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玲 刘海波 胡娟娟 王锐
河南省灵宝市第一人民医院472500
【摘要】目的:探究头孢曲松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SSSS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9例,分别给予头孢曲松联合丙种球蛋白和单用头孢曲松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儿皮肤触痛消失、表皮剥脱面干燥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96.6%)高于对照组(79.3%),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头孢曲松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SSSS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推荐临床应用。
【关键词】金黄色葡萄球菌;皮肤综合征;头孢曲松;丙种球蛋白
金黄色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是一种较为严重的急性泛发性皮肤病,多见于婴幼儿,该类病症由葡萄球菌引起,以全身性红斑、松弛性大疱和大片表皮剥脱为主要表现,其潜在的危险性给患儿身体健康构成极大威胁[1]。目前临床治疗SSSS以抗菌药物治疗为主,规范用药尤为关键,基于该类病症的病理特点,辅以免疫球蛋白治疗,效果更为理想。本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诊治的58例SSS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头孢曲松与丙种球蛋白联合治疗该类病症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期间,皮肤科接收SSSS患儿58例,来诊时均有不同程度皮损,皮肤触痛明显,经常规检查及血培养检查并确诊,符合SSSS相关诊断标准,排除新生儿脓疱病、落屑性红皮症以及其他类型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患儿。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9例,治疗组男患儿15例,女患儿14例,年龄范围为3个月~6岁,平均年龄为(3.2±0.7)岁,平均病程为(4.5±1.2)d;对照组男患儿16例,女患儿13例,年龄范围为3个月~6岁,平均年龄为(3.1±0.8)岁,平均病程为(4.6±1.3)d。两组患儿基础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和病程)对照较为均衡(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确诊后均给予一般性治疗,包括维持水电解平衡、处理皮损组织、监测离子变化、加强营养摄入等。对照组单用头孢曲松(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3748,生产企业: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剂量为50mg/kg,加入到150ml氯化钠溶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组加用丙种球蛋白(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20023022,生产企业:郑州莱士血液制品有限公司),剂量为1g/kg,每日1次。两组均连续治疗3d。
1.3评价指标
记录两组患儿皮肤触痛消失、表皮剥脱面干燥和住院时间,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设定显效、有效、无效3等级评价标准,症状表现基本消失(90%以上),为显效;症状改善明显(60%以上),为有效;症状变化不大(低于60%),甚至有所加重,为无效[2]。
1.4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8.2软件包对纳入数据进行双侧分析,观察指标以(±s)表示,对其进行定量分析,采用t检验,疗效评价以n(%)表示,对其进行定性分析,采用检验,P<0.05说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定量分析
治疗组患儿平均皮肤触痛消失、表皮剥脱面干燥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各项观察指标比较(±s,d)
3讨论
SSSS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研究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蛋白水解过程而发挥作用,并引发一系列皮肤症状表现,由于该毒素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临床治疗对抗菌药物的选择格外谨慎。头孢曲松属于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具有半衰期长、作用持久等特点,主要用于敏感致病菌所致的感染性疾病,药敏试验显示,该药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较为敏感,能够起到较强的杀灭作用;丙种球蛋白属于免疫球蛋白常见类型,具有抑制抗体产生、加快毒素代谢等作用,适用于病毒感染、免疫缺陷病等[3-4]。以头孢曲松为基础用药,辅以丙种球蛋白治疗SSSS,不仅能够促进表皮修复,缩短疾病病程,还能够有效预防败血症、蜂窝组织炎等并发症发生,且为自限性,联合应用不良反应少见,比单用抗菌药物效果更为理想。本组研究中,给予头孢曲松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治疗的患者,症状改善较为明显,与单用头孢曲松治疗的患者相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照结果为96.6%vs79.3%,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可见联合用药能够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头孢曲松与丙种球蛋白联合治疗SSS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均能得到很好的保证,是治疗该类病症的理想药物治疗方案,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肯定。
【参考文献】
[1]张晓芬.头孢替安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1,16(5):57-58.
[2]马晓慧.儿童金黄色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168例临床及实验室检测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24(5):39-41.
[3]艾茜,吕君,雷淑英,等.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的回顾与分析[J].华西医学,2012,10(3):20-22.
[4]林建军,徐勇,樊慧苏.金黄色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37例临床分析[J].海峡药学,2013,10(3):184-185.
论文作者:魏建玲 刘海波 胡娟娟 王锐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4
标签:头孢论文; 曲松论文; 葡萄球菌论文; 球蛋白论文; 患儿论文; 皮肤论文; 金黄色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