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学院人文学院 云南 昭通 657000
摘 要:汉语“红”色词族语义特征可以进一步彰显汉语特有的性质,本文拟从人文性和民族性两个方面来探讨汉语“红”色词族语义特征,它们相互联系,互为影响,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汉语“红”色词族的多元性。
关键词:语义 语义特征 人文性 民族性
进行语义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深入探析汉语“红”色词族的特征,更进一步为研究其语用和文化蕴涵奠定理论基础。
汉语“红”色词族的语义表示的是汉语“红”色词族的语音形式所指称的内容,包括汉语普通话“红”色词族的语义和汉语方言“红”色词族的语义。本文主要谈的是汉语普通话“红”色词族的语义。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主要讨论其语义特征。上篇论文我们分析的是其模糊性和双重性,本篇论文我们着重分析其人文性和民族性。
一、汉语“红”色词族语义的人文性
人文性研究是时下以“文化转向”为学术背景的一种研究走向,是将研究客体置放在特定民族的社会文化历史、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的背景下来进行分析。
汉语颜色词的人文性特征是我们认识其理性意义和附加意义,探索其产生、发展规律的基础。对于汉语“红”色词族语义的人文性来讲,这一点表现得更为鲜明。
“以物呈色,观象知意”的汉语“红”色词族的这一特征是汉民族重具象、重直觉的思维方式特征的生动体现,汉民族在进行表达时,习惯于遵守“师法自然”的规律,喜欢用身边所熟悉的自然物来概括相应的概念,如枣红、杏红、苹果红、荔枝红、樱桃红、玫瑰红、杜鹃红、木棉红、月季红、海棠红等。前五个是由果实的颜色来表述不同的红,后五个是以花朵的颜色来描写不一样的红。
在汉民族的原始时期,红色的事物和现象对原始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意识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据考古学和人类学的考察来看,红色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天然颜料和饰料。在旧、新石器时期,红色颜料是先辈们生活中唯一常用和具有实用价值的彩色颜料。由此可见,汉民族对于汉语“红”色的偏爱既有客观的历史渊源,又有主观的崇尚因素。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变化,汉语“红”色词族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丰富了汉文化的表达,也推进了汉民族颜色文化的研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汉语“红”色词族在文学艺术、五行、五方、五时、民俗等方面也体现了其人文性的特征。对汉语“红”色词族语义的人文性的认识有助于对其民族性特征进行更深刻的探讨。
二、汉语“红”色词族语义的民族性
在语义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都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其社会文化、心理状态、审美价值、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影响。如汉语“红”色词族就是一个典型,它具有浓厚的民族性。
对于认知主体来讲,对于汉语“红”色词族的这个感知客体是一样的,但是因为各民族的认知思维方式和交际文化背景不一样,就使得它们对同一种色彩“红”的表达形式和内容都存在着差异性,正是这种差异性使得汉语“红”色词族语义具有异族性。
红色是汉民族最偏爱的一种颜色,也是其最常用的一种颜色。汉民族自古崇拜太阳和火,并从红色联想到太阳和火的颜色。太阳和火给人们带来温暖、光明和幸福,而且红色是最明亮、最灿烂的颜色,所以汉民族习惯用红色来表达热情、喜庆、进步、正义、幸福等语义。所以汉民族的孩子出生、成人结婚这样的喜事都以“红”色为主调,比如红蛋、红包、红窗花、红喜字、红盖头等。为庆贺生意兴隆、会议成功、工程顺利,汉民族也喜欢以剪红彩以求吉利、圆满。由红色所代表的成功、顺利的意义又引申出来嘉奖、受爱戴、受重用的义项,所以有走红、红人、红得发紫、红极一时等。因红色的成功、受欢迎、受重用的义项,又引申出羡慕和嫉妒的意思,比如红眼病、眼红等。由于“红”还可以联想到鲜血和战火的颜色,所以红色又有了“进步、正义、革命”的含义,例如红心、红旗、红色政权、红袖章等。另外,红色还有表示“忠诚”的义项,中国传统戏曲中用红色来象征忠心、刚直的品格。红色也是一种表达情绪的颜色,以“红”表示羞涩、难为情、生气等情绪,如“脸红”“气得脸红脖子粗”等。尽管汉语中红色有贬义的义项,但是非常少,在汉民族的传统中,红色是一种积极、乐观、美好、受欢迎的颜色。
在英语中,红色虽也有喜庆和庆祝的义项,但是它主要表示的还有诸如死亡、恐怖、战争、灾祸等贬义色彩。比如:red-headed(狂怒的)、like a red rag to a bull(肯定会使人生气或非常烦恼的事)、turn red(发怒)、redcard(红牌)、red ruin(火灾、战祸)等。在英语中,红色还有表示淫荡的含义,如red light district(红灯区)等。在西方文化中,红色是一种消极、颓废、不受欢迎的颜色。
对比中西方对“红”的含义的不同理解,更突显了汉语“红”色词族语义的民族性。
总之,汉语“红”色词族语义的人文性和民族性相互联系、互为影响。这也让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到了汉语“红”色词族的多元性,其蕴含的深刻性和丰富性也正是汉语“红”色词族语义特征的深刻性和丰富性。
参考文献
[1]于逢春 论汉语颜色词的人文性特征[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
[2]姚小平 基本颜色词理论述评——兼论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演变史[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1)。
论文作者:周梅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4月总第26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7
标签:汉语论文; 语义论文; 汉民论文; 红色论文; 民族性论文; 颜色论文; 人文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8年4月总第26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