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格的公共性--兼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_市场经济论文

论人格的公共性--兼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_市场经济论文

浅谈人的个性的张扬——兼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浅谈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道德建设论文,个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的个性就是指人的类特征的个体化,其核心是人的内心自由。一个有个性的人能够恰当地认识自身价值,明确自己的需要和追求目标,对社会历史有自己深刻的理解并明确自身承担的责任,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实现了外在的我与内心的我的一致,其行为是一种自主自觉的行为。而道德,作为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其特点是自律,道德规范对人们行为的调整,靠的是人们将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律令和需要,并自觉地用以指导自身的行为。道德规范的执行在本质上也是个体的一种自主自觉的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在坚持集体主义原则的同时,必须发展人的个性。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指向,而人的自由个性则是人全面发展的根本标志。

一、发展人的个性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1)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要求 马克思根据社会发展的历史形态把人的个性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社会形态下,人的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1]在人的发展的第一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以自然经济为主,人们以血缘和地缘的方式维系于各种群体中,靠群体的力量与自然抗争,个人直接依赖其群体,人身依附关系和依附意识占主导地位。个体的人没有独立性,个性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在第二阶段,即商品经济阶段,人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由于人们只遵循价值规律,成了平等、独立、自主、自觉的商品生产者,人的个性得到了较充分的展示。但是人刚摆脱了对人的依赖关系,却又陷入了对物的依赖,因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的发展不是为了人本身,而是把人当作工具和手段,个人又受商品和货币的奴役。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形成的是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的人。马克思曾用异化来说明这种人的生存状态,用人性的复归来表达全面发展的有自由个性的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说到底是资本的配置方式,是建立在物的依赖关系基础上的独立的个人即经济人的活动形式,它是对建立在人的依赖关系基础上的人(即以血缘和等级依附为基础的人)的活动形式的扬弃,是人的自主活动的现代形式。马克思说的无产阶级解放,归根结底是人类的解放,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下的解放。在人的发展的第三阶段,个人才真正获得了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物化被克服,社会生产的直接目的不是财富而是人本身,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人生的第一需要。

从马克思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到了该充分发展人的个性的历史阶段。另外,在共产主义阶段到来之前,个体与集体之间会处于矛盾之中,这个集体难免带有“虚幻的集体”的成分,不能全面保证个人的自主发展,可能会有压制个体自由的非人性的一面,因此,在道德建设中更要发展人的个性。

(2)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说过: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在市场上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每个市场主体之间都是平等的。各个平等主体,只根据市场的供需状况,自主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才克服掉过去的依赖思想和习惯,成了自由的主体,也才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另外,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特征使个体认识到自己的未来不是先天注定的,而是要靠自身的奋斗,由此极大地激发了个体的创造热情,争相挖掘、发挥自己的潜力,从而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必须破除保守心理、等级观念,增强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开放意识,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在社会生活中充分展现自己的价值,把个性的丰富和发展作为生活和活动的目标。当然,市场经济内在地要求人的个性得到极大的发展,并为个性的发展提供舞台,但并不意味着只要搞市场经济,人的个性就会自然而然地发展完善起来。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个性的发展还依赖于多方面的因素的综合作用,其中道德建设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

(3)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向人类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全面渗透,既解放了人的体力,又开发了人的智力;既促进了社会分工的细化,又提高了个人之间合作的水平、程度。各种智能机器在恶劣环境下工作,以及机器手对重复操作性工作的承担,为人提供了大量闲暇时间从事学习娱乐,以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另外,社会对智能机器使用者的道德要求也大大提高,因为现代化的智能机器的操作者,都是一个人处理、操作一大堆庞大复杂的系统,在无人或少人监控的条件下,必须能自主决断、处理许多问题,这必须是能力发展全面、心智健全、有健康的道德情操的人才能做到;否则,现代高智能机器的应用也许会给他人、社会带来灾难性后果。由此归结为一句话:工具理性需要价值理性的导引,而价值理性的体现将最终落实到现代的有自由个性的个人身上。

二、个性是道德建设的应有之义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不是以强制力量为基础,而是通过人们的良知发挥作用。道德引导人们向善,追求社会的尽善尽美。个人的道德行为的发生,应该基于个人的自主选择,而自主选择必须是个性自由的人才能作出,因为有个性的人才能真正理解社会存在,清楚自身的价值和需求,否则,只能是对社会或某群体的道德规范的盲从,这对个体而言是无所谓道德与否的。若是某群体强制个人接受其道德规范,这对个体而言很难说是道德的。

(1)个性是自律的基础 道德作为人对世界的反思性、评价性的把握方式,是以人的理性和自觉意识为前提的,它反映的是应然而非实然,如果说法律治身的话,那么道德则治心,靠的不是他律而是自律。道德是人为自己立法,自订自守。马克思曾说过,道德的基础是人的精神自律。而自律的基础恰恰是人的个性,因为一个有个性的人就是一个内心自由的人,一个能把内心的我与外在的我统一起来的人,这样的人才能在处理自己与他人、社会的关系时,审时度势,兼顾自身的利益需求与他人、社会的利益需求,作出明智的选择,自觉地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律令,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而那些无个性、不自主的人,如受金钱、地位、权势奴役的人,是很难将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内在需求的,自律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2)个性是慎独的前提 道德建设的基础是自律,其目标和归宿是慎独。所谓慎独,就是指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谨慎不苟,不出现违背道德的念头和行为。一般说来,人们往往在纪律约束下和有人监督时能按规范行事,一且约束和监督消失,即可能作恶。所以,慎独是对人的道德修养的最高要求,做起来极其困难。但是,只有把人的道德提高到这一境界,社会道德规范和伦理要求才能真正根植于人们内心,内化为人的道德信念,指导人们的道德实践。我们不能说有个性的人都能做到慎独,但却可以说无个性的人一定无法做到慎独。因为有个性的人有正确而强烈的自我意识、独立的人格和较强的自主能力,其认识和决定不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无论有无监督,都能按自己的判断作出选择。

(3)发展个性能有效防止德育失效,推进道德创新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社会过分强调整体主义的道德,强调个体对整体利益的无条件服从,人的个性及其发展被严重忽视了,个性及其发展的水平较低,因而个人道德水平也比较低。历次政治运动中,都有许多人丧失良知、丧失人性,以非人的方式迫害人而毫无愧疚感,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有的是以某种整体的目标与利益为基础的道德,而不曾有以人作为个体时的目标与利益为基础的道德,本质上,他们就是无道德的、非道德的,那样的道德建设是无效的、失败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不道德现象层出不穷,许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这一方面与转型期道德的破旧立新还没有完成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过去道德建设中忽视发展人的个性有关。发展人的个性,只有先发展人的主体性,强调个人的权利、尊严、人格、价值,个体才会以主人翁的身份对待周围的一切,才会自觉地承担该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才会在没有道德规范约束的情况下创造出新的道德规范。

三、在现代道德建设中发展人的个性

道德是需要建设的。那种认为经济建设搞好了,道德水平就会自然提高的自发论是错误的;那种片面强调发展经济,认为道德建设对经济发展没有作用的无用论也已被证明是荒谬的。在大步迈向现代化的今天,国家正大力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道德建设中注重发展人的个性,不能认为只有到了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也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阶段才能谈人的个性发展。那只是此前阶段人的发展的结果,并不意味着此前阶段人的个性就不发展。在现阶段的道德建设中发展和培育人的个性应做到以下几点:

(1)尊重人的权利、尊严、人格、价值 发展人的个性首先必须尊重人的主体权利,认为每个人不仅在物质上而且在精神上、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主体,并切实保障其权利,这是物质前提。在认识问题上,要有足够的胸襟容忍、承认社会意识多样化,尽快改变借口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堵塞他人之口、扼杀不同意见的做法。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允许有不同意见,并为这些意见的发表创造必要的舆论氛围和畅通的渠道,改变以往“左”的思想禁锢的社会只有一种声音的状况。在利益观上,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但要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要通过立法、舆论宣传等途径,反对那种打着国家和集体的旗号损害个人正当利益的做法。在舆论导向上,对个人的尊严、人格、价值要给予足够的重视。真正廓清追求个人幸福、实现个人价值与个人主义的关系,允许、鼓励个人张扬个性,发挥潜能而不是借国格贬人格,借集体利益灭个人利益。

(2)培养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的人格 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指一个人对自己的各种身心状况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是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只有形成正确且强烈的自我意识,才会捍卫自己的权利,明确自己的需求和目标。要培养正确的自我意识.加快民主法制建设进程,尽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个人在国家社会经济生活中真正成为平等自由的主体,独立自觉地决定自己的行为,并对此负责,彻底打碎个人身上的精神枷锁,彻底解除各种人身的、物的依附关系,使个体更清醒于自身的历史责任,自觉履行历史责任,帮助其由自在的个体转变为自由的个体。

人格是人作为主体所具有的人的尊严、价值、品格的总和,是道德修养的综合性概括。没有独立的人格,即使充分承认他的主体地位、保障他的主体权利,也难以形成独立的自由个性,在陷人道德困境时,他仍然迷茫盲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形态、制度、风气对人格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培养独立人格的最重要的途径是变革不利于独立人格形成的社会环境。具体地说,一要通过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彻底解除物的依附关系;二要为个体打破权威打开通道,改变少数人就是真理、少数人垄断真理的局面。建立言不因位卑而轻、话不因位高而重的舆论环境,逐步形成追求真理、捍卫真理、向善求真而不人云亦云的社会风尚,这样个体才可能形成敢顶真、不信邪、不怕鬼的禀性,进而形成独立的人格。

(3)发展人的自主能力 在培育人的个性的诸多环节中,发展人的自主能力是极为重要的一环。人的自主能力主要表现为破除对权威的迷信,进行创新性学习的能力,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选择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的能力,在激烈的竞争与角逐中调整自己心理状态的心理调适的能力等。很难想像东西不分、南北不明的人有独立个性。一个有独立个性的人,必须具备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对社会、历史、人生的理解把握能力,获取信息并根据信息作出判断的能力,破除迷信的能力,正确处理自己与社会、他人的关系的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获得,一方面靠个人的学习、实践和修养,另一方面则依赖于社会为个人提供的学习、实践和修养的条件。当前政府大力普及义务教育、倡导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种种举措,对发展人的自主能力十分有益。

四、结束语

“个性代表了多样性,代表了美,代表了活力,代表了自由。而个性的对立面则是一致性、专制与停滞。多样化的个性是人类社会中最美丽的事物。”[2]“有了个性,社会才有创造性,才会出现‘天才’,才会不断发现真理,不断改善自身的生存条件。如果压制个性,社会就会充满庸人,‘人类生活就会变成一池死水’,生活就会停滞。”[2]所以,社会秩序与和谐的实现在于启迪个人的良知,而不在于扼杀人的个性。在现代社会,真正的道德应该是张扬个性的道德,是维护、发展个性的道德,这样既有助于摆脱道德困惑,又可适应历史发展的要求。

标签:;  ;  ;  ;  ;  ;  ;  

论人格的公共性--兼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