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创业导师研究:回顾、回顾与展望_创业论文

国外创业导师研究:回顾、述评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导师论文,国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 引言

      2013年全球创业观察组织(The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GEM)发布的第14个全球创业观察报告显示:在GEM的60多个成员国中,中国早期创业活动指数(TEA)排名第2,但企业存活率低,不足5%[1]。美国未接受创业辅导的小企业,4~6年内有高达55%的失败率,而接受创业辅导的企业失败率仅为20%[2]。可见缺乏创业指导是阻碍创业者成功的重要因素,而对创业者进行创业指导能有效提高创业企业的存活率并帮助其发展[3-4]。因此,在各国创业促进战略中,利用创业导师对初创企业指导支持都是创业扶持的重要组成部分[5]。创业指导活动也开始吸引学者们的眼球,创业导师研究成为创业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但是实际实施过程中,创业导师积极性不高,创业青年满意度低,创业扶持机构管理困难,导师制并没能发挥预期作用;尤其在创业导师的身份以及激励机制方面,究竟创业指导是不计报酬的志愿服务,还是应设计基于人力资源产权的激励制度等问题上,学术界以及实践层面存在较大的观点分歧。作为热点议题的创业导师研究究竟有哪些理论进展、研究机会?相应的解答有助于为创业导师的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而为建立健全我国创业辅导制度,培育和激励创业导师,有效促进创业指导活动提供借鉴。

      因此,本文以“mentor”、“entrepreneurship mentor”、“novice entrepreneurs”、“entrepreneurship guiding”等为关键词,重点对国际创业领域较有影响力的几个杂志——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JSBED)、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JBV)、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JSBM)、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 Journal(IE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 Research(IJEBR),和管理学顶级杂志——Management Science(MS)、Management Decision(MD)以及关注个人行为和指导关系研究较多的杂志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JVB)、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JOB)、Mentoring & Tutoring:Partnership in Learning(MTPL)等系统检索2000年以来的相关文献,通过筛选与甄别,获得24篇直接相关文献,具体分布情况如表l所示。研究发现,创业导师研究从最初局限于论述其重要性与作用,逐步延伸到研究指导行为、指导效果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基本遵循“创业导师行为主体—创业导师行为方式—创业导师行为效果”的研究脉络,而创业导师激励机制、指导绩效评价及基于中国情境的研究等方面存在着不足,应当成为今后创业导师研究的重要内容。

      

      l 创业导师行为主体研究

      1.1 创业导师内涵

      “Mentor(导师)”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史诗《奥德赛》中的人名,俄底修斯(Ulysses)在出征前,将幼子Telemachus委托给他的朋友门特(Mentor)照管,女神阿塞娜通过Mentor对Telemachus传话,最终Telemachus成为了智慧的化身,从此“指导”(Mentoring)变成了一种教育年轻人的普遍方法。现在,Mentor这个词常指为指导对象提供激励和职业帮助的,拥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职位高、能力强的人[6-7]。学者们对于Mentor的研究大多基于组织内部上下级关系的视角,指导关系理论(Mentoring Relationship Theory)成为了西方组织行为学界关注的热点,指导关系能够提升被指导者的职业发展,同时也能让指导者和组织得到益处[8]。学术界对于导师中企业导师和学术导师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但是对于创业导师的理论研究是滞后于实践的,国外文献对创业支持语境中导师的研究还不到20年时间,虽然学术导师和企业导师与创业导师有相似性,但由于创业导师的志愿者身份以及指导与被指导方隶属组织差异,学术导师以及企业导师的研究并不完全适用于创业导师[9-10]。Sullivan、St-Jean将创业导师定义为向初创企业者提供建议和思维方式以帮助他们避免致命错误的经验丰富的企业家[4,10]。Audet和Couteret认为创业导师首先是志愿者,他们帮助创业者拓宽视野,教其如何决策、管理和识别机会,并使之成长为企业家[11]。学者们普遍认为创业导师拥有丰富的创业经验、知识以及资源[12-13],是创业成功的关键群体。国外学者达成的共识是创业导师的身份首先是“志愿者”,他们通常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通才或退休的行业精英,通过传授创业技能和经验,甚至分享包括人脉、信息、平台在内的创业资源,帮扶创业者以达到反馈社会的目的,但是由于创业者自身经营管理企业,与创业导师之间并没有任何组织上的层级关系,因此创业导师指导的本质是志愿服务[14]。

      1.2 创业导师服务动机研究

      动机对个体活动具有引发功能、指引功能和激励功能。因此,创业导师指导行为的引发、服务质量的高低以及指导活动的持续性都与创业导师参与创业指导活动的动机密切相关。Kram率先指出,物质和精神需求会驱使导师提供指导服务[15]。目前学者们关于导师指导动机的研究主要基于两个视角: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与导师个人特质视角。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个体参与指导是因为这种行为使之受益,受益越多,导师会更愿意提供指导服务。Ragins和Scandura指出,作为导师,期望的付出(如时间消耗、对名誉的损坏)与指导动机显著负相关,而期望报酬(如被他人认同、自我提高)与指导动机显著正相关[16]。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动机研究主要关注导师的工具型动机而忽视了关系型动机[17-18]。

      导师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对指导动机可能产生影响,如性别、年龄[19-20]。Ragins和Cotton的研究表明,尽管女性成为导师比男性困难,但是女性表现出与男性同样的指导意愿,并且女性有更强的关系型动机[19]。Allen等则持相反观点,认为男性与女性具有相同的指导动机,性别与动机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而年龄与指导动机负相关,且导师的人格特质也会影响导师服务动机,导师的内控倾向与导师指导动机显著正相关,具有内控倾向的个体会认为指导活动中相关的困难都是可控制的,因此会更有意愿成为导师[20]。

      导师参与指导活动的动机可能是多样的。Allen等对27个导师进行深度访谈后发现导师动机可分为两类:利我动机(如自我学习与提高)和利他动机(帮助他人和组织获得成功)[20]。之后Allen进一步开发了量表对导师动机进行测量,并发现了利他动机、自我提升动机和自我满足动机等三种类型动机,而且不同的导师动机会影响导师功能的提供,自我提升动机会影响职业指导功能的提供而不会影响社会心理支持功能,自我满足动机会与社会心理指导显著相关,利他动机与职业支持和社会心理支持功能均相关[17]。Suzanne Janssen等通过对20位导师的半结构化访谈,将导师指导动机进一步细分为五类:自我为中心的动机、指导对象为中心的动机、关系为中心的动机、组织为中心的动机及无重点的动机[21]。

      对于导师行为主体的研究,学者们对创业导师的志愿者身份基本上已经达成共识,但是尚缺乏系统测量创业导师志愿指导行为动机的实证探索;其次,缺乏创业导师志愿指导动机与主体性收获的匹配研究,创业导师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收获了什么,创业导师在指导过程中的主体性收获是否与既定动机和需求相关;再次,创业导师人格特质以外因素,如职业特征、企业所处发展阶段等对指导动机的影响缺乏实证研究。

      2 创业导师行为方式研究

      2.1 创业导师指导行为

      创业导师指导行为是创业指导绩效产生的关键环节,Gravells认为,导师会根据自身已有经验,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对指导对象进行指导[22]。已有文献对于创业导师的指导方式划分是根据直接指导程度和参与程度进行的,研究发现不同的指导方式会影响指导效果。Vonk、Clutterbuck认为,在指导关系中,导师直接指导程度会影响指导对象的收获[23-24]。Annand、Allen等指出导师参与程度对指导关系的影响最重要[25-26]。Cull通过对加拿大以及苏格兰YBI(国际青年创业计划)中创业导师、创业者和项目管理者的深度访谈对比研究发现,效果好的导师指导方式是少直接教授、更多授权和启发指导,以减少创业青年依赖性,增强其自信心[27]。St-Jean和Audet通过对360名加拿大创业者的调查,实证分析了不同的导师指导方式对创业者指导功能感知、创业者收获等指导效果的影响[28]。虽然影响程度和具体影响方面可能略有不同,但是已有研究的一致结论是认为高参与与低直接指导的结合是比较理想的指导方式。直接指导程度低意味着更多的启发式指导,因此,部分学者用“启发”这一术语来界定导师指导方式。

      St-Jean和Audet将创业指导语境下的启发式指导方式定义为用启发型的问题引导创业者独自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他们将导师指导方式根据启发程度和参与程度两维度划分为四种类型:高启发—高参与,高启发—低参与,低启发—高参与,低启发—低参与。在四种导师指导方式中,高启发—高参与的指导方式与创业者指导功能感知、创业者收获等指导效果显著相关。相对于其他三种指导方式,高启发—高参与的指导方式可使创业者感知到更多的职业支持、社会心理支持和角色榜样功能,创业者能有更多的学习、自我效能方面的收获。但St-Jean和Audet同时也指出,目前对于创业导师指导方式的研究需要纵向动态的追踪并且需要更多跨文化的比较分析[28]。

      Kalbfleisch认为沟通与交流在指导关系的确定、保持和维护的过程中居于中心地位[29],并且导师采取的人际沟通方式对指导对象取得事业成功和个人发展有着关键性的影响[30],因此创业指导过程中导师沟通方式也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这一领域迄今为止最详尽全面的研究是Radu Lefebvre和Redien-Collot完成的,他们于2005-2010年对巴黎主要的高校创业孵化园中的50对配对样本进行追踪调查,研究创业导师沟通方式对创业者的影响机理。他们将创业导师与创业者的沟通方式分为四类:劝说、承诺、批评、激怒,分析了创业导师的不同沟通方式对创业者行为(认同、顺从、拒绝)和创业水平(企业创办率、融资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劝说和承诺的沟通方式对创业者的行为有积极影响;劝说沟通方式会使创业者产生顺从行为;而承诺沟通方式会使创业者表现出更多的认同行为倾向;批评和激怒的沟通方式对创业者行为的影响比较复杂,并且两者关系会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如创业者对创业导师的信任程度、创业者的参与程度。当创业者对导师更加信任并且积极参与指导活动时,创业导师才会使用批评和激怒的两种沟通策略对其进行指导。在四种沟通中,仅协约沟通策略会显著影响企业创办率,激怒的沟通方式会对创业者的融资活动产生影响[31]。同时,他们指出,在创业指导活动中,创业导师会根据指导目的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沟通策略(见表2)。

      2.2 创业导师指导内容

      创业导师指导功能是创业指导过程中导师对创业者提供的具体帮助和支持,因此,学者用创业指导功能的概念来系统阐述创业导师指导内容。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一种手段,指导关系的研究起源于企业导师制的研究,创业导师指导功能的研究基本是在企业导师功能研究的基础上展开,在导师功能研究领域中,影响最大的是以Kram为代表的职业支持和心理支持两维度模型和以Scandura为代表的职业指导、角色榜样和社会支持三维度模型[15,32]。Waters等、St-Jean指出,虽然企业导师功能的研究不同于创业导师功能的研究,但是仍然具有相似性[10,33]。在借鉴Kram等的企业导师功能研究基础上,Jonathan Gravells、St-Jean对创业导师的作用和功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Jonathan Gravells通过对小微创业企业的调查,将创业指导功能划分为心理指导、职业支持和学习三个维度[22],与之类似,St-Jean通过对加拿大魁北克省的创业基金会中360组创业导师—创业者的研究,发现创业导师功能包括职业支持功能、社会心理支持功能和角色榜样功能[10]。具体而言,职业支持功能包括四项主要内容:资源拓展,信息支持,批判性启发,监督指导;社会心理功能也包括反映,安抚,激励和亲密关系四项内容。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t-Jean验证了这种三维度功能模型的适应性,为创业导师功能研究提供了结构稳定的功能测量量表,弥补了导师功能研究在创业领域的不足,开启了创业导师功能系统研究和量化研究的大门。

      创业指导是创业导师与创业者之间的一种循序渐进的交流互动过程,创业导师与创业者的指导关系发展阶段会影响创业导师指导内容的选择。基于过程视角,John Cull将创业指导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开始阶段,中期阶段和终止阶段[27]。指导关系建立的开始阶段是创业者的快速学习阶段,创业者寻求的是精神支持和相关知识,创业导师需要对其进行精神鼓励和相关知识的传授。随着创业者创业知识和技能的完备,创业指导进入中期阶段,创业者需要更多的职业帮助,导师则需要帮助创业者制定和执行商业计划和找寻发展机会。在终期阶段,导师会给予创业者更多的独立发展空间。创业导师需要根据不同创业指导阶段中创业者不同的需求和特点准确把握创业特征进行创业指导。

      

      以社会交换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的指导关系理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日趋成熟,但是在创业语境下,导师指导行为的研究目前仅局限于导师指导方式的区别和指导内容的类型划分,缺少对创业导师指导行为机制的系统探讨和深入研究。未来研究中,应加强创业导师指导行为作用机制的研究,以更加深刻和全面地了解创业导师制作用过程,从而为创业指导实践提供依据。

      3 创业导师指导效果研究

      3.1 创业导师指导效果

      创业导师指导对创业者的影响。学者们认为创业导师们拥有丰富的创业经验、知识以及资源,可以使创业者获得多方面的效益。最早强调创业导师作用的是Deakins等,他们认为创业导师通过创业指导提高了创业者的企业管理能力和目标达成能力[3]。Hudson-Davies等指出创业导师与创业者个人发展有很大关系[34],作为角色榜样,创业导师可以引发创业者的模仿行为[35]。基于机会和资源开发的研究视角,学者们普遍认为导师是创业者的社会资源之一,是创业者的业务伙伴和扩展关系网络的关键节点[10],并且对创业者的机会识别能力有重要作用,Ozgen和Baron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两者的关系,即与导师联系的密切程度与机会识别能力显著正相关[9]。创业学习对于创业者成功解决在创建新企业过程中面临的机会识别和资源获取两大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创业学习的视角,Cope和Watts强调了创业导师对创业者反思性学习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创业导师可以从更客观的视角帮助创业者进行创业项目评价,促进创业成功[36]。Hezlett认为创业导师指导有助于创业者认知学习、情感学习和技能学习[37]。而St-Jean和Audet通过对创业导师指导机构的实证研究发现,创业导师的指导、建议和角色榜样能有效促进创业者认知学习和情感学习,增强其创业知识和技能、机会识别能力以及自我效能感[38]。对于创业者而言,创业导师指导效果最直接表现为在新企业成长阶段中提升创业企业绩效,包括销售额和盈利能力增加[39-41]、市场规模扩大、信息获取等[22]。

      创业者作为创业指导的直接受益对象,创业指导对于创业者的效用研究成果丰富(见表3),基于创业者主观感知视角的研究方法是目前关于创业导师指导效果的主流研究路径。然而,创业指导作为导师与创业者的互动过程,不仅对创业者和创业企业有效用,对创业导师也有效用,创业导师通过创业指导活动也在个人发展、荣誉以及经验增长上受益[9]。在社会交换理论中,互惠原则是人际交往活动持续进行的动力,创业导师指导活动的持续与发展离不开互惠机制,深入研究创业指导对于创业导师的效用有利于探索创业导师指导过程中的平衡互惠机制,确保创业指导行动的持续性。

      3.2 创业导师指导效果影响因素

      Bisk认为相比于非正式创业导师制,正式创业导师制度下的导师指导效果更好[39]。创业指导是创业导师与创业者之间的交互耦合关系,其实施效果除了创业导师制度本身的制度安排以外,创业导师和创业者的知识、经验、人格特质以及双方亲密关系程度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创业导师方面,Deakins等指出,创业者参加创业指导活动是为了获得关于创业的建议和支持,然而在现实的创业指导活动中,可能会因为创业导师专业知识的短缺、指导经验的缺乏等导致创业者没有得到预期的帮助[3]。因此,良好的创业导师指导效果应该考虑创业导师的个人特征[42]。Sullivan、Simon和Kumar认为,创业导师应该富有同情心并且善于倾听,这样才能提供成功的创业指导服务[4,43]。同时,导师的个人经验也会影响指导效果,尤其是对指导对象进行专业指导时[44]。然而,关于导师个人经验对指导效果的影响,St-Jean和Audet的研究却持相反的观点,他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创业导师的专业和经验并不会影响创业者对于创业指导效果的满意度[45]。Bisk进一步指出创业导师不需要拥有与指导对象所在行业同样的行业经验[39]。这个问题的争论很具有实践价值,可延伸出更多问题,比如创业导师是否一定要有创业经验?研究学者、政府官员是否能担任创业导师?创业导师与创业者进行配对的时候是否一定要同行业背景?

      创业者特征方面,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等变量可能会直接影响创业者对于指导功能的感知,进而间接影响指导效果。Allen和Eby研究发现,相对于男性创业者,女性创业者感知到更多的心理指导功能,男性创业者则感知到更多的职业指导功能[44]。Gravells发现创业者的年龄和受教育水平不会影响创业者对于创业指导功能的感知[22]。相反的,Bisk则认为创业者的年龄和受教育水平会决定其是否受益于创业指导过程[39]。在人格特质方面,学者们认为创业者内控倾向非常重要,内控倾向高的人会把成功归结于个人因素,而不是外部环境因素[46],并且创业者风险容忍度越高[47],自主性越强[48],创业者会从指导活动中受益更多。Wanberg等学者指出,创业者自我开放程度也会影响创业指导满意度进而影响指导效果[49],而Audet和Couteret通过对六个创业培训机构的对比分析指出,影响指导关系效果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创业者对于变化的开放态度[50]。

      创业者与创业导师的信任亲密程度也会影响指导效果。Cull、St-Jean和Audet认为导师与创业者的互信程度会影响双方的关系进而影响创业导师指导效果,互信程度越高,指导效果也好[27,45]。

      创业导师指导效果的研究逐渐趋向多样性,但是,较少有研究整合了创业导师、创业者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交互作用,缺乏创业导师指导效果影响因素的系统思考。Lester等指出,在进行研究时,需要将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同时考虑进去,才能更有效地、更真实地反映现实中存在的问题[51]。因此,未来的研究有必要综合考虑导师、创业者与环境三者对创业导师指导效果的共同影响。再次,创业导师指导效果评价机制研究仍然停留在初步探索阶段,如Gravells指出创业指导成功的衡量标准有两个,对于创业者个人,创业者学习与发展和创业者幸福感是测度创业指导成功的重要因素,对于创业企业,主要标准是利润、营业额、顾客忠诚度和员工数量[22];Cull J认为创业者具备了能够独立面对创业风险的能力是创业指导的最大成功[27]。指导绩效评价是充分挖掘创业导师作用和提高创业导师指导绩效的关键环节,因此,应深入分析和研究创业指导绩效评价机制,完善创业导师指导效果评价体系。

      

      4 综合框架构建及未来研究展望

      创业导师研究的理论基础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指导关系理论,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国外关于创业导师的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创业导师行为主体—创业导师行为方式—创业导师行为效果”的理论框架。从研究内容上看,研究重点逐渐从探讨创业导师的特征、创业指导的效果转向优化创业指导效果的实现路径,研究方法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在总结学者们对创业导师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创业导师综合研究框架,针对当前研究中的不足和空白,提出了未来值得深入的研究方向(见图1),以期为推动创业导师研究提供参考。

      

      图1 创业导师综合研究框架

      (1)完善创业导师激励机制的研究。基于对创业导师志愿者身份的认同,国外关于创业导师的激励研究停留在志愿者声誉激励阶段,如Esmond和Dunlop提出的VMI模型包含十个激励因素[52]:价值、互惠、认可、认知、自尊、反应、社交、保护、社会互动、职业发展。目前研究中尚缺乏专门针对创业导师的激励机制研究。虽然创业导师的角色定位是志愿者,但是具有与其他类型志愿者不同的特征。创业导师指导活动本质上是知识共享行为和资源分享行为,因此,学者们未来的研究应该结合创业导师的优势需要,以及激励理论,如内容型(需要层次理论、成就需要理论、ERG理论、双因素理论)、过程型(期望理论、公平理论、目标设置理论)、行为改造型(强化理论)和综合型(绩效—满足感理论、激励力量模型、绩效—手段—期望(VIE)理论),完善创业导师激励机制的研究。

      (2)创业导师指导绩效评价的研究。目前国外学者关于创业导师指导绩效的研究都集中于指导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几乎不涉及指导绩效评价的研究。虽然学者们认识到建立创业导师指导绩效评价体系的重要性,但是同时也指出指导绩效是难以衡量的[38]。导致难以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对创业导师指导绩效进行衡量的因素有很多,如创业导师指导活动持续的时间较长、涉及的指导内容广泛(既包括对创业者的职业指导,又包括心理辅导)、指导形式灵活、指导绩效评估涉及的可变因素多且许多因素本身就具有模糊性等。为了对创业导师指导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估,提高创业指导质量,下一步研究必须对创业导师指导绩效评价体系和方法进行探讨,尝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创业者角度的主观创业指导成功、初创企业角度的客观创业指导成功、组织角度的创业指导成功),深入创业导师指导绩效评价的研究。

      (3)加强中国情景下创业导师的研究。国外创业导师研究依托西方成熟市场的经济环境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得以进一步提升理论挖掘的深度,逐渐形成了系统的研究范式。而国内的创业导师制度基本是对国外创业导师制度的引进和模仿,然而创业导师制度这一舶来品却面临中国的现实情景:一是企业家群体发育不充分,第一代成功企业家大部分尚未退休,还在继续主导企业发展,难以持续投入时间和精力参与导师志愿活动,这与国外退休企业家、经理人人数众多,创业导师来源广泛的情况不同;二是我国尚缺乏志愿服务文化氛围和保障机制,社会组织发育迟缓,众多创业导师项目基本是由政府或是政府下属企事业单位主导推动,这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志愿精神深入人心、人们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创业导师项目由社会组织推动执行的情况不同;三是我国市场经济尚不成熟,创业环境相对复杂,人脉关系作为商业资源仍然发挥重要作用,这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相对成熟的基本条件不同。因此,国内创业导师制度完善与发展的迫切需求要求学者们加强中国情境下创业导师的研究。中国创业研究学者们虽然已经开始关注创业导师研究,但尚处于萌芽阶段。在各类创业导师体系中,研究较多的是高校创业导师体系,而把创业导师作为一类群体或对象的创业研究较少,基本还停留在比较宏观的现象描述和现状调查,对创业导师指导动机、指导行为、指导绩效影响因素以及激励机制的研究非常匮乏。因此,需要在借鉴国外创业导师研究的基础上,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创业者和企业成长的规律和节奏,结合中国特定情境构建中国创业导师研究的理论框架,开展实证研究。

标签:;  ;  ;  

国外创业导师研究:回顾、回顾与展望_创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