿日期:200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