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学 社科学院 上海 200082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为了组织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抗战中来,在沂蒙山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教育运动,比如创建识字班、开展冬学运动、创立新闻报刊等等。中共开展的群众文化教育运动大大提高了根据地群众的文化水平,瓦解了敌人的奴化政策,并且为沂蒙山区的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抗日战争;沂蒙山区;教育运动;社会教育;
“中国一直以来都是地主有文化知识,农民没有文化知识…… ,在中国90%的人民没有受过文化的熏陶,在这方面农民占总人口的大部分。”[]在沂蒙抗日根据地建立以前,由于沂蒙山区的人民一直经受地主的盘剥和封建势力的打压,再加上沂蒙山区被群山包围、交通不畅、经济落后,致使沂蒙山区的人民群众文化程度极为低下,祖祖辈辈都是“睁眼瞎”,几乎没有识字的群众,以至于在沂蒙山区的一些村落里,农民买卖土地立契约,男女订婚写帖子,其至过年写春联,都要跑老远的路求私塾先生帮忙。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沂蒙山区群众文化水平低下,不仅严重影响了党的政策方针的宣传与实施,而且影响了与敌抗战中的作战水平。为了扭转不利的局面,激发沂蒙山区人民群众的作战热情,中国共产党开始在沂蒙山区发展教育事业。
一、发展教育事业
(一)发展小学教育事业
“对我国人民来说,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学校教育,换句话说主要是小学教育[]。”在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小学教育可以说是各项教育的的基础和中心,小学教育的顺利发展,可以推动其他形式的教育。但是由于历史上沂蒙山区交通闭塞,走进来与走出去都非常困难,在加上沂蒙山区的经济比较落后,导致此地区的教育事业也非常滞后,小学教育更是如此。在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山区的许多学校被迫停办,大量教师被迫离开家乡,而且一批进步青年也离开家乡奔赴延安或者其他地方求学,从而导致沂蒙山区大量人才流入外地,文化教育水平急剧落后。
1940年12月17日,战工会为了帮助教师研究业务、提高教学质量,实行中心学区制,设立辅导团,组织校长巡回辅导,并且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和观摩教学,形成正规化教育。为了使教师安心工作,战工会逐步提高教师待遇,教师享有免医疗费、卫生费等等特别优待。学校不仅重视业务教育,而且特别重视教学与社会活动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此后教育事业不仅在数量上进一步发展,而且在适应战时环境、贯彻阶级路线、提高教学质量方面都有进一步提高。
(二)发展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是抗战时期主要的教育方式,社会教育是把广泛的人民群众作为教育对象,通过各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向他们传播抗战政策,传播抗战文化,使得抗战文化传播到沂蒙山区的每一个角落。为了广泛地开展社会教育,沂蒙山区纷纷成立识字班、庄户学、开设了夜校,开展了冬学运动,这些教育形式提高了沂蒙山区群众的文化水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社会教育的新发展——识字班、庄户学
“过去的社会老封建,妇女受罪真可怜……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妇女求解放……参加妇女会,参加识字班,又学习来又劳动,谁也不敢瞧不起咱。”这是在沂蒙山区广为传播的“识字班”歌。沂蒙山区的“识字班”最早在滨海区的莒南县兴起的,它是解放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联系在一起的。
(2)开展冬学运动
在沂蒙地区,除了创立了识字班,庄户学,还开展了冬学运动,进行大面积的扫盲。冬学运动也就是利用冬季农闲的季节开展的一种群众性学习运动,组织成年人特别是农村妇女识字、学文化、学抗战道理。沂蒙山区冬学运动的广泛开展,促使广大群众学习各种抗战文化知识,政治觉悟大大提升,国家意识和民族自尊心得到增强,参加抗战开始由外在的动员逐步转化为内在的自愿行为,极大地提升了抗战的积极性
二、报刊和图书的出版发行
抗战时期,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报刊成为群众动员和教育的主要手段,党历来就对此重视,沂蒙根据地的报刊发行、图书出版工作是随着根据地的发展和巩固,不断强大起来的。抗日战争期间,沂蒙山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报刊、发行了大量的书籍,促进了沂蒙山区抗战文化的传播与发展。1938年2月,为了宣传抗日,扩大救亡阵地,沂水县的青年知识分子创办了《民生报》。1939年1月1日,中共山东分局机关报《大众日报》在山东沂水县王庄创刊,并阐明了该刊的宗旨:“发动民众,组织民众,武装民众,宜传抗战,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全国性的报刊还有《新山东报》、《山东妇女》、《教师之友》等等。通过报纸刊物的大量出版,有利的宣传了党的抗战政策与主张,极大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抗战热情,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指导作用。
三、开展革命性文艺宣传活动
抗战时期,沂蒙山区党委领导人利用文艺娱乐活动形式,来促进山区人民对党的方针、抗战政策的理解,促进各项工作顺利进行,丰富了抗战军民的文化生活。1942 年 5 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明确强调,“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为根据地文艺事业的开展提供了方向。 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导下, 沂蒙抗日根据地广大文艺工作者们积极投身于根据地的各项工作,深入农村,走进群众,贴近生活,进一步增强了部队与人民群众的阶级感情,创造出大量的文艺作品、革命歌曲,并且开设了许多剧团,使得沂蒙根据地这一时期文艺事业有了很大发展。
总之抗战时期,沂蒙山区的群众文化教育运动的开展,首先,揭露了日军侵略中国的罪恶行为,打破了日军对沂蒙山区群众实施的奴化政策,促进了此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其次,在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的同时,也更好的宣传了党的方针策略,使得沂蒙山区的群众积极的投入到打到日本帝国主义的战争中去,加快了沂蒙山区日军溃败的脚步;最后,沂蒙山区的群众性文化教育活动也培养了一批对党忠诚并且文艺水平极高的骨干,为党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申春生.山东抗日根据地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72 、343页.
[2] 徐东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集—沂蒙精神代代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151页
[3]王克霞:沂蒙抗日根据地妇女教育探讨[J],《教育评论》2012年第3期.
注释:
《毛泽东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9页.
申春生:《山东抗日根据地史》,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71页.
日照市档案馆:《抗战时期的沂蒙老区识字班》.《史海》2015年第6期.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3页.
作者简介
姓名:吴敏 性别:女,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出生年月日 :1992年4月3号,籍贯:山东省 枣庄市 山亭区 南官庄村,学校及院系名称:上海理工大学 社会科学学院。
论文作者:吴敏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4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
标签:沂蒙山区论文; 识字班论文; 抗战时期论文; 群众论文; 山东论文; 抗日战争论文; 教育事业论文; 《文化研究》2017年4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