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红十字会医院(江北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重庆 400020)
【摘要】目的:研究社会心理因素在慢性胃肠道疾病中的影响。方法:90例慢性胃肠道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并且都施以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加用专业心理干预法。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7.78%比对照组84.44%高,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22%比对照组15.56%低,P<0.05。结论:社会心理因素能影响慢性胃肠道疾病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需引起重视。
【关键词】慢性胃肠道疾病;影响;社会心理因素;康复治疗
【中图分类号】R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7-0158-02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psychosocial factors on chronic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Methods 90 patients with chronic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nd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drug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given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97.78%, which was 84.44%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2.22% lower than 15.56%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Psychosocial factors can influence the rehabilitation effect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Key words】Chronic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Influence; Psychosocial factors; Rehabilitation therapy
慢性胃肠道疾病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病,可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较大损害。社会心理因素和疾病的发生以及进展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多项研究表明,对于心理状态比较好的群体来说,其罹患疾病的概率比较低,且其身体健康指数也比较高[1]。此研究,笔者将着重分析社会心理因素在慢性胃肠道疾病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影响,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3月—2018年3月本院接诊的慢性胃肠道疾病患者90例,均为心身疾病患者,采取随机数表法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n=45)。实验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在16~64岁之间,平均(38.21±4.57)岁;病程在7d~4年之间,平均(0.72±0.23)年。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在17~65岁之间,平均(38.91±4.68)岁;病程在8d~2年之间,平均(0.69±0.31)年。患者经腔镜学等检查确诊为慢性胃肠道疾病,有完整的病历资料,依从性良好,签署知情同意书,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比较两组的年龄和病程等基线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2]
(1)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缺陷者。(2)不耐受本研究所用药物者。(3)中途因各种原因退出治疗者。(4)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 方法
对两组都实行常规药物治疗,同时嘱咐患者尽量选择食用清淡且易消化的食物,禁食辛辣、生冷以及刺激性的食物,加强锻炼,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实验组加用心理干预方案,内容有:(1)根据患者的文化水平、年龄、病情状况和接受程度等,采取一种最恰当的方式向其详细讲述慢性胃肠道疾病的相关知识,包括临床表现、常见病因、诊断、发病机制、危害性、治疗方法、防治措施等,并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作出详细的解答,让患者能够正确看待疾病。主动和患者沟通,及时对患者的焦虑和担忧等不良情绪进行疏导。嘱咐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告诉患者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恢复的重要性,让患者能够对自身情绪进行有效的调节。指导患者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缓解不良情绪,比如:看电视、听音乐、与人交谈等。(2)鼓励家属多关心患者,多陪伴患者,和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予以患者贴心的照顾,让患者能够得到家庭的支持和关爱,从而有助于减轻其心理压力。嘱咐家属对患者的生活起居进行有效的干预,向患者提供对疾病康复有益的饮食,陪伴患者进行有氧运动,定期和患者一起参加社会活动,让患者能够保持愉悦的心情。
1.4 评价指标
对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比较。
1.5 疗效判断[3]
(1)显效,临床症状彻底消失;病情得到有效控制。(2)有效,临床症状明显缓解;病情控制良好。(3)无效,临床症状无变化甚至加重。利用[(显效+有效)/例数*100%]公式计算总有效率。
1.6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t用于检验计量资料,即(x-±s),χ2用于检验计数资料,即[n(%)],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不良反应
实验组中1例发生不良反应,占总比例的2.22%;对照组中7例发生不良反应,占总比例的15.56%。相比较于对照组,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组间差异显著(χ2=4.9390,P<0.05)。
2.2 临床疗效
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7.78%,比对照组的84.44%高,P<0.05。如表。
3.讨论
通常情况下,患者的心理情绪越好,其罹患疾病的概率就越低,机体健康指数越高,但对于心理状态比较差的群体来说,其罹患疾病的概率就相对较高,从而对其身体健康产生了不利影响。此研究中,实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在通过专业的心理干预之后,慢性胃肠疾病患者的疗效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可见,社会心理因素能够对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产生比较大的影响。为此,临床需要格外重视社会心理因素在疾病治疗中所产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傅卫华,邱艳虹,宋聪颖,等.社会心理因素对慢性胃肠道疾病康复治疗影响的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1):77.
[2]徐俊荣,宋瑛,司望利,等.西安地区常住人口社会心理因素与功能性胃肠病发病关系的研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5,(1):99-103.
[3]陈胜良.消化心身疾病常见临床表现的分类及处置对策[J].中华消化杂志,2015,(9):579-582.
论文作者:李超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9月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2
标签:患者论文; 实验组论文; 疾病论文; 胃肠道论文; 心理因素论文; 社会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9月2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