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乡市人民医院骨科 湖南湘乡 411400
【摘 要】目的:观察和分析对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采用后路内固定内固定融合术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本组收集我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间接诊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110例进行临床研究,通过随机分组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55例)和研究组(55例)。对照组55例患者施行前路内固定融合术进行治疗,研究组55例患者则施行后路内固定融合术进行治疗。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手术情况及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96.36%)明显高于对照组(74.55%),(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脊柱胸腰段骨折;后路内固定融合术;临床疗效
脊柱胸腰段骨折是外科临床上一种非常常见的脊柱损伤,其会导致患者脊柱的生物力学出现变化,导致脊髓神经受压,使患者伴发马尾及脊髓神经损伤病情,病情严重时甚至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1]。目前,临床上对该疾病患者主要采用手术方案进行治疗,通过手术能够有效改善占位性压迫情况,提高脊柱的稳定性,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本组收集我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间接诊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110例进行临床研究,对其中的55例患者施行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并与施行前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对比,现总结临床效果如下: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收集我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间接诊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110例进行临床研究,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经X线、CT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脊柱胸腰段骨折[2];②均属于不稳定性骨折;③患者与其家属均知情同意,且签署知情同意书。通过随机分组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55例)和研究组(55例),对照组55例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19例;年龄最小者18岁,最大者53岁,平均(41.79±5.38)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致伤31例,高处坠落致伤18例,压伤、跌伤6例。研究组55例患者中,男性38例,女性17例;年龄最小者20岁,最大者55岁,平均(43.12±6.59)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致伤33例,高处坠落致伤17例,压伤、跌伤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致伤原因上具有可比性,(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对照组55例患者施行前路内固定融合术进行治疗,具体措施包括:给予患者全身麻醉,使患者体位取仰卧位,手术选取左侧入路,显露患者伤锥的前方和侧方,切除伤锥中后部位约2/3的骨质后,对上下椎间盘组织进行切除,以消除伤锥椎管前方位置的局限性压迫,减压后彻底清除后纵韧带前方位置的致压物,以恢复脊柱高度、生理弧度。将椎体撑开至正常高度后,选取同侧自体髂骨植入,在通过内固定系统进行固定。(2)研究组55例患者则施行后路内固定融合术进行治疗,具体措施包括:给予患者全身麻醉,使患者体位取俯卧位,使患者腹部处于悬空状态,以防大血管受压,从而降低术中出血量。于后正中线位置作1手术切口,以伤锥为中线点,充分显露伤锥及相邻椎管。通过椎弓根针探测伤锥,以便明确钻孔处于椎弓根四周的骨壁中。再通过椎弓根螺钉系统对伤锥进行内固定,以常规的进针点置入螺钉,使其处于正常锥与伤锥之间。减压骨折的关键损伤部位,然后对骨质进行复位、固定,然后按照患者的骨折损伤状态进行关节突间植骨融合处理[3]。完毕后常规给予生理盐水冲洗手术切口再逐层关闭。
1.3 疗效评价标准
①治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全部消失,X线显示伤锥高度基本恢复正常,骨质完全愈合,功能恢复;②有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明显缓解,X线显示压缩脊柱恢复超过60%,脊柱轻度后凸,可进行轻体力活动;③无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腰部活动受限,无法进行体力活动。
1.4统计学方法
将本组数据纳入SPSS20.0统计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x2比较法对计数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用率(%)表示,采用t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用(±s)表示,(P<0.05)则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和住院时间对比
经表1可见,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和机械工业的逐渐进步和发展,各种骨折的发生率亦在逐渐增加,尤其是脊柱胸腰段脊柱骨折的发病例数明显增加,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手术治疗方案对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常用的手术方式主要包括前路内固定融合术、后路内固定融合术等。临床上在选择手术方案时应以其固定、稳定脊柱与解除神经压迫的作用为依据进行选择[4]。
本次研究中我们对110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分别采用以上两种手术方案进行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这提示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疗效明显优于前路内固定融合术。这主要是因为后路内固定融合术能够对患者伤锥的高度进行恢复,矫正患者的后凸畸形,术中还能对患者后部结构的损伤进行处理[5~6]。同时,后路内固定融合术中采用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还能够恢复伤锥矢状面、冠状面的曲度,有效撑开骨折椎体,进而达到良好的复位效果,并且其操作更简单、术中出血量更少。
综上所述,对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卢荣,陈建,赵存赛等.肌电图评价不同手术入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对椎旁肌功能的影响[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4,36(8):876-878,882.
[2]邢祯全,王佳斌,余德涛等.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09,49(36):84-85.
[3]苗振林.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44例效果观察[J].中国综合临床,2014,30(1):8-10.
[4]王琦,于冰,李晔等.后路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临床疗效观察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24(2):883.
[5]王大民,肖克明,邵楠等.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疗效观察[J].医学临床研究,2011,28(6):1168-1170.
[6]秦玉坤.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50例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13,32(8):56-57.
论文作者:鲍飚,杨柳荣,李清河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1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24
标签:患者论文; 脊柱论文; 后路论文; 手术论文; 对照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疗效论文; 《航空军医》2015年1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