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图书馆文献保护工作概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家图书馆论文,中国论文,文献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代以来,由于环境污染、酸的积累、高温潮湿、虫霉孳生,以及文献材料自身耐久性差,文献的自毁速度越来越快。有些珍贵的历史文献已到了毁灭的边缘,再不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要不了多久,我们祖先流传下来的历史文献珍贵版本有完全消失的危险。因此,近年来许多国家和图书馆纷纷采取措施开展和加强文献保护工作。国家图书馆在文献保护方面也增加了投入、设置了机构、招聘和培养了干部,开展文献保护技术研究,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下面做简要介绍,以期引起各图书馆对文献保护工作的重视,同时交流文献保护工作的经验,推广文献保护技术成果,将文献保护工作深入开展起来,为保护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做出贡献。
1 文献保护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1 文献的酸化问题
现代造纸术和环境污染的酸性气体是导致文献酸化的重要因素。早在20世纪初文献的酸化问题即引起有关专家的注意。近年调查发现,世界所有的图书馆藏书都面临着酸化问题。据资料记载,美国国会图书馆普通类和政法类图书90%为酸性,其中80%严重酸化(pH<5)。中国国家图书馆20世纪20-40年代图书,其pH值一般都低于6.0,属于较严重酸化。早期报刊pH值大多低于5.0,属于严重酸化。善本特藏文献偏酸占70%,pH值低于6.0的占10%。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20世纪中叶,当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对文献的酸化问题纷纷告急的时候,经检测我国的古籍大多呈中性或微碱性。但近50年来酸化明显加速,到了20世纪末检测发现我国古籍文献已经多数偏酸,应引起高度关注。
1.2 文献的脆化问题
目前各图书馆文献的脆化现象十分突出,已成为全世界图书馆界的头疼问题。有资料记载,美国国会图书馆1700万册藏书中严重脆化占35%;英国不列颠图书馆有200万册藏书一动就破不能使用;日本图书馆变黄发脆不能翻动的图书占20%;法国国立图书馆有100万册藏书一翻即碎;美国佛州图书馆1910-1919年出版的图书,其纸张的耐折度损失96%,1940-1949年出版的图书,纸张耐折度损失64%;中国国家图书馆1910-1950年出版的图书,平均耐折度小于10次,报纸平均耐折度小于3次。有研究报告还指出,纸质文献在20世纪每5年的变质程度就相当于18世纪100年。可见现代文献的变质速率远远高于古代,这一现象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1.3 文献的虫霉问题
虫霉是损害文献的生物因素,文献的虫霉从古至今一直是文献保护关注的重要问题。文献生虫生霉后,轻则使文献纸张蛀孔累累、缺角少叶,霉迹斑斑,重则被蛀蚀一空、腐烂变质。我国大多地区处于温带、亚热带和湿润、亚湿润气候区,因此我国虫霉的发生和为害都相当普遍,文献虫霉为害也是如此。据有关文献记载,我国文献害虫有60余种,霉菌有70余种。笔者在80年代末对南方某省图书馆调查时,发现书库中有害虫十余种,古籍被虫蛀达80%以上。国家图书馆藏书的虫霉也时有发生,虽都消灭在萌芽状态,未造成大的损害,但要泛滥起来后果不堪设想。
2 国家图书馆的文献保护机构
2.1 图书保护部门一善本特藏部图书保护组。该组已成立近20年,目前有副研2名,设有图书保护实验室,并配备纸张、字迹、虫霉等检测仪器和冷冻、杀菌、老化设备,负责图书保护技术的研究、推广和指导实施工作。
2.2 图书修复部门一善本特藏部图书修复中心(组)。该中心设有修复车间,承担本馆图书修复任务的同时还对外承接书画修复的技术服务和文献修复技术的培训工作。目前该部门有15名修复技术人员,其中副研2名,馆员若干名,每年可修复破损图书1000余册。
2.3 图书复制部门—全国图书馆文献复制中心和典藏部复制组。主要承担本馆和全国善本古籍、普通图书、报刊杂志的缩微复制任务。
2.4 防灾部门——该部门是本馆常设机构,主要承担各种灾害(如火灾、水灾等)的预防和处理,保护图书馆和图书文献免受火灾、水灾等灾害的破坏。
2.5 空调部门—后勤中心空调组。该组由空调工程师和空调操作维修工组成,主要负责书库、阅览室的温湿度控制、设备维修工作,确保书库、阅览室达到要求的温湿度,使图书免受高温潮湿危害。特别要保证善本古籍库、特藏库、《四库全书》库、保存本库,以及缩微胶片库房的温湿度要求。
3 国家图书馆文献保护研究成果
近年来由于国家图书馆加强了文献保护研究工作,在文献保护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在本馆及全国图书馆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下面逐项简要介绍。
3.1 低温冷冻技术应用于图书档案杀虫的研究一该课题由国家图书馆图书保护组与档案研究所协作承担,1987年完成,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该项目的成功,首次解决了图书馆无污染杀虫的难题,已成为本馆防治虫害的主要措施,同时在其他一些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也得到了推广。
3.2 应用低温干燥技术抢救水浸纸质图书的研究一该课题由图书保护组承担,1992年完成,获文化部图书馆局科技进步四等奖。该项目的成功,开辟了一条低温干燥水淹图书的新路,与常温和高温干燥相比,具有粘连变形小、不霉变等优点,可使水淹图书的损失降至最小。
3.3 广西图书虫害调查与防治的研究一该项目由国家图书馆图书保护组与广西图书馆协作,于1991年完成。课题组对广西图书害虫的种类、为害现状进行了调研,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防治方案。这是我国首次对一省图书虫害的全面调查,推动了全国图书害虫的防治工作。
3.4 国家图书馆藏书纸张耐久性的研究一该项目由图书保护组承担,1997年结题。课题组检测了国家图书馆20世纪初至20世纪80年代的图书、报刊杂志4000余个纸样的耐拉、耐折、撕裂、白度,取得了大量的数据。同时还进行了加速老化试验,不仅对馆藏图书的耐久性有了定量的了解,而且对藏书今后的变质速率也有了定量的了解。对制定图书保护发展规划、确定图书保护研究项目都具有重要意义。
3.5 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文献纸张酸度的调研—该项目由图书保护组承担,是继20世纪60年代以来进行的第一次善本古籍文献酸度的全面调研,2001年完成。课题组采用无损测酸法,检测了明清及明前中文古籍善本、西文善本、名人手稿、新善本(革命历史文献)、金石拓片、民族语言文献,以及舆图善本等文献纸张的酸度。基本上摸清了本馆善本特藏文献纸张的酸度概况,为制定脱酸规划,开展脱酸工作奠定了基础。
3.6 新型虫霉防治剂的研究与推广—近年来,国家禁止使用萘制卫生球后,为有效地防治文献害虫,国家图书馆研究推广了一批新型虫霉防治剂,主要有“高效低毒无萘卫生球”、“净霸防虫防霉剂”、“528防虫灵”、“9211虫霉防治剂”等。这些虫霉防治剂具有高效低毒、对图书无损害等优点,有的已在本馆应用多年,有的已向全国图书馆推广。
3.7 电子消毒柜应用于图书杀菌的研究—该项目由图书保护组承担,1993年完成。电子消毒柜产生臭氧杀菌,研究者不仅研究了臭氧杀菌的效果,特别重点研究了不同浓度的臭氧、熏蒸不同时间对图书材料的影响,确定了最佳杀菌浓度和时间,实践证明,使用电子消毒柜用于图书杀菌,具有杀菌效果好、方便简单、不污染环境等优点,只要掌握好处理浓度和时间,对图书材料没有明显的不良影响,已在本馆和部分图书馆推广应用。
3.8 纸浆补书机的研制一该项目图书修复组承担,2000年完成,获部级科技进步四等奖。采用纸奖补书机修补破损纸叶,特别是纸叶的蛀孔,可以提高文献修复效率,已在本馆应用。
3.9 由国家图书馆起草制订完成的文献保护标准项目一国家标准(GB)(纸质文献低温杀虫技术规程》(报批稿);国家标准(GB)《信息与文献—档案纸—耐久性和耐用性要求》(报批稿);国家标准(GB)《信息与文献—文献用纸—耐久性要求》(报批稿);文化行业标准(WH/T14-2001)《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标准》等。
4 国家图书馆图书保护工作项目
4.1 预防性保护
防虫霉。本馆虫霉的防治是采用温湿度控制、冷冻和放置虫霉防治剂等措施。在图书保护组配置了冷库和冷柜,对入库图书进行冷冻处理。处理方法是:先将图书用塑料布包好或装入书箱中,放入冷库,在-22±2℃条件下冷冻5-7天。虫霉防治剂使用樟脑、无萘卫生球、净霸、9211等高效低毒药剂。杀菌主要使用电子消毒柜,每次可处理图书20-50册。
温湿度控制。本馆近来开展了温湿度的监测工作,采用周记型自记温湿度计对全馆10多个库房常年监测,并定期向业务处和馆领导汇报监测结果。温湿度控制主要采用空调设备,善本特藏库、《四库全书》库、保存本库装设了恒温恒湿中央空调机,常年温度控制在18-22℃,相对湿度50-60%;基藏库装设了普通中央空调,温度控制在14-28℃。
防灾。防灾包括防火、防水、防震等。水火无情,灾害无情,本馆在灾害防治方面十分重视。不仅具有十分完善的防灾规章制度,而且还采取了许多防灾措施。在消防方面安装了现代的消防系统,如自动报警、自动灭火系统,自动抽烟系统,中控系统等。在防水方面主要采取对空调、水暖、卫生等用水设备定时检修,防止跑冒滴漏。在防震方面书库具有抗8度设防的能力,保证在大震面前不倒塌。
防光防尘。本馆藏书的防光防尘措施是:照明灯分区设置,窗户设百叶窗帘,善本特藏文献采用函套、书盒、书柜等装具保护。部分善本特藏库、展室还安装了防紫外线日光灯。
防酸。防酸是防止图书酸化所采取的重要措施。本馆近来由图书保护组严格把关,使用中性或微碱性材料制作善本古籍、特藏文献函套,对文献的酸化可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但由于受技术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本馆在防酸方面还没有采取大的步骤和有效的措施,但已开始研究。
4.2 再生性保护
再生性保护主要是指对损毁严重不宜再提供借阅的原版书,以及不宜再提供原版的珍善本图书进行复制,以达到使用复制品保护原件的目的。本馆自1953年开展缩微复制工作,80年代成立了缩微复制部和缩微复制中心,开展大规模缩微复制工作,已基本完成了善本特藏和历史报刊杂志的复制。目前国家已拨专款开展善本图书的再造项目,并已再造成功部分善本图书,对于善本古籍文献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4.3 抢救性保护
抢救性保护包括破损图书的修复、水淹图书的干燥、酸化图书的脱酸、脆化图书的加固等。目前,本馆开展的工作主要是破损图书的修复和水淹图书的干燥。修复工作由修复中心(组)承担,水淹图书的干燥由图书保护组承担。关于脱酸和加固也引起了馆领导的重视,正准备列入本馆的图书保护规划。
5 国家图书馆文献保护国际交流活动
我们知道,一些发达国家图书保护技术发展比较快,为加速我国文献保护的发展,必须要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因此,本馆于80年代后积极开展文献保护的国际交流活动,走出去请进来,组织技术交流会等,推动了文献保护工作的开展。本馆近年参加的主要文献保护国际交流活动有:1986年邀请国际图书保护专家克莱门茨博士来本馆和我国为期一个月的学术交流,1986年赴维也纳参加国际图联组织的“国际图书保护研讨会”;1986年赴日本参加“第7届亚太地区图书保护会议”;1997年赴英国参加图书保护交流活动;2001年赴毛里求斯进行图书保护技术交流活动和图书修复、脱酸的培训工作;2001年主办“中文善本古籍保存保护国际研讨会”等等。
以上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国家图书馆的文献保护技术工作,虽然有一些值得借鉴的技术和成果,但与我国浩瀚文献典籍保护的需要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关系到文献保护深层次问题,如脱酸加固、环境控制、气调、耐久性材料的研制与推广等等,还远远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还需做极大的努力。下一步将在目前图书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开展测酸脱酸,纸张的加固,改善文献保管环境,制订文献保护相关标准,以及提高图书制成材料的耐久性等深层次问题做进一步的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