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国”——巴以谈判的关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巴勒斯坦论文,巴以论文,关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巴勒斯坦国”问题是巴以谈判中最棘手的问题。特别是在以色列内部,在“巴勒斯坦国”问题上,意见分歧,斗争激烈,一时尚难形成全国性的共识,各种力量的牵制使当政者难以作出重大决策。这就决定了巴以和谈一时还难以取得重大突破,巴以和平进程还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但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在以色列国内就“巴勒斯坦国”问题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
一、“三个犹太人,四种意见”
犹太人“爱思考,多争论”,在关系到国家安危的问题上,争论更是激烈。笔者注意到最近以色列的舆情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巴勒斯坦国”(MEDINAH PALESTINIT) 已不再是一个禁忌用语,在新闻和人们交谈中,大量使用这个政治术语。而在一段时间前,人们还忌用这个术语,只用“巴勒斯坦实体”(YESHUT PALESTINIT)。以色列人已在公开地、平等地争论这个问题,赞同建立巴勒斯坦国的人敢于直接陈述自己的看法,而不致受到围攻。舆论一边倒的局面已经打破,犹太人的思想已经解放。舆情的变化反映民情的变化,没理由轻视这种变化。
对巴勒斯坦国,以色列民众有三种表现:赞成者和反对者势均力敌,旗鼓相当,但都没有超过民众的半数,有相当一部分人(大约有1/5)还在观望,要“看看再说”。赞成派是顺应潮流的开明者,不要说阿拉伯国家,即使在已经表态的大国中,除美国外,都对建立巴勒斯坦国表示理解或支持;这一派也是一股向上发展的力量,回想1991年马德里和会前,大多数以色列人很难接受在他们身边出现一个独立的国家。和平进程5年后的今天,有那么多人改变了态度,可以预计随着和平进程的发展,将会有更多人改变态度。从反对派来看,大体上由五种人组成:1,宗教分子。既然《圣经》上说上帝已把迦南地购给犹太人永久为业,要把两岸和加沙给巴勒斯坦人,并在那里建国,他们宗教感情上难以接受;2,东方犹太人。他们或许对40多年前在阿拉伯国家生存不下去,而被迫离开那里,一直心怀怨恨;他们或许因为生活贫困,希望在竞争的社会里有更大的生存空间,使他们能有发迹的一天;他们或许因为是以色列的底层,弱者往往需要更弱者作为发泄的对象,以慰藉自己的失意。3,犹太复仇者。阿以大战5次,冲突无数。上千犹太人死于战乱。一部分死难者的亲属把对死者的悼念变为对阿拉伯人的仇恨,建立了各种复仇组织,如T·N·T(“以恐怖对恐怖”),向阿拉伯人寻衅。4,卡赫纳分子。梅厄·卡赫纳拉比是美国保卫犹太人同盟头子,1971年回以色列,建立极端种族主义党——卡赫党。卡赫纳死后,卡赫党解体,形成多个“碎片”,他们是以色列极其危险的一群,不仅极端仇视阿拉伯人,亦把目标对准与阿拉伯人和解的犹太人,枪杀拉宾的阿米尔与这些恐怖组织有关。5,犹太定居者,西岸一部分定居者经过将近30年的艰苦创业,在定居地已有一份家业。一旦巴勒斯坦国建立,他们或者被迫放弃家业,撤离定居地,或者留下,生活在阿拉伯人包围之中,因此他们反对巴勒斯坦国。
在上述5种人中,反对的程度是不等的,特别是第一、二、五种人,他们在分化,有些人会适应时势转向赞成派行列;或者保持“中立”,只有其中的“坚定者”将与其他势力结合,成为反对派的骨干。
二、“带加号的自治或带减号的国家”
在联合执政党内部对此问题也存有争论。1996年年底,内塔尼亚胡负责宣传的顾问巴伊兰在一次讲话中说,以色列将同意建立一个巴勒斯坦实体,“你怎么称呼它都可以,带加号的自治或带减号的国家”。这是内塔尼亚胡身边的人第一次用“国家”代替“实体”。这个讲话引起了舆论的种种猜测,在各方压力下,巴伊兰被迫“澄清”他的讲话:1,讲话只是他个人的意见,不是总理的态度;2,“带减号的国家”是指比一个主权国家可能拥有的东西少"60%"。但是他要求大家正视现实。“重要的是这个实体的性质和给予它的限制,而不是名称”。然而巴伊兰的讲话表明,以在事实上已由“带加号的自治”滑向“带减号的”也就是“有限制的”国家了。现在的问题似乎只是:这些限制是什么?
在以色列8党联合执政协议中有“三不”,其中第二“不”是“不要巴勒斯坦国”,既然内塔尼亚胡没有公开声明放弃“三不”,那么各党没有必要正式表态。但是这挡不住各党成员发表“个人意见”,与“三不”唱反调。
联合执政党内的情况与总的形势是一致的。反对巴勒斯坦国态度最坚决的是以拉菲尔·埃坦为首的佐梅特党,埃坦已明确表示该党在此问题上不会作任何妥协。在三个宗教党中态度强硬的全国宗教党的总书记奥列夫最近表示,如果取决于以色列,那么“我们不要巴勒斯坦国,不撤出定居点”。他的讲话是针对党的议员谢特朗的,谢特朗是以色列全国宗教基布兹运动的负责人,党内有名的鸽派领导人,在巴伊兰讲话后,他表示只要有利于广泛的民族和解,就不应一再拒绝巴勒斯坦国,并透露他已着手准备把那些在有争议地区的宗教基布兹撤出来。他的态度立即遭到党内强硬派的激烈批评,他们要求总书记表态。奥列说了上述伸缩性很大的话,并且要大家承认现实已发生变化。他估计在全国宗教党内支持和反对谢特朗的各占10%,80%是中间派。另一宗教党—沙斯党态度一贯温和,对巴伊兰的讲话,党首德里的助手表示该党一贯支持永久解决,如果永久地位的谈判中出现宗教上的难题,该党精神领袖约瑟拉比可以作出裁决。关于巴勒斯坦国问题,他认为关键是国家的性质和在何处建国。刚脱离工党的第三条道路党,虽然没有公开宣布赞成巴勒斯坦国,但是他们的意见比较一致:最好不出现巴勒斯坦国,但是长期统治另一民族,也不符合他们的想法。当年本一古里安同意在巴勒斯坦1/5的地区内建立巴勒斯坦国。因此,他们赞成在更小的地区内给予巴勒斯坦人更多的主权,为此,他们根据巴勒斯坦人和犹太人在西岸分布情况绘制了一张分界图,据说内塔尼亚胡接受了这张图。联合执政党内起主导作用的是利库德集团,集团内强硬派势力较大,他们援引20年前一段往事:1977年,担任总理的老贝京在一次秘密会议上提出给占领区巴勒斯坦人自治的想法,国防部长沙龙激烈反对:“这是巴勒斯坦人的‘贝尔福宣言’。如果自治机构宣布建国并得到一些国家承认,怎么办”?老贝京拍案而起,决断地说:“我把他们投进监狱”,据此,他们要求内塔尼亚胡对赞成巴勒斯坦建国的人有个明确的态度。集团内的温和派与参加利库德的桥党结合在一起,强调形势已经发生变化,谁能想到利库德今天会默认奥斯陆协议?现在是以色列与巴勒斯坦达成永久解决的历史机遇。抓住它,以色列便能在土地、安全、难民等方面得到最大的利益;失去它,以色列将会丢掉更多东西,最后被迫接受一项对以色列不利的解决办法。他们认为接受一个巴勒斯坦国将不会在以色列公众中引起不安和担心。
三、“这里出现大奇迹”
犹太人为纪念公元前二世纪马卡比起义并重修圣殿而设立了哈努卡节(灯节),节日的主题是“这里出现大奇迹”。犹太人相信“奇迹”,这是上帝眷顾他们的证明。在长期无保障的流散生活中,经验使犹太人善于捕捉住对他们最有利的稍逊即逝的时机。和平进程到今天这一步,最有利时机是否已到,“奇迹”是否将现?内塔尼亚胡要求全国“为开始永久解决谈判而达到最广泛的民族一致”,于是“栅栏两边的人(鸽派与鹰派、工党与利库德)”坐在一起,讨论各自对永久解决的看法。两党的元老佩雷斯和沙龙已用很多时间讨论了这个问题,两老达成共识:为了在永久地位谈判中,以色列不发生分裂,保持强有力的地位,两大党有理由再次联手,组织联合政府。如果两党真能合作,在议会占66席稳定多数,政府的决策能力将大大提高,在和平进程中将有可能更快出现“奇迹”。这个消息无疑会使以色列人振奋。
以利库德集团议会党团主席米夏尔·埃坦和工党领袖角逐者、佩雷斯亲密助手约西·贝林为首的两党议员“论坛”共10人(每党各5人),经过了4个月的充分讨论,最后形成了一个超党派的联合文件,文件涉及了永久地位谈判中所有问题,在多数问题上取得了一致,在3个问题上尚存分歧:1,巴勒斯坦实体的性质和地位。贝林称它是“带减号的国家”;埃坦表示利库德眼下还只能同意“带加号的自治”,然而只要巴勒斯坦接受加给它的限制,那么以色列可以承认“这个实体的自决”。事实上,埃坦的意思只是要分两步走而已;2,约旦河谷的犹太定居点。双方都接受“约旦河是以色列安全边界”的结论,工党主张把河谷交给巴勒斯坦,但仍作为以色列的“特制安全区”,利库德反对归还。主张由以色列兼并;3,关于水资源,双方都认定水资源对以色列的重要性,但是在以色列采取什么方式控制水资源问题上,没有取得一致。“栅栏”两边的人事实上都已超越了“栅栏”,达成了最广泛的一致。利库德和工党虽都没有正式接纳这个文件为党的文件,政府方面还对文件中的某些方面持保留态度,然而,不管怎样,联合文件为永久地位谈判提供了一种可望达到“最广泛民族一致”的参考依据,特别是在巴勒斯坦国问题上。
巴勒斯坦国是永久地位谈判的关键,不仅因为问题本身棘手,巴以达成一致尚有不少困难,更重要的是它是巴以和解的里程碑。1999年5月,巴勒斯坦自治过渡期结束,永久地位协议开始生效,如果在那时,阿拉法特主席宣布:“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国成立了”,虽然巴以间还留下一大堆难题,但是可以这样说:世人瞩目的巴勒斯坦问题已经取得了伟大的阶段性的成果,一个新的巴勒斯坦问题放在了世界面前,巴勒斯坦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