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提和任务——读列宁1923年的五篇文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篇文章论文,列宁论文,社会主义建设论文,前提论文,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日记摘录》、《论合作社》、《论我国革命》、《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及《宁肯少些,但要好些》(《列宁全集》第43卷,第359-392页),是列宁于1923年1-3月用口授的方式写成的。这些文章作为有机联系的整体,反映了列宁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转入低潮的情况下,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前提和任务的卓越认识。其要点是:社会主义需要一定的文化和经济前提,在俄国特殊条件下,政治变革必须先行,在取得政权的基础上,从文化、经济、民主三个层面大力开展文明建设,巩固工农联盟,这是社会主义的希望所在。
一、从另一端开始:奠定社会主义文明的全新基础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领导苏俄人民击败了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实施了新经济政策,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努力创造条件向社会主义间接过渡。不过,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仍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严重的困难。
从国际形势看,“真正先进的、文明的、资本主义发达的”德国,受着各战胜国的啄食和奴役,现在很难抬起头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无产阶级革命也转入了低潮,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到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将不会是经过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里平衡“成熟”,而是经过对战败国及整个东方进行剥削的道路来完成。而东方许多国家,如印度、中国等,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而完全被抛出了自己的常轨,卷入了不能不引起整个世界资本主义危机的发展进程,卷入了全世界革命运动的总漩涡。虽然,占世界人口绝大多数的俄国、印度、中国等国人民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决定了社会主义必然最终获胜,但是,就现实言之,整个东方拥有亿万过着极端贫困生活的劳动人民的体力、特力和军事力量根本不能同西欧任何一个小得多的国家相比,尚不具备必要的文明。
从国内形势看:在文化方面,还没有摆脱半亚洲式的不文明状态;在经济方面,还停留在小生产的极低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上,甚至比战前低得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包围,也加重了经济恢复发展的艰巨性;在民主建设方面,大多数国家机关仍是一些最典型的旧式机关,机构重叠,权限不明,人浮于事,官僚主义盛行。
这些严峻的形势和严重的困难。不能不引发人们对苏联社会主义命运的关注和思索:苏联能否避免同帝国主义国家在未来的冲突,能否支持到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社会主义的那一天,能否存在到反革命的帝国的西方同革命的和民族主义的东方发生下一次军事冲突的时候呢?
对这一问题,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代表苏汉诺夫在其《革命札记》中,认定俄国还没有成长到实行社会主义的地步,指责布尔什维克离开了德国社会民主党这一榜样,在一个文化不够发达的国家里推行社会主义是冒失行为。由此,他否定十月革命的决定意义,否定在俄国实行社会主义的可能性。
对此,列宁予以了反击。他指出:苏汉诺夫等小资产阶级民主派根本不懂得,“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面是以此为前提的。”他们甚至没有想到,由于俄国介于西方文明国家和初次被第一次世界大战卷入文明之列的整个东方各国之间,所以具有某些特殊性。正是这种特殊性,使经济和文化落后的俄国面临着一种新的发展选择:从“理论”规定的另一端开始,首先进行政治和社会变革,然后开始走上社会主义。
列宁指出,既然特殊的环境把俄国卷入了世界大战,使处于东方即将开始或部分已经开始的革命边缘的俄国,发展到有条件实现“农民战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前提,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开始走向社会主义呢?据此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抓住时机,困势利导,为实行社会主义首先奠定了政治前提。
列宁充分肯定了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他指出,不进行争取国家政权的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就不能实现。同时,他深信在俄国实行社会主义是可能的,关键是必须在全新的社会主义基础上采取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将工作重心从政治斗争、革命、夺取政权等方面转移到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上来。这个“文化”组织工作,按照列宁的阐述,既包括纯粹文化方面,也包括物质方面。这可以理解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方面。具体而言,包括提高全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发展大工业,实现农业合作化,改善国家机关,加强工农联盟。简言之,就是为实现社会主义创造必要的文化和经济前提。
二、文化建设:摆脱愚昧的必由之路
列宁是从分析俄国落后的文化状况入手,提出文化建设任务的。
针对当时俄国居民识字率很低,教育投资远远不敷需要,教师地位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农村教育尤为落后,教育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不协调的状况,列宁严肃指出,如果我们不在文化建设上付出重大努力,就不能摆脱半亚洲式的不文明状态,就无权侈谈“无产阶级文化”。
列宁要求,必须增加教育投资,使整个国家预算首先满足初级国民教育的需要。为此,一是要削减其他部门的经费转用于教育人民委员部;二是撤销那些“可以不要、可以长期不要而且应当不要”的教育管理机关,把省下来的经费转为教育经费。教育投资的重点应放在发展国民识字教育和青年职工教育上,列宁甚至将国民识字视为“一般的政治问题”。
列宁认为,应当把国民教师的地位提到资产阶级社会里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的高度。否则,就谈不上任何文化。为此,要支持不懈地工作,既振奋教师的精神,也要使他们具有真正符合他们的崇高称号的全面修养,而最最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列宁同时把这一任务同建立有利的阶级力量配置相联系,力求使教师从资产阶级制度的支柱变成苏维埃制度的支柱,并通过他们去争取农民,使农民脱离同资产阶级的联盟而同无产阶级结成联盟。
列宁十分重视农民教育。他提议,应自觉地、有计划和系统地采取城市工人帮助农民的多种形式,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城乡间的文化联系,带给农村的将是在政治、经济、道德等方面好的影响。加强和改善这种文化联系,有助于巩固工农联盟,实现农业合作化。
列宁充分估计到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他提醒人们牢记:在文化问题上,急躁冒进是最有害的。因为文化建设要有相当发达的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为雄厚基础,而文化建设的经济目的在于实现工业化和农业合作化,二者相辅相成。
三、经济建设的两翼:工业化和农业合作化
重视社会主义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是列宁的一贯思想。
在工业方面,列宁号召发展大机器工业,发展电气化,发展泥炭水力开采业,完成沃尔霍夫水电站工程等等。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来源,不在于剥夺农民,而在于靠大力节约把任何一点积蓄都保存起来。只有“向着工业前进”,才能富国强民。“我们的希望就在这里,而且仅仅在这里。”
在农业方面,则要努力实现合作化。列宁批判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通过居民合作化改造社会的幻想,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合作化的思想,并通过对俄国旧的合作社的改造利用,使合作化问题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重大实践问题。
十月革命前,俄国农村已存在合作社。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由于商品货币关系范围极其有限,国家利用了主要由旧的资产阶级合作社工作者组成的合作社机构来吸引小资产阶级农民群众和手工业者完成国家任务。这时,合作社的性质是国家资本主义的。随着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从事工农业商品交换的国家资本主义性质的小商品生产者的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鉴于担心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急剧增长对国家有很大危险,列宁曾主张加强对合作社的监督,力争通过合作社将小商品生产者自发势力引上建立在大生产基础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但是,随着实践的深入和形势的变化,列宁不再把合作社视为国家资本主义性质,而认为使居民充分广泛而深入地合作化,既是新经济政策时期我们所需要的一切,又是建成社会主义所必需而且足够的一切。产生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在于:此时,国家政权和生产资料(除暂时有条件地租让给剥削者的一部分外)已掌握在工人阶级手中。作为集体企业的合作社与社会主义企业没有区别,合作社的发展也就等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列宁兴奋地指出,通过合作社,我们发现了私人买卖的利益与国家对这种利益的检查监督相结合、利人利益服从共同利益的合适程度。通过合作社这一使农民感到简便易行和容易接受的形式,无产阶级可以与千百万小农和极小农结成联盟,并有利于保证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实现向新制度的过渡。列宁强调,要是完全实现了合作化,我们也就在社会主义基地上站稳了脚跟。
他指出,必须使人人明白合作社原则的社会主义意义,懂得参加合作社的好处并参加进去。为此,要创造条件,改造小农的精神面貌、心理和习惯,使人人识字,有足够的见识,培养出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在政策上,除了给予财政支持外,对参加合作社周转的农民要采取奖励措施,并严格执行自愿原则。
列宁认为,完全实现合作需要一二十年这样整整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必须坚持知识化和合作化并行的方针,以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列宁的工业化和农业合作化思想,核心在于改造小生产,密切工农联系,提高劳动生产率,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定必要的物质文明基础。
四、民主建设:改善党和国家机关
民主建设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发扬民主,提高效率,有赖于改善党和国家机关。
在列宁看来,当时俄国的国家机关情况可悲甚至令人厌恶:总体上看,由于沿用和接受了一些旧的管理机关和旧管理人员,在很大程度上是旧事物的残余;在设置上,多是根据旧官僚的考虑、旧的偏见以及已引人讥笑并受到批判的观点编制的,很多是臃肿和形同虚设的;在作风上,官僚主义严重,一些党政机关成了“半贵族老爷式的玩意儿”。自然,这样的机关缺乏威信和效能。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除旧不彻底,二是布新太急躁,另外,有知识的、受过教育和训练的机关工作人员奇缺,也妨碍了机关的优化。列宁强调,不改组现有的党政机关,就无法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
为了找到真正革新这些机关的办法,列宁提议,向国内战争的经验请教,到无产阶级政权根基最深的地方去挖掘新的力量,让人民中的优秀分子参与党政领导工作,加强这些机关与群众的联系。进行这项工作要举措慎重,讲求质量。
列宁把改组工农检查院视为建立真正模范的国家机关的重要尝试。他建议依据新的形势,将中央监察委员会同工农检查院的基本部分合并(或结合)起来。他认为,这种合并一举两得:对中央监察委员会来说,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下情,从而使工作更有条理、更扎实,有助于减少因纯粹个人因素和偶然情况带来的分裂的危险,维护党的统一;对改组后的工农检查院而言,因此能获得很高的权威,并使本身乃至整个国家机关工作的质量得以大幅度提高。列宁要求,对工农检查院及其他党政机关职员的遴选,要严格考核,择优录用,辞退庸劣,清除渣滓,以保证必要的政治、业务及品德素质要求。列宁指出,实现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知识化和专业化,提高工作效率,增进民主,克服官僚主义,在这项工作上要舍得花费时日。
五、工农联盟:创造文明的必要阶级力量配置
列宁把实现巩固政权、建成社会主义的任务的重点放在巩固工农联盟上。
他指出,在苏维埃共和国内,社会制度是以工人和农民这两个阶级的合作为基础的,现在也容许“耐普曼”即资产阶级在一定条件下参加这个合作。共和国的命运最终将取决于农民群众是和工人阶级一道走,忠实于和工人阶级的联盟,还是让“耐普曼”把他们和工人拆开,使之与工人分裂。列宁强调,我们应当努力建成这样一个国家,即在这个国家里工人能够保持对农民的领导,保持农民对他们的信任。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工农分裂,社会主义才能有十分把握地坚持下去。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提和任务的思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杰出贡献,为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我国这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认真学习列宁的这五篇文章,应该说,同样有着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