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成人教育学科建设营造成人教育强文化_成人教育论文

加强成人教育学科建设营造成人教育强文化_成人教育论文

加强成人教育学科建设,打造成人教育坚强文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人教育论文,学科建设论文,坚强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187(2008)03—0003—05

法国印象派大师高更(P.Gauguin)有幅世界名画,名字叫《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往何处去?》,画中浓缩地描绘了人的一生。领悟名画真谛,高更意在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人,必须时刻思考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作为成人教育、成人教育学的研究者,我们也必须时刻不断地回顾成人教育学科的过去,直面其现实,谋划其未来。在此,作为一名在成人教育学科田园里辛勤耕耘了二十余载、视成人教育学科建设为自身学术生命之全部的研究人员,我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对成人教育学科从哪里来、现在怎么样、未来又要走向何处的思考。

一、从何处来?——成人教育学科之历史

若要问成人教育学科从哪里来,就必须回望成人教育的实践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成人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是成人教育学科得以产生以及持续推进的动力和源泉。我试以五句话来概括成人教育的发展历程:

——源起于工业革命,旨在实现劳动者从手工劳动到机械劳动。

——发展于经济腾飞,旨在提高、更新在职劳动者的劳动能力。

——扩展于社会进步,旨在满足学校之后人的素质的综合发展。

——拓展于人的发展,旨在促进每个人的终身发展、全面发展。

——腾飞于新的理念,旨在践行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型社会三大理念。

我们以往曾为之、现在正为之、今后仍将一如既往为之而倾心竭力的成人教育学科,与成人教育的如此实践发展历程存在直接关系。没有成人教育实践的一步步深入发展,也就不可能产生成人教育学科,而如今我们关注成人教育学科建设问题,其最终目的显然又在于促进成人教育实践进入更加科学、更为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在对成人教育学科与成人教育实践关系作出判断之后,就让我们分别放眼异域和本土,来追踪一下成人教育学科建设的历史轨迹。

从异域来讲,前人的足迹依然清晰可辨:

——托玛斯·波尔(生于美国、定居英国,医学专家),1815年正式撰写出版了《成人学校的起源与发展》一书,第一个提出并使用术语“成人教育”(Adult Education)。

——亚历山大·凯普(德国中学教师),1833年在《柏拉图教育理念》(Plato' Educational Ideas)一书中,第一个提出并使用术语“成人教育学”(Andragogy)。

——海尼奇·汉塞尔曼(瑞士精神病学专家),1951年,出版了第一部以“成人教育学”命名的著作——《成人教育学:成人教育的本质、可能性和界限》。

——英国诺丁汉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分别是欧、美第一所创办“成人教育(学)系”的高等学府。

——哈伦贝克(美国),是第一位取得“成人教育学”专业博士学位的学者,他与人合作,1964年组织编写了一本世界名著:《成人教育:一种大学新兴研究领域的大纲》(俗称黑皮书)。

——林德曼与罗森斯托克(美国),“成人教育学之父”马尔科姆·诺尔斯的师傅和导师,打破了赫尔巴特对于“成人教育学”将近130年的阻隔。

——马尔科姆·诺尔斯(美国),1970年以一部《现代成人教育实践:成人教育学与教育学》而成为公认的“成人教育学之父”。就本土而言,先哲的声音依旧清晰可闻:

——孔子《阳货篇》中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1]《宪问篇》中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1]

——孟子《尽心章句上》中曰:“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2]

——老子《德经》中曰:“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3]

——庄子《养生主》中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4]

——荀子《劝学》中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而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曰参省乎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5]《儒效》篇中曰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止矣。”[5]

及至近代:

——蔡元培主张推行义务教育制度和社会教育制度。

——陶行知认为“我们所要求的是整个寿命的教育,活到老,学到老,教到老。”[6]

——俞庆棠坚信“教育可以给予人民以新的生命和新的力量,这就是最美好的东西,就应该给予最大多数的人民。”[7]

——梁漱溟认定“今日所需要的教育,是社会教育,……是以成年民众为主要对象的教育。”[8]

——晏阳初根据乡村平民普遍存在的问题,倡导以文艺教育治“愚”——提升文化知识水平;以生计教育治“穷”——提升生产劳动能力;以卫生教育治“弱”——提升体格健康水平;以公民教育治“私”——提升公民意识与道德意识的“四大主张”。

而在中国共产党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的高度认同与深度实践中,成人教育成为缔造人民军队、建设干部队伍的重要途径,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提高民众觉悟、提升民众素质的重要力量,从而为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创建和谐社会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而其本身又在此风雨征程中得到了不断的进步与发展。

——建党初期,为“唤醒民众觉悟”,而创办起工会学校、农民学校、农民运动讲习所。

——土地革命时期,大力开展苏区干部教育、红军官兵教育,创办起苏维埃大学、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

——抗日战争时期,扫盲教育、民校教育、社会教育、夏种冬学得到大力推进,抗日军政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延安大学、陕北公学等一大批成人学校应运而生。

——解放战争时期,冬学教育、干部教育、军队教育、民校教育、工人教育、人民文化馆教育风起云涌,东北军政大学、江汉公学、西北党校、解放区人民革命大学等相继建立。

——新中国成立之初,1950年,教育部召开“工农教育”会议,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出席此次大会,极大地鼓舞和推进了当时的工农教育发展。此后,国家颁发了《开展农民业余教育的指示》、《开展职工业余教育的指示》等一系列文件,扫盲教育、农民教育、职工教育、干部教育在全国得到奋力推进。

——“文革”前十年,成人教育虽一度蒙受挫折,但仍确立了“两条腿走路”策略、建立了半工半读制度、启动了函授广播电视教育等。同时,由国家、社会、企业、农村组织共同参与的,各级各类教育、成人教育“三结合”、“六并举”这一充满创造性的实践席卷整个中国大地。

——“文革”结束后,职工教育的烽火再次点燃;扫盲教育的脚步再行启动;业余教育步伐的再次迈出;函授夜大与广播电视教育的鼓点再度敲响……

——改革开放初始,1987年,《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明确了成人教育的发展目标和发展任务。职工双补教育作为解决“文革”遗留问题的重要举措;岗位培训作为促进经济腾飞的重要手段;成人高等教育作为提升民众素质的全新平台。

——改革开放深入阶段,成人教育开始履行新的使命与任务:岗位培训迈入制度化轨道;扫盲教育向功能扫盲挺进;农村成人教育纳入绿色证书计划、星火计划、丰收计划、燎原计划;成人高等教育在层次和规模上得到更大的发展;自学考试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社会力量办学、现代远程教育也同时异军突起。

——进入新世纪,就业培训、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规划、干部培训规划、执政能力培训、管理能力培训、党员先进性教育、社区成人教育、老年教育、弱势人群教育、社会归正人员教育等等,一则丰富了成人教育的内涵,另则又拓展了成人教育的外延。

我国的成人教育学科建设,在改革开放之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我个人看来,以下重要事件值得关注:

——1979年,教育部所属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成立成人教育研究中心。

——1980年起,《成人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研究》等第一批学术刊物的创办。

——1981年,华东师范大学成立成人高等教育研究室。

——1982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正式成立。

——1982年,“成人教育”形成统称(1949年,教育部社会教育司;1963年,教育部业余教育司、高教部高等业余教育处;1975年,教育部业余教育司;1977年,教育部工农教育司;1980年,教育部工农教育局;1982年,教育部成人教育司)。

——1982年,王文林、余博等的“六五”规划课题——“成人教育概论”立项。

——1986年,关世雄的《成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出版。

——1987年,叶忠海、高本义的《成人高等教育概论》出版。

——1988年,王茂荣、朱仙顺、李元海的《成人教育学基础》出版。

——1989年,孙世路等的《成人教育》出版。

——1991年,关世雄的“八五”规划课题——“成人教育体系和成人教育学科建设理论研究”立项。

——1992年,纳入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体系,成为教育学二级学科。[9]

——1993年,叶忠海教授牵头,华东师大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成人教育学硕士学位授予点。

——1996年,高志敏的“九五”规划课题——“成人教育科学体系的构建与发展研究”立项。

——1997年,叶忠海等的《成人教育学通论》、《大学后继续教育概论》、《成人教育心理学》、《成人教育管理》、《国外成人教育比较》系列丛书出版。

——2002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重新组建了“全国成人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工作委员会”。

——2002年,杜以德的“十五”规划课题——“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结构及其分类研究”立项。

——2004年,高志敏教授牵头,华东师大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成人教育学博士学位授予点。

——2006年,高志敏的“十一五”规划课题——“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批判与重构研究”立项。

二、目前怎么样?——成人教育学科之现实

成人教育学科发展至今,对于其现状,我们不仅要看到我们努力之后取得的具有积极意义的成果,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检视客观存在的种种“缺憾”和“不足”。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加理性地来谋划成人教育学科建设的未来路向。

成人教育学科建设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可以简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雄厚的实践基础:成人教育服务对象的全员性、学习群体的多元性、教育水平的多层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教育空间的覆盖性……凡此种种,足以让我们确立起如下认知:成人教育、成人学习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终极体现;成人教育、成人学习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田园。

——独立的科研建制:核心建制方面,成人教育专职研究队伍日益壮大。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成立了旨在推动成人教育科学研究的分支机构——成人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工作委员会,现有四类成员单位:教育行政管理系统所属的研究机构、高校成人教育研究机构、大学成人教育学专业学位授予点、各种社会力量创办的研究机构。互动建制方面,政府方面的各级各类成人教育学术团体与研究人员、非政府方面的各级各类成人教育学术团体与研究人员。

——专门的对话空间:据统计,新世纪初,成人教育学术期刊达300余种;仅就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系统而言,各专业委员会,及地方成人教育(专业)协会,形成了学科建设、学术交流的定期会晤机制;中国成人教育协会、高等院校及其他学术团体的国际交流、国际会议活动频繁举行。

——多级的研究范畴:基础性研究、交叉性研究、学科元研究。

——初步的研究成果: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一定的知识体系。

——创新的精神产品:创新的精神产品,总合进了成人教育的总体图景。

与此同时,成人教育学科建设也存在着诸多的“缺憾”与“不足”。从总体上考察,可以表述为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不甚清楚为什么研究。具体的表征是:为编写教材而研究;为“学科准入”而研究;为构建体系而构建体系;……

其二、不甚清楚到哪里研究。具体的表征是:书斋里的研究;围墙内的研究;水缸中的研究;……

其三、不甚清楚怎样研究。具体的表征是:“临摹研究”多于“原创研究”;“封闭研究”多于“开放研究”;“一般思辨”多于“深度研究”;……

其四、不甚清楚研究什么。具体的表征是:别人研究什么,我也研究什么;重“教育”,舍“成人”;重“教育”,轻“学习”;披成人“外衣”,弃成人“存在”;……

暂且不论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之种种,这些问题与表征的存在,将很有可能导致成人教育在其学科建设过程中远离成人的生活世界,淡然成人的精神家园。也就是说,它们将可能失之对成人教育“主体”的关怀;它们将可能导致对成人教育“主体”的旁落。终而,使得成人教育的内部理论与外部实践关系处于一种难以和谐甚至是一种紧张的状态。

基于以上所述的种种问题和表征,我曾在《教育研究》2006年第9期上作过如下自我反思,在此,再次呈现给大家,希望能够引起广大学术同仁的共鸣与关注:

“脱开成人,远离其缤纷世界、无视其斑斓生活,自得般地大谈‘教育’、‘培训’,其实就是弃去了‘成人之本’。而毫无逻辑前提,无源之水般的行为,所能留下的,或许就是空洞。

脱开成人,淡然其纷縕而鲜活的精神、忽略其灵动而闪亮的灵魂,自娱般地空谈‘教育’、‘学习’,其实亦是舍去了‘成人之本’。而毫无逻辑根据,无本之木般的行为,所能显现的,也许就是苍白。”[10]

总之,远离成人生活世界,淡然成人精神家园,其最大的弊端,莫过于使成人教育研究在极大程度上失去了富有孕育其生命之源头意义的逻辑演绎前提,以及富有维系其生命之土壤意义的逻辑演绎基础。

同样,在成人教育学科建设进程中,如何重新发现“成人”,如何重建学科的“成人”意识,成为历史给成人教育学科未来所提出的一个极其重大的课题。

三、将向何处去?——成人教育学科之未来

有了对成人教育学科建设以往“缺憾”与“不足”的确认,以及对导致这种“缺憾”与“不足”的原因的认定,那么,前瞻其未来而必须首先作出的选择,即其必须首先确立的研究态度、研究纲领就昭然若揭了,需要我们:回归丰富的成人生活世界,走进缤纷的成人精神家园。

回归丰富的成人生活世界,走进缤纷的成人精神家园,这是成人教育学科建设的根本态度、基本立场,更是其一切行动的灵魂所在。同样,无论是对成人教育学科建设而言,还是对成人教育一般研究活动而言,它们又决然是其未来发展的认识论、方法论首选。凝合在其核心部位的精髓,就是奉献给成人教育主体以义不容辞的关切、深切入微的关怀——直面他们最真实的社会境遇与最本真的社会生活,直面他们最真切的发展需求与最真实的人生向往,并将关于教育与学习活动的一切思考与行动去服务于其生命延续的不同阶段,覆盖于其生命发展的整个过程;去服务于其生命构架的所有侧面,归宿于其生命存在的全部意义。

秉持与遵循“回归丰富的成人生活世界,走进缤纷的成人精神家园”这一基本态度和基本纲领,

——必定能重构研究者的“职业意识”、“责任意识”与“使命意识”,必定能重燃研究者的“探索热情”、“追求激情”与“开拓豪情”。由此,成人的生活必将得到生动诠释,困境必将得到深刻洞悉,其精神必将展现它的希冀,其灵魂又必定表襮它的诉求。

——必将从根本上杜绝仅仅抓住成人之“概念”,全然忽略成人之“存在”的现象,从而使成人教育学科建设以及一切研究活动的人本精神真正张扬开来,使“学习者中心”的理念切实传播开来。

——必将为成人教育“为什么研究”、“到哪里去研究”、“如何进行研究”和“研究什么”等一连串疑问找到适切的答案。它将清除话语重复的积习、克服闭门造车的弊端、清除临摹效仿的拙劣、消解沿袭拷贝的无奈、结束“重教薄学”的惯性,告别空洞、结束苍白,真正建立起逻辑演绎的原点与基础、土壤与空间、途径与方法、目标与方向,从而取得更多的“原创”,形成更多的创新。

深信,唯如此,成人的生活才能真正与教育形成对接,成人的存在才能真正与学习实现契合。而只有在两者紧密对接与有机契合中,成人教育研究以及它的学科建设才有可能:

——真正找到它的理论原始动力,提升它的理论解释能力;

——真正找到它的学科发展依据,获得它的学科发展生机;

——真正改变它的理论面貌,彰显它的理论神韵;

——真正确立它的学科个性,张扬它的学术风骨;

——真正创建它的话语体系,洋溢它的知识风采;

——真正为成人学习、成人教育实践贡献理论智慧与逻辑力量。

于此,我们若在学理的台阶上再努力往上登高一步,就一定可以发现并认定,成人教育学科建设问题其实就是成人教育社会系统的文化建设问题。

2006年,教育部“十一五”重点课题——“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批判与重构研究”立项之后,近一年来,作为课题负责人,我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努力:

一是“阅读”与“思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还真有点如“知识饿汉”般“饥不择食“地进行了广泛的阅读,初步涉猎了哲学史、本体论、人性论、生命论、精神论、价值论、逻辑学、解释学、现象学、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伦理学以及批判主义、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精读”与“泛读”相间,“养成性阅读”与“功利性阅读”相容,更重要的就是边读边思,并与原有的认知积累进行“互动”,一段时间以后,便悠悠然然地升起一束让人心中感觉明朗的光芒。

二是“观察”与“对比”。就某种视角而言,上世纪末,成人教育学术研究活动包括一些与之相关的“元素”,比如专门的学术机构、学术刊物遭遇“封杀”,由此,常常会设问自己:成人教育的步履为何每每蹒跚、蹀躞,道路为何每每崎岖、坎坷?而其他方面的教育及其学术情形虽然多少也有其难念的经、但又为何更多见它们一路矫健、一路通畅?至少让人感觉其生存得还算“润”、还算“爽”。再从自然科学到人文社会科学看,一幢幢学科大厦、一座座知识殿堂,是多么的气宇昂然、伟岸不凡。于此,首先反复叮咛自己一定要去掉那份哪怕是一丁点儿的,却极有可能模糊心智的“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莫名心理,让心态平和起来,让心绪宁静下来,而后,在不断地对比中,甚至在一对一的比照中,便渐渐地,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了彼此之间存在的一种根本差距。

显然,不必再作何掩饰,于心里:这一束光芒射出的两个大字就是“文化”,论差距:它所反映的四个大字就是“文化缺失”!甚至还可以说,致使成人教育实践“屡遭艰辛”的深层原因,其实就是事关“成人教育研究文化”,事关“成人教育研究文化的缺失”!

文化问题研究告诉我们这样两个事实:第一,文化一般表征为物质性文化和精神性文化,而精神性文化又可分为理念性文化与制度性文化;第二,不仅人类大社会存在文化,而且作为大社会的元社会(如成人教育社会体系)同样也(应当)存有相应尺度的文化,尤其是存有相应尺度的“理念性文化”与“制度性文化”。

关于文化,英国文化人类学家埃德华·泰勒(Edward B.Tylor)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中曾经下过一个著名的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在其广泛的民族志的意义上来说,是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及其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习性的复合的总体。“[11]

基于精神层面的文化理解,被誉为人类学功能学派大师,原籍波兰的英国社会人类学家、伦敦大学教授马林诺斯基(Bronislaw K.Malinowski)更是真切告诉我们:“文化,人类累积的创造物。……它(给)与人以这样深刻的思想和远大的眼光,在任何其他动物中是梦想不到的。”“文化把人类提高于禽兽之上,并不是由于给人类以其所能有的东西,而是指示给他看其所能奋斗追求的目标。”“文化深深地改变了人类的先天赋予。文化赋予人类一种生理器官以外的扩充,一种防御保卫的甲胄,一种躯体上原有设备所完全不能达到的空间的移动及其速率。”总之,“文化的根本是一种‘手段性的现实’,为满足人类需要而存在,其所取的方式远远胜于一切对于环境的直接适应。”[12]

可以非常诚实地告诉朋友们,以上话语还真让我寤寐思之、昼夜悟之,而其中一连串“关键词”——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社会成员、能习性、创造物、深刻的思想、远大的眼光、追求的目标、器官的扩充、保卫的甲胄、空间的移动、移动的速率、手段性的现实、环境的直接适应等等——更是让人在联想中产生了无数的问题:

既然作为元社会的成人教育社会体系,包括其中的研究活动社会体系,同样可以而且应当拥有相应尺度的“文化”,特别是相应尺度的“精神性文化”,那么,如果同以上一连串的“关键词”联系起来,便需扪心自问的是:成人教育研究这个“元社会”或“小社会”,——其“深刻思想”奠定了吗?

——其“远大眼光”形成了吗?

——其“信仰目标”确定了吗?

——其“器官”扩展了吗?

——其“甲胄”备好了吗?

——其“方式”形成了吗?

——其“手段”奏效了吗?

——其“移动”发生了吗?

——其“速率”提高了吗?

——其“道德”完美了吗?

——其“知识”积累了吗?

——其“能力”提升了吗?

——其“艺术”生成了吗?

——其“习惯”养成了吗?

——其“成员”培养了吗?

——其“创造”成功了吗?

我们常说,文化是一种心灵支柱,是一种精神脊梁。用马林诺斯基的话来讲,那就是:“只有在人类的精神改变了物质,使人们依他们的理智及道德的见解去应用时,物质才会有用处。”[13]

如若于此一定要把话说透的话,那便是,研究文化的“空白”、“脆弱”甚至“差池”,焉能为其整个成人教育研究社会体系带来光明与力量、坚强与繁荣?

而我们今天的努力,又是为了切入成人教育学科体系建设层面,来尽力构建成人教育及其研究这一社会体系的内部文化。

对此,曾经反反复复出现过与此项行动选择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一个似乎可以被称之为连环式的理论假设:

在助益社会变革、社会转型过程中,尤其是在追求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化社会理念的实践与实现,以及促进人之终身发展、全面发展的时代进程下,必定首先需要仰赖成人教育的长足发展;成人教育的长足发展,必定首先需要仰赖其自身的文化打造;文化的打造,其关键显然在于加强理论探索;理论探索,其核心无疑在于加强学科体系建设;学科体系建设,在取得进展与成就的同时,会存在缺憾与谬误;缺憾与谬误,需要在“反思”中得到改进与改善;与此同时,学科体系建设在新的时代境遇中,必然存在机遇与挑战;机遇与挑战,需要在“重构”中把握与应对;因“反思”而超越,因“重构”而升华,学科体系将由之得到完善;学科体系的完善,必定又会带动成人教育研究体系内部文化乃至整个成人教育社会体系内部文化的提升与繁荣。

概而言之,文化打造对于实践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理论探索对于文化打造是不可或缺的;学科(体系)建设对于理论探索是具有根基意义的。而通过“反思”得以超越,通过“重构”得以升华的学科(体系),又必定会将成人教育的研究活动乃至它的实践活动引向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导向一种更加绚烂的发展未来。

期待着,我们此后的探索,面对打造成人教育文化的核心问题,即成人教育的学科建设问题,首先能够:

——通过“性质与目标”分析而实现其本质认知从模糊到清醒;

——通过“意义与作用”辨析而实现其价值认知从简陋到渊博;

——通过“伦理与纲领”探究而实现其取向认知从暧昧到明朗;

——通过“起点与路向”探索而实现其逻辑认知从迷茫到准确;

——通过“空间与边界”辩识而实现其范畴认知从混沌到清朗;

——通过“方法与内容”研究而实现其行动认知从失当到适切;

从而,由内而外,层层推进,去迎接一个成人教育文化辉煌灿烂的未来,去拥抱一个成人教育实践全新腾飞的明天。

标签:;  ;  ;  ;  

加强成人教育学科建设营造成人教育强文化_成人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