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业类型差异的企业家报酬—业绩的相关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相关性论文,企业类型论文,报酬论文,企业家论文,业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3)04-0050-06
基于委托人对代理人的激励只能根据观察到的业绩的假设,代理合约的实证研究就集中于报酬—业绩的敏感性分析。研究的结果存在两种相悖的观点,一种是以传统理论进行抽象的主流观点,认为企业家报酬与企业业绩存在强相关性;另一种是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的现代观点,认为企业家报酬与企业业绩存在弱相关性。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报酬—业绩弱相关性的观点逐渐得到认可并有取代主流的趋势,但这又为委托人确定企业家报酬带来了麻烦。于是经济学家们又开始寻找其他能表现企业家努力程度的敏感因素构建企业家报酬的一般模型。大多数经济学家在弱化业绩敏感性的同时,希望能从自己选择的敏感变量来建立企业家报酬的一般模型,但却忽略了企业的类型分析,没有认识到报酬业绩的相关性受企业类型差异影响。本文拟从企业的产业特征、竞争程度、技术性质、规模大小的差异性分析,揭示报酬—业绩的相关性受企业的类型影响,根据企业类型确定企业家报酬才具有现实意义。
一、企业产业类型与报酬—业绩的相关性
企业所属的产业特性对企业家报酬和企业业绩关系有较大的影响。1990年美国经济学家Jensen分析了美国大众持股的40家采掘公司连续10年的业绩和它们的经营者的报酬之间的关系,结论是两者具有微弱的相关性(如表1)。1992年以色列经济学家Muddifer对以色列最大的36家粮农企业连续7年的报酬业绩进行了实证研究,只有5家企业的报酬业绩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其他31家企业均表现为弱相关性(如表2)。1994年美国经济学家Rosen分别对美国、德国、芬兰和以色列等国的包括农牧业和采掘业共210家的第一产业企业进行了调查研究,结论表明只有26家企业的报酬业绩具有相对较强的敏感性,而其他184家企业均表现为弱相关性(如表2),平均相关度与前两位经济学家基本吻合。与第一产业相比较,第三产业的企业的报酬业绩的相关性明显增强。1990年Jensen单独对55家公众持股的商业服务公司连续10年的资料调查表明,报酬业绩的相关性明显增强(如表1)。Hall在1998年利用美国108家公众持股的最大商业服务公司最近15年数据研究表明,企业家报酬与企业业绩具有强相关的特征(如表3)。与第一、三产业相比较,第二产业企业的报酬业绩的相关性却具有很大的波动性,但其平均相关度明显高于第一产业又低于第三产业(如表4)。根据企业所属的产业差异与企业家报酬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表明,企业家报酬与企业业绩的相关性随产业的升级而呈正向阶梯状分布(如图1),其中第一产业的企业的报酬业绩之间呈稳定的弱相关,第三产业的企业的报酬业绩之间呈稳定的强相关,而第二产业的企业的报酬业绩之间呈波动性的中性相关。
表1 Jensen分别对采掘公司和商业服务公司报酬业绩关系调查
资料来源:Jensen,M.G and Murphy,K.J.,1990。Performance pay and top-management incentive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02,225-264。
第一产业的企业的报酬业绩之间呈稳定弱相关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由于初加工企业的资源供给由自然确定而非市场确定,因此作为第一产业的企业家的个人努力难以影响企业的资源供给;二是由于初加工产品的销售业绩主要受整个区域或行业的经济景气影响,因此单个企业的行为也难以影响企业的销售业绩;三是由于第一产业的生产方式是由其整个社会的生产技术条件决定,任何单个企业或企业家的努力难以改变企业的生产技术,因此企业家的个人行为对产出成本影响甚弱。因此,用报酬作为激励第一产业企业的企业家的行为并不能影响企业业绩的相关变动,相反,用企业业绩来决定企业家报酬也不具有积极的激励作用。
表2 Muddifer/Rosen分别对第一产业的报酬业绩关系的调查
资料来源;Muddifer,D.R.,1992.Entrepreneur pay;A study of nonsymmetry
and incentive system,Journal of American Economics View 08,156-160;Rosen,S.U.and Byondchief,R.C.,1994.Delicacy pertinence:management turnover and firm performance,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07,143-166.
表3 Hall对商业服务公司的报酬业绩关系调查
资料来源:Hall,W.R.,1998.Enterpriser behavior and Performance incentive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5,42-45.
表4 加工制造业企业的报酬业绩敏感性的早期研究汇总
资料来源:张正堂,陈蔓生,2002:《对企业经营者报酬理论主流观点的质疑》,《当代财经》第3期。
第三产业企业的报酬业绩之间呈稳定的强相关性的原因恰好与第一产业相反。作为第三产业的企业,无论是资源供给还是企业产品销售都受企业本身的行为影响,其内部的生产方式不但在不同行业和不同性质的企业之间具有很大的差异,而且在同一类型的企业之间也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由其生产方式决定的经营方式可保持企业的独立个性,因此,作为第三产业企业的企业家的个人行为对企业业绩就有很大的影响,将报酬与业绩挂钩将对企业家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第二产业企业的报酬业绩的相关性介于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但具有明显的波动性。究其原因也是介于上述两类产业企业之间。一方面,第二产业企业业绩受整个区域或行业的经济景气循环影响,特别是行业景气大幅度波动时将对行业内企业有严重影响,任何企业的个体行为都可能于事无补,这一点与第一产业企业的特征类似;另一方面又受企业本身行为的影响,特别是在行业稳定阶段,企业家的行为将对企业业绩具有决定的作用,这一点与第三产业企业的特征类似。同时,同类型企业的生产方式虽然会随着竞争而趋同,但企业家的持续创新努力仍然可能保持企业个性优势而带来良好的业绩。因此,对于第二产业企业的企业家的激励措施最好是将业绩报酬与行为报酬按一定比例搭配。
二、企业竞争强度与报酬—业绩的相关性
企业的竞争强度对报酬业绩的相关性会产生直接影响。2000年美国《财富》杂志报道,过去五年美国计算机生产企业已基本处于垄断状态,这些企业的经营者报酬连续不断跳升,已成为美国薪水最高的CEO(如表5)。但从表5发现,除戴尔计算机公司外,其他公司业绩平平。据美国福布斯2001年统计,全球最大的软件垄断企业微软公司连续5年来每年以64%的业绩递增,但比尔盖茨给予属下子公司CEO的报酬年递增才11%。美国经济学家Rubinson 1999年对美国6家最大的钢铁公司调查发现,其经营者报酬与公司业绩也存在弱相关性。相反,Rubinson在同年对竞争性较强的48家美国服装生产公司调查表明,企业家报酬与企业业绩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如表6)。2001年台北经济学家欧阳力欣教授对台北近60家商业零售企业的企业家报酬与企业业绩关系进行了调查,发现只有7家企业的报酬业绩呈较弱相关性,其它均表现为强相关性(如表6)。但对于竞争性极强的企业而言,情况又恰好相反,中国零点调查公司2000年对中国16家彩电企业的销售业绩与经营者报酬关系进行了调查,发现没有哪一位调查对象认为企业的业绩受经营者报酬影响。根据国内外的大量资料文献,我们可将企业的竞争程度与报酬业绩的相关性绘成如图2。显然,报酬业绩的相关性随企业的竞争程度上升而增强,但接近完全竞争状态的企业,其相关性又快速下跌。
表5 《财富》对5家计算机生产企业连续五年报酬业绩的相关性统计
资料来源:2000年美国《财富》杂志第6期。
表6 Rubinson和欧阳力欣分别对美国服装公司/台北零售企业的调查
资料来源:Rubinson,w.s.and Jumeodic,A.E.,1999.A study of non-linearity about behavior and performance,Journal of American Measure Economics 05,23-29.
表7 Albowed对全球纺织企业的经营状况调查
(续表7)
资料来源:Albowed.B.C.and Pudinson,F.,1993.Executive compensation and firm techno-density,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0,65-74.
图1 产业差别与报酬业绩的相关性
图2 报酬业绩相关性随竞争强度变化的曲线
竞争性较弱的垄断性企业,由于进入壁垒的存在,其价格的垄断会导致企业的业绩主要受市场需求的影响,当没有其他进入者与之争夺市场时,垄断性企业的企业家一般不会有改变现有均衡的冲动。当需求稳定时,企业业绩也是稳定的,即便企业家的报酬连续大幅度跃升,企业业绩的变动可能收效甚微;当需求上升时,企业业绩也随之上升,这并不意味着是企业家努力的结果。因此,对于竞争性较弱的垄断性企业,不宜用业绩报酬激励的方式以期企业家能对企业有所改变,而应更多采用行为报酬激励。相反,竞争性较强的企业的业绩是与众多的市场竞争者博弈的结果,企业的业绩与企业家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由于竞争,企业家的行动信息也更隐蔽,监督企业家行为也更困难。因此,对于竞争性较强的企业应更多采用业绩报酬的激励方式。但对趋于完全竞争状态的企业,业绩报酬的相关性又会骤然降低。这是因为接近完全竞争状态时,市场需求也处于完全稳定的均衡状态,每个企业的产品质量和价格已基本趋同,任何单个企业的行为改变,很快就导致其他企业的随之更强烈的改变。因此,接近完全竞争的企业的企业家的行为会产生强烈的外部性,有时不但不会带来业绩的改善,甚至会导致竞争者的联合报复,这类似的企业也不宜采用业绩报酬的激励形式。
三、企业技术密度与报酬—业绩的相关性
企业技术密度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研发等各方面技术水平和集中程度的高低。企业的技术状况对企业的报酬业绩的相关性会有一定的影响。1993年美国经济学家Albowed对全球纺织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如表7),他将调查对象分别按照发展中国家、中等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三个类别作了对比,研究发现,技术密度越高的国家,企业业绩受企业家报酬影响较小,而技术密度越低的国家,企业业绩受企业家报酬的影响较大。Albowed同时发现,业绩的增长与技术的进步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如日本),技术的进步对企业家报酬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如美国)。
企业的技术密度越低,劳动力的密集性就越强,生产和经营方式越简单,组织管理结构就越趋于金字塔形,企业家的个人行为就意味着是企业的行为,因此这类企业的业绩直接受企业家的个人行为影响,在企业环境一定的条件下,报酬业绩的相关度也较高。而技术密度越低的企业越趋于古典业主制,从此也可窥知在1990年代为什么同等技术条件下中国国有企业始终搞不过民营企业的原因,而将国有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之后企业业绩就会大幅度上升,这种改制实质上就是对企业家报酬的改变,因此这类业绩的上升理当归结为企业家报酬上升的结果。相反,技术密度越高的企业,对技术改进的难度也越大,由于企业家个人的有限理性,高技术企业的决策就需要集中各类专业人才民主决策,并且,技术密度越高,价值链上每个环节都会对企业业绩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这类企业的业绩不是由企业家个人行为支配,而是企业内部各种人才群策群力的结果,当然这类企业也就不宜单独采用业绩报酬形式对企业家个人激励,而应对企业员工进行整体激励。否则,就会引起员工的不满而产生抵制行为,如近年来国内各种高技术企业出现员工集体跳槽现象就是例证。在美国,越是高技术企业,全员持股的比例也越高,相反,越是低技术企业,股权激励也越集中于少数经营者。
四、企业规模差异与报酬—业绩的相关性
美国经济学家Finkelstein对美国206家不同规模的企业进行了调查研究,他发现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企业家报酬与企业业绩的相关性逐渐减弱(Finkelstein,1989),持此相同观点的还有Jenson(1994)和Rajaram(1999)。相反,同样是美国经济学家Conyon在1994年对美国165家不同规模的企业考察发现,企业家报酬与企业业绩的相关性随企业规模的增大而逐渐增强,Sriharan(1996)和Tolia(1997)也认同此观点。Eriksson在2000年对美国94家不同规模的商业服务企业研究发现,企业家报酬与企业业绩的相关性的确是随着企业的规模增大逐渐减弱(如表8)。我们认为Eriksson的研究和观点具有代表性,因为Eriksson选择的研究对象是同一类型的商业服务企业,在产业上不存在差异,在技术分布上和竞争强度上也是基本一致的,因此对于考察企业规模变量对企业的报酬业绩关系的影响也就具有说服力。而Finkelstein、Jenson、Rajaram、Conyon等人的研究对象存在跨产业的分布和技术差异较大,并且他们所研究的企业在竞争强度上也不具有可比性,由于其各自选择样本的偏好差异,就可能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2001年俄罗斯经济学家萨维奇可夫为了证明Eriksson等人的观点,分别对独联体内的不同产业企业进行了相关调查,萨维奇可夫运用线形回归和分形手段对调查资料进行了整合处理,他的结论是:在第一产业,随着企业的规模增大,企业家报酬与企业业绩的相关性逐渐增强,但企业规模增大到某一临界点后,报酬业绩的相关性又逐渐减弱;在第三产业,随着企业的规模增大,报酬业绩的相关性呈明显的下降;在第二产业,随着企业的规模增大,报酬业绩的相关性有微弱的下降趋势,但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同时,萨维奇可夫也对不同竞争程度和不同技术密度的企业进行了分类考察,其结论也是报酬业绩的相关性随企业的规模的增大而减弱。虽然萨维奇可夫与Eriksson所得结论上略有偏差,但仍然支持了Eriksson的观点,并且萨维奇可夫进一步细分了调查样本,其结论更具科学性,也与我们关于产业差异对报酬业绩的相关性分析基本吻合。综合上述资料,我们基本可以认定,除了第一产业中的较小规模企业之外,其他企业的报酬业绩相关性随企业的规模增大有逐渐减弱的趋势。
表8 Eriksson对美国商业服务企业的调查情况
资料来源:Eriksson,M.C.and Buffier,D.R.2000.A study of the correlation of guerdon-performance and firm scale,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0,42-53.
在理论上,企业规模越小,组织结构越简单,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种类和数量也相对较少,在产业分布、竞争强度、技术水平一致的条件下,企业家的个人行为对企业业绩具有关键的影响;同时,企业越小,企业家决策所承担的风险也相对较低,企业家也就越愿意接受业绩报酬的激励形式。相反,企业规模越大,组织结构也越复杂,随着产品种类和数量的增大,企业业绩不再受企业家的单相影响,而是受企业内外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此时企业家个人决策的风险明显增大,企业家的行为业绩与企业业绩不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企业家报酬与企业业绩的相关性就明显减弱。对于大型企业,采用业绩报酬激励形式并不能体现企业家的努力行为,而应该注重对企业家的行为业绩考察才不失公允;而对于中小型企业尽可能的采用业绩报酬的激励形式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以此为鉴,在国有企业“抓大放小”的改革过程中,不要因为看见小企业改制之后经营者报酬与业绩挂钩而企业大见成效,就认为国有大型企业也应该仿效小企业进行大面积的业绩报酬激励。
五、结语
虽然本文只分析了四个类别的企业的报酬业绩关系,但由此也可窥知目前关于企业家报酬与企业业绩相关性研究的两种相悖的观点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果没有对企业类别从不同角度细分,这两种笼统性的观点对我们在决定企业家报酬时可能就会产生盲目的误导。因此,我们在现实中对企业家的报酬确定时,应该理性地将不同类别的企业区别对待。不但要从企业本身出发分析企业家报酬与企业业绩的相关性,而且还应该分析企业家的个性特质,不同类型的企业家(如价值观、风险偏好、性格特征等的差异)都可能会影响报酬业绩的相关性。同时,我们在确定企业家报酬时,还应注意到企业家的业绩与企业业绩并非等同,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有部分企业家业绩体现在企业业绩之中,这更增加了企业家报酬与企业业绩关系的复杂性。总之,我们必须从企业和企业家的个性差异出发来发现真实的报酬业绩之间的相关性,才能更准确地确定具体企业的企业家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