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资本流动趋势与我国利用外资政策调整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利用外资论文,资本论文,趋势论文,政策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金融在多极化、区域化发展的进程中,越来越走向一体化,伴随西方经济复苏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增强,从经济发展所需资本看,国际间资本流动量大,速度加快,覆盖面扩大。由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本国经济中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并表现出较强的经济增长活力,使得全球范围内的国际资本流动在近几年表现出许多新趋势、新特点。本文旨在对当今国际资本流动的新变化和我国利用外资的政策调整加以研究,以期在今后的引资问题上加强计划性,克服盲目性,谨防外资进入对我国经济、金融发展产生的不良影响,做到更加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加快我国宏伟战略目标的实现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步伐。
一、当今国际资本流动的趋势及特点
(一)国际资本流动的重心向亚洲、拉美地区转移,亚洲最具吸引力。
近几年来,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的持续增长,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明显增强,政治经济地位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4年的《世界经济展望》研究报告,继1993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6.1%之后,在1994年和1995年里的增长率达5.6%,其中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1993年经济增长达8.5%,1994年达8%,1995年为7.3%,拉丁美洲国家1993年经济增长3.4%,1994年为2.8%,1995年达3.5%,并在今后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既大力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又努力从国际金融市场上吸收大量资金以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此外,发展中国家经济迅速增长的又一突出表现是,在发展中国家中又涌现出一批经济增长率较高的“新崛起国家”。如亚洲,继“四小龙”经济增长率下落后,中国、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在80年代和90年代又创造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既需要大量吸引外资,同时其经济增长前景又给外资以巨大的吸引力和鼓舞。因此,自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更多地流向发展中国家,在1989年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为270亿美元,仅占当年世界总对外直接投资的12.3%,到1993年,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增加到800亿美元,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流量的40%。据《1996年世界投资报告》提供的数据,1995年,国际直接投资流量增加40%,达到了前所未有的3150亿美元,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也增至1000亿美元的创纪录水平。发展中国家为更好地吸引外资,积极扩大对外贸易,适应世界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纷纷开放贸易及投资领域,进一步完善法律及投资环境,为外资的进入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在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中,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它不仅是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积极倡导者,而且是国际多边经济贸易体系的坚定支持者。中国全面参加了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的多边谈判,并签署了最后文件及世界贸易组织协定。1995年11月中国出席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支持会议确定的亚太地区投资与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国的外贸进出口总额1994年为2367亿美元,1995年超过2800亿美元,跃居世界第10位;外汇储备1994年为516亿美元,1995年达700亿美元,1996年将达到1000亿美元,也成为世界上名列前茅的储备国家,令世界刮目相看;中国在利用外资方面连续三年居世界第二,截止1996年上半年,实际利用外资累计已达1546.35亿美元,现已成为世界上吸收外资的第一位国家,超过美国。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大市场对世界各国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外国投资者纷纷筹划进人。亚洲、拉丁美洲新崛起国家的出现强烈地吸引了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美国在贸易、投资上一方面拉起北美自由贸易区,另一方面积极推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贸易投资自由化。1994年7月13日欧盟通过了“走向亚洲的新战略”,要求各成员国在政治、经济和贸易等方面制定同亚洲各国进行合作的具体措施。美欧等证券、金融投资机构也均看好亚洲、拉美股市,提高参与份额。日本的贸易、投资重心也在积极回归亚太。美、欧、日等发达国家所表现出的这种对外经济贸易战略大调整,使得国际资本流动的重心向亚洲、拉美地区转移,而亚洲更具吸引力。1996年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说,每年直接的外国投资在发展中国家首先是在亚洲的流动,在过去的4年已大致增加了3倍。外资的大量流入极大地促进了这两大地区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
(二)国际贸易与投资日趋开放,短期资本流动数量增大,冲击力强。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表现出的特有活力和西方国家经济的复苏,使得全球经贸金融的发展更加动荡,竞争更加激烈。各国经济在自我转型、改革、开放的同时,更加重视推进全球贸易投资开放和建立开放贸易投资集团。在1992、1993年取得较多进展的基础上,1994年以来,一些多边和地区贸易、货币、投资协定取得较大进展。1995年新的世界贸易组织正式运转,将多边谈判协定推进到较有约束力的国际贸易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已于1994年1月起正式生效;1995年11月召开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发表宣言,提出了实现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的长远目标,并提出了到2020年的推进时间表;欧洲统一大市场,在人员、资金、商品自由流动,以及建立欧洲货币机构(EMI),锁定汇率,向统一货币方向前进上都取得了进展;在拉丁美洲,墨西哥、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三国又达成协议,自1995年起用10年时间建成自由贸易区,以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
由于全球贸易与投资日趋开放,加之许多国家在这种趋势下又采取了大胆开放贸易、金融、投资的一系列措施,使得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流动速度加快,哪里利率高,利差大,政策优惠,短期资本就往哪里转移。随着当今国际金融工具的创新,也为冒险的投机活动创造了良好的交易手段,恰恰因为金融工具的创新,又对短期资本的移动起了乘数作用,极大地增加了短期资本流动的数量,据统计,1993年在各国间流动的短期资本就已达8100亿美元。另外,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传播媒体的现代化,大大缩短了时间和空间,加快了短期资本的转移速度,成千上万的资本瞬间即可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由于在国际资本流动的总规模中,短期资本所占数量较大,且具有较强的隐蔽性、投机性、不稳定性,这就使得外资流动性加大,风险系数增大,一旦国际市场利率、汇率变动,或经济发展产生波动,它们就会随时退出引资国,抽逃资金,影响经济金融的稳定和发展,令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定。
(三)跨国公司的国际投资取代了贸易成为国际经济一体化中最重要的机制。
随着国际经济发展的一体化,世界上最大的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在当今新贸易保护又有所抬头的环境下,它们为获得国外新市场和进入生产要素市场而对外进行大量投资。世界各国政府日益认识到,对外直接投资已经成为增强其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发达国家早已对其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实现了自由化,发展中国家也已开始了其对外直接投资政策自由化的进程。在这方面,一些亚洲国家和拉美国家处于领先地位。这一趋势还将继续发展。与此同时,世界各国政府也已经充分认识到跨国公司投资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效应,也在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积极地调整自己的政策,以通过外国直接投资方式吸引国外资本流入,同时,利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来获得国外先进技术、技能、管理经验,拓宽进入国际市场的渠道,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这种跨国公司投资自由化和为外国直接投资提供便利的总体发展趋势在进入90年代后表现的尤为明显,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跨国公司与投资司的数据表明:1991年至1994年间,373项国家外国直接投资法律和管理规定变化中,有368项是朝着自由化的方向发展的;双边投资协定又更进一步充实了国家层次上的外国投资自由化措施,到1995年年中,各国间已经缔结了900个这样的协定,其中有60%是1990年以来缔结的。而且在双边投资协定签署中又出现了一种发展中国家间缔结双边投资协定快速发展的新趋势。这种较为合适的世界宏观投资环境,使得跨国公司在国际化经营中为获取和利用更多的资源,更为有效地为全球市场将全球投入转化为产出,抢先占领国际竞争的制高点,通过国际投资取代了贸易而成为国际经济一体化中最重要的机制。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1995年12月出版的《1995年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公司与竞争能力》(以下简称《’95世界投资报告》说,跨国公司全球投资活动急剧增多对有关国家经济业绩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1994年跨国公司对外总流量为2260亿美元,大大高于1993年2080亿美元的水平,1995年更可望达到2350亿美元。美国是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来源国,中国是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接受国。1994年,发展中国家吸收了世界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的37%,从1993年的730亿美元增加到840亿美元;1995年达到1000多亿美元,相当于1989年水平的3倍多。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外国直接投资成为最重要的外部私人资源流入。《’95世界投资报告》列出了按国外资产排列的世界1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据估计,1993年世界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的全球资产价值3.7万亿美元,其中1.3万亿美元投放在各自的母国以外。所有100家最大跨国公司的基地均设在发达工业化国家,按资产计算最大的产业是电子行业。现在,发展中国家中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1995年,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约为330亿美元。但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它们的跨国化程度仍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为了保持其国际竞争力,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日益成为重要的对外投资者。《’95世界投资报告》认为,总部设在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大量扩大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前景十分乐观。《1996年世界投资报告》提出,国际直接投资是推动全球化的主要力量。因此,当今跨国公司大量的对外投资成为国际资本流动总规模的构成主体。
二、我国吸引外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1979年到现在,我国吸引外资的历程是与我国对外开放的历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外国投资增长的发展程度看,从1979—1992年这一时期,随着开放范围的扩大和优惠政策的陆续出台,利用外资从无到有,到稳步发展,这一时期我国利用外资累计988.3亿美元,其中对外借款增幅不大,外商直接投资增长较为迅速。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作出了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决策以后,加快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全国从地域上开始全面开放,在鼓励外商投资方面全国范围内都实行相同的税收优惠政策,扩大了外商投资领域的开放度,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投资途径,对鼓励外商投资的行业实行了更加灵活的优惠措施,进一步放开了国内市场,增加了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在财政、金融、外贸等宏观管理体制上加大了改革力度,加快了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步伐。因此在这一时期利用外资的规模和速度发展较快,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1993年为389.60亿美元,其中对外借款111.89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275.15亿美元,外商其他投资2.56亿美元;1994年为432.13亿美元(在这一年已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引资国,超过美国),其中对外借款92.67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337.67亿美元,外商其他投资1.79亿美元;1995年为450多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为375亿美元,截止1996年上半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累计已达1546.35亿美元。据亚洲开发银行公布的数字表明,我国已成为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占发展中国家总量的40%。到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吸引外资第一位的国家。进入“九五”后我国将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尤其是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利用外资的步伐,因此,我国今后引进外资在总体规模上还将有较大增长。为把外资用活用好,努力提高用资质量,需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和投资方向的正确引导。
总的说,外资的大量进入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为我国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尽快走向国际市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值得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
1.外资的流入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的引资目标不一致。由于我国在吸引外资方面一开始政策比较优惠,以及随着开放步伐的加快和开放范围、领域的扩大,政策措施更加优惠,加之外资趋利性的特点和力求在海外开辟新市场的目的,外商在我国投资表现出严重的短期行为,投资行业和领域也主要集中在投资少、见效快的行业和领域,这与我国通过引资发展高新产业的目标不一致。例如跨国公司对中国投资的动机主要是对中国潜在市场的垄断和继续保持与中国的垂直分工,这与我国期望为发展机械电子、石化、汽车及一些高科技产业进入水平分工阶段进行关键技术转移的目标是矛盾的。1993年以来的投资扩张是在缺少约束和责任的背景下发生的,投资的主要方向不是支持结构升级,而是用于大量的旅游、房地产开发和土建等方面,对国内产业没有形成广泛的拉动。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引外资也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上,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密集型很少,且项目规模小,技术等级不高,国外有雄厚资金和技术的跨国公司、大企业投资较少。
2.近几年利用外资主要体现在数量型,总体规模效益不高,政策不统一,削弱了对国内市场的保护。我国经济改革的成功,经济高速增长的活力以及我国大市场的吸引力,加之在吸收外资方面的政策措施上日趋优惠,同时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我国市场的规范化程度还不是很高,外国投资者不是从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对华投资,相反将着眼点放在利用不规范的市场进行投机盈利。此外,从我国国内的情况看,只注重鼓励外商来华投资,而缺乏某些必要的限制,在外资投资方向和产业结构上缺乏正确引导,宏观调控缺乏力度,造成一哄而上,片面追求引资数量,不少地方领导为显示政绩,在吸收外资方面出现了严重的赶潮头、图虚名的现象,搞优惠政策拍卖,使外商从中渔利。重引进,轻管理,不会按国际惯例办事。一些外商利用我国片面追求“三资”企业上升的心理,利用优惠政策,套取国内银行贷款和企业资金充抵外汇投资,从而转嫁投资风险。甚至一些不法外商,钻我国法律的空子进行欺诈,而中方管理人员习惯于人治和权治,由于职责不清和摩擦内耗严重,不能依法管理,对自身的合法权益的保护也就明显弱化、淡薄,致使我国虽然引资数量较多,但利用质量不高,且投资行业结构和地区结构也很不合理。尤其是利用外资的地域分布很不均衡,主要集中于沿海开放地区。1994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37.67亿美元,东部地区为272亿美元,约占全国总数的81%,中西部18个省、自治区外商直接投入金额为104亿美元,占10%。外商投资项目的产业分布也极不合理,就全国范围来看,工业行业一直是外商投资的主要领域,1992—1993年对房地产投资增加,房地产热降温后投资商业和公用事业的情形增多。在工业领域内部,一般加工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居多,规模较大的高新技术项目还很少。国家鼓励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等行业,外商投资所占的比重还非常低。1995年6月国家颁布了指导外资流向的产业目录,但配套的政策手段不够得力,不能有效地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产业政策的指导作用未得到应有发挥,外商投资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转。同时大量外资的进入对我国国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使国有企业把与外资联合看成是摆脱困境的重要出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也影响了未来国有经济在新的支柱产业中发挥主导作用。由于政策不统一和对外资的过分优惠政策,使我国产生了一定的政策偏差,这种政策偏差大大削弱了我国对国内市场的保护能力,使国内产业政策的有效实施产生了一定难度。
3.国际游资对我国经济金融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当今国际资本流动的参与者正形成一股无形的力量,有人称它是“影子世界政府”,它正侵蚀着目前民族国家的某些主权范畴,缩小各国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力量。现在国际货币市场每天的日交易量已达1万亿美元,特别是全世界私人掌握的资金已达4万亿美元,这股资金流所形成的冲击力,目前没有哪个国家有力量能抵挡住它。1994年底到1995年初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其主要原因是大量的国际游资冲击的结果。在我国吸收外资的整体结构中,短期资本占较大比重。根据国际金融经验,短期资本流动的动力是套利和套汇。适度的套利和套汇有助于活跃金融市场和有助于东道国改善自己的国际收支状况。但是,短期资本流动过于频繁,规模过于巨大,也有可能对东道国外汇市场的秩序、货币政策的效果、利用外资的安排以及国际收支的平衡造成不利影响。近一、两年内国际短期资本流入我国数量巨大,这是因为在1994年我国汇率并轨后,我国汇率稳定,国内外利差拉大,如1994年国内各种存贷款利率水平大约相当于同期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的两倍多;14%左右的债券收益率和33%的股票投资年收益率也都比其它国家高出一倍左右;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次性贬值50%左右,这些都为国际游资进行套利套汇提供了有利条件。并且,外汇经营银行常常不能区别外贸外汇流动与资本外汇流动,事实上存在某些资本流动可以在经常项目下进行的可行性。对于这一点,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当局也是一件最为头痛的事。因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短期资本无孔不入,它可以通过跨国公司、外资银行及其它外资金融机构、外汇黑市等渠道进行资本流动。有些外国资本采取非正常手段结汇,套取利差和汇差,直接影响了我国外汇市场的正常秩序,扭曲了外汇供求,从而使中央银行增加了人民币投放,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我国外汇储备近几年增幅较快,由于统计上的困难,我们现在无法准确判明在每年大量增加的外汇储备中,究竟有多大规模是因国际短期资本流入造成的。这对我国人民币升值产生压力,并产生了物价不稳定因素,我国在1995年已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因此,近两、三年内乃至今后我国政府均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年度经济工作任务的头等大事来抓。另外,短期资本的大量流入,对推动我国长期经济增长的作用有限,致使产生一定的泡沫经济现象,1996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回落不能说没有这方面的原因。这说明,在我国吸收外资方面,国际短期资本流入对我国经济、金融所产生的冲击及其负效应始终是我国当前和今后改革开放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三、今后我国利用外资政策调整的基本目标取向
鉴于当今国际资本流动的新变化以及我国在吸收外资中所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谨防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外资流入我国产生的负效应,消除外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吸取墨西哥金融危机的教训,以实现更加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虽然国家在进入“九五”后已开始对利用外资政策进行逐步调整,但仍不够全面。“九五”期间乃至今后更长一个时期内我国吸收外资的规模和范围还将继续扩大,因此,国家应站在长远的战略高度,统盘考虑我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经济发展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国内市场保护以及社会经济稳定的具体国情,对我国利用外资的政策进行大的战略调整,调整的基本目标取向是:
1.吸引外资要与我国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目标相一致。党的十四大提出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建议》又进一步提出到本世纪末在我国初步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突出特点是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又保证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的宏观调控,保证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现在部分外资已在某些方面侵蚀到我国公有制经济的肌体,有些外资甚至附加种种苛刻的政治经济条件,作为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的手段。许多投机资本使我国市场在进行有效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鉴于此,国家应充分重视这一客观现实,将吸收利用外资的有关政策调整到有利于发展我国的外向型经济、有利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改造、有利于壮大公有制经济、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规划、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实现跨世纪宏伟战略目标的轨道上来,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目标相一致。
2.利用外资的规模要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相适应。国家今后应根据经济建设的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长期目标要求,控制外资的流入量,避免超越吸收能力的盲目引资。调整利用外资政策由过去主要向沿海地区和开放城市倾斜转向产业倾斜,加强产业导向,把外资引向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部门,主要是高新技术领域和基础产业、基础设施项目、重点经济建设项目以及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同时,加强地区导向,使外商投资和再投资更多地进入我国的中西部地区,优化地区投向结构,逐步缩小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使我国今后整体利用外资的规模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实现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均衡、健康、稳定发展。
3.取消对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的优惠,统一政策,进一步完善国内投资环境。今后对外商投资应根据产业政策和行业管理的要求,在项目规模、技术水平、产品性能等方面进行严格的管理。外资政策方面,要努力提高利用外资对国内技术进步的积极作用。对于国内重点发展振兴的行业,在充许外商进入时必须保证国内产业在该行业的顺利发展,不能因外商进入而形成冲击,提高对国内产业和国内市场的保护程度。一般应以合资合作的方式进行,我方应保持对企业的控股能力。逐步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管理,特别是税收和劳动管理,同时放开对其产品外销比例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完善国内投资环境,今后吸收外资要从主要依靠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转向依靠过硬的投资环境、完善的功能配套、简化的引资程序上来。统一政策,缩小政策偏差,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吸引外资的竞争由优惠政策的竞争转向整个经济环境的综合竞争,利用外资由数量型转向质量型。
4.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强化今后利用外资的宏观调控和集中管理。为提高我国政府驾驭利用外资的能力,今后在利用外资的政策调整上应体现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强化宏观调控和集中管理,重新进行统筹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外资。为此,应尽快成立中央或国务院外商投资工作领导机构或管理机构,以组织协调今后利用外资工作中带有战略意义但各职能部门又解决不了的重大问题。加强与完善立法,清理优惠政策,制定统一的外商投资政策,由国家根据我国利用外资的发展阶段特点,统一、完善有关行业优惠政策和法规,提高政策、法规的统一性、连续性和透明度。改革审批体制,调整地方审批数额权限,消除管理的无政府状态。为维护国家主权,境内合资企业必须由中方控股。要加强对外债的管理,实行总量控制和计划管理,并正确地引导投向,提高外债的使用效益。由中央政府更多出面实现与国际大企业集团、大跨国公司的合作,引导大量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争取更多的中长期直接投资,把外资用好用活。同时,建立利用外资分级负责制、项目落实责任制,做到层层有人抓,项项有人管,堵塞外资的投机漏洞,从整体上提高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利用外资的水平。
5.优化结构,增辟融资渠道。今后将是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吸收外资的数量还要逐步扩大。国家在今后引资的政策调整上应以优化外资结构为中心,正确引导投向,增辟融资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吸引外资。在利用对外借款方面,目前我国对外债务完全由政府和国家银行承担,今后要严格控制政府债务,逐步转变对外债务的主体,同时开放企业、项目的国际直接融资渠道,增强企业对国外债务的消化吸收能力。国家今后应采取明晰化政策,发展多种形式的引资方式,如产权收购、证券买卖、海外投资基金、BOT投资、项目融资、控股公司等,以实现国家在今后的经济建设中在不投或少投资金的情况下更多更合理地消化和吸收外资,这对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开发与建设尤为重要,还可充分发挥我国国有大企业在引资中的主导作用。
标签:国际资本流动论文; 外国直接投资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海外投资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投资资本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