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议导游的文学素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养论文,导游论文,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两句流行于世的古谚语,文人学者们对此有着深深的理解与感情。我认为导游一般是行路有余,读书不足。要读书,读什么书?以我二十几年专业旅游工作者的切身体会,导游应是位杂家,多面手。他不可以象陈景润一样只算“1+2”,不可象邓稼先一样只攻“原子弹与氢弹”,也不可象礼仪小姐一样以脚步、动作、表情则能成功,导游应该懂一些自然科学,但更要读历史、地理、哲学、文学、宗教、建筑,也要读社会、教育、经济、工业、农业、医药卫生……出色的好导游应该是本小型的活字典和百科全书。这些知识的获得,大部要靠读书,既要精读细读必要的业务用书,又要广泛阅读各种旅游的边沿书籍,从前人积累的智慧中完善和充实自己,不要当那种‘游而不导’的带路人,而要真正成为腹中有物的旅游工作者。
同时,不要忘记旅游是一种具有鲜明文化色彩的活动,动中的旅游与静中的读书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人生是部书,社会是部书,大自然也是人类学习的一部好书。一片辉煌的建筑,或即将被历史湮没的一处废墟当然亦在此列,有些知识又是在现存文字书籍中找不到的。
既然旅游是一种文化活动,是一门艺术,旅游主体的人和旅游客体的景观之间首先要建立起一种密切融洽的关系。也就是说,作为导游,首先必须正确认识大自然,热爱大自然,将大自然视为知己。
大自然不仅是一副地理知识的长卷,同时也是一个人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的一个特定的舞台。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就是说我们要在旅游过程中,通过审美移情,达到物我的和谐与统一,并在这种交融中,调剂精神,激发感情,获取大自然的奥妙与真趣。
我们热爱大自然,从一般意义上讲,是因为它的美。
大自然首先有一种雄伟美。指自然界气势磅礴,使游人感到一种崇高、超脱而又伟岸的美的启迪。如登肇庆的七星岩,不仅四周壮丽中带有秀气,更有那种天上七星降落人间的惊喜。登泰山也确有一种“会当凌绝项,一览众山小”的自豪与满足。
大自然还馈赠给我们人类一种独特新颖、超常脱俗的美,险中有乐,乐中有美,不断满足着游客内心世界那种探险求奇的审美欲望。
导游不会忘情自然界的秀丽美,这不仅包含了“峨眉天下秀”和“桂林山水甲天下”,它还有着小桥流水,绿树红花,天边新月,山间清风,均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自然界变幻无穷的色彩也是构成美的重要因素,色彩是大自然美丽的外衣,这些我们可以从文人的诗句中体味。如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李清照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等。
在无常的运动变化之中,同样蕴藏着自然景观之美,这种美也是升华意识、洗练思维的重要机遇。如我身临黄河壶口边沿时,那雷霆万钧的声势与气魄,不仅震撼着一个人渺小的灵魂,而我突生奇念:人们不是把黄河喻为民族的母亲吗?那么这壶口瀑布便是母亲跳动的心脏!
在导游生涯中,经过对自然景观的接触、熟悉、融洽,我逐步完成了三个层次的过渡。1.大自然美化了环境,美化了人类,使包括我自己在内的整个人类感到了它给予的乐趣与幸福。2.大自然皆有灵性。当我在人群中无处倾吐心中之积郁时,便习惯性地去与大自然中的山山水水对话,并一次次从那里获得宇宙的真言。3.大自然在我眼中便是母亲的怀抱。人类本身来自尘土,在社会上转一圈后又皈依尘土。其实我们也是海中的一滴水,山上的一枚石,平地上的一朵花,树丛中的一只鸟。每当我身处其间,即便有位帝王站立旁边,我也不会感到人类彼此间的高贵与卑贱,只觉得帝王与我和那些山水花木一样荣枯有时,在大自然的规律中自生自灭。
要是作为一位单纯的旅游者,他尽可深情山水,也可酷爱文物,甚至也可专心什么民风民俗、花鸟虫鱼,而无视其他。但对于一位旅游工作者,凡旅游见到、听到或接触到的,虽不能样样精通,起码也应通晓了解。
人文景观,也是导游一项重要的必修课。
客观地说,地球上的瀑布、峪谷、大地、草原、湖泊、河流等自然景观,我看中国的、欧洲的、美洲的皆大同小异,但人文景观,5000年与200年则大相径庭了。炎黄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宫殿、寺庙、陵墓、 纪念堂、古城、运河、桥梁等等,反映了中华民族古代高度的创造力和精神文明,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与科学价值,曾一度领先于整个人类。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是发展旅游业的宝贵资源。宣传推广和利用好这些资源,为旅游业服务,是导游人员义不容辞的职责。
首先,我们能够从几个方面去欣赏和讲解中国的古典建筑。
第一,文物古迹的建筑美。这种美,具有一定的体积形态,和谐统一的空间结构,合理恰当的环境布置。身入其境之后,那种内在的旋律节奏,会给人一种美似音乐的审美感受。有人之所以把北京故宫建筑称为“凝固的大型乐章”,原因即在此。又有人把建筑称为“抽象的雕塑”,也是因为其表现出的崇高、伟大、巍峨、严肃。
再以古代的宗教寺庙为例,往时人们科学落后,只有崇拜大自然的威力,造化的神奇,笃信深山大川有神灵居住,只有将寺庙建在幽深秀美的山中才能感动神灵。因此佛、道等教的寺观占据了不少风水宝地。这样,把自然美、建筑美和宗教神秘美集于一身,三者相互映衬,怎能不美?
第二是艺术美。对导游来说,工作中会碰到许多难点与困难,以我亲身之感受,个人的文化水平与艺术素养在此会受到最大的检验。要知道,处处古迹皆学问。如其中的诗词、雕塑、绘画、书法、楹联、匾额等也是在我们游程中必见的内容。
在此仅举一例。游人到了河北山海关孟姜女庙,无不对那副长联发生兴趣。如果我们首次前去的导游能将“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通过思索揣摩,调动自己积累的知识,为游客解释为“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游客会如何感觉?
第三,目前,国内外的旅游者,有的已经把部分兴趣与注意力从风光山水和文物古迹转向了民风民俗,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旅游业的新现象。无论哪个民族,何等人种,要求考察、参观异乡异地民风民俗,应是一种内部心灵世界的好奇与需要。若从求知方面讲,则更为时兴。
中国为多民族国家,民风民俗丰富多彩,这又与汉族的历史与文化融于一起,导游要学习、掌握和研究。
如四川、云南两省交界的泸沽湖边,仍有一方古代摩梭人遗留下来的母系氏族社会的缩影,至今男女不娶不嫁,依旧实行走婚制度;如彝族的火把节、蒙古族的赛马、摔跤等,也都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第四,我想讲一点废墟文化。在西方发达国家,或许因为它们年轻,堆积在历史原野上的废墟没有那么厚重,所以人们非常珍视废墟文化。在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文化积淀的古国,岁月留下了远远近近、大大小小无数废墟,如古长城、古运河、古寺庙、丝绸之路上正在湮灭的一座座古城堡,还有北京最著名的圆明园遗址……
废墟反映着现代人的文明与自信,它让我们了解自己的任务与使命,明白自己在历史上的位置。我们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将废墟有关的文化内容整理编撰,变成千千万万旅游者心目中一则则优美的寓言。
如今,历史为导游创造了从未有过的机遇,960 万平方公里则又是一个理想的大舞台,一支新的普通话导游大军在国内旅游大潮中应运而生。
标签:大自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