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传统、内求生力在激活历史文化记忆中增进文化认同
束秀芳
【摘 要】 当前,我们正面临着纷繁复杂的文化图景,回溯传统、内求生力,寻找中华文化及其价值观念的稳定结构和发展机制,成为当下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价值观念化育为具体行动,就要激活历史记忆,增进文化认同,借助历史故事和历史知识展开更加生动的传播,让公众在艺术欣赏和文化享受中提升精神气质。
【关键词】 文化认同 历史传播 大众传播
文化传统极富生命力,蕴含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总体精神
文化传统分散在人的行为、文献文本、社会规范和价值判断之中。它从历史深处走来,藏于现实的幕后随时准备出场。几乎人类社会的所有实践活动都有传统的印记,或正在生成新的传统。
将传统视为现代之镜,或是把传统社会作为现代社会与原始社会的过渡阶段,是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的习惯性假设。但是从文化生成和发展演进的视角来看,“传统”并不意味着“过时”,相反,它更接近于“原初”和“本质”,并且始终与现实同行。因此,传统并不是我们要扔在身后的东西,而是我们要不断寻找和发现的东西。我们可以试着将人与自然的互动理解为“人化”自然,以及被化育过的自然再反过来“化人”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人的原初文化行为及其文化观念受制于自然环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环境之异往往会导致人文习惯之殊,正所谓“先知一地之地形气候,则于其地之风土人情,思过半矣”。
文化发展应兼具时代性和民族性,我们应立足文化的民族性,追求文化的时代性。反思文化的民族性,其实就是追问文化的传统性。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化在五四运动前后的文化争论中遭到猛烈抨击。十九世纪以来,人们对中华文化的反思多是在西方文化冲击和挑战下的被动应对。张岱年、程宜山在《中国文化论争》一书中详细分析了近几百年来的中西文化论争,并提出了“综合创造论”的文化建设主张。他们指出,在五四运动以来的文化论争中,由于受到“欧洲中心主义”影响,一些文化学者认为,“欧洲文化是进化程度最高的高等文化,而第三世界各国的民族文化,则是普遍进化道路上残存的落后遗留形态,因而,对这些民族来说,现代化就是西方化”。对于这种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文化观,张、程两位学者皆认为不妥。
随着大自然家居的乔迁之喜,2018年大自然家居市场营销此起彼伏的“狂欢盛宴”也即将进入尾声。今年的家居行业在强者更强、弱者退场的风雨暗涌中跌宕起伏,在激烈的角逐中,大自然家居连出奇拳,为2018年提交了一份完美答卷。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基因携带的遗传信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一理念被英国学者理查德·道金斯引入文化研究领域,用“文化基因”来指称人类文化所具有的遗传复制能力。不同文化的祖源记忆决定了文化基因的不同,同时也造就了异彩纷呈的世界文化。文化传统中蕴含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总体精神,构成国家或民族的特征,具有稳定性。同时,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传统”也是包容开放的,具有选择性和建设性,并能与时俱进地发展。
人类的文化创造过程,是在历史脉动中不断与自然、社会、现实相融合的过程。文化传统既在线性的历时维度中承传,形成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又在历史进程的每一个当下停留,不断引导着社会实践。
寻找中华文化及其价值观念的稳定结构和发展机制,成为当下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西方近现代以来的文化演进历程,始终交织着理性、启蒙、自觉、批判与反思。然而,二十世纪以来,在西方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的过程中,“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不断交织于其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施加了一定的阻力。当前,我们正面临着纷繁复杂的文化图景,回溯传统、内求生力,寻找中华文化及其价值观念的稳定结构和发展机制,成为当下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作为价值观念形态存在的文化传统存寄于历史之中,被人类依据不同的社会现实进行主观提炼和再生产、再加工。可以说,正是文化传统和文化观念将人类从历史深处带向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是经典、遗迹、节庆等实存,而传统价值观作为观念和意义的抽象存在,隐匿在这些实存当中。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价值观念化育为具体行动,就要激活历史记忆,增进文化认同。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倡导,是一种以实际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优点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由于案例都是真实的,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大脑能持续保持兴奋,注意力不容易分散,有利于维持最佳学习状态。在讨论环节,每位学生需要就自己和他人的方案发表见解,有助于其人际交流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更重要的是,课堂表现优秀的学生可以起到一种激励作用,对其他同学产生良性引导,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有效解决课堂气氛沉闷问题。
社会学理论认为,文化建设作为一种社会整合行为,需要权力的介入和引导;而作为社会道德话语的价值体系,可以通过既定的惩恶扬善标准告诉人们如何成为“好人”以及如何建设美好社会。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这种价值观念的引导整合行为,正是党和国家思想文化建设意识的充分体现。核心价值观是否科学、牢固,要视其立足的根本。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深处的核心价值观,才更易深入人心。
运用丰富的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相互讨论的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并分享所得。例如,在“接待礼仪”教学过程中,引入“接待规格令合作泡汤”的案例,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接待礼仪知识,处理接待过程中的突发问题。在“馈赠礼仪”教学过程中,引入“伤心的手帕”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风俗禁忌,提升国际交往中跨文化交际能力。
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价值观念化育为具体行动,就要激活历史记忆,增进文化认同
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当代社会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向。走向多元是一种必然,这种多元性也应当体现在核心价值观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融合、贯通,它集中体现了中国精神,凝结了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第一,在新闻传播中注重对节庆民俗、历史知识的普及。只要符合新闻报道的价值要素,历史上的轶闻趣事、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皆可以成为新闻传播的内容。同时,我们也可以在节庆活动中借助多种媒介平台传播中国岁时节日和风俗的由来、寓意等,让大众了解传统节庆的文化内涵,彰显其中的文化价值。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有历史学者呼吁建立一门史学分支学科——史学传播学,但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从目前来看,史学研究成果更多地集中于学术著作中,在历史知识的普及方面,除了学校教育,大众媒介的参与程度依然有待提高。如果我们单纯对传统价值观念本身进行说教、宣传,很可能会陷入曲高和寡的窘境;如果我们能够借助历史故事和历史知识展开更加生动的传播,则有助于进一步扩大传播范围,赢得受众认可。
回溯历史,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建设历程中,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化反思运动。有学者认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急于抛弃传统而向往先进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当时的知识精英只是完成了对民族文化弱点的匆匆反思,还没有来得及完成新文化体系建设就转而投身革命。他们一方面提出问题,另一方面又把解决问题的艰巨任务留给了来者。
第二,传播媒介应努力构建具有浓厚历史文化气息的社会话语系统。话语系统反映了社会大众的注意力倾向,传播媒介应该有意识地将体现中国历史文化内涵的关键词,诸如和谐、诚信、友善、厚德载物、知行合一等纳入传播语系中。
第三,强化文博场馆的教育功能。博物馆不仅是文物的收藏保管之所,还应当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之地。我们应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文史知识宣传,向公众讲述文物的前世今生,增进公众对历史的了解。
第四,发挥电影、电视等文化产业的引擎作用。我们可以将历史知识、传统价值观等注入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中,通过艺术手段和文化加工,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更加生动地呈现出来,让公众在艺术欣赏和文化享受中提升精神气质。
医源性损伤是大部分脑脊液漏产生的主要原因[5]。术前:没有将术中脑脊液漏出现的风险仔细评估、对手术困难程度没有正确估计等从而没有充分的术前准备。
【参考文献】
①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论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②[英]E.霍布斯鲍姆、T.兰格著,顾杭、庞冠群译:《传统的发明》,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
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17年10月27日。
【中图分类号】 G223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为安徽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安徽大学文化创意与研究中心主任)
责编/王妍卓 美编/王梦雅
标签:文化认同论文; 历史传播论文; 大众传播论文; 安徽大学历史系论文;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论文; 安徽大学文化创意与研究中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