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主义_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主义_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全球化语境中的社会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03)04-0018-04

一、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一致性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以来,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是什么关系?在全球化背景下,这个问 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与思考。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虽然没有使用全球化这个概念,但 是,马克思、恩格斯最早发现和考察了全球化的趋势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揭示 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全球化趋势的同时,提出了社会主义理论,只不过是用不同的话语来 表达。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 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 ,使所有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闭关自 守状态,被各民族和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生产是如此 ,精神生产也是如此……。”[1](P276)马克思认为这是前所未有的“世界历史”进程 ,也就是说,各个民族结束了自己孤立的、相互割裂的发展,融入了相互融洽的、共同 进步的历史进程。马克思并没有因为世界市场是资产阶级开拓的而忧心忡忡,反而透过 生产的社会化和市场的发展而看到了社会主义的未来,看到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 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从来没有设想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小生产的基础上,甚至建立在一个 国家范围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为每一个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生产的扩 大和发展而欢欣鼓舞。他们认为,手推磨代表的是封建社会,蒸汽机代表的是资本主义 社会,而更加现代化的大机器生产必然代表社会主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绝对不是 一句空话,如果没有世界市场,没有各民族的融合,无产阶级的大联合以及无产阶级最 终的彻底解放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生产与市场的扩展或者说全球化的趋势与社会主 义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概括地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 以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基础的,全球化是当代实现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 社会全面进步的必要的途径。它既可能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础,又可能为社会 主义制度的巩固奠定基础,社会主义需要全球化。二是社会主义按其发展的要求和条件 来说与全球化是一致的,社会主义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社 会主义不可能在封闭状态下发展,在当代,全球化为社会主义的这种方式提供了一种开 放的国际条件。三是全球化按其发展趋势与社会主义是一致的。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曾经是全球化形成的基础,然而在经历了一定的发展过程以后,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就不再是它的发展条件而成为它发展的障碍。它在与资本主义的现实冲 突中提出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全球化需要社会主义,全球化发展的结果必然是全球社 会主义。

(一)全球化导致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在更大范围内以更加尖锐的形式出现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尽管在全球化中获得更大的利益,但这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 亡的历史命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 矛盾,全球化可使这一基本矛盾在中心地区基本缓解,但它在全球化经济中又演绎成一 系列的具体矛盾,如各国国民经济有计划和可调节与全球经济的无计划和少调节的矛盾 ,跨国公司的严密组织和科学管理与世界市场的盲目扩张和混乱之间的矛盾,世界生产 能力的扩大趋势与世界市场容量有限之间的矛盾,不同国家之间的矛盾,各跨国集团之 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的尖锐化,导致世界经济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矛盾,以及世 界经济各部门、各领域之间的失调,进而导致世界经济的起伏不定、动荡和危机。这一 切严重破坏和制约了全球生产力的发展,影响到全球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由此 可见,全球化并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相反,它在全球范围内加剧。

(二)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内部的社会主义因素得以迅速增强

列宁指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完备的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的前提 。”[2](P266)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日益成熟,作为一种成熟的社会 形态它在不断地对自身进行修正、完善的同时,也为另一种更优越、更高级的社会形态 ——社会主义不自觉地构筑着经济社会关系的基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国际 资本扩展极限的日益临近和资本主义各国财产所有权社会化的分散,社会主义将以其历 史逻辑开始在更大范围内孕育、发展,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胜利。尽管 这需要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但最终结局是确定无疑的。

(三)在全球化进程中,社会主义尤其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日益发展壮大,昭示着社 会主义的光明前途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曾一度让某些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欣喜若狂,有人断言社会主义 崩溃了,社会主义在20世纪产生必将在20世纪灭亡。但几年以后的事实证明,社会主义 的失败同历史的终结谬论一样纯属无稽之谈,社会主义制度一刻也没有从地球消失。在 全球化的进程中,社会主义中国不仅在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中巍然屹立,而且在苏东巨变 后取得突破性进展,是社会主义获得了充满活力的全新表现形式,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 在根据本国国情,实行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正在开辟社会主义胜利的新道路,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向世人昭示: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找到新的生长点,寻 找到了新的发展模式,社会主义在21世即将会以新的面貌出现,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 “我坚信世界上相信马克思的人会多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 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 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后必然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这是社会发展的总趋势。”[3]( P282)

由此可见,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在发展前景上并不矛盾,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没 有高度发达的全球联系的社会化大工业和丰富的物质财富积累的社会主义,就还不是马 克思主义所讲的真正的社会主义,只能是“地域性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后者是前 者的必然结果,“资本也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这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资产阶级 社会的生产关系”。资本所带来的财富不是归劳动者所有,而是归少数资本拥有者占有 ,这种劳资矛盾如果说在全球化之前尚可通过资本的国别转移而减缓的话,那么,一旦 资本实现全球化,这种矛盾的尖锐化再也不可避免。“这时,在生产的物质发展和它的 社会形式之间,冲突就发生了。”以私人资本为核心确立的资本主义最终随着资本的社 会化和物质财富的社会占有而被更高级的社会主义所代替。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可 以说,资本的全球化过程也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的过程。

二、全球化对20世纪社会主义的影响

进入20世纪后,资本积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以至于资本要获取最大剩余价值和 维持其生命活力,只有大规模地进行外向输出,而国家的存在成为其自由运动的障碍, 国家与资本之间的矛盾日益通过国家间的矛盾表现出来;同时,国别资本对国家政权的 依赖也越来越明显,即国家要为本国资本开辟道路。因此,国别资本越发展,资本强大 的国家之间的矛盾就越尖锐,到最后不得不用暴力方式加以解决。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 二次世界大战之所以首先由发达资本国家发动,又主要在资本大国之间展开,归根到底 是资本规律运动的结果。战争的结局,资本更为强大的一方赢得胜利,胜利者的资本长 驱直入战败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资本及资本货物开始规模性进入欧洲,尤其是 德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资本几乎垄断欧美,而且扩及全球。两次世界大战 大大地推动了国别资本的全球化,国家的藩篱在资本外在冲突的硝烟炮火中被撕得百孔 千疮,为资本的相对自由流通创造了条件。

二战后,由于资本流动相对自由,资本积累加速;反过来,大量资本投资工业,又促 进了工业技术的进步,科技大发展,并使全球资源获得较为合理配置。不同国家、不同 民族因资本的流动有机联系愈来愈密切。因此,两次世界大战是资本全球化过程中的一 个转折点。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全球性联系,比如Internet、卫星通讯、频繁的贸易往 来等等,都是资本投资和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结果。如果没有资本在其中的作用,这些 联系不仅不会建立,即使建立起来也会非常脆弱。没有资本的全球化自由流通,就没有 全球性的有机联系。

资本的全球化不是人为的过程,而是资本固有的内在规律作用的必然要求,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移。近年来不断发生的金融危机,实际上是资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寻求自由、 反对国家控制的一种表现,是世界大战的异化形式。资本与国家之间的矛盾必将随着资 本的全球化而尖锐化,资本的全球社会化将使这一矛盾最终获得解决,那时,人类进入 了马克思笔下的理想社会。

20世纪初,资本全球化与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在国际和国内表现尖锐,这就为资本 落后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创造了条件。1917年俄国这个资本薄弱、矛盾交会的国家,无产 阶级率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一国实践了共产党人几十年来反资本主义的理想 追求。在苏联社会主义的影响和支持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有一批国家走上了社会 主义道路,使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斗争成为20世纪世界历史的主线之一。人 们意想不到的是,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同样,受苏联社会主义崩溃的影响,一批社 会主义国家也相继垮台,以致引发“社会主义将向何处去?”的疑问。

20世纪社会主义何以发生如此巨变?当我们置身于人类历史长河来回顾社会主义产生和 发展史时,资本的影响凸现出来。首先,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是资本全球化的产物。俄国 革命正好处于资本开始由国别资本向国际资本转化的时期,资本矛盾和资本与国家矛盾 交织在一起,这就有可能使资本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通过暴力消灭资本,进而变革生产 关系。二战后出现的社会主义国家,无一不打着资本全球化过渡期的烙印。其次,资本 追求剩余价值的本质决定了它与现时代以消灭资本为己任的“闭关”社会主义的尖锐对 立,资本愈发展、愈全球化,愈对社会主义的存在构成威胁。托洛斯基早在1922年纪念 俄国革命4周年的讲话中曾说:“如果资本主义世界还能存在几十年,那么这对于社会 主义的俄国等于说是判处死刑。”托氏的假设,不幸在70年后真的成为现实。第三,资 本与科技密切相连,资本的全球化必然推进科技的全球化,社会主义排斥资本也必然影 响到对科技成果的吸纳,社会主义实践证明,对待资本及其全球化的态度,关系到社会 主义的生存与进步。

总之,20世纪初,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是资本全球化的产物。同样,20世纪末,社会 主义所遭受的挫折仍是资本全球化的结果。资本全球化的深度和广度,制约着20世纪社 会主义的存在与发展。当然,资本全球化从现阶段看,似乎与社会主义相对立,但从长 远观点,资本全球化最终将为社会主义在全球的全面胜利奠定现实的物质基础。

三、21世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应对全球化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当前全球化的过程中,既要遵循全球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又要 避免苏东国家社会历史发展的悲剧,这是一个历史性课题。21世纪的中国社会主义,应 当正视全球化的客观事实,并根据本国国情和发展实际,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 提下积极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比较优势,引导人类社会朝 着共产主义的方向迈进。

(一)在经济上,积极参与全球化但同时要防范风险

二战以后,在以信息革命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带动下,世界上几乎所 有的产业基本上都实现了国际化分工和全球化生产。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经济 要想得到振兴和发展,都必须奉行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国际竞争和交换 。封闭是没有出路的,过去闭关自守使我们吃了很大的苦头。今天,在全球化已基本形 成的条件下,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执行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的国策,积极参与全球 化。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的同时,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防范风险,致力于保护和发展我国的民族经济。像中国这样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 中社会主义国家,决不能像有些国家那样受制于经济全球化中的西方战略,应致力于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这样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在政治上,适当地进行主权让渡的同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 主权的完整与独立

经济全球化把国家间的交往和联系推进到“地球村”的地步,不可避免地使部分国内 政治问题国际化,如在全球范围内加强人权、军控、反恐怖、扫毒、环保等方面的对话 和合作。同时主权国家为了发展本国经济,必须要积极参与各种世界性的组织和区域性 的组织。这些都要求把部分国家主权转移给某些超国家组织,适当地进行主权让渡,把 部分国内管理的事务提升到国际层面加以处理。这是在新形势下对过去那种绝对主权观 念的扬弃和发展。但主权让渡是有原则的,它绝不是主权的丧失。经济全球化为西方国 家对社会主义推行“西化”、“分化”政策提供了方便条件。它们利用中国经济在某些 方面对它们的需求,将人权、民主等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挂钩,鼓吹“人权高于主权” ,动辄干涉中国内政,迫使中国在政治问题上让步。面对这种霸权主义的政治威胁,我 们决不能让步,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坚 持国家主权的独立与完整。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

(三)在文化上,广泛地吸收和借鉴人类历史包括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但同时要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方向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空前频繁。这更加有利于人们更新 观念,学习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我们不仅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经 验,其他一切能促进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文化都要学习、借鉴和吸收 。但全球化并不是牧歌式的携手共进,它不仅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扩张的过程 ,而且也是西方资产阶级推行其意识形态的过程。面对这种冲击,我们一定要坚持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 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真解决好不断产生的新问题,保证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 原则的基本路线。事实证明,这是一条正确的路线。经过20多年的建设,我国综合国力 大大提高,人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现已成为世界强国之一。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强, 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更要 狠抓经济建设,加快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建立 和完善,我们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比较突出的是两极分化现象的加大和下岗 失业人数的增多。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 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产党既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先进文化的代表,也是人民根 本利益的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什么,就是吃穿住行,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消除两 极分化,让大家都能满意地工作和生活,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是取得人民的信 任和支持,使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全球化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收稿日期:2003-03-18

标签:;  ;  ;  ;  ;  ;  ;  

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主义_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